设计模式(12)代理模式

编程

代理模式的目地是为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为什么会出现“通过一个代理对象,控制其他对象访问目标对象”这种场景,而不知直接new()出一个对象直接使用呢?这是因为在有些场景下对象的访问比较复杂,且需要一些额外的控制,这时如果直接new()出实例,并在调用端处理这些繁杂的细节,会增加系统的耦合。类似的场景有很多,比如远程访问、数据库访问、权限校验、负载均衡等等。

GOF对外观模式的描述为:

Provide a surrogate or placeholder for another object to control accessto it...

— Design Patterns : Elements of Reusable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UML类图:

代理类本身也实现了ISubject接口,但在具体调用时,它会把请求转向一个RealSubject对象进行真正的处理。

代码实现:

public interface ISubject

{

string Request();

}

public class RealSubject : ISubject

{

public string Request()

{

return "From real subject";

}

//这里使用Singleton的目地是模拟复杂性,比如客户程序并不知道如何使用远端的具体类型

private static ISubject singleton = new RealSubject();

private RealSubject() { }

public static ISubject GetInstance()

{

return singleton;

}

}

public class Proxy : ISubject

{

public string Request()

{

//预处理

var result= RealSubject.GetInstance().Request();

//后处理

return result;

}

}

在代码示例中,使用Singleton模拟对象访问的复杂性,然后使用代理封装了这种复杂性,同时对访问的控制可以在预处理、后处理的部分扩展。

使用代理对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引入代理对象并不应该增加客户程序的复杂性,按照依赖倒置的原则,客户程序需要知道的也只是目标对象的抽象接口,因此相应的代理对象也就应该实现这个接口,否则等于变相向客户程序引入新的复杂性。
  • 代理的目的是控制客户程序对目标对象的访问,因此代理必须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知道目标类型在哪,以及如何访问。
  • 代理类不必知道具体的目标类型,很多时候它只要能够按照与客户程序统一的约定,提供一个具有抽象特征的类型即可,代理类也只依赖抽象类型,至于具体目标类型,可以组合使用创建型模式来实现。

代理模式的优点

  • 职责清晰,具体目标类型只需要实现实际的业务逻辑,而不用关心其他非本职责的事务,通过后期的代理完成这些事务,附带的结果就是编程简洁清晰。
  • 代理对象可以在客户端和目标对象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起到保护目标对象的作用。
  • 高扩展性。

代理模式的缺点

  • 代理模式会造成系统设计中类的数目的增加。
  • 由于在客户端和真实主题之间增加了代理对象,因此有些类型的代理模式可能会造成请求的处理速度变慢。
  • 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

参考书籍:

王翔著 《设计模式——基于C#的工程化实现及扩展》

以上是 设计模式(12)代理模式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z/518740.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