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转) · 为 React 而写 -- 废话比较多, 你也可以说丰满

react

流形

2 年前 (废话比较多      

从今年开始,就一直在规划技术沉淀这事。

在阿里巴巴工作的这些年,前端团队日益壮大,同时聚集了一帮志趣相投的伙伴。

作为团队负责人,一方面是借团队在技术道路上的历程为开端,另一方面为了不忘初心回馈社区。

在2014年7月,在面临即将排期的平台级项目,我没有马上依照经验架构项目框架,

想通过这次机会解决一个困扰我的问题,开发效率和维护效率如何平衡的问题。

对于项目开发而言,产品既要快速产出结果,又要持续生命周期,膨胀的代码规模是件麻烦事。

那时,团队的技术架构还是 jQuery 结合 Backbone 布局的 MVC 模式。

在开发及维护了老平台近一年的时间里,慢慢发觉,这种模式并不方便持续维护。

在数据团队的业务模型中,随着业务复杂度不断叠加,Model 层的逻辑一直非常简单,主要维护一些请求,

但 View 层的逻辑变得越来越复杂,变得难以维护。 (view 可以细分为一个一个组件,  业务数据还可以仍在 redux中)

这些情况与处在相关业务场景下显得尤为明显。

到了需要思考和改变的时候了。

改变技术架构,是件不容易的事,尤其在业务规模成型的前提下。

即便做了充分的技术预研,也是有不少担忧。事实上,早些时候,为了让技术先行,

已经在业务上重点尝试 Angular 的开发,以及对 marionette 和 knockoutjs 的调研。

对于 Angular,的确是一整套完整理念。

但在页面众多,单页面的逻辑关联性弱的应用上,并不合适。

与 React 的结缘就是在那个时候,初识 React,就对它古怪的编码方式吸引了,概念简单,又可以清晰表达组件化的思想。

回想起来,就是有种莫名的青睐感。生命折腾不止,这话仿佛就是我在技术思考上的写照。

如今,已经一年半过去了,产品已然上线一年,整套框架支撑着千万级的用户。对产品来说,

它在一直在进化着。对技术人来说,梦想也在随之前行。我们的沉淀慢慢日积月累,有分享也有文章。

台前纵然光彩照人,幕后的辛酸同样需要掌声。

选择在 破知乎 这个平台,仅是我喜欢罢了。

真实,简单,处处富含知识的营养。Pure Render 是我为这个专栏定的名字,熟悉 React 的朋友一定知道它的含义,

不熟悉慢慢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就会领悟。React 里诸多核心概念都包含在这个词里。

为这个专栏取这个名字还有一个背后的意义,保持纯粹。它是我认为技术人应有品格。

技术殊途同归,亦有不同个性。只要是写文章的还是人,总会莫名地强加个性。

如同钢琴大师诠释相同的曲谱,会加不同的修饰音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一样。

哪一天,团队技术架构还会再变,自己的技术理解也会变。

兴许专栏不再为 React 而写,兴许不再为前端而写。

但它今天起存在的立意不会变,态度不会变,名字会一直保留在那里。为纯粹而活着。

关于主题内容,会有很多不同的篇章,源码剖析系列、组件开发实践系列、可视化系列、工具介绍系列还有和服务端结合的系列。

产出顺序不定,但内容必须丰满。所以,期待这一系列的作品吧。

随着专栏的深入,Pure Render 届时会成为整个中文 React 分享沉淀的地方 (虽然梦想不太靠谱, 但还是要支持一下, 这不, 我就花了29元大洋淘宝购买了作者的书籍<深入vue技术栈>),

我希望更多优秀的实践者可以将这种开源精神传递下去。

为献给在年少芳华时,一起奋斗前线的小伙伴们。

多少言语都道不尽,我就以米兰 · 昆德拉的文字作为结尾,也是这个专栏的开端。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 (也就是说作者不在玩魔兽 等等 无聊的游戏了 )。

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以上是 序(转) · 为 React 而写 -- 废话比较多, 你也可以说丰满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z/382294.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