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思想是谁提出来的 中庸是哪家的思想呢
摘要:“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对于这一概念,古往今来,人们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与古人对“中庸”的推崇不同,今天,不少人认为“中庸”是一种过时、落后的思想。
庞朴:儒家的核心思想“中庸”,有四种基本表现形式。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对于这一概念,古往今来,人们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与古人对“中庸”的推崇不同,今天,不少人认为“中庸”是一种过时、落后的思想,甚至将“中庸”视同于折中主义、调和主义、没有原则。
这实在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当代著名学者
庞朴
先生指出,中庸不仅是儒家学派的伦理学说,更是他们对待整个世界的一种看法,是他们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方法论。“中”,要求人们中正平和,不偏不倚,“公正地而不是徇私地听取对立两边的申诉, 便能得‘中’。
那么,这样的‘中’,已经不是道德范畴,而属于认识论领域了。这就是说,
‘中’不仅是善,而且也是真。
”“中”,还意味着刚柔相济,浓淡适宜,大小和谐,“水火、盐梅的统一而有和羹,大小、清浊之相济而得和声。
因此,
‘中’不仅是善,不仅是真,而且也是美。
这个美,不仅悦耳娱目,且可以‘平心’,因而又能促进善和真。”可见,儒家的“中庸”,包含了真、善、美三义。
“庸”也有三个含义:
其一为“用”。
“中庸就是‘用中’,它大大不同于老子的‘用弱’和商鞅韩非的‘用强’。这是中庸的要点之一。”
其二是“常”。
“儒家将‘用中’的要求表述为中庸,是要以此表明,他们提倡的用中,不是他们主观设定的,而是本之于常的;因而是否用中,也就不容径情任性,而应作为常道来遵守。这是中庸的更深一层含义。”
其三,还有“平常”的意思。
儒家既赞中庸为“不能期月守”的至德,又说它“造端乎夫妇”,是寻常、普通的,也要在生活中去实践。
总之,“
执两用中,用中为常道,中和可常行,这三层互相关连的意思,就是儒家典籍赋予‘中庸’的全部含义。
”对于“中庸”的这些含义,庞朴先生还总结了其四种常见的表现形式,我们简述如下:
“A而B”型
这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把对立两端直接结合起来,以此之过,济彼不及,以此之长,补彼所短 , 以追求最佳的“中”的状态。
如《尚书·皋陶谟》列举的“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A而不A´”型
中庸观念认为,任一独立的德目,总是不完善的,总有它的不足之处和过激之处。
“A而B”的形式,主要在于以对立方面B来济A的不足;与之相辅的,还有一个“A而不A´”的形式,它强调的是泄A之过,勿使A走向极端。
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列举的十四项“盛德”:
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
“不A不B”型
在“A而B”的形式里,A是基本的,B的用处在于济A之不及;在“A而不A´”的形式里,A也是基本的,不A´的提出是为了泄A之过。
到了“不A不B”的形式里,则要求不立足于任何一边,且把毋过、毋不及的主张,一次表现出来,因而最有利于显示“用中”的特点。
如《荀子·解蔽篇》中说:“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
“亦A亦B”型
这是“不A不B”型的否命题,也是“A而B”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
如果说“不A不B”有利于表示“中”,着重指明对立双方的互相节制;那么“亦A亦B”则重在指明对立双方的互相补充,最能够表示中庸的“和”的特色。
如《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礼记·杂记下》:“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等等。
以上是 中庸的思想是谁提出来的 中庸是哪家的思想呢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50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