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行政区划沿革介绍(云南省下辖城市一览)
云南自古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春秋战国时期云南和中国西部的秦国、南方的楚国有着密切的联系。秦统一后,建立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派常頞开凿通向云南的五尺道,并在这一带设郡置吏。从西汉到清代,中央政府在云南的行政设置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两汉、三国时期,云南属于益州管辖,尚未形成省级行政机构。第二,西晋至南宋时期,晋设宁州统管云南全省。宁州的设置,表明云南在全国行政建置中地位的提高,它已成为与益州刺史并列的大州之一,是云南郡县建置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发展。唐宋时期由于南诏、大理政权的建立,云南行政建置上出现了许多特点。第三,1253年忽必烈攻灭大理以后,先在云南建立了十九个万户府,分别由五个总管府统领。至元十年(1273)以后,设置了云南行省,建立了路、府、州、县的行政制度,同时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宣慰司、宣抚司等持区。至此,云南的行政建置与内地逐渐趋于一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云南全省的行政设置和全国保持一致,省下设置地(市)、县,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自治州、自治县。
云南省简称滇或云。处北纬21度~29度、东经97度~106度。在中国西南部。西部和南部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国境线长4060公里,北部和东部与西藏、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接壤。面积38.3万平方公里。人口3697万,汉族占总人口的66.61%,有彝、白、哈尼、傣、壮、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景颇、藏、布朗、布依、普米、阿昌、怒、基诺、德昂、蒙古、水、满、独龙等少数民族,此外还有仡佬、土、土家、侗等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3.39%。彝族405万人,白、哈尼、傣、壮等族的人口均在百万以上。辖17个地(州、市),127个县(市、自治县)。省会昆明。
云南省地图
秦以前为西南夷部族社会,与巴、蜀、楚有较多的联系。大的部族有滇、巂、昆明,还有叶榆、牂牁、夜郎、句町、进桑、劳浸、靡莫、西燹、巂唐、滇越、哀牢、濮等。秦开五尺道置吏。西汉始设郡县,以部族为基础,设益州、牂牁、越巂三郡和犍为南部都尉,隶益州刺史。东汉析益州郡西部设永昌郡,犍为南部置犍为属国。汉末蜀晋时期为南中地区。三国蜀和西晋时期,南中地区置七郡:洋牁、兴古、越巂、建宁、云南、永昌、朱提,由庲降都督统领。西南部为哀牢地,甚广,属永昌郡。晋改庲降都督为益州刺史。西晋泰始七年(271)在南中地区设宁州刺史。自东晋永和三年(347)始,中原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松弛,今云南东部地区形成大姓爨氏称雄一隅的局面。唐初置南宁州都督和姚州都督,羁縻州县,开元二十四年(736),唐王朝扶植蒙舍诏皮罗阁击灭五诏,统一洱海地区,开元二十六年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天宝期间南诏灭爨,统一云南,并不断扩大疆域,政区建置十赕七节度二都督。宋政和七年(1117)封大理段和誉为云南节度大理国王。在大理国三百余年期间内,政区建置基本上继承了南诏的制度,而有所变化。元世祖灭大理(1253),收大理国8府4郡37部,元至元十三年(1276)设云南行省,将首府移至中庆路,置37路2府3属府54州47属县。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设宣慰司、宣抚司。明改路为府,划乌撒、乌蒙、东川、镇雄等府隶四川。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治云南府,辖19府2御夷府24州2御夷州130县,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宣慰司、宣抚司和长官司。清初沿袭明制。顺治六年(1649)设云南省,皆同云南府治昆明。雍正年间乌蒙、镇雄、东川从四川划归云南,后逐渐形成省、道、府(厅、州)、县体制。到清末置4巡道4守道,辖云南、大理、临安、楚雄、澄江、广南、顺宁、曲靖、丽江、普洱、永昌、开化、东川、昭通14府,广西、武定、元江、镇雄4直隶州,镇沅、景东、永北、蒙化、镇边5直隶厅。
中华民国初期的政区由三部分构成:1.主要是道、府(厅、州)、市、县;2.特设派出机构殖边督办,对汛督办和沿边行政局(区);3.设治局,为沿边地区无条件设县的地方设置的一种政区,直隶于省道。昆明“重九起义”后成立云南军政府,行政区划沿袭清制,后来有几次大的变更。第一次是民国2年(1913)全国统一,废府(厅、州)留道,实行省、道、县体制。设滇中、滇西,滇南、临开广4道,1914年改滇中,腾越、普洱、蒙自4道。滇中道驻昆明,辖40县。腾越道驻腾冲,辖29县。普洱道驻思茅,辖10县。蒙自道驻蒙自,辖17县。全省共置96县,河口、麻栗坡2对汛督办区,8个沿边行政区,思普沿边行政总局(辖8个分局)。此后有27县更名,增置5县。边疆部分地区仍有土司制度。第二次是废道,省直辖县。1916年废滇中道,省直辖41县。此后有6县更名,新置3县。1927年撤思普沿边行政总局,辖区改置7县和1个临江行政区。1929年废腾越、普洱、蒙自3道,实行省辖县。西南沿边因界连越南、老挝、缅甸,边防外交关系綦重,废道时于腾冲置第一殖边督办区,辖中甸、维西、兰坪、腾冲、龙陵、镇康6县及阿墩、菖蒲桶、知子罗、上帕、泸水、干崖、盏达、陇川、芒遮板、猛卯10行政区。于宁洱设第二殖边督办区,辖双江、澜沧、车里、五福、佛海、镇越、宁洱、思茅、六顺、普文、江城11县及临江、勐丁2行政区。直至1938年撤。1939年于芒市设腾龙边区,为省政府辅助机关,辖腾冲、龙陵、潞西、梁河、盈江、莲山、龙川、瑞丽、耿马8个设治区。第三次是大量裁撤县佐、改行政区为设治区。县佐是隶属于县长的县级政区,称分县,行政官称县佐。1921年全省计有62个县佐。1922年曲溪县佐改设曲溪县。1932年奉中央令撤县佐,但根据实际情况仍保留有武定县姜驿县佐、宣威县可渡县佐、巧家县六城坝县佐、永善县井桧县佐、彝良县牛街县佐、双柏县车号嘉县佐、富宁县剥隘县佐、澜沧县上下允县佐和西盟县佐、镇康县勐捧县佐等10个。改临江、梁河、盈江、莲山、陇川、瑞丽、潞西、泸水、德钦、福贡、碧江、贡山、龙武、宁蒗、沧源等行政区为设治局。此后更名3县、新置5县和15设治区。第四次是在全省设置行政督察区。1940年于宁洱设思普行政督察区,辖宁洱、景东、镇沅、六顺、景谷、双江、缅宁、思茅、沧源、澜沧、南峤、佛海、车里、宁江14县(局)1941年在边境地区设置7个行政督察区,管辖全部沿边县(局)。其余各县统由省辖。1946年后,全省设13个行政督察区、1个省辖区和1个省辖市昆明。行政督察区分别驻昭通、曲靖、弥勒、砚山、建水、新平、思茅、姚安、缅宁、鹤庆、大理、腾冲、维西。全省共112县、16设治局、2督办区、8市辖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政区设置的基本格局是省、地(州、市)、县、乡(镇)四级。1950年设12专区、1地级市、2县级市、118县、12设治区、1区、8市辖区,县级单位共141个。以后为发展经济和民族团结,行政区划常有调整。1958年调整为6专区8自治州2地级市,县级政区110个。1963年析德宏州东部复置保山专区,全省共设7专区8自治州2地级市。1970年改专区为地区。1993年时全省设有17个地、州、市。其中7地区为:昭通、曲靖、玉溪、思茅、保山、丽江、临沧;8个民族自治州为:楚雄、红河、文山、西双版纳、大理、德宏、怒江、迪庆;2地级市为:昆明、东川。全省共置10县级市、84县、29自治县、4市辖区。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的有8个地(州),27个县(自治县),边境一线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截至2021年5月31日,全省行政区有16个州(市),分别为: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保山市、昭通市、丽江市、普洱市、临沧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全省有129个县(市、区),其中,17个市辖区,18个县级市,65个县,29个民族自治县。
昆明市
战国时期为滇国中心区。秦置吏。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在滇国基础上设置益州郡,辖24县,郡治滇池县(今晋宁县晋城镇)。益州郡的谷昌、连然、滇池、秦臧、建伶、牧靡、昆泽等县和牂牁郡的谈稿县大体相当于今昆明市辖区,谷昌县大体相当于今昆明市两城区。隋代置昆州。唐代置益宁县为昆州治地。南诏、大理筑拓东城,后称善阐府。蒙古宪宗四年(1254)立昆明千户,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善阐府为中庆路,至元十三年设昆明县,为云南行省首府,中庆路治。昆明成为政区地名由此始,当时又名押赤城、鸭池城。中庆路领司1县3州4,州领县8,大体相当于今昆明市辖区。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中庆路为云南府,并修筑了新的昆明城。明末孙可望、李定国等于1650~1659年间改称昆明府,清代复称云南府,领州4(晋宁、安宁、昆阳、嵩明)县7(昆明、呈贡、富民、宜良、罗次、禄丰、易门)。清末昆明县城区有崇东、崇西、世恩、报功4区,城郊有外东、外西、外南3区,人口约17万。
1949年12月昆明和平解放。1950年昆明、安宁、禄劝、富民4县属武定专区,嵩明属曲靖专区,宜良、路南属宜良专区,昆阳、晋宁、呈贡属玉溪专区。1951年昆明县划属昆明市。1953年撤昆明县,辖区划为昆明市郊区。市区辖4个区(分别驻胜利堂、青云路、拓东路、崇仁街,编1~4区),郊区辖5个区(分别驻官渡、大板桥、波罗村、龙院村、马街,编5~9区)。1954年海口划为郊区第10区;撒宜良专区,宜良、路南划入曲靖专区。1956年昆明市辖盘龙、五华、官渡、龙泉、西山、海口、安宁7区。1959年辖盘龙、五华、官渡、西山4区和安宁、富民、晋宁3县(撤龙泉区,辖区划归官渡区;撤安宁、海口2区,合并恢复安宁县;撤呈贡县,辖区划归晋宁县,并从玉溪专区划入;富民县从楚雄州划入)。1963年设呈贡区为昆明市辖区。1965年撤呈贡区设呈贡县。1983年宜良县、嵩明县、路南彝族自治县从曲靖地区划入,禄劝县从楚雄彝族自治州划入。1985年禄劝县改称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1995年10月13日,安宁县撤县建市。1998年10月8日,路南彝族自治县更名为石林彝族自治县;12月正式更名。1998年12月6日,撤销地级东川市,设立昆明市东川区;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由曲靖市划归了昆明市管辖。1999年2月,正式实施。至此,形成今昆明市行政区域。2004年7月22日,昆明市正式启动了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区行政区划调整。2011年5月20日,呈贡县撤县设区,昆明市人民政府驻地由盘龙区东风东路迁移至呈贡区锦绣大街。 2016年11月24日,晋宁县撤县设区。
截止2020年昆明市辖14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市辖区7,县级市1,县6),139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街道80,镇43,乡16)。面积21473平方千米,人口542万人。
昭通市
秦开“五尺道”、置吏。西汉为犍为郡南部,东汉永初元年(107)析置犍为属国。三国蜀设朱提郡,属庲降都督。西晋属益州。东晋属宁州,析置广南郡。唐初置曲州和靖州,属戎州都督府。南诏后期为乌蒙诸部落地,属拓东节度,宋代属潼川府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乌蒙路和芒部路,属云南行省,后至元元年(1335)改属四川行省,明为乌蒙府和芒部府,嘉靖五年(1526)改芒部府为镇雄军民府。清雍正五年(1727),乌蒙、镇雄划归云南,并划平夷长官司南半属乌蒙府,辖境北抵金沙江;六年降镇雄为州,属乌蒙府,九年(1731)改乌蒙府为昭通府,属迤东道。光绪三十四年(1908)升镇雄为直隶州。
1913年昭通、鲁甸、巧家、大关、永善、靖江、镇雄、彝良等属滇中道。巧家县设有六城坝县佐、彝良县设有牛街县佐、永善县设有井桧县佐。1914年靖江县更名绥江县。1916年各县直属省,同年划大关县盐井渡地方设置盐津县。1934年设威信县。1942年设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昭通,辖昭通、威信、镇雄、彝良、绥江、大关、永善、鲁甸、巧家、盐津共10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昭通专区辖昭通、鲁甸、巧家、彝良、大关、盐津、永善、绥江、威信、镇雄、会泽11县,专员公署驻昭通。1952年,巧家县第二区(淌塘区)金沙江北岸上段的虐姑、新山、松平、老口、黄坪、铁厂、淌塘等7乡和云和乡两个村共计628平方公里划归西康省会理县;第一区金沙江北岸下段的景星乡、大同乡共计556平方公里划归西康省宁南县。威信县第五区水田乡飞地木瓦村,面积约1平方公里划归四川省古蔺县(现叙永县),1958年,撤会泽县,辖区划归东川市;撤鲁甸县,辖区划归昭通县。1959年撤盐津县,辖区划归大关县,1961年恢复盐津县,辖原行政区域。1962年恢复鲁甸县,辖原鲁甸县除马路、苏甲、水屯、酒房4个公社以外的行政区域和昭通县永丰区的7个村。1970年改昭通地区。1974年设立水富区,辖四川省宜宾县划归云南省的安富、水东、水河3个公社共87平方公里,由昭通地区直接领导。1981年析昭通县城关镇、蒙泉、守望、博禄、北闸4个公社置昭通市;撤水富区,设水富县,辖原水富区和绥江县太平、会议两公社部分地域以及盐津县两碗公社部分地域。1983年撤昭通县,辖区划归昭通市。
2018年9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水富县,设立县级水富市。以原水富县的行政区域为水富市行政区域,水富市人民政府驻云富街道人民东路3号。水富市由云南省直辖,昭通市代管。截至2017年,昭通市辖1个区、9个县、1县级市;3个街道、54个镇、69个乡、17个民族乡;70个居委会、1201个村委会。
曲靖市
秦开五尺道置吏,西汉大部属益州郡,东部属牂牁郡,北部属犍为郡。东汉北部属犍为属国。三国蜀建兴三年(225)设建宁郡,郡治味县,庲降都督亦一度治此,成为南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两晋时期属宁州,自梁至唐初为爨氏所据。唐武德元年(618)置南宁州,贞观八年(635)改名郎州,贞观二十二年(649)北部析麻州,皆属戎州都督府。南诏为爨部地,属拓东节度。宋大理设石城郡和东川郡。元至元十二年(1275)后设曲靖路、东川路和仁德府,南部属广西路。明代设曲靖府、寻甸府和平夷卫、越州卫、陆凉卫;南部属广西府;西北部设东川府,属四川省。清袭明制,康熙八年(1669)降寻甸府为州,属曲靖府。雍正四年(1726)东川府复隶云南。
1913年废府设县,今曲靖地区范围内有会泽、寻甸、陆良、曲靖、沾益、罗平、平彝、马龙、宣威、师宗10县。除师宗县隶临开广道外,其余9县隶滇中道。1916年废滇中道,除师宗县属滇南道外,各县直属省。民国后期形成省区县三级制,属第二行政督察区,师宗县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1994年2月18日,宣威撤县设市。1998年12月6日,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划归昆明市。2014年2月,曲靖以撤乡(镇)设街道为重点的乡级行政区划调整基本结束。曲靖有133个乡(镇、街道),其中50个镇、41个乡(8个民族乡)、42个街道。2016年3月31日,同意撤销沾益县,设立曲靖市沾益区,以原沾益县的行政区域为沾益区的行政区域。2018年4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马龙县,设立曲靖市马龙区。
截止到2020年曲靖市辖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市辖区3、县级市1,县5),137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街道46,镇51,乡40)。面积29855平方千米,人口637万人。
玉溪市
汉为益州郡地,三国分属建宁郡和兴古郡。东晋、南朝分属晋宁郡和梁水郡。唐代先后属南宁州和姚州都督府。南诏时南部设通海都督,北部属拓东节度。宋大理设秀山郡,北部属鄱阐府,西南部属威楚府。元代设澄江、临安、元江3路,西北部属中庆路。明代设澄江、临安、元江3府,西北部属云南府。清沿明制,澄江府辖新兴、江川、河阳3县,临安府辖通海、河西、宁州、嶍峨4县,改元江府为直隶州,辖新平县。易门县属云南府。
1913年废府州,河阳县更名澄江县,宁州更名宁县。分属滇中道(新兴、江川、澄江、易门)、临开广道(通海、河西、嶍峨、宁县)、滇南道(元江、新平)。1914年新兴县更名休纳县,宁县更名黎县。1916年废滇中道,休纳县更名玉溪县,玉溪、江川、澄江、易门直属省。1929年嶍峨县更名峨山县,各县直属省。1931年黎县更名华宁县。1949年,玉溪、易门为省直辖县。华宁、江川、澄江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河西、通海属第五行政督察区,新平、元江、峨山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2015年12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江川县,设立玉溪市江川区,以原江川县的行政区域为江川区的行政区域,江川区人民政府驻大街街道宁海路34号。 2019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澄江县,设立县级澄江市,以原澄江县的行政区域为澄江市的行政区域,澄江市人民政府驻凤麓街道凤翔路北26号。澄江市由云南省直辖,玉溪市代管。2020年2月19日,澄江撤县设市会议以视频形式在玉溪市召开。
截止2020年玉溪市辖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市辖区2,县级市1,县3,自治县3),75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街道24,镇25,乡26)。
保山市
1950年成立保山专区,驻保山,辖保山、龙陵、腾冲、昌宁、潞西、镇康、双江7县和梁河、盈江、莲山、瑞丽、陇川、耿马、泸水7设治区。1952年撤设治区,设盈江、莲山、瑞丽、陇川、泸水5县和梁河傣族景颇族自治区。耿马、镇康、双江3县划归缅宁专区。1953年潞西、盈江、莲山、瑞丽、陇川、梁河6县设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专区级)。1954年泸水县划归新设立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区(专区级),潞西县畹町镇升格为县级镇。1956年撤保山专区,辖区划归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958年撤梁河县,辖区分别划归腾冲、陇川、盈江、潞西4县;撤莲山县,辖区划归盈江县。1959年撤陇川县,辖区划归瑞丽县。1960年恢复陇川县,辖原行政区域。1961年恢复梁河县。1963年恢复保山专区,驻保山县,辖原行政区域;析保山南部地区设立施甸县。1970年保山专区改称保山地区。1983年撤保山县设保山市。
2014年,隆阳区所辖潞江镇与芒宽彝族傣族乡部分区域划出、设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直属地级保山市;保山市辖2个县级区(隆阳区、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4个县(腾冲县、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2015年,腾冲县改为县级腾冲市,以原腾冲县的行政区域为腾冲市的行政区域,腾冲市人民政府驻腾越镇山源社区官厅小区81号。腾冲市由云南省直辖,保山市代管。截至2016年,保山市辖隆阳区、腾冲、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72个乡(镇、街道)。
丽江市
1913年废府厅州,丽江、永北、华坪3县属滇西道,1914年属腾越道。1929年废道后直属省。1934年改永北县为永胜县。1935年析置永胜县宁蒗县佐为宁蒗设治区。1941年设第七行政督察区。1946~1949年永胜县、华坪县、宁蒗设治区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丽江县属第十三行政督察区。
1950年设丽江专区,驻丽江,辖丽江、永胜、华坪、剑川、鹤庆、兰坪、中甸、维西、碧江9县和宁蒗、德钦、福贡、贡山4设治区。1952年撤设治区,设宁蒗县和德钦县藏族自治区、福贡县傈僳族自治区、贡山县傈僳族自治区;撤碧江县,设碧江县像傈僳自治区。1954年析碧江、福贡、贡山和保山专区的泸水4县设怒江傈僳族自治区(专区级)。1956年撤德钦县藏族自治区,设德钦县;撤宁蒗县,设宁蒗彝族自治县。剑川县、鹤庆县划归大理白族自治州,兰坪县划归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957年析中甸、维西、德钦3县设迪庆藏族自治州。1961年撤丽江县,设丽江纳西族自治县。1970年改称丽江地区。2002年12月26日,丽江撤地设市,将原丽江地区改设为丽江市,并将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为古城区及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截至2015年,丽江市下辖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1区4县,6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其中4个街道、13个镇、28个乡、18个民族乡。
普洱市
1913年置滇南道。1914年更名普洱道,道治普洱。辖思茅、普洱、镇沅、景东、威远(1916年更名景谷)、他郎(1915年更名墨江)、镇边(1915年更名澜沧)、元江、新平、缅宁10县和思普沿边行政总局(治所车里,辖沿边地区8个行政区,大部为今西双版纳)。1929年废道后,北部镇沅、景谷、景东、墨江各县直属省。南部设第二殖边督办区,辖宁洱、双江、澜沧、思茅、六顺、江城、车里、五福、佛海、镇越、普文11县和临江、动丁2行政区,1938年撤,各县行政区直属省。1940年于宁洱(今普洱)设思普行政督察区,辖宁洱、景东、景谷、镇沅、六顺、双江、思茅、缅宁、沧源、澜沧、南峤、佛海、车里、宁江14县(局)。1942年改名第四行政督察区。1947年分属第六、七、九行政督察区。第七行政督察区驻思茅,辖思茅、宁洱、江城、镇越等县。东北部墨江、景东、镇沅属第六行政督察区(驻新平)。西南部双江、景谷、镇康、澜沧等县属第九行政督察区(驻缅宁)。
1950年设宁洱专区。1951年宁洱县更名普洱县,专区更名普洱专区,驻普洱。辖15县、区,为今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952年沧源县划出归缅宁专区。1953年更名思茅专区,驻思茅,辖思茅、普洱、景谷、镇沅、景东、墨江、江城7县和澜沧县拉沽族自治区。南部诸县析出置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1954年撤江城县,置江城县哈尼族自治区,析澜沧县拉祜族自治区的孟连、南作两区,置孟连傣族拉祜族瓦族自治区。1955年澜沧县拉祜族自治区更名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江城县哈尼族彝族自治区更名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56年析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盟区置西盟县。1958年撤思茅县,辖区划入普洱县。1959年撤镇沅县,辖区划入景谷、景东、墨江、新平4县。孟连傣族拉沽族佧佤族自治区更名孟连傣族拉祜族瓦族自治县。1961年恢复镇沅县,辖1959年合并于景谷、景东两县的原行政区域。1963年孟连傣族拉祜族瓦族自治县更名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965年西盟县更名西盟佤族自治县。1970年思茅专区更名思茅地区。1979年墨江县更名墨江哈尼族自治县。1981年恢复思茅县。1985年普洱、景谷、景东3县更名为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1993年思茅县改思茅市。2007年1月21日,思茅市更名普洱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思茅市翠云区更名为普洱市思茅区。截止2020普洱市下辖1市辖区,9自治县。
临沧市
1950年镇康县、双江县、耿马设治区属保山专区,云县、顺宁县、缅宁县属大理专区,沧源设治区属宁洱专区。1952年设缅宁专区,辖缅宁、耿马、镇康、双江、沧源5县,行政公署驻缅宁县。1954年缅宁专区更名临沧专区,缅宁县更名临沧县,顺宁县更名凤庆县。1955年撤耿马县,设耿马傣族作佤族自治县。1956年凤庆县、云县从大理专区划入。1963年耿马傣族瓦族自治县改称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964年析镇康县部分地置永德县,撤沧源县设沧源佤族自治县。1970年改称临沧地区。1985年撤双江县,设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临沧县名、专区名取濒临澜沧江之意。均因地理位置得名。2003年l2月26日,临沧县改为临翔区。2004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沧地区,设立地级临沧市。2019年5月6日,国务院同意临沧市以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建设临沧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截至2016年,临沧市辖1区7县(临翔区、云县、凤庆县、永德县、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89个乡(镇),898个村(居)。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1950年隶保山专区,潞西设治区改潞西县。1952年撤梁河、盈江、瑞丽、莲山、陇川5设治区,设盈江、瑞丽、莲山、陇川4县和梁河县傣族景颇族自治区1953年7月24日设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梁河县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改梁河县。1954年潞西县畹町镇升格为县级镇。1956年改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专区并入。1958年撤莲山县,辖区划归盈江县;撤梁河县,辖区划归腾冲、陇川、盈江、潞西4县。1959年撤陇川县,辖区划归瑞丽县。1960年恢复陇川县,辖原行政区域。1961年恢复梁河县,1963年保山专区复分出。1985年撤畹町镇,设畹町市。1992年撤瑞丽县,设瑞丽市。1999年2月8日,撤销畹町市,设立瑞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副县级)。至此,德宏州辖两市三县,即潞西市、瑞丽市和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2010年7月12日,国务院批准潞西市更名为芒市。“芒市”是国务院继1989年以后正式批准的唯一一个专名和通名只有两个字的县级市名称。“芒市”既是专名,其“市”字又是政区通名。截止2020年德宏州辖2个县级市、3个县,面积11526平方千米,人口130万。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1950年碧江设治区改碧江县,偕同兰坪县和福贡、贡山2设治区属丽江专区。泸水设治区属保山专区。1952年撤泸水、福贡、贡山3设治区,设泸水县、福贡县傈僳族自治区、贡山县傈僳族自治区;撤碧江县,设碧江县傈僳族自治区。1954年设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区(专区级),辖碧江、福贡、贡山、泸水4县,州府驻碧江县知子罗镇。1956年撤贡山县,设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县由丽江专区划归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7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区改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975年州府迁至泸水县六库镇。1986年撤碧江县,辖区并入泸水、福贡2县。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兰坪县,设立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以原兰坪县的行政区域为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1988年,改兰坪县为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2004年1月5日,民政部批准将泸水县人民政府驻地由鲁掌镇迁至六库镇。2006年,怒江州总面积14703平方千米。总人口52.04万人,辖2个县、2个自治县,计9个镇、17个乡、3个民族乡,10个居委会、258个村委会。 2014年,泸水县鲁掌镇,福贡县上帕镇,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茨开镇,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金顶镇共4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2016年,《国家民政部关于同意云南省撤销泸水县设立县级泸水市的批复》(民函〔2016〕176号):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泸水县,设立县级泸水市,以原泸水县的行政区域为泸水市的行政区域,泸水市人民政府驻六库镇龙江路1号。泸水市由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管辖。截止2020年怒江州辖1个县级市、1个县、2个自治县:泸水市、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迪庆藏族自治州
1950年属丽江专区。1952年撤德钦设治区,设德钦县藏族自治区。1956年改德钦县。1957年9月13日成立迪庆藏族自治州,辖中甸、维西、德钦3县和奔子栏办事处(县级,析维西县第六区置)。1959年撤奔子栏办事处,辖区划归德钦县。1985年改维西县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2014年12月16日撤销香格里拉县,设立县级香格里拉市,以原香格里拉县的行政区域为香格里拉市的行政区域,香格里拉市人民政府驻建塘镇金沙路22号。截止2010年,迪庆藏族自治州共辖3个县级行政区,包括1个县级市、1个县、1个自治县,分别是香格里拉市、德钦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大理白族自治州
古为昆明(昆弥)部族地。《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今大理),名为巂、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在洱海地区设叶榆、云南、邪龙、比苏等县,属益州郡。东汉属永昌郡,三国、西晋属云南郡,东晋、南朝属东河阳郡、河东郡。这期间该地区的经济、文化都有校快的发展,周边的巍山、漾濞、永平、邓川、洱源、鹤庆、宾川等地有蒙舍、越析、蒙巂、邆赕、浪穹、施浪六个部落兴起,史称六诏。唐开元末年,蒙舍诏(亦称南诏,今巍山县)势力崛起,在唐王朝的支持下于618年统一六诏,建南诏国。洱海周围为南诏国中心地区。大中十二年(859)改称大礼国。五代时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902~937)均以阳直咩城为首府。后晋天福三年(937)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大理国。大理为政区地名由此始。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国,1274年置云南行省,迁都中庆城,在滇西设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大理府,治太和县,后又置鹤庆府、蒙化府。清沿明制,迤西道同城设治。光绪二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规定大理辟为英国商埠。
1913年改迤西道为滇西道,改太和县为大理县,改赵州为凤仪县,新置漾濞、弥渡、宾川、蒙化、云龙、邓川、洱源、剑川、鹤庆等县,1914年属腾越道。1918年改云南县为祥云县。1929年废道,各县直属省。1940年后分属四个行政督察区。1949年时北部鹤庆、剑川、洱源、邓川、宾川属第十行政督察区;南部大理、凤仪、蒙化、永平、云龙、漾濞、顺宁、云县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1950年设大理专区,析大理、凤仪两县部分地区置下关区(县级)为专署驻地,辖下关区,大理、凤仪、漾濞、永平、云龙、祥云、宾川、弥渡、蒙化、云县、顺宁、缅宁、邓川、洱源等1区14县。1951年下关区改下关市。1952年缅宁县划入缅宁专区。1954年蒙化县更名巍山县,号宁县号名凤庆县。1956年11月22日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府下关市,鹤庆、剑川二县从丽江专区划入,凤庆、云县划出归临沧专区,巍山县析为巍山彝族自治县和永建回族自治县。1958年撤下关市及大理、凤仪、漾濞3县,合设大理市;宾川、弥渡二县并入祥云县;云龙县并入永平县。1959年合并巍山、永建2县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洱源、邓川2县并入剑川县。1961年撤大理市,复下关市、大理县、漾濞县;复洱源(辖原洱源、邓川两县行政区域)、弥渡、宾川、云龙等县;析置南涧县。1965年成立南涧彝族自治县。1983年撤下关市和大理县,合设大理市。1985年成立漾濞彝族自治县。截止2020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全州辖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辖1市、8县、3自治县、110个乡镇,面积29459平方千米,全州户籍总人口364.36万人(2020年末)。
楚雄彝族自治州
汉属越巂、益州二郡。三国西部属云南郡,东部属建宁郡,北部属越巂郡。东晋、南朝西部设兴宁郡,东北部设建都郡,东部属晋宁郡。唐设姚州都督府。南诏设弄栋节度,东部属拓东节度。宋大理分设威楚府和弄栋府。元设威楚、姚安、武定三路。明设楚雄、姚安、武定三府。清初设楚雄府和武定府,楚雄府辖楚雄、广通、定远、大姚4县及南安州、姚州、镇南州,武定府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改直隶州,辖元谋、禄劝二县。
1913年废府,属滇中道,清代姚州、南安州、定远县改名姚安县、摩刍县、牟定县,析姚州白盐井地方置盐丰县,析广通、定远二县地置盐兴县。1926年废滇中道,各县直属省,摩刍县更名双柏县。民国后期广通、盐兴、禄丰、罗次、武定、元谋属直辖区,双柏属第六行政督察区,姚安、镇南、盐丰、永仁、大姚、牟定、楚雄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1950年成立楚雄专区,治楚雄、辖楚雄、双柏、镇南、牟定、姚安、大姚、盐丰、永仁、广通、盐兴、禄丰11县,武定、元谋、罗次属武定专区。1953年撤武定专区,所辖武定、安宁、罗次、富民、禄劝、元谋6县划归楚雄专区。1954年镇南县更名南华县。1956年安宁县划归昆明市。1957年撤盐兴县,辖区划归广通县。1958年撤楚雄专区,设楚雄彝族自治州;撤双柏、南华、牟定3县,辖区划归楚雄县;撤盐丰、姚安、永仁3县,辖区划归大姚县;撤罗次、广通2县,辖区划归禄丰县;撤元谋县,辖区划归武定县。1959年恢复元谋县,辖原行政区域,富民划出归昆明市。1960年恢复双柏县、牟定县,均辖原行政区域。1961年恢复南华、姚安、永仁3县,均辖原行政区域。1983年撤楚雄县,设楚雄市,禄劝县划出归昆明市。2021年2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禄丰县,设立县级禄丰市,以原禄丰县的行政区域为禄丰市的行政区域,禄丰市人民政府驻金山镇北辰街82号。禄丰市由楚雄彝族自治州管辖。截止2020年全州设8县2市(楚雄市、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武定县、禄丰市),103个乡镇,其中:镇65个,乡38个(其中:民族乡4个),1100个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其中:966个村民委员会,13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汉属益州郡和牂牁郡。三国属兴古郡,东北属建宁郡。东晋、南朝分属兴古、梁水、建宁3郡。南诏属通海都督,东北部属拓东节度。宋大理属秀山郡,东北部属石城郡,东部置最宁府。元代设和泥、临安、广西3路。明代设临安府和广西府,西南部属元江府。清代设临安府和广西直隶州,西南部属元江直隶州,东南部属开化府。临安府辖石屏州、阿迷州、宁州、建水县、蒙自县、通海县、河西县、嶍峨县、新平县和亏容甸,溪处、纳楼茶甸、落恐甸、左能寨、思陀甸长官司辖大小土司28。广西直隶州辖弥勒、师宗、丘北3县。光绪二十三年(1897)设河口副督办。
1913年属临开广道,析蒙自、建水部分地置个旧县。1914年改蒙自道,驻蒙自,辖蒙自、个旧、阿迷、建水、石屏、弥勒、广西、通海、河西、嶍峨、宁县、开化、安平、丘北、广南、富州、师宗17县。河口对汛督办区直隶省。1922年置曲溪县。1931年阿迷县更名开远县。1932年改龙朋县佐置龙武设治局。1932年后个旧、开远、蒙自、建水、曲溪、石屏、龙武、弥勒、泸西、屏边、金河、平河等县局直隶省。1933年改靖边行政区设屏边县。1934年金河、平河两设治局合并设金平县。1949年时分属第三行政督察区(弥勒、泸西)和第五行政督察区(建水、石屏、曲溪、开远、个旧、蒙自、屏边、金平8县和龙武设治区,河口对汛督办区)。
1950年设蒙自专区,驻蒙自县,辖蒙自、个旧、开远、建水、曲溪、石屏、金平、屏边、元江、龙武、新民、红河12县和河口市。泸西县和弥勒县属宜良专区。1950年初析建水、个旧、蒙自3县红河西岸地置新民县,析元江、石屏、建水部分地置红河县,龙武设治区改龙武县,撤河口对汛督办区设河口市。1951年撤个旧县设个旧市,直属省;撤红河县,设红河县爱尼族自治区;撤龙武县,恢复龙武设治区;新民县更名元阳县。1953年撤弥勒县,设弥勒县彝族自治区;红河县爱尼族自治区更名红河县哈尼族自治区。1954年撤宜良专区,泸西县划入曲靖专区,弥勒县彝族自治区划归蒙自专区;设红河哈尼族自治区,驻元阳县新街,辖金平、元阳、红河3县。元江划归玉溪专区。1955年撤河口市,设河口县;弥勒县彝族自治区改称弥勒彝族自治县;设六村办事处,辖区为墨江、红河、元阳3县结合部的六村、坝溜、骑马、三猛4个区。1956年撤龙武设治局,设龙武县。1957年11月18日撤蒙自专区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合并设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撤弥勒彝族自治县,恢复弥勒县。1958年撤蒙自县、开远县,辖区划归个旧市;撤曲溪县,辖区划归建水县;撤龙武县,辖区划归石屏县;撤河口县,设河口瑶族自治县;撤屏边县,设屏边苗族自治县;撤六村办事处,设绿春县;个旧市由省辖改为州辖;州驻地由蒙自迂至个旧。1959年撤泸西县,辖区划归弥勒县;撤河口瑶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合并设立河口瑶族苗族自治县。1960年恢复蒙自县、开远县,隶个旧市。1961年恢复泸西县。1962年撤河口瑶族苗族自治县,恢复河口瑶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1962年蒙自县、开远县改由州辖。1981年撤开远县,设开远市。1985年撤金平县,设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至此州辖2市8县3自治县,州府驻个旧。2003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地由个旧市迁移至蒙自县。2010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撤销蒙自县,设立蒙自市。201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撤销弥勒县,设立弥勒市。截止到2013年红河州辖4个市、6个县、3个自治县。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汉属牂牁郡。三国置兴古郡。东晋时东部析置西平郡。唐代东部属岭南道,西部属南诏通海都督。宋代东部为特磨道,属广南西路,西部属大理最宁府。元代东部设广南西路,西部属临安路,北部属广西路。明代东部设广南府,西部属临安府,北部属广西府。清康熙六年(1667)析临安府属教化、王弄、安南、维摩、牛羊、八寨等土司地置开化府,治今文山县,辖文山县、安平厅;北部丘北县属广西直隶州;广南府治宝宁县((今广南),辖宝宁县、土富州。光绪三十二年(1906)置麻栗坡副督办。
中华民国时期,初属临开广道,旋属蒙自道。1913年废府,宝宁县更名广南县,土富州更名富州县,文山县更名开化县,安平厅更名安平县。1914年开化县复名文山县,安平县更名马关县,麻栗坡副督办改麻栗坡对汛督办。1920年析马关县普兰行政委员地署西畴县。1927年富州县更名富宁县。1933年设立砚山设治局,1935年改砚山县。1949年时,砚山、文山、马关、广南、西畴、富宁6县和麻栗坡对汛督办区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丘北县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1950年设文山专区,辖文山、砚山、丘北、西畴、马关、广南、富宁7县和麻栗坡市。1955年撤麻栗坡市,设麻栗坡县。1958年撤文山专区,设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撤砚山县,辖区分别划归文山县和丘北县;撤麻栗坡县,辖区分别划归马关县和西畴县。1961年恢复砚山县和麻栗坡县。1965年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改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自治州仍驻文山县,辖文山、广南、西畴(驻西洒公社)、麻栗坡(驻麻栗坡镇)、马关(驻马白公社)、丘北、砚山(驻江那镇)、富宁等8县。截至2013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辖1个县级市(文山市)、7个县(砚山县、西畴县、麻栗坡县、马关县、丘北县、广南县、富宁县)。102个乡镇(其中16个民族乡),947个村(居)委会,15341个村民小组。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西汉为哀牢地,东汉属永昌郡,唐代为茫部地,南诏属银生节度。后晋天福八年(943),傣族首领帕雅桑目底把辖地分为9个大版纳:景洪、勐腊、勐拉(今思茅)、景董、勐岭(今普文)、勐双乌(即勐乌、乌得)、勐罕、动遮、勐混;1个中版纳:勐笼;2个小版纳:勐海、勐仑,共12个版纳,称西双版纳。宋淳熙七年(1180)傣族首领帕雅真统一各部,建景龙金殿国,隶属大理政权。一说为明代隆庆四年(1570),傣历932年,帕雅真21世孙宣慰刀应勐将辖区划为12版纳,始有西双版纳之称。自元代起,元、明、清三代600余年,中央王朝在西双版纳地区都是推行土司制度。元元贞二年(1296)设彻里路军民总管府,亦称彻里军民宣抚司,隶元江路。明、清置车里宣慰使司,隶元江府。清雍正七年(1729)析车里宣慰司江内6版纳置普洱府,治宁洱。乾隆元年(1736)普洱府增领江外6版纳,今景洪、勐海生产的茶叶称普洱茶,反映了历史建制的遗迹。光绪三十一年(1895)《中法续议界务条款》规定勐乌、乌得等归法属越南。
1913年设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先后属滇南道和普洱道,辖8个区行政分局:一区驻车里,领橄榄坝土把总及攸乐诸大茶山;二区驻勐遮,领勐遮、勐阿、顶真、勐满、勐亢五土司地;三区先驻勐混,后驻勐海,领勐海、勐混、打洛三土司地;四区驻勐笼,领勐笼土司及景哈土目地:五区驻动腊,领动腊、勐捧、勐丰、勐仑四土司地;六区驻易武,领倚邦、易武、整董、竜得四土司地;七区驻普文,领普藤、勐旺二土司地;八区驻官房,领六顺、勐往二土司地。1921年将四区并入一区,另分二区之动阿、动亢及八区之动往三土司地组成新四区。1925年改普思殖边总办公署,各区行政分局改设殖边分局。1927年改设车里、五福、佛海、镇越、象明、普文、芦山等7县及临江行政区,属普洱道。1929年属第二殖边督办区,划出普文、象明二县归思茅、镇越、江城县,改芦山县为六顺县。1932年改临江行政区为临江设治区。1934年改五福县为南峤县。1935年改临江设治区为宁江设治区。1940年属思普行政督察区,1942年属第四行政督察区,1947年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宁洱专区,1951年属普洱专区,1953年1月23日设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专区级),驻版纳景洪,辖15个区级行政区;版纳景洪(宣慰街,后迁嘎洒)、版纳勐旺(勐旺)、版纳勐养(勐养)、版纳勐笼(勐笼)、版纳易武(易武)、版纳勐腊(景勐腊)、版纳勐捧(勐捧)、版纳勐海(象山)、版纳勐混(景勐混)、版纳勐阿(勐阿)、版纳动遮(景动遮)、版纳曼墩(曼墩)和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区、易武瑶族自治区、布朗山区。1955年改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957年辖区并为5个县级版纳:版纳景洪(允景洪)、版纳勐遮(勐遮)、版纳勐海(勐海)、版纳易武(易武)、版纳勐腊(勐腊)。1958年撤5版纳,改设景洪、勐海、动腊3县。1959年7月30日,撤版纳建制,将5个县级版纳合改为景洪县、勐海县、勐腊县。197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由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革命委员会直接领导,从此,西双版纳州与思茅地区分设,开始行使自治州职权。1993年12月22日,撤消景洪县,设置景洪市(1994年2月12日,市人民政府成立)。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共辖3个县级行政区,包括1个县级市、2个县,分别是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另设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景洪工业园区,,31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12个农场,223个行政村,41个社区(34个城市社区、7个农场社区),2254个村民小组,驻有6个中央、省属科研单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驻景洪市宣慰大道69号。
以上是 云南省行政区划沿革介绍(云南省下辖城市一览)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9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