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县属于哪个市的(南皮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属于河北省沧州市。


南皮县古属兖州地。殷商时南皮先民已建成南北两座姐妹城。春秋时,齐桓公救燕北伐山戎,缮修皮革于南城,遂名南皮。南皮秦朝置县,是今沧州市境内唯一县名从秦朝延续未变的千年古县。境内有京沪铁路、京沪高速、京沪高铁、京台高速、邯黄铁路、104国道和武千路、正港路等国省干道穿境而过。名人有张之洞、张之万、霍殿阁、刘喜奎、贾耽等。

南皮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沧州市南部,南运河畔,东南与山东省相邻。距北京250公里、距天津150公里,距济南190公里,距石家庄220公里,距沧州35公里,黄骅港80公里。

先后被授予全国“法制示范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级医共体试点县”、“国家级公共文化示范区”和“河北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河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河北省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工作成绩突出县”、“河北省渤海粮仓优秀示范县”、“河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河北省财政工作先进县”“河北省金融扶贫产业贷示范县”“河北省食品药品安全县”等荣誉称号。

南皮县属于哪个市的(南皮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唐虞夏商之世,南皮属兖州。

东周初年,属于齐国。周惠王十三年(前664年),齐侯割地给燕国,南皮为燕齐交界之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南皮县(故城在今县城东北5公里处),属巨鹿郡。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曾将南皮附近三县封给成安君陈余。

汉高帝5年(前202年)设勃海郡,南皮县始隶属勃海郡。新莽时期(9年)曾改名迎河亭;境内还设有高乐县,高乐城址在今县内董村。

东汉建武元年(25),高乐县并入南皮,延光元年(122),移勃海郡治于南皮,属冀州刺史部,辖浮阳、章武、南皮、高城、重合、阳信、饶安、东光等8县。

三国时期,南皮属魏,辖属如故。

晋代南皮先属冀州勃海国治辖,咸宁三年(227),改国为郡。太康十年(289),勃海郡并入清河国。太安元年(302),复置勃海郡,郡治南皮。

北魏登国元年(386),改勃海郡为渤海郡,后曾改称沧水郡,至太和二十一年(497)复称渤海郡。太安四年(458),郡址由南皮徙东光。

东魏时,南皮县治迁现址。

隋开皇三年(583),改属冀州,后又属沧州。大业三年(607),废州复隶渤海郡。

唐代(618—621),南皮初属沧州,武德四年(621),改属河北道景州。贞观元年(627),还属河北道沧州。长庆二年(822),改属景州。太和四年(830),废景州改属沧州。景福元年(892),复设景州,南皮隶之。

五代时,先属景州,后周显德二年(955),改属沧州。

北宋时属河北东路沧州。熙宁六年(1073),临津(今山东宁津)县并入南皮县为镇。

南宋建炎三年(金国天会七年),(1129),南皮陷于金国,并析临津镇为临津县,属河北东路沧州景城郡所辖。

元代,属中书省南部河间路沧州。明属京师河间府沧州。

清初(1644一1729年),延明末体制。雍正七年(1729),沧州升为直隶州,继辖南皮。雍正九年(1731),改属直隶省天津府。

南皮县属于哪个市的(南皮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清代舆图

中华民国二年(1913),废州府制,南皮县属直隶省渤海道,民国三年改称津海道。民国十七年(1928),废道府制,南皮县直隶于河北省。二十五年(1936)春,划归河北省第七督察区。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者占领南皮县城。1938年,南皮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山东省津南专区。

1944年4月与东光、吴桥县边境区组成东南吴县,9月,东光南部与吴桥地区划出,南皮与东光北部地区组成东南县,属山东省渤海一专区。1945年12月,东南县撤消恢复南皮县,属山东省渤海一专署。

1949年8月,山东省渤海一专署改称沧南专区。

1950年,撤销沧南专区,南皮县划归德州专区。

1952年11月7日,划归河北省沧县专区。

1958年4月28日,撤销沧县专区,改属天津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消天津专区,改归天津市辖,同时析南皮,并入交河县和宁津县(宣惠河以南地区划归宁津县)。

1961年5月20日,设沧州专区,同年6月1日,重建南皮县,县人民政府驻泊镇。

1962年夏,泊镇划归交河县,县政府迁回南皮城关。

1967年,沧州专区改称沧州地区,继辖南皮县至今。

1993年地市合并,南皮县属沧州市直辖。

行政区划

1949年10月,王寺区增设大迟庄、小集、鲍官屯3个乡。全县共辖城关、泊东、店子、乌马营、王寺5个区,47个乡,257个村。1950年5月,潞灌区复归南皮县领导。全县下辖6个区、61乡、331个自然村。

1956年8月,撤区并乡,将61个乡,改建为27个乡。

1958年1月,将27个乡,并为15个乡。

1958年9月,改乡为人民公社。全县建6个大公社。1958年12月27日,城关、王寺、店子、莲花池4公社并入交河县。董村和寨子公社划归宁津县。

1961年6月,恢复南皮县。原1958年12月宣南划宁津区域,1961年划归南皮。7月大公社划为小公社。全县辖28社1镇。即:大满庄、刘八里、城关、姚九拨、刘显吾、店子、叶三拨、乌马营、莲花池、段六拨、王寺、邢九拨、鲍官屯、小集、寨子、董村、潞灌、凤翔、双狮赵、文庙、齐桥、洼里王、五军寨、贺庄子、大鲁道、苏屯、王武庄、张六指等28个人民公社和泊头镇。

1962年7月,全县共19个人民公社。

1984年3月,人民公社改称乡(镇)。

1986年,全县辖城关、王寺、鲍官屯、寨子、店子5镇和双庙、刘八里、汤庄、莲花池、段六拨、小集、刘夫青、常庄、叶三拨、乌马营、凤翔、董村、潞灌等13乡。

1987年1月至1995年12月,南皮县辖南皮、王寺、鲍官屯、寨子、店子5镇和双庙、刘八里、汤庄、莲花池、段六拨、小集、刘夫青、常庄、叶三拨、乌马营、凤翔、董村、潞灌13乡。

1995年,南皮县在原辖5镇13乡的基础上,并乡扩镇,全县改建为6镇3乡,即南皮镇、王寺镇、鲍官屯镇、寨子镇、冯家口镇、刘八里乡、潞灌乡、乌马营镇、大浪淀乡。

1997年镇政府由店南村迁至冯家口村东南,故更名为冯家口镇;乌马营乡与莲花池乡合并为乌马营乡,1998年更名为乌马营镇;王寺镇与刘夫青乡合并为王寺镇;鲍官屯镇与小集乡合并为鲍官屯镇;寨子镇与董村乡合并为寨子镇;双庙乡与刘八里乡合并为刘八里乡;叶三拨乡与段六拨乡合并,因乡政府驻地叶三拨村近靠大浪淀水库,更名为大浪淀乡;潞灌乡与凤翔乡合并为潞灌乡。

2006年,南皮县辖6镇3乡,计312村。

2009年,全县6镇3乡。

2020年5月,潞灌乡改设潞灌镇。截止2021年,南皮县辖7镇2乡:南皮镇、冯家口镇、寨子镇、鲍官屯镇、王寺镇、乌马营镇、潞灌镇、大浪淀乡、刘八里乡;312个行政村。

南皮县属于哪个市的(南皮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以上是 南皮县属于哪个市的(南皮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8431.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