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冯家山水库建设历史(带你了解冯家山水库工程概况)
冯家山水库位于陈仓区冯家山村与凤翔县灵化村之间,渭河支流千河下游峡谷出口处,西南距宝鸡市约30公里。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323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4.85亿立方米,历史最大洪峰流量3840立方米每秒(1907年)。设计水库总库容3.89亿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2.86亿立方米。水库回水17.5公里,水面面积17.75平方公里,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具有防洪、发电、养殖等功能的综合利用工程。
(一)规划兴建
民国时期,泾洛工程局曾对千河进行查勘,提出了在冯家山峡谷口以下2公里的二门峡建坝引水灌溉的设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黄委会再次对千河进行查勘,1953年开始普查,初步拟定了石嘴子、桂家峡、冯家山、二门峡4处建坝方案。1958年,对诸坝址进行钻探,根据勘探情况决定以冯家山作为坝址,并完成初步设计,工程于同年冬季破土动工,1959年导流洞挖至109米时,因国家缩短基建战线而停建。直至1968年,陕西省和宝鸡市水利部门组织力量又对冯家山水库进行勘测,1970年完成了初步设计,同年12月,省、市组织有关人员在现场对初步设计进行审查后上报水电部。1971年水电部批复:“建议先集中力量建设东灌区自流灌区71万亩,以后根据财力情况,再逐步建设东灌区的低扬程抽水灌区,东灌区的总干渠和干渠设计,可按最终规模考虑。西灌区抽水扬程很高,暂不考虑。”工程于1970年开工,根据水电部批复,工程分两期进行。1978年3月21日,水电部批准修建二期抽水灌溉工程,经宝鸡、凤翔、岐山、扶风4县民兵团、省水电工程局、铁道部第一工程局和解放军共同奋斗,至1981年基本完成除坝后电站以外的一、二期全部工程任务。1982年1月,由陕西省建委主持,省计委、省水电局、省建行和宝鸡市人民政府等单位组成的验收委员会进行验收,认为工程质量良好,符合标准,交付宝鸡市管理使用。
(二)工程概况
水库枢纽工程由拦河坝、泄洪洞、溢洪洞、非常溢洪道和输水洞、电站组成(见图2—2—6)。
拦河坝为均质土坝,坝基深入河床以下5米与基岩相接,铺设反滤层,并作齿墙和帷幕灌浆防渗处理。坝顶高程714.5米,最大坝高73.5米,坝顶宽7米、长282米。坝坡以干砌片石和草皮护坡为主。
泄洪洞位于右岸,为深孔塔式压力隧洞,用于泄洪、排砂和水库放空,为施工导流洞改建而成。洞底低于坝顶62米,洞身为圆形断面,直径5.6米,长445.8米,最大泄洪量620立方米每秒。隧洞进口建有高78.08米的泄洪塔,进口为2.75米×6.2米两孔,设平板定轮钢质工作闸门两扇。出口装配4.9米×4.9米弧型工作闸门1扇。1970年6月开工,至1976年6月裂缝处理灌浆结合,历时6年。泄洪洞洞身采用喷锚支护新技术,获得国家、陕西省科学大会奖。
溢洪洞位于左岸,为开敞式无压隧洞。洞身系圆拱直墙式断面,高10.5米,宽7.2米,长922米,总落差61.4米,全部用永久性锚喷支护,结合混凝土衬砌。对相交于洞内出现的长50米、宽23米、高21米的溶洞进行了填塞处理。溢洪洞进口设10米×14米钢结构拱式检修闸门1扇,10米×12.5米钢结构弧型工作闸门1扇。洞底低于坝顶21米,设计泄洪量725(校核流量1140)立方米每秒。工程1973年7月动工,1979年8月竣工。
非常溢洪道位于右岸,是开敞式防御特大洪水的保坝设施。堰顶低于坝顶4米,堰端土堤高4米,泄流槽底宽10米,长469米,收缩渐变段和缓坡段底板用0.4米浆砌石、混凝土联合衬砌,陡坡底板全部用0.6米厚混凝土衬砌,设计泄洪量512立方米每秒。
输水洞位于左岸,为塔式进水口压力隧洞,为灌溉、发电供水。洞身为圆形断面,直径4米,长314米,全部用钢筋混凝土衬砌,设计流量36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47立方米每秒。进口设5.9米×6.5米拦污栅1个,4米×4米平板钢结构检修闸门1扇,出口设3.6米×3.6米弧型钢结构工作闸门1扇。1971年5月开工,至1974年8月投入运行,灌浆加固到1978年11月结束。
坝后电站于1989年10月开工,1992年7月建成投产。装机2台容量250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814.95万千瓦时。
冯家山水库工程(包括渠道、抽水站等)累计投资13281.78万元,其中一期工程投资10986.78万元,二期工程投资1355万元,渠道工程投资870万元,枢纽大坝加固工程投资70万元。共完成土石方3066万立方米,混凝土42万立方米,消耗水泥15.44万吨,钢材8062吨。设施灌溉面积13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6.61万亩。1995年“引冯济羊”工程动工兴建,建成后可给羊毛湾水库直接供水7立方米每秒~9立方米每秒。
以上是 宝鸡冯家山水库建设历史(带你了解冯家山水库工程概况)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7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