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县是哪个省的城市(魏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魏县是河北省邯郸市辖县。

魏县,隶属河北省邯郸市,地处河北省南端,冀豫两省交界处,华北平原腹地,邯郸、安阳、聊城、濮阳4市辐射中心地带,位于北纬36°03′6″~36°26′30″,东经114°43′42″~115°07′24″之间,北邻广平,西接成安、临漳,东与大名相连,南临省界与河南省安阳、内黄、清丰、南乐四县相望。

县境南北长42.24千米,东西长33.5千米,总面积864平方千米,占河北省总面积的2.2%。魏县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截至2018年,下辖12个镇,9个乡,县政府驻魏城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魏县常住人口为796806人。

魏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是中国鸭梨之乡、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证的千年古县、国家级园林县城、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8年,魏县成功创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级洁净城市,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创新的扶贫微工厂、精准防贫机制等经验在全国推广。魏县地处邯郸、安阳、聊城、濮阳4个中等城市交汇的中心地带,距石家庄、郑州、济南三个省会城市均为200公里,距最近的出海口黄骅港仅320公里,周边有京港澳、南林、大广、青兰、邯大5条高速,县内有邯大、魏峰、从峰、安聊、大牙5条省道,国道G230(通化—武汉)贯穿南北。从县城乘车出发,5分钟可上邯大高速,8分钟可上大广高速,20分钟可上青兰高速,40分钟可上京港澳高速或到达邯郸高铁站、邯郸飞机场。

魏县周边拥有京港澳、南林、大广、青兰、邯大高速5条,县域内有邯大、魏峰、安聊、大牙省道4条,国道G230(定魏线)贯穿南北,从县城乘车出发,5分钟可上邯大高高速,8分钟可上大广高速,20分钟可上青兰高速,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区和中原经济区。县境南北长42.24公里,东西33.5公里,总面积863.6平方公里,地势平坦,自西向东缓缓倾斜,海拔多在48米至57米之间,属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漳河自西从蒲潭营村流入,至东于南北拐村流出,境内长32.3公里。卫河横贯境域南端,由西部北善村南入境,于东部南辛庄村出境,境内长15.9公里。

魏县是哪个省的城市(魏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魏县历史悠久。古域位于黄河之东,济水之西,是黄河冲积而成的华北平原地带。据位于今魏县边马村东一公里处的仓颜陵古文化遗址挖掘考证及《河北省志·人口志》载,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魏域就有古人类活动,属于仰韶文化区域。相传黄帝时期,魏域为黄帝子昌意封地,并在今边马村筑昌意城。“大禹治水自冀州始,行于相,从回隆入魏古域,至于衡漳,入于海”。魏域是大禹治水的区域之一。《禹贡》分全国为九州,魏域属冀、究二州。

夏为观户国领地。商为畿辅之地。

西周为洹水地,初为商后裔武庚封地,后为武王少弟康叔封地。

春秋先后属卫,晋。

战国时,三家分晋属魏国。魏武候建此地为别都,魏县县名由此演变而来。公元前335年,苏秦主持的六国抗秦结盟之地就发生在古洹水镇(今旧魏县村)。

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在今域(魏城镇)首次设县,名棘薄,治所在今治南,属邯郸东郡。

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置魏县,属魏郡,治所于村(今大名城迤北25里魏庄、马头一带,史称汉城)。魏郡为冀州刺史部南方大郡,分置东西两都尉府,东都尉府在魏县,辖郡东南数县,史称“三魏”重镇,莽新改魏城亭。刘玄更始二年(24),复称魏县。

三国属曹魏冀州魏都,先为魏国大将徐晃封地,黄初二年(221)改为曹不子阳平王封地。西晋属司州魏郡。

南北朝时期,前、后燕属贵乡郡。北魏属相州魏郡。北北齐属清都尹。北齐天宝七年(556),魏县废入贵乡县。隋开皇六年(586),复置魏县,属武阳郡,十六年(596)析置漳阴县。大业初省漳阴入魏县。末年,李密取之,改郡为州。寻为窦建德所据。未儿,宇文化及自黎阳北趋魏县,僭帝位,国号“许”。

高祖武德四年(621)复置漳阴,唐太宗贞观初仍省人魏。唐天宝三年(744),魏县治因水患移治汉城北(史称旧县庙,又称唐城)。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汉、后周属大名府;后唐属兴唐府,后晋属广晋府。

北宋魏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宋熙宁六年(1073),魏县因水患移治洹水镇(今今魏县村)。金大定七年(1167),分魏县北部置广平县,属河北西路洛州。

元属中书省大名路。明洪武三年(1370),因漳水冲啮,县治北迁五姓店(今魏城镇史称明城),属京师大名府。

洪武十年至三十一年(1377~1398),大名省入魏县。清初属直求大名府。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水患圮城,县废;次年,大部分并归大名,其余并入元城县。

民国初年,属直隶省冀南道(后改名大名道)大名县。

民国三年(1914),曾议决复置魏县于魏县镇(今治),寻议中,分大名入元、魏。秋,漳、卫河齐发水,魏、元、大三县均遭重创,遂议决,将魏县、元城并入大名县。大名县实行“三区分治体制”,原魏县属西区,原元城县属于东区,原大名县属中区。

民国29年(1940)年6月,魏县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建置恢复,治无定所;8月又析今境漳河南置漳河县,同属冀南一专区。

民国33年(1944)8月,漳河县并入魏县,魏县改属冀鲁豫边区三专区。

民国34年(1945)10月,魏县人民政府在崔阁成立,属冀南区三专区。

1950年春,魏县人民政府北迁魏镇(后改称魏城镇),属邯郸行署。

1958年11月,魏(县)大名县合并,称大名县,县政府驻大名城关镇。

1961年5月,魏、大分置,魏县建置恢复,政府驻地邯郸镇,隶属邯郸专区。

1993年7月,邯郸地、市合并,魏县改属邯郸市至今。

魏县是哪个省的城市(魏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魏县行政区划变动比较频繁。

1949年10月至1950年3月,全县分8个区,第一区驻魏城镇,第二区驻北皋,第三区驻牙里,第四区驻大辛庄,第五区驻崔图,第六区驻沙口集,第七区驻阎庄,第八区驻杨甘固。

1950年4月,魏县人民政府由崔阁迁至魏镇。全县由8个区改为6个区。

1953年春,区下设乡镇,乡镇辖村。全县共辖2镇、87乡、450村。

1958年3月,撤销6区,改建为19乡。魏镇乡驻魏镇,马胡寨乡驻马胡寨,北皋乡驻北皋,杨柴曲乡驻杨柴曲,德政乡驻德政,仕望集乡驻仕望集,沙口集乡驻沙口集,双井乡驻双井集,边马乡驻边马集,大辛庄乡驻大辛庄村,牙里乡驻牙里集,双庙乡驻南双庙村,大严屯乡驻大严屯,杨甘固乡驻杨甘固村,仓口乡驻仓口村,张二庄乡驻张二庄村,泊口乡驻泊口村,回隆乡驻回隆集。

1958年7月,广平县并入肥乡,其地北高曲、李高曲、南高曲、南王庄、蔡庄、北温、胜营、北双庙、辛庄营、崔营、柳林、辛庄、油房、南刘庄、西南温、东南温、南温店、工营、北罗营、庞庄、赵寨21村划归魏县。1962年5月广平县从肥乡析出复置,原划回魏县的北双庙、北温、胜营等14个村划归广平县,西南温、东南温、南温店、王营、北罗营、庞庄、赵寨7村仍归魏县管辖。

1958年8月,撤销19乡,改建为5个人民公社,其中原魏镇区与德政区合并为1个人民公社,其余原4个区为4个人民公社。魏镇人民公社驻魏镇,北皋人民公社驻北皋,双井人民公社驻双井,车往人民公社驻车往,牙里人民公社驻牙里。1958年11月,撤销魏县建置,并入大名县。魏镇人民公社又划分为魏镇和德政两个公社。原魏县境内划为6个人民公社,下设37个管理区。

1961年5月,魏大分置,原魏县的6个人民公社改建为6个工委,各工.委驻地仍在原6个人民公社所在地,即魏镇工委、德政工委、北皋工委、双井工委、车往工委、牙里工委,工委下设37个人民公社。

1962年2月,撤销6个工委,改建为6个办事处,各办事处驻地同原6个区公所驻地。

1982年7月至1984年3月,先后撤销6个办事处,恢复为6个区,下辖37个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撤销37个人民公社,改建为30个乡,7个镇。其中,魏镇、德政、双井、北皋、车往、回隆、牙里7个人民公社改建为镇,其余30个人民公社改建为乡,乡镇辖村,全县共辖37个乡镇,535个行政村。

2020年全县总面积864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06万。

魏县是哪个省的城市(魏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以上是 魏县是哪个省的城市(魏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7049.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