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醴陵市属于哪个市(醴陵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醴陵市,为湖南省辖县级市,由株洲市代管。

醴陵位于湖南省东部,1985年撤县设市,现辖19个镇、5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2157平方公里,总人口106万。

因盛产陶瓷、花炮,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世界釉下五彩瓷原产地、中国“国瓷”“红官窑”所在地和花炮祖师李畋故里,是“中国陶瓷之都”和“中国花炮之都”。

醴陵地处“一带一部”的交汇点,“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的核心区。“三高”(沪昆高速、岳汝高速、莲株高速)、“三铁”(沪昆高铁、沪昆铁路、醴茶铁路)在此交织成网,106国道、333省道纵横交错,沪昆高铁在醴设站,渌江500吨级航道直达湘江。市区距株洲火车站40公里,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40分钟车程,已顺畅融入“长株潭半小时经济圈”“长三角2小时经济圈”“珠三角4小时经济圈”,是全省率先使用天然气,唯一同时拥有海关、商检、铁路口岸和内陆港口的县市。

醴陵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地貌以山地、丘陵和岗地为主。境内115处大小景点星罗棋布、错落有致,李立三故居、耿传公祠、左家老屋等红色景点,状元芳洲、官庄平湖等自然风光,渌江书院、渌江古桥等人文古迹,陶瓷小镇、沩山古窑等产业标志,共同绘就了一幅集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于一体的全域旅游山水画。城市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358天,是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百座宜居宜业魅力县城”。

2021年,醴陵地区全年实现GDP825.2亿元,增长9.7%。地方税收收入增长15.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4%。经济综合实力和基本竞争力再次实现“双进位”,分别名列全国百强第37位、第59位。农村电商发展、公立医院改革等2项工作获国务院真抓实干激励表彰,园区建设等6项工作获省政府激励表彰。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落实省、市、县三级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加快迈进县域经济“千亿时代”的关键之年,做好各项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当前,醴陵正处于调整转型的攻坚期、蓄势跃升的窗口期、振兴发展的机遇期。我们必须立足实际、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按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发愤图强、重振雄风,加快迈进“千亿时代”,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新醴陵!

醴陵位于湖南省东部。因盛产陶瓷、花炮,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世界釉下五彩瓷原产地、中国“国瓷”“红官窑”所在地和花炮祖师李畋故里,是“中国陶瓷之都”和“中国花炮之都”。

湖南醴陵市属于哪个市(醴陵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醴陵建置史长达2000余年。远古醴陵属扬越之地,夏禹时属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属楚国黔中郡,秦朝时属长沙郡临湘县,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属长沙临湘县,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长沙相刘越为醴陵侯。

东汉初从临湘县划出一部分置醴陵县,并从湘南县划入部分地域。至此,醴陵建置伊始。

三国时,醴陵属吴之荆州长沙郡。吴太平二年(257),划湘南县东部地区、醴陵渌水下游及醴陵、攸县毗连地区设建宁县。

晋代隶属荆州长沙郡(后改为湘州)。

南北朝时,醴陵属宋之湘州长沙内史。齐王以后属湘州长沙郡。

隋代,属荆州长沙郡(一度改为津州)。大业三年(607),改临湘县为长沙县,撤醴陵并入长沙,撤建宁县并入湘潭。

唐武德四年(621),醴陵从长沙分出置县。天宝八年(749),将湘江以东之渌口、三门、昭陵等地,渌水下游和县南与攸县毗邻地区划归醴陵。

五代时属潭州。

宋朝,属荆湖南路潭州长沙郡。

元代,属湖广行省天临路。元贞元年(1295),升为中州。天历中(1328~1330)由州降为县。至正二十四年(1364),吴王朱元璋伐汉,遣徐达攻占荆湖诸路,醴陵归降朱元璋,升为州。

明洪武二年(1369),由州改县,属湖广布政使司潭州(五年改长沙府)。

清初沿袭明制。康熙三年(1664),隶属湖南省长宝道长沙府。

民国元年(1912),醴陵属湖南省湘江道。民国7年属湘东道。民国11年撤道。民国27年起,醴陵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7月25日,醴陵和平解放后,属湖南省长沙专署(1952年改名为湘潭专署)。

1959年元月,渌口(全部)、姚家坝、石亭和高桥4个人民公社的26个大队,以及3个大队的部分生产队共3493平方公里的地域,划归株洲市郊区管辖(今属株洲县)。1983年7月,醴陵划归株洲市。1985年8月,醴陵改市(县级)。

行政区划

1949年8月,撤销醴泉镇,乡、保、甲仍旧。全县划为5个区,区成立人民政府。

1950年2月开始建立乡村政权。至5月,划全县为11区、1镇,154个乡和7个居民委员会。

1951年7月,醴城镇改名城关区,增设渌口镇。全县共16区、1镇、154个乡。

1952年5月,将154乡划为485个乡、8个非建制镇和16个居民委员会。

1953年2月由493个乡镇并为250个乡镇改城关区为城关镇,全县共15区2镇。

1956年5月,撤区建制保留两镇。250个乡镇并为46个乡。

1958年9月,撤销乡镇建制,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1959年元月,将西北乡3493平方公里的地域划归株洲市郊区。1982年10月12日,湘潭行署批准、设浦口、王仙、神福港、石亭4个非建制镇。

1983年1月17日、设白市镇,并将白市大队并入,隶属白兔潭公社。

1983年6月,增设泗汾镇。

1984年,改变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公社改乡大队改村,生产队改村民小组。全县共设9区1镇,42个乡(镇)677个村26个居委会。12月29日,设均楚、黄达咀两个非建制镇。1985年3月、撤白市、浦口、王仙3个非建制镇。白兔潭、浦口、王仙3个乡改为乡级镇:撤泗汾乡,并入泗汾镇。

1985年5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醴陵县设立醴陵市(县级)。8月15日醴陵市正式成立。

1986年11~12月,撤销区公所和城关镇,设城市、白兔潭、王仙、八里坳、泗汾、大障、茶山岭、均楚、板杉、官庄10个工作委员会。原城关镇的西山、河西、丁家坊、上洲、板杉乡的五华庙、石子岭,东堡乡的东岸、姜村,共8个村划归渌江乡。城工委辖渌江乡和4个街道办事处。

1988年撤销富里、大障、均楚、黄达咀4个乡,改设4个乡级镇、同时,撤销均楚、黄达叽两个非建制镇。阳三石街道办事处增设湘东居委会(临时)。富里镇设海棠、新街2个居委会大障镇增设新鹅村和庆贺、滨河、矿区3个居委会。均楚镇撤均楚非建制镇设新街、文化路两个居委会,增设金盆山村。黄达咀镇撤黄达咀非建制镇增设黄达咀、社冲2个居委会。马恋乡增设象形、南屏2个村。石亭乡增设林场村。新阳乡增设合家湾、铁路塘2个村。

1990年撤销均楚镇的金盆山村委会划归该镇新街、文化路2个居委会。年末全市设10个工作委员会33个乡、8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680个村、2个非建制镇、54个居委会(烈士塔为临时居委会)。

至2002年底,全市设16个乡、20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655个村,81个居委会。

2005年1月13日醴陵市由3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655个行政村、80个居委会组成,调整合并为2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342个行政村、56个居委会(其中17个社区居委会)。撤销黄沙乡、大林乡、视头洲乡、马恋镇、转步乡、茶山岭镇、高桥乡、军山乡、长岭乡、八步桥乡10个乡镇。调整后乡镇平均面积为78.6平方公里,平均人口3.1万人。其中乡镇面积最大为官庄乡、182平方公里,最小为富里镇、46平方公里;乡镇人口最多的为大障镇、4.9万人,最小的为枫林市乡、1.7万人。乡镇撤并幅度为28%,行政村、居委会撤并幅度为47.5%,村域平均面积由原3平方公里增至5.7平方公里,村平均人口由原1390人增至2650人,乡镇干部人数由原1781人减至873人。

2008年,全市辖市城区管理委员会,4个街道办事处、26个乡镇(其中,8个乡、18个镇),342个行政村,56个居委会(其中17个社区居委会)。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1032285人,其中农业人口880723人。

2021年全市现辖19个镇、5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2157平方公里,总人口106万。

湖南醴陵市属于哪个市(醴陵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以上是 湖南醴陵市属于哪个市(醴陵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7011.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