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乐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将乐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福建省三明市。

将乐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县时隶建安郡,明清时期属延平府,1983年5月,三明地区改为省辖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将乐为三明市辖县。

将乐县总面积2241.1平方千米,辖8个镇、5个乡:古镛镇、万安镇、高唐镇、白莲镇、黄潭镇、水南镇、光明镇、南口镇、漠源乡、万全乡、安仁乡、大源乡、余坊乡。

 

【县名来历】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县时,因“东越王乐野宫在是”,又“邑在将溪之阳,土沃民乐”,故取名将乐。五代十国闽天德三年(945年),升县为州,以城西有山(西台山)形若覆钟,取名镛州,简称镛。以天阶山有玉华、宝华、南华三洞为一邑最胜,又称三华;又传,因玉华、银华、金华三洞,曰三华。

   【地理环境】  

将乐地层区属武夷山分区邵武小区。地势西北、东南高,中间低,富屯溪最大支流金溪将全境分为南、北面积大致相等的两部分。主干流金溪发源于建宁、泰宁山区,从万全乡界头村入境,到高唐镇黄坑口出境,境内流程全长约80.3公里。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有流水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两大类,其中流水地貌约占全县总面积92.66%,喀斯特地貌仅见于县城附近和漠源一带。全县土壤类型有红壤土类、黄壤土类、水稻土类、紫色土类、石灰土类和潮土类6个土类、15个亚类、44个土属。其中红壤土类占土地总面积81.52%。

    

【气候特征】  

将乐属亚热带气候, 既有大陆气候特征,又兼有海洋气候特色。全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7度,无霜期298天,年均降水量1676.3mm。

地处武夷山脉东南坡。富屯溪最大支流金溪将全县分为南、北面积大致相等的两部分。境内山岭耸峙,丘陵起伏,河谷和盆地错落其间。

山体多呈南西—北东走向,与金溪流向一致,构成西北、东南高,中间低,大致呈西南向东北延伸的山间盆谷。

乐县位于北纬26°25′25″~27°04′06″,东经117°05′03″~117°39′59″之间。地处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东南面、闽江支流金溪中下游。东邻南平市顺昌县,东南与沙县毗邻,南连明溪县,西接泰宁县,北与邵武市接壤。(本文作者:古籍大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将乐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将乐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分会稽郡置建安郡(治所今建瓯),析建安县之校乡始设将乐县,隶建安郡。因水来自将溪,东越王乐野宫在是,又以邑在将溪之阳,土沃民乐,故得名将乐。  

西晋至南北朝,均属建安郡。  

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并于邵武县,隶抚州(治所今江西临川)。  唐武德五年(622年),从邵武县析出,复置将乐县,改隶建州(治所今建瓯)。贞观三年(629年),县东南2乡并于建安,西北3乡并于邵武。垂拱四年(688年),复置将乐县,属建州。元和三年(808年),再分并于建安、邵武县,为两县之地。元和五年,再复将乐县,属建州。  

五代十国闽天德元年(943年),王延政据建州,建国号殷,将乐县为其所辖。闽天德三年,将乐升县为州,以县城西郊有山形如覆钟,取名镛州,又称西镛州。是年八月,南唐灭闽,将乐为南唐所辖。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将乐废州为县,仍属建州。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剑州为南剑州(治所今南平市),将乐自建州改隶福建路南剑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占领邵武军,改军为路,将乐属邵武路。至元十五年(1278年),南剑州升为南剑路。大德六年(1302年),改南剑路为延平路,将乐均属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延平路为延平府,将乐属之所辖。  

清袭明制,将乐仍属延平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将乐属北路道(治所今南平市)。民国3年,属建安道(治所在今南平市)。民国14年,废道改省、县两级制,将乐直属福建省。民国20年,复道制,将乐仍属北路道。民国22年11月,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将福建划分为4省2市,将乐属福建省。次年,事变失败。民国2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将乐县城,成立县苏维埃政府,直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同年7月,国民政府实行督察专员制,福建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将乐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治所今邵武市)。民国24年10月,福建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将乐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治所在今南平市)。  

1950年1月31日,将乐解放,属福建省第二专区(专员公署驻南平)。是年4月后,第二专区先后改称南平专区、南平地区,将乐均属之。1970年7月,改属三明地区(专员公署驻三明)。1983年5月,三明地区改为省辖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将乐为三明市辖县至今隶属未变。

行政区划

1950年1月,将乐解放后,建立人民政权。是年3月,全县划设5个区,辖6条街、37个乡。

1951年11月,增设21个乡。全县区划调整为5个区、58个乡、6条街、557个村。

1952年8月,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缩小区乡行政区划的决定》,将第五区(万安区)划为2个区,增设第六区;改万安、白莲乡为镇,复设城关镇;增设楼杉、大王、谢坑、福山、洞前、东边、吴厝地、瓜溪等8个乡。全县划为6个区,辖3个镇、64个乡、6条街、546个村。

1954年12月,根据自然条件、经济、交通和历史等基本情况,对原有乡划进行调整,新增岭头、张公、葛布、阳嘉、禊俚、会石、高山坊、圭洋、沙州、陈厝、小拔、井垅、上地、渡头、大坪、正溪、石富、半岭、西田、增源、山坊等21个乡。全县为6区、3镇、85个乡、546个村。

1955年10月,贯彻中央精简机构、紧缩编制的精神,二区并入一区,保留5个区,均以区政府驻地为名,同时撤销白莲镇。全县设5个区,辖2镇、86个乡、546个村。

1957年9月,大源区并入万安区。城关区撤并玉华、张公、岭头、赖地、高山坊、大坊、圭洋、台上、葛布、界源、阳嘉、禊俚等12个乡,增设长龙乡;南口区撤并井垅、水口、陈厝、小坝、沙州、天许等6个乡,增设蛟湖乡;黄潭区撤并里地、大坪、渡华等3个乡;万安区撤并坊头、正溪、伍宿、福山、元洋、上际、半岭、洞前、增源、西田、山坊、东边等12个乡,万安镇改为万安乡。全县设4个区,辖1个镇、56个乡。

1958年10月,实行人民公社化,撤区并乡,建立4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同年,县良种场成立。全县设4个公社(辖1镇、42个生产大队)、1个场。

1959年9月,人民公社以驻地为名,红星公社改名城关公社,红光公社改名南口公社,红专公社改名黄潭公社,红旗公社改名万安公社。是年12月,增设国营将乐县水南综合农场和20个生产大队。全县设4个人民公社、2个场,辖1个镇、62个生产大队、6个管区。

1961年10月,缩小公社、大队规模。原城关公社划为城关、高唐、漠源、光明4个公社;南口公社划为南口、白莲2个公社;黄潭公社划为黄潭、万全2个公社;万安公社划为万安、大源、安仁、余坊4个公社,并增设74个生产大队。全县设12个人民公社、2个场,辖1个镇、136个生产大队、6个管区。

1964年9月,城关镇从城关公社划出,改为县直属镇。全县区划为12个人民公社、1镇、2场,辖137个生产大队、6条街、6个管区。

1966年,调整撤并部分生产大队,并将黄潭公社所辖的戡俚、洋伯、吴村3个大队划属光明公社管辖。不久,洋伯、吴村大队复属黄潭公社。全县区划为12个公社、1个镇、2个场、109个生产大队、6条街、6个管区、862个生产队。

1970年11月,城关人民公社与水南综合农场合并为水南人民公社,城区3个大队划属城关镇。原来撤并的部分大队恢复建制。全县设12个公社、1镇、1场、117个生产大队、6条街、792个生产队。

1979年6月,撤销水南公社,恢复城关人民公社和国营水南综合农场建制。8月,设立龙西山林牧纸综合场。全县区划为12个公社、1个镇、3个场,辖119个生产大队、6个管区、904个生产队。1980年11月,城关镇复名古镛镇。

1984年9月,政社分开,公社改制为乡,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同年10月,万安乡改为万安镇。古镛镇3个村民委员会划属城关乡,解放街居民委员会撤并于解放村。全县行政区划为2个镇、11个乡、3个场、125个村民委员会、5个居委会、6个管区、839个村(居)民小组。

1985年4月,城关乡并入古镛镇。其他乡(镇)、村建制未更动。古镛镇增设百花居委会。全县设2个镇、10个乡、3个场,辖125个村民委员会、6个居民委员会、6个管理区委员会。

1990年,全县设2个镇、10个乡、3个场,辖125个村民委员会、8个居民委员会、6个管理区委员会、924个村(居)民小组;6个村级良种场(高唐乡上坊、光明乡界口、漠源乡坑口、南口乡孙坊、万安镇孙坊、大源乡东岭),2个村级林果场(黄潭乡马带、安仁乡岭头)。

2020年全县辖古镛、水南、高唐、白莲、黄潭、万安、南口、光明8个镇,漠源、万全、安仁、大源、余坊5个乡,1个福建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5个村民委员会,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个村级良种场,3个村级林果场。

以上是 将乐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将乐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990.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