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明光市属于哪个市?明光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明光市属于安徽省滁州市代管县级市,
是南京都市圈成员县级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边缘,居江淮分水岭北侧,明光市幅员面积2335平方公里。明光市下辖4个街道12个镇1个乡,南与滁州市南谯区接壤,北临淮河,与五河县接壤,东与江苏省盱眙、泗洪等县相邻,西邻定远、凤阳两县,明光政府驻地龙山东路109号。
明光市于1994年5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属滁州市代管,南京都市圈的协作城市,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成员城市。
明光地处皖东,东与江苏盱眙、泗洪相邻,南与滁州市区接壤,北接五河,西邻定远、凤阳。明光地域辽阔,面积2335平方公里,境内山水纵横,景观秀美,资源丰富,素有“三山二水四分田,还有一分是庄园;七湖六水老明光,三界四场跃龙冈”之说。明光享有“明皇故里、生态酒乡”的美誉,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水产百强市、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2021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滁州市各项决策部署,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着力推动明光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经济运行呈现质效改善、行稳向好态势。但与周边相比,明光追赶步伐仍需加快。
一、经济呈现稳定恢复态势,开局良好
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2%,增速快于全省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3.8亿元、78.5亿元、151.2亿元,分别增长6.4%、6.5%、11.6%。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16.8∶29.0∶54.2调整为16.0∶28.7∶55.3。全年人均GDP 5.5万元(按照常住人口计算),高于上年0.5万元。
二、分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农业稳产增效,基本盘稳固。2021年,我市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推深做实“三农”工作,实现了农业稳产增产。全市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1亿元,同比增长8.5%。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00.2万亩,粮食产量68.6万吨、增长1.3%;蔬菜播种面积、产量分别为5.20万亩、12.16万吨,分别增长4.2%、4.3%;生猪出栏32.6万头,增长25.7%;肉类总产量5.48万吨,增长2.1%;禽蛋产量2.24万吨,下降0.5%。
(二)工业运行质效提升,重点行业增长较快。2021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9%、12.6%,分别高于整体规上工业增长17.5、11.2个百分点。重点培育的凹凸棒产品产值增长1.6%、水性涂料产品产值增长461.6%、高端信息产业产品产值增长194.3%、医药产品产值增长173.7%。
(三)服务业“稳定器”作用明显。2021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1.2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居滁州市第4位,比滁州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9%,是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四)消费需求释放,推动经济稳定增长。2021年,全市消费行业增加值38.4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0.3%转为增长28.9%,成为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202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亿元,同比增长27.0%。
(五)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21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2亿元,同比增长12.0%,增速达到年度预期目标。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完成投资分别为2.5亿元、64.5亿元、108.9亿元,投资占比由2020年的0.6:33.2:66.2调整为2021年1.4:36.7:61.9,一产投资和工业投资分别较去年提高1.7和3.5个百分点,三产投资较去年下降2.6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优化。
(六)财政收支稳定增加。2021年,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收入26.5亿元,同比增长8.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4元,增长10.0%。全年财政支出18.1亿元,增长4.8%。
(七)金融市场总体稳健,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2021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02.7亿元,增长13.4%;各项贷款余额275.3亿元,增长21.7%。从贷款投向看,住户贷款139.6亿元,增长21.7%,其中中长期贷款是住户贷款的主要流向,占住户贷款的65.6%。
(八)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2021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95元,同比增长9.5%,高于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46元,同比增长8.3%,增速与滁州市平均水平持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10元,同比增长10.4%,低于滁州市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夏、商、周时期,明光分属扬州、徐州、青州,周代后期为徐国等方国领地。春秋时期,为吴国善道地,是吴、越、楚争持、对峙场所。战国时期,越灭吴,属越国。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属楚国,居于“吴头楚尾”。
秦汉时期: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天下,称始皇帝,车同轨,书同文,废分封,置郡县,始有盱眙县(治今盱眙县城北)、淮陵县(治今女山湖镇邵岗境内),明光为盱眙、淮陵两县辖地,先后属泗水郡、东海郡。楚汉相争时(前208一前202年),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东阳郡。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改属韩信楚国(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六年正月,改属刘贾的荆国(都吴,今苏州市)东阳郡(治广陵,今扬州市)。十一年七月,英布灭荆,东阳郡直属汉廷。十二年十月辛丑,东阳郡改属刘濞吴国(都广陵)。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吴王反。六月,国除,东阳郡归汉。旋,改属刘非的江都国(都广陵)。武帝时在今女山湖镇及女山东南分别置赘其县和淮陵县,属临淮郡。元朔元年(前128年),东阳郡的淮陵县改为淮陵侯国(非五子之一)。元狩二年(前121年),江都国除,东阳郡改为广陵郡(仍治广陵),直隶汉廷。六年,析置临淮郡(治徐,今江苏境),淮陵侯国(县)属之。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临淮郡改属徐州刺史部。东汉初年,复旧称,今明光市仍属盱眙、淮陵县地。淮陵侯国(县)仍属徐州(治彭城)临淮郡(治徐)。永平十五年(72年),改临淮郡为下邳国(都在下邳,今古邳镇)。建安十一年(206年),下邳国除为下邳郡(仍治古邳镇)。汉末,废下邳郡,改设东城郡(治东城,今定远县故朱马乡下马铺),后废。
三国时期:属魏国徐州(仍治彭城)下邳郡(国)(治古邳镇),仍设淮陵县(仍治故淮陵城)。后期沦为弃地。魏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仍之。淮陵县(仍治故淮陵城)仍属徐州(仍治彭城。元康年间,改治下邳,今古邳镇)下邳国(都在古邳镇)。太康元年(280年),改属徐州临淮郡。元康初(约291年),分临淮郡淮陵县置淮陵郡(仍治淮陵,淮陵故城),设淮陵县。永宁元年(301年),设临淮国(仍治淮陵故城),仍属徐州。永兴元年(304年),又侨置堂邑郡(治淮陵故城),后废。永嘉乱后,荒废。东晋大兴三年(320年),侨置淮陵郡(改治今明光市女山湖镇,后称旧县集),属北徐州(仍治彭城),后废。义熙七年(411年),盱眙从临淮郡分出,以县置郡,侨置阳平郡(治阳平侨县,治淮陵故城),领淮陵、阳平、馆陶、濮阳、廪丘县,属北徐州(仍治彭城)。后赵(319一351年)开创者石勒早在永嘉年间(307-313年)曾短暂占据盱眙地区,在徐州(仍治彭城,今徐州市)淮陵郡(治淮陵)设淮陵县(仍治淮陵故城),仍属临淮郡。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六月丁卯,刘宋代晋,属盱眙郡。永初二年,加徐州为南徐州,盱眙仍为属郡。永初三年,北徐州改称徐州(仍治彭城。后多次徙治)阳平郡(治淮陵故城),仍设阳平、淮陵、馆陶、濮阳、廪丘县。泰始二年(466年),地入北魏,淮南部分改属钟离郡。又侨置济阴郡,又称南济阴郡(改治今明光市女山湖镇,原旧县集,以侨民在淮河南岸者侨置)。三年,增侨置睢陵县于旧县集,兼郡治,属之。后改睢陵为睢阳,属济阴郡。泰始二年,北魏曾占领今明光市全境,但没有实质性设置。南朝宋昇明三年(479年)四月,南齐代刘宋,仍之。后主要变动及设置是:北徐州(治燕县,故钟离城)济阴郡(治睢陵侨县,今明光市女山湖镇旧县集)设睢陵县(侨治旧县集)。南兖州(治广陵,今扬州市)盱眙郡(治盱眙,今江苏盱眙县东北)设阳城县(治今明光市故淮陵城)。后没入北魏。正始三年(506年),逐渐收复。南朝齐中兴二年(502年)四月,萧梁代南齐,仍之。初属南兖州(治广陵),后改属淮州(治淮阴,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淮河南岸)淮阳郡(治淮陵侨县,今明光市女山湖镇,原旧县集),设淮陵县(侨治旧县集);盱眙郡(治盱眙,今县城东北)设阳城县(今明光市故淮陵城)。又属北徐州(治钟离故城)济阳郡(治睢陵侨县,今女山湖镇),设睢陵县。北朝东魏武定六年(548年)十月,地入东魏。今明光市境设置:淮州(仍治淮阴)盱眙郡(仍治盱眙)设阳城县(治今明光市故淮陵城)。楚州(治钟离故城)济阳郡(治睢阳,今明光市女山湖镇)设睢阳县。北朝东魏武定八年(550年)五月,北齐代东魏。今明光市境设置西楚州(治故钟离城)济阴郡(治池南,由睢阳县改,仍治女山湖镇)设池南、睢阳县;阳城县(治故淮陵城)仍属盱眙郡(治盱眙)。南陈永定元年(557年)复名睢陵县。太建五年(573年)五月伐北齐,逐渐恢复旧制。北徐州(治钟离故城)济阴郡(治睢陵,由东魏济阳郡改,县由北齐池南改,今女山湖镇)设睢陵县。阳城县(治淮陵城)仍属南兖州(仍治广陵)盱眙郡(仍治盱眙故城。太建五年九月戊子,改属谯州。七年三月辛未,改属南兖州)。北朝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十二月,地入北周。今市境设置有:西楚州(由徐州改。治故钟离城)济阴郡(治昭义,今女山湖镇。同时改陈睢陵县为招义县,又写成“昭义”)。吴州(改陈东广州为吴州,仍治广陵,今扬州市)盱眙郡(治盱眙故城)设阳城县(仍治故淮陵城)。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为隋取代。
隋唐时期:隋朝开皇元年(581年)仍沿袭旧制。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撤销阳城县,改昭义县为招义县(仍治女山湖镇),改属濠州(治今凤阳县故钟离城,今临淮镇北)。大业元年(605年),改招义县为化明县(《太平寰宇记》称,开皇二年,以光德太子名昭,改招义县为化明县)。大业三年四月,改濠州为钟离郡(仍治西古城),化明县改属扬州刺史部钟离郡。隋末,县民马薄据县,改置化州,分置济阴县,共设2个县,属之。大业十四年四月为唐取代。唐朝武德二年(619年),析置睢陵县(仍治淮陵故城),济阴、睢陵、化明3个县属化州(仍治今女山湖镇)。三年,撤销济阴、睢陵县、化州,改化明县为招义县(仍治今女山湖镇),改属濠州(治钟离,改治西古城)。士人杨益曾于武德二年自据招义县化州,四年归国。贞观元年(627年),濠州属淮南道(地理区域)。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淮南道为一级政区(治扬州,今为市)。天宝元年(742年),濠州改为钟离郡(仍治西古城)。乾元元年(758年),钟离郡改为濠州。安史之乱后,濠州改属武宁军节度,又叫徐泗节度,感化军(治徐州)。天祐四年(907年)四月,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时期:今明光市属所设招义县(仍治女山湖镇),属吴国濠州(仍治西古城)。武义元年(919年),濠州改属临淮军(治西古城。乾贞元年即927年,清临军改治寿州,今寿县城关镇)。太和三年(931年),吴国升盱眙县为招信军。吴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南唐代吴国,盱眙县属楚州,招义县仍属临淮郡(治寿州)濠州(治今凤阳县临淮镇西古城)。保大元年(943年)三月,招义县(仍治今女山湖镇)改属定远军节度濠州(均治西古城)。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十二月,濠州入后周,盱眙属于后周,招义县(仍治今女山湖镇)属濠州(仍治西古城)。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后周为北宋取代。
宋元时期:北宋时招义县(仍治女山湖镇)属濠州(仍治西古城),初属淮南道。乾德元年(963年),招义县改属泗州。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招义县为招信县,仍属泗州(治盱眙,今同)。至道三年(997年),泗州改为淮南路(治扬州),属之。熙宁五年(1072年),泗州改属淮南东路(仍治扬州)。金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北宋灭亡;同年五月一日,赵构在杭州建立南宋,置招信军,属淮南东路(仍治扬州)泗州。建炎四年(1130年),招信县改属淮南西路(治庐州,今合肥)濠州(仍治西古城)。绍兴四年(1134年),招信县改属泗州。七年,泗州改属淮南东路(仍治扬州)。十二年正月,升天长县为天长军,盱眙县和招信县改属淮东路天长军;五月,废天长军,复升盱眙县为军,隶淮南东路,辖招信、天长两县;年底,改属招信军(治盱眙,今同)。绍兴二十一年,入金。后复,仍之。元朝初年,盱眙初为招信军治。至元十三年(1276年),行招信路安抚司事,辖盱眙、天长、招信、五河4县。至元十四年,在盱眙县治立招信路总管府,招信县(仍治女山湖镇)改属江淮行省(治扬州,后升为路)淮东道(治扬州路)昭信路,又称招信路(仍治盱眙,今为县)。十五年,招信县所隶招信军改属临淮府。二十年,撤销招信县,并入盱眙县,同时在招信县治设立百户打捕所,后人称这里为旧县。从此,今明光市境内分属滁州、来安、盱眙、定远4个县。至设县前,今明光市境内无建置。盱眙县改属淮安路(治山阳,今江苏淮安)泗州(治临淮,故泗州城,清没入洪泽湖)。二十七年,废临淮府,盱眙县改属泗州。二十八年十二月,今明光市境主要属河南江北行省(改治汴梁路,今开封市)江北淮东道(仍治扬州路)泗州(仍治故泗州城)盱眙县等4个县。至正十二年(1352年),盱眙县改属淮南江北行省江北淮东道(均治扬州路)淮安路(治山阳,今江苏淮安楚州区)泗州(治泗州故城)。
明清时期:今明光市境内无建置,仍为4个州、县边缘地区。洪武元年(1368年),盱眙县属临濠府泗州;次年直属中书省;洪武五年改属凤阳府泗州,后属泗州直隶州,并在今女山湖镇设立“旧县巡检司”。清顺治元年(1644年),盱眙属江南省凤阳府泗州。康熙六年(1667年),撤江南省,设江苏、安徽两省,盱眙属安徽省凤颍六泗道直隶泗州。康熙十九年,泗州城沉没水中,泗州治移至盱眙。雍正二年(1724年),升泗州为安徽省直隶州,隶安徽布政使司,盱眙为属县。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裁虹县为泗州,州治由盱眙移至虹县(今泗县)。
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统治时代,定远、来安、滁县、盱眙4个县均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二日,均改属安徽省淮泗道(治凤阳县,今府城镇)。民国十七年,盱眙再次直属安徽省,后属安徽省第七首席县长区、第六行政督察区。
国民党政权:民国二十年(1931年)五月,原盱眙县三界士绅邵树谷、吴敬业等人向安徽省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请求变更行政区划,设县分治”,国民党为加强当时盱、来、滁、定4个县边区统治,决定同意设立嘉山县。民国二十一年春,安徽省政府派李蔚唐为嘉山设治委员,到达盱眙县。八月,李蔚唐与盱眙、滁县、定远、来安4个县县长在三界镇召开有关嘉山设治问题会议。十一月十五日,经国民政府内政部和安徽省政府批准,从滁县划出马垣墙、樊山寺、江宁后、盈福寺、小岱山、三都六(张八岭)6个保;从来安县划出嘉山集、尹家集、张铺营3个保;从定远县划出嘉山保、大北保、大南保(大横山堡)、潘家营、三和集、槐墟院6个保;从盱眙县西南部划出自来桥、乌石山、黄寨、鲁山、凤贤集、罗家岭、大越、管店、刘家集、石坝、明光集、许家河、马家岗、红庙集、查家埠、西永兴、爱棠镇17个保,计32个保组成新设的嘉山县行政区域。民国二十一年十一月初,创嘉山县(治三界镇),属安徽省第五专区(专员驻滁县,今滁州市区)。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日军侵入嘉山县城三界(今老三界),嘉山县政府先后流亡至自来桥及全椒县古河镇等地。民国二十七年七月,嘉山县改属第六专区(专员驻泗县)。十一月十日,第六专区属安徽省皖北行署。民国二十九年二月二日,撤销皖北行署。民国二十九年四月,将仇集、涧溪、旧县、潘村、古沛、泊岗一带划给嘉山县。七月,将嘉山县改属第九专区,潘村、古沛等地于九月份划归盱凤嘉县。民国三十三年四月,第九专区由第五专区代管,仍之。民国三十三年十月,盱嘉分治,自来桥仍归嘉山县。民国三十四年春,盱眙县在日伪占领区开辟的津里、石坝、桑集、戴巷等地,于当年九月,与涧溪一并划归嘉山县。民国三十四年九月复第九专区,嘉山县属之(次年十月,专员公署驻嘉山县区明光镇,今属明光市区)。
嘉山县建置后,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分别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国民党流亡政府和日本侵华军扶植的汉奸政权分割或互相占领,县域朝是夕非。
日伪政权: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二月中旬,日军再次攻陷嘉山县城三界镇,纵火烧毁整个县城,并在明光镇组建“维持会”汉奸政权。七月十二日,嘉山县伪政权改属“中华民国安徽省维新政府”(驻蚌埠)。十月二十八日,“安徽省维新政府”正式成立。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三月,“安徽省维新政府”并入南京汪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九月二十日,汪伪“安徽省政府”(仍驻蚌埠)成立。民国三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汪伪“嘉山县政府”改属“安徽省第三专区”(专员及县政府均驻明光镇)。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伪嘉山县政府也草草收场。日伪政权控制的明光、张八岭、三界、管店、三和集等地被国民政府接收。
民主政权:抗日战争期间,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三月中旬,共产党领导的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山镇自来桥成立,汪道涵(海峡两岸对话关系开创者,曾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市市长,中顾委委员,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担任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隶属于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津浦路东专员公署(驻盱眙县时家集)。民国三十二年三月,与盱眙抗日民主政府合并为盱嘉办事处。民国三十三年十月,又分设。另外,明光市境内还有盱凤嘉县抗日民主政府(1941-1945年设)。这些抗日政权于民国三十四年十一月后并为嘉山县,改属苏皖边区第三行政区,直至民国三十五年九月北撤取消。解放战争期间,民国三十七年五月二十八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了江淮行署;六月四日后调整的嘉山县属第一专区。民国三十八年一月二十一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嘉山县城明光镇;二月,先后成立嘉山县人民政府和明光市人民政府;四月,改明光市为明光区;四月十五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公告,嘉山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滁县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嘉山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滁县专区。1956年1月12日,撤销滁县专区,嘉山县改属安徽省蚌埠专区。1961年4月7日,撤销蚌埠专区,恢复滁县专区,嘉山县属之。1968年8月8日,嘉山县革命委员会成立。1980年3月,嘉山县革命委员会改称嘉山县人民政府。1992年12月20日,嘉山县改属省辖地级滁州市。
1994年5月31日,撤销嘉山县,改设省直属行政区县级明光市,由省里委托滁州市代管,至今未变。
解放后,虽经调整,正式恢复嘉山县,但因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建政权变更,也有部分地区被调整区划时划出。如1949年5月,将原属嘉山县的潘村、古沛2个区24个乡由盱凤嘉县划入五河县;9月底又从五河县划回嘉山县,仍保留民国时期的区域。此后,区域变动较少,主要是与相邻县的小规模调整,但于新中国成立后基本定型。以后只是小区域调整。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变化主要有:1950年12月16日,将滁县珠龙区樊台乡的草庙村划入嘉山县张八岭区;戴庄、太平、樊山3个村与原广成乡的岱山等3个村划入嘉山县张八岭区。1974年4月,为解决独山水库淹没区和灌区水利纠纷,将嘉山县自来桥公社的张浦营、罗田、保桥3个大队划入滁县,与滁县黄泥公社合并成立张铺营人民公社。
2007年,最后一次区划调整,明光市境内现设1个乡:泊岗乡;12个镇:张八岭镇、三界镇、管店镇、石坝镇、涧溪镇、自来桥镇、苏巷镇、女山湖镇、桥头镇、古沛镇、潘村镇、柳巷镇;4个街道办事处:明光街道办事处、明东街道办事处、明南街道办事处、明西街道办事处。
2008年1月,明光市346个村民委员会调整为139个。
2020年全市辖13个乡镇、4个街道,共137个村、12个社区;户籍人口64.3万人,常住人口48.56万人。
以上是 安徽省明光市属于哪个市?明光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