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属于安徽省哪个市(歙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歙县,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位于皖南地区,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8°15′—118°53′,北纬29°30′—30°7′之间,总面积2122平方千米。东北与绩溪县和浙江省临安区交界,

歙县有一条江,名叫新安江。她是歙县人民的母亲河,有着“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清代诗人黄仲则赞曰:“一滩复一滩, 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随着新安江流域的保护和开发,逐步形成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的立体生态格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的实践成果,正在这里逐步显现。新安江流域月月有花,季季有果,泛舟江面,江水澄碧,茶果飘香,有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歙县是文房四宝中的歙砚、徽墨的发源地、主产区。歙砚始于汉,驰名于唐,之所以闻名于世,在于砚石的优异和制作的精美,因“其质坚丽, 呵气生云,贮水不涸”,被南唐后主李煜视为“天下之冠”。徽墨始于唐末,有“落纸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特点,更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一说。歙砚徽墨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歙县这座千年古城,古老而又年轻,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综合性传习中心,是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也成为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东经118°15′-118°53′,北纬29°30′-30°7′。东北与绩溪县和浙江省临安区交界,东南与浙江省淳安县、开化县毗连,西南与屯溪区、休宁县相邻,西北与徽州区、黄山区接壤。(本文作者:古籍大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歙县属于安徽省哪个市(歙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歙县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即有人类活动。

古时属禹贡职方氏扬州地域,春秋时属吴.吴亡属越,战国时归楚。秦统一中国始置歙县,先属会稽郡,后属鄣郡。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分歙县为始新(今淳安)、新定(今开化)、黎阳(今屯溪)、休阳(今休宁)、歙五县,连同原置黟县,共组新都郡。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都郡为新安郡。唐武德四年(621)改新安郡为歙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自隋末至解放初,歙县均为郡、州、路、府治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歙县属徽州专区,1956年属芜湖专区,1961年复属徽州专区,1987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安徽省调整徽州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徽州地区设立地级黄山市,歙县属黄山市管辖,歙县下属的岩寺镇和罗田、西溪南、潜口、呈坎、洽舍、杨村、富溪乡划出成立徽州区。

行政区划

解放后,1949年5月,废除保甲制,全县划为8区,41乡镇,471村。

1949年10月取消乡建置,全县划为15区,并设岩寺、潜口、许村、郑村、瞻淇、昌溪、深渡7镇。

1950年5月,全县划为18个区、473个行政村;1952年6月,将18个区改为驻地命名,即城关、岩寺、潜口、黄山、许村、富堨、溪头、大阜、苏村、三阳、岔口、深渡、小川、街口、长陔、王村、朱村、薛阳。同年8月,重新建乡,全县共建202乡、5个镇。

1956年11月,全县67个乡镇合并为44个;1957年冬,全县8个区、44个乡镇调整为9个区镇、51个乡镇。

1958年10月,实现人民公社化,全县共建徽州、岩寺、王村、黄山、上丰、溪头、北岸、漳潭、岔口、霞坑、苏村、三阳、小洲、古稔、六联15个人民公社;1959年4月,15个公社下设57个管理区,共辖60个大队,250个生产队。

1961年元月,撤销管理区建置,并将公社划小,全县划为56个公社,实现政社合一;同年5月,调整为8个区,52个公社。其中,城关区辖:许村、上丰、富堨、桂林、徽城、南源口、雄村、坑口8个公社;岩寺区辖:呈坎、潜口、西溪南、郑村、岩寺、罗田6个公社;黄山区辖:黄山、杨村、长潭、富溪4个公社;溪头区辖:黄村、大谷运、溪头3个公社;深渡区辖:北岸、白杨、呈村降、定潭、昌溪、井潭、漳潭、棉溪、武阳、洽河、岔口、周家村12个公社;杞梓里区辖:霞坑、唐里、苏村、杞梓里、三阳、竹铺、金川7个公社;街口区辖:溪口、小川、巨川、璜蔚、磺田、长陕6个公社。王村区辖:王村、绍濂、篁墩、石门、横关、森村6个公社。

1962年2月,从大谷运公社划出竦坑大队,成立竦坑公社;从长陔公社划出3个大队,成立长标公社;从森村公社划出3个大队,成立黄陂公社。

1965年5月,从徽城公社划出练江大队和中和、新北、西南、新路、西关、北关、渔梁8个街道恢复徽城镇;从岩寺公社划出上街、永兴、龙井、向阳、下街5个大队,设置岩寺镇。1965年6月,撤销竦坑公社,并入大谷运公社;1966年7月,恢复竦坑公社建置;同年,又从城关区划出许村、上丰两公社,设立许村区,并将许村公社划分为许村、塔山两公社,上丰公社划分为上丰、岩源两公社;从小川公社划出盘岭、苏川、升光、西山、汪米滩、小洲等大队,设立小洲公社;从霞坑公社划出石潭、联丰、湖山、棋山、村头、三联、进丰等大队,设立石潭公社;从深渡区划出井潭、武阳、洽河、岔口、周家村5个公社,设立岔口区。至此,全县共划10个区、2个镇、59个人民公社。

1972年元月,从定潭公社划出深渡、大茂、凤池、佛坑4个大队,建立深渡公社;同年9月,从杞梓里公社划出英坑、农合、金竹、共和4个大队,建立英坑公社。至1981年,全县共10个区、2个镇、61个公社。

1983年3月,进行改公社建乡的体制改革,并将雄村乡革11为两个乡,增设朱村乡;绍濂乡划为两个乡,增设小溪乡;小川乡划为两个乡,增设三港乡;苏村乡划为两个乡,增设西村乡;石门乡划为两个乡,增设狮石乡;璜田乡划为两个乡,增设胡埠口乡。次年,黄山乡划归县级黄山市。至此,全县共10个区、2个镇、66个乡。

1984年10月,黄山区迁至洽舍,改称洽舍区,辖洽舍、富溪、杨村3个乡。当年,许村、杞梓里、深渡、王村4个乡改称镇(乡级)。

1985年7月,撤销岩寺、徽城两乡,分别并入岩寺、徽城两镇,均为县直属镇。

至1987年底,全县共设10个区、2个直属镇、4个乡级镇、60个乡、512个行政村、4080个村民小组、148534户,578815人。

1992年2月全县13个镇,25个乡。同年,成立黄村、苏村、狮石3个办事处,处理原乡政府区域党政工作。1993年9月,恢复黄村乡。1994年,恢复苏村乡、狮石乡。至此,全县13个镇,28个乡。

1998年,歙县辖13个镇、28个乡、9个居民委员会、434个村民委员会、3364个村民小组。

2002年撤销工作指导委员会。

2004年12月,乡镇区划调整,南源口乡并入徽城镇,黄村乡并入桂林镇,大谷运乡并入溪头镇,竹铺乡并入三阳乡,唐里乡、苏村乡并入杞梓里镇(苏村乡河政村划属霞坑镇),周家村乡并入岔口镇,漳潭乡并入深渡镇,呈村降乡并入北岸镇,横关乡并入王村镇,小洲乡并入小川乡,长标乡并入长陔乡,璜蔚乡并入璜田乡。全县有徽城镇、深渡镇、北岸镇、桂林镇、富堨镇、郑村镇、杞梓里镇、溪头镇、许村镇、王村镇、街口镇、岔口镇、霞坑镇共13个镇,雄村乡、上丰乡、坑口乡、三阳乡、金川乡、武阳乡、昌溪乡、新溪口乡、小川乡、长陔乡、璜田乡、绍濂乡、森村乡、石门乡、狮石乡共15个乡。同年12月,富場镇棠樾村、稠墅村划属郑村镇。

2005年底,全县13个镇、15个乡,其中徽城镇为副县级镇。乡镇下设10个居民委员会、7个社区委员会,共130个居民区;419个行政村,3319个村民组,共2202个自然村。

2022年,辖28个乡镇、182个行政村、10个社区。

以上是 歙县属于安徽省哪个市(歙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928.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