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繁昌区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作者:大坎历史
繁昌县属于安徽省芜湖市。
繁昌区,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位于芜湖市西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距芜湖市中心35千米,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面积590平方公里。
昌区拥有长江岸线22千米,以及国家级森林公园、4A级旅游景区马仁奇峰。沪铜铁路、宁安城际铁路、沿江高速、滁黄高速等在此交汇,芜湖长江二桥跨境而过。
繁昌区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北靠长江,素有“皖南门户”之称。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浩浩长江,自区域西南向东北川流不息,峨溪河由南向北穿城而过,汇入长江。
历史沿革
繁昌县历史悠久,文物典章灿备。新石器时期(约公元前4千至3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境内出土的许多新石器时期的遗物,与南京北阴阳营、上海良沾文化、安徽印文陶文化、薛家岗文化一脉相通。
夏商周时期,属扬州之域。境内出土的“虺”形越徽,足徴此地聚居的是“南蛮”族中的一支越族。周武王封泰伯五世孙周章于吴,地属吴。当时人类临水而居,以渔猎和种植业为主。沿江、漳河、峨溪河、黄浒河、横山河一带已有很多部落和村庄。主要农作物有稻、梁、菽等。
春秋战国时期,犁田、中耕、锄草、收割已使用铁器和耕牛。铁器和耕牛的使用,以及这个时期的封建领主制转变为封建地主制,农业劳动者由奴隶身份转变为农奴身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过吴越之战,越灭吴,地属越。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灭越,地属楚。从荻港、三山一带出土的戈、矛、箭、刀之类的兵器,以及孙村、横山、白马山所发现的炼铁、炼铜遗址看,鹊岸不仅为古之水陆战场,目开冶炼工业之始。
秦汉时期,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楚为鄣郡,本地属鄣郡。此时,农业虽稍有发展,但因赋税徭役繁重,刑罚残酷,加之地主豪绅剥削和压迫,引起了秦末的农民大起义。秦灭以后,汉刘邦基本上承袭了秦朝的制度和政策,封国增多。此时立春谷县,旧治在春谷乡(今获港镇境内),属丹阳郡。汉文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促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本县保大、高安、苏村、天保等大圩的形成,多为汉代奠基,后世续之。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地主兼并日益严重,由此而破产的农民,有的流亡,有的沦为奴婢。农业生产再度衰落。直到东汉前期,由于官府劝民归农,解放奴婢,长期逃亡的人口多半回乡,农业生产又有恢复和发展。这时,农业排灌工具已有“龙骨水车”的出现。平均亩产三斛(一斛为一石)左右。
三国时期,吴永安年间(259至264年)孙吴占领皖南、皖北部分地区,分芜湖以南为故鄣治宛陵,春谷属之。吴孙策初渡江,即以周瑜、周泰相继为春谷长,自后常为军事重镇。魏吴交战日久,军费劳役增多,对农业生产又有一定的破坏。直到吴推行军民屯田,农业生产渐有恢复和发展,境内圈垾造田者甚多。相传“周扬捍”即以周瑜亲令圈造而得名。
两晋南北朝时代,西晋时,发生了“八王之乱”,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纷纷南来。东晋时,设置了很多“侨置县”,以安置北来侨民。其中河南襄城郡的繁昌县的人民,随元帝司马睿南来,多流入春谷县,故在此侨立繁昌县。县治在移风乡普照院(今芜湖陶辛圩),属襄城郡。其时,春谷、繁昌两县并立,不久人口增加,而目北方来的人口多为农民,他们无论是成为地主庄园的依附人口,还是自耕农,但都成为开发本县的重要劳力,并带来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其中主要的有深耕细作、积肥施肥等技术。同时,北方的织绵工人也有南迁,使本县纺织技术也有提高。另外,东晋兴宁二年(364年)哀帝召恒温入朝,位极人臣,但短温“蓄不臣之志”,遂在赭圻(今芦南乡)筑城而居。其时,砖瓦业和石木工技术已相当发达,已能以寨山之紫玉,攻为精美之爵,献入太庙。
隋唐时期,隋统一南北方后,对郡县制作了整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将繁昌划归当涂,是时素昌之名阙。唐升元中(937至944年)割南陵五乡复置繁昌县,县城设在延载乡(令新港镇),属金陵府。其时,文帝虽多次下令均田,但农民占有的土地实际上达不到均田规定的数量。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仍为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尤其是隋汤帝统治后,兵役、福役、赋税有增无减,“举国就役”、“太半之赋”,迫使农民在散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下发生了暴动,推翻了消的残暴统治。唐代,唐太宗实行均田和钮庸调剂,励农工,男安于耕,女安于织,使经济恢复和发展较快。史称“贞观之治”。从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因北方的战争仍多,而南方政局稳定,北方仍有很多人迁来,这又给本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劳力资源和技术条件。
宋元时期,宋太祖赵匡鼠开宝九年(976年)平江南,将本县由金陵移属宣州,采取了一系列奖农垦政策,并放宽了租佃关系,规定契约满期可以转移。此时,垦荒造田者、蓄养山林者更多,形成了林茂粮半的局面。尤其是雇工制度的普遍施行,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著名的座浴于本县城南的宣州柯冲瓷窑,即创建于宋初,兴盛于整个宋代。今出土的荷花盏、连花盏、高足杯等已列为国家文物上品。该窑约毁于元代之初,那时社会民族和阶级矛盾重重,元人入侵,对汉族人民实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使农业、手工业受到很大的摧残,多数窑工弃窑奔命,柯村瓷窑遂随之衰落,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农民起义,朱元璋占领南京,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明王朝后,时局稍定,经济复苏。
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的生产远远超过元代,本县隶属关系虽几经变更,但县城仍在今新港镇。至明英宗天顺元年(1475年)知县王洵见县城滨临大江,据南畿上游,往来供递钜剧,邑小莫支,且难筑城防,始商得邑人中丞吴琛赞同,将县城迁于金峨上乡(今城关镇)以延载乡故治为旧县镇。随着政治的更迭,经济的发展,本县已有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芜湖已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本县的大米和竹木柴炭多出售于芜湖。迨至清代,本县的工矿,作坊以及缫丝业、造纸业也不断出现。著名的同和祥锅厂,即兴办于清咸丰四年(1854)。长江水道交通渐趋发展,荻港、旧县已成为重要的停舶港口,茶楼酒肆增多,人民生活日益繁荣开化。
清顺治二年(1645),康熙六年(1667),繁昌县先后隶属江南布政使司、安徽布政使司太平府。中华民国初,繁昌属芜湖道。民国16年(1927),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21年属第九督察区,民国29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属安徽省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芜当专区,1950年上半年转辖于池州专区,1952年划归芜湖专区,1981年上半年属宣城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7月改属芜湖市。2020年7月6日,撤销繁昌县,设立芜湖市繁昌区。
行政区划
1949——1951年,县以下设8区163村。
1951——1955年,划乡建政后,全县设8区5镇83乡。
1955——1958年,全县改设为5镇24乡:城关镇、荻港镇、新港镇、横山镇、桃 冲镇、峨山乡、环城乡、孙村乡、赤沙乡、五联乡、石垄乡、芦南乡、马厂乡、磕山乡、高安乡、长兴乡、章保乡、三山乡、保定乡、小洲乡、固堤乡、峨桥乡、杨村乡、浮山乡、桂港乡、华壁乡、平铺乡、官塘乡、大有乡。
1958年秋,5镇24乡及其所有农业社合并为东方红、孙村、长龙山(荻港)、新港、横山、红星(三山)、新林、浮山等8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
1961年后,调整人民公社,至1978年全县为20个人民公社,2个镇,辖205个生产大队,2611个生产队。
1984年4月,人民公社改为乡镇建制。荻港公社并入荻港镇,新港公社改为新港镇,同年9月横山乡改为镇,1985年7月三山乡改为镇。
1986年全县5镇16乡,辖215个村民委员会(其中包括县园艺1个农艺村),16个居民委员会,7个自然小集镇,3319个村民小组。
1992年3月,撤销环城乡,并入城关镇。撤销小洲乡,并入保定乡。撤销新淮乡,将联谊、新淮、凤桥、门楼、余村、崔山村并入浮山乡,将虬湖、石谷、陶村、保湾村并入新林乡。
1994年3月,从浮山乡和新林乡划回原属新淮乡10个村,临时设立新淮管理委员会。9月,又从保定乡划出原小洲乡7个村,临时设立小洲管理委员会。10月,将孙村、黄浒和峨桥乡,改为孙村镇、黄浒镇、峨桥镇。
1995年10月,将县属国营园艺场管理的艺农村1个村委会13个村民小组划归马坝乡管辖。同时,将新淮管委会和小洲管委会,正式改称新淮乡和小洲乡。
2000年2月,平铺乡改称平铺镇。
2002年12月,全县辖9镇11乡213个村委会3296个村民小组,22个居民委员会。
2004年5月,全县原来的213个村委会中撤消167个,保留46个,新设75个。调整后有村委会121个。
2020年辖6镇、70个村、25个社区。(繁昌经济开发区、繁阳镇、荻港镇、孙村镇、峨山镇、新港镇、平铺镇)
以上是 繁昌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繁昌区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