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沂水县属于哪个市(沂水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作者:大坎历史

沂水县隶属于山东省临沂市,是临沂市北部城市副中心,生态山水城市。位于山东中南部,沂蒙山腹地,沂河、沭河上游。东邻莒县,西接沂源、蒙阴,南接沂南,北接安丘、临朐。2014年6月12日,被中国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成为山东省首个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同年7月,临沂沂水被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县。2018年9月25日,荣获商务部“2018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中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绿色发展百强县市、科技创新百强县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入选2019年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2020年,山东省将作为新型四星级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2020年7月,被省政府命名为“高质量发展先进县”。

沂水历史悠久,秦代即在此置县,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定名为沂水县。近代沂水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嫂”的故乡、沂蒙精神发祥地之一。

五年来,我们凝心聚力谋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7亿元,年均增长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4亿元,年均增长5%;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3108元和18294元,年均分别增长6.7%、8.8%。新获国家卫生县城、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等多项荣誉称号,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等多项百强榜单。

2021年全县户籍总户数410239户,人口1196731人,户均2.92人。总人口中城镇人口387638人,乡村人口809093人;男性613280 人,女性583451人,男女性别比为105:100。全县当年出生人口9909人,出生率8.3‰,其中男性5254人,女性4655人,新生儿性别比105:100;当年死亡人口3729人,死亡率3.1‰,人口自然增长率5.2‰。总人口中 0-17 岁人口264621人,18-34岁人口216145人,35-59岁人口445443人,60岁及以上人口270522人。

位置境域
    沂水县位于鲁中南地区、沂蒙山腹地。东邻莒县,西与沂源、蒙阴交界,南与沂南毗连,北与安丘、临朐接壤,居沂沭河上游,总面积2434.8平方千米。

地貌
     沂水县为低山丘陵区,西部、北部为低山区;东部、东北部为丘陵;中部、南部为平原。最高点为县境北部的沂山南侧的泰薄顶山,海拔916.1米。最低点为县境东北部的朱双村东,海拔101.1米。全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土壤
     沂水县土壤共有3个土类,11个亚类,17个土属,67个土种。以棕壤土类为主。
     棕壤(A)土类:面积1454677亩,占可利用面积的47.7%。其分布除王庄、王家庄子两乡无棕壤外,其余29个乡镇均有分布,但大部分集中在沂河以东的花岗岩、片麻岩等酸性岩类风化物上,少数分布在砂岩、页岩、正长岩等风化物上。棕壤土类在全县有4个亚类,7个土属,26个土种。
    棕壤性土(Aa)亚类:面积1145842亩,占全县棕壤土类面积78.77%,多分布在低山丘陵中上部,俗称“岭砂土”、“白砂地”、“马牙砂土”等。其特征是:土壤剖面发育不完全;土层薄;土体内粗砂、砾石多;养分含量低,保水性差;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贫乏。

气候
     沂水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度62.4%,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四季变化分明,春季干燥,易发生春旱;夏季高温高湿,雨量集中;秋季秋高气爽,常有秋旱;冬季干冷,雨雪稀少。
    沂水县四季气候的特征:早春,由于受蒙古较强高压势力的影响,气候回升迟缓;晚春,由于暖空气势力的不断增强,气温回升快,且多西南风,干燥少雨,常出现旱灾,影响春播。多年平均春季降水量为111.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4.5%,为冬季降水量的3.8倍。夏季。雨热同步,雨量集中。夏季经常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是旱、涝、大风和冰雹。秋季温度陡降,降水显著减少,秋高气爽,利于秋收。晚秋也常有霜冻发生。冬季严寒少雨雪,以干冷型天气为主,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最冷为1月份,多年平均气温为-2.8℃。多年平均降水量29.0毫米,仅占全年降水量的3.8%。
    水文
     沂水县有大小河溪622条。沂河为山东省第一大河,也是县内过境最大河流。发源于沂源县鲁山南麓,在下河村东南入沂水县境。向东南流,经泉庄、新民官庄乡,流程14千米入跋山水库。出库后折向南流,流经柴山、武家洼、龙家圈、沂水、许家湖、袁家庄、姚店子7个乡镇的边沿地区,流程35千米,在邵家宅村南入沂南县境,再经临沂、苍山、郯城等县市入江苏省,在灌云县燕尾港入黄海,全长574千米。在沂水县境内河段长56千米,河床最宽处1200米,平均宽670米,流域面积1437.7平方千米。沭河为县内第二条大河,发源于沂山南侧泰薄顶,全长400余千米,沂水县境内流程51.3千米,流域面积747.6平方千米。浯河潍河支流。发源于圈里乡太平山,浯河在沂水县境内长23.1千米,流域面积225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漫流河、林头河和圈里河。

沂水县,隶属于山东省临沂市,是临沂市北部次中心,生态型山水城市。 位于鲁中南地区、沂蒙山腹地,居沂河、沭河上游。东邻莒县,西与沂源、蒙阴交界,南与沂南毗连,北与安丘、临朐接壤。

历史沿革

沂水县历史悠久,境内原始社会遗址散布各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南洼洞遗址,出土了打制石器和鹿角化石;在干洞顶等21个地点发现了细石器;崮子顶、凤台等35处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了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代的石器、骨器、陶器。在这些遗址中还出土了夏商时期的遗物。由此证明,远在20多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聚居生息繁衍,创造发展了沂水的古代文化。

根据史书记载,沂水县的境域,在夏朝(约公元前21~16世纪),其北境、东境入青州,其南境入徐州。商朝,沂水地属人方。西周,沂水地属鲁国。

春秋,沂水地为郓。莒鲁之争后入齐。战国,沂水地为盖。秦朝,沂水地属琅琊郡莒县。西汉,沂水地东境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东莞县;西境为兖州刺史部泰山郡盖邑;南境为城阳国阳都、东安。东汉,废城阳国,沂水地属徐州刺史部琅琊国。东汉末年,东莞、盖两县升为郡。

三国,沂水地北境属魏国徐州刺史部东莞郡东莞、东安两县;南境属琅琊国阳都。晋朝前期,沿用魏国旧制。晋元康七年(297年)又分东莞置东安郡。永嘉(东晋)以后,十六国纷争割据,沂水地归属多变。晋咸和二年(327年)至晋义熙五年(409年),沂水地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五国。南燕慕容德改东莞县为团城。南北朝时,沂水地南北互争,归属时南时北,先后隶属于东徐州、南青州、东安郡、莒州。

隋朝,开皇初,废东安郡,置东安县(治团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东安县为沂水县,另置东安县于古盖县。隋末,废东安县并于沂水县,县属琅琊郡。沂水县名沿用至今。唐朝,武德五年(622年),沂水县属莒州。贞观八年(634年),废莒州,沂水县属河南道沂州琅琊郡。

五代十国时期,沂水县先后隶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属沂州。宋朝(北宋),沂水县属京东东路沂州琅琊郡。金朝,金太宗天会四年(1126年)灭北宋。淮河以北被金占领,沂水县属山东东路莒州。元朝,1234年元灭金,沂水县此时归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沂水县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莒州。

明朝,明初因之。洪武九年(1376年)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清朝,清初因之。雍正八年(1730年)改属莒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属沂州府。

民国时期,1913年废府设道,沂水县属岱南道。1915年改属济宁道。1925年改属琅琊道。1928年裁道,属山东省。1936年2月,设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沂水县属之。1939年6月,日本侵略军第二次侵犯沂境,占据沂水城,沂水沦陷。1940年3月,沂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中共山东分局直接领导。1941年2月,属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鲁中区沂蒙专署。

山东省沂水县属于哪个市(沂水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1940年以后,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原沂水县境除中部改为沂中县外,西南部划为沂南县,南部划为沂临边联县,东南部划为沂东县,东北部划为莒沂边县,北部划为沂北县,西北部划为沂源县,而后又几经分合,归属不一。1943年8月,沂中、沂东县属山东省行政委员会鲁中区行政联合办事处沂蒙专署。1944年1月,沂北、莒沂边县属沂山专署。1945年7月,沂中县属鲁中行政公署沂蒙专署;同年8月13日,属山东省政府鲁中行政公署第二专署。1948年7月17日,属山东省政府鲁中南行政区公署第二专署。

1949年7月,属山东省人民政府鲁中南行政公署沂蒙专署。同年8月恢复沂水县名称。同时,沂北与莒沂(1946年莒沂边改称莒沂)合并为莒沂县,属沂蒙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沂水、莒沂县属鲁中南行政区。1950年5月11日,属沂水专区。1953年7月,沂水专区撤销,并入临沂专区;莒沂县撤销,其中9个区归沂水县,沂水县属临沂专区。1967年,沂水县属临沂地区。

1995年4月21日,临沂行政公署撤销,建立临沂市(地级市),县仍属之。

行政区划

1951年3月,各区名称改按数字顺序排列:一区高桥、二区马站、三区崖庄、四区韩旺、五区诸葛、六区葛庄、七区道托、八区长安、九区雪山、十区棋山、十一区峰山、十二区东莞、十三区杨庄、十四区箕山、十五区浯河。1952年1月韩旺区划入沂源县,长安、雪山两区划入沂水县。1953年8月莒沂县撤销,棋山、峰山、东莞3个区划入莒县,其余9个区划归沂水县。

1950年6月成立城关镇,辖10条街。此时,全县辖17个区1个镇。1951年3月,各区名称按顺序号排列:一区城郊、二区丰台、三区双泉、四区英山、五区城子、六区良水、七区峙阳、八区扈山、九区金泉、十区沂城、十一区柴山、十二区荆山、十三区夏蔚、十四区王庄、十五区郭庄、十六区东里、十七区金星、城关镇。

1952年1月,撤销丰台、金星两区。丰台区的三马乡划入英山区,于家河乡划入双泉区,斜午等乡划入城郊区;金星区的石井、良疃、上薛3个乡划入王庄区,其余各乡分别划入蒙阴、沂源两县。同时,东里区划入沂源县,莒沂县的长安、雪山两区划入沂水县。此时沂水县辖16区1个镇,区名仍按数字顺序排列,新划的长安为二区、雪山为十六区,其余各区顺序号不变。

1953年8月,雪山区划入莒县,城子、良水、峙阳3个区划入沂南县。同时撤销莒沂县,将道托、马站、高桥、诸葛、葛庄、崖庄、杨庄、浯河、箕山9个区划入沂水县,其余3个区划入莒县。此时,沂水县辖21个区207个乡1个镇,区名仍按数字排列:一区城郊、二区长安、三区双泉、四区英山、五区诸葛、六区葛庄、七区道托、八区扈山、九区金泉、十区沂城、十一区柴山、十二区荆山、十三区夏蔚、十四区王庄、十五区郭庄、十六区高桥、十七区马站、十八区杨庄、十九区箕山、二十区崖庄、二十一区浯河、城关镇。

1955年10月4日,根据山东省人民委员会的指示,将21个区名称由数字顺序称谓改按驻地名称谓,依次改为城郊、长安、双泉、英山、诸葛、葛庄、道托、扈山、金泉、沂城、柴山、荆山、夏蔚、王庄、郭庄、高桥、马站、杨庄、箕山、崖庄、浯河、城关镇。

1956年2月24日,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道托、英山、金泉、柴山4个区。金泉区全部划入扈山区;柴山区的张岱、柴山两乡划入荆山区,营盘、越庄、诸坞3个乡划入沂城区;英山区的三马、前坡两乡划入城郊区,英山、刘家岭两乡划入沂南县,堡前、下店、薛庄、张庄、马庄5个乡划入双泉区;道托区的涝坡、道托两乡划入高桥区,余粮、曹河、夏村3个乡划入长安区。

1958年3月15日,撤区建乡,全县调整为22个乡1个镇,城关镇、高桥、马站、崖庄、圈里(由浯河改名)、官庄(由箕山改名)、诸葛、崔家峪(由荆山改名)、夏蔚、王庄、泉庄(由郭庄改名)、葛庄等11个区直接改乡。

1958年11月3日,地委指示撤销沂南县,将其所属的苏村、铜井、库沟、界湖、蒲汪、张家哨、张庄、辛集、白石埠、依汶10个公社和孟良崮(孙祖)公社的15个村,共481个村划归沂水县。12月11日,经地委批准:将沂南县划归沂水县的10个公社并为6个公社,即:苏村、库沟、铜井、张庄、依汶、界湖;撤销张家哨公社并入苏村公社,撤销白石埠公社并入界湖公社,撤销蒲汪、辛集两公社并入库沟公社。经调整,加原沂水县14个公社,共辖20个公社。

1959年6月6日,恢复崔家峪、王庄公社,全县共辖22个公社。8月20日,县委决定把全县22个公社调整为26个,新增:张家哨、蒲汪、大庄、院东头4个公社。同时,将原库沟公社更名为辛集公社。

1961年4月26日,经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批准恢复沂南县,将界湖、辛集、张庄、依汶、大庄、蒲汪、张家哨、铜井、苏村9个公社划归沂南县,沂水县还辖17个公社。10月29日,安丘县的何家庄公社划归沂水县,同时改名为官庄公社。

1962年7月20日,新建柴山、马庄两公社。崔家峪公社的柴山、张岱两乡和黄山公社的团坪峪、诸坞、盆山3个乡,共计38个村组成柴山公社;十里堡公社的三马、前坡两乡和四十里公社的柳沟、张庄、下店、岔河4个乡,共计39个村组成马庄公社。

1963年3月10日,经临沂地委批准,撤销马庄、柴山两公社。柴山公社的原柴山、张岱两乡划入崔家峪区,诸坞、盆山、团坪峪3个乡划入黄山区;马庄公社的原岔河、柳沟、下店、张庄4个乡划入四十里区,马庄、前坡两乡划入十里区。其他18处人民公社改为18个区,区以下共设150处人民公社(同时撤销原小乡)。

1971年4月10日,根据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和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指示,将全县18个区更名为人民公社、150个人民公社改称管理区。四十里公社撤销下店;诸葛公社撤销河北,增设诸葛、华庄、东河西、王峪、张家庄子管理区;王庄公社增设古坟坦管理区;其他各公社所辖的管理区的数目同原区所辖公社数目相同,这样,全县公社下辖154个管理区。管理区的名称一律按原人民公社驻地的名子称呼。1981年10月,根据国务院指示,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对公社名称与驻地名称不符的3个公社,予以更名。十里公社改为许家湖公社,崖庄公社改为沙沟公社,黄山公社改为黄山铺公社。同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城关公社改名为城关镇。

1984年4月25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公社,设区建乡(镇),全县改为18个区、80个乡、4个镇。城关镇改为沂城区,辖4个乡1个镇;许家湖公社改为许家湖区,辖4个乡;四十里堡公社改为四十里堡区,辖5个乡;道托公社改为道托区,辖3个乡;高桥公社改为高桥区,辖5个乡;马站公社改为马站区,辖1个镇4个乡;杨庄公社改为杨庄区,辖5个乡;圈里公社改为圈里区,辖4个乡;官庄公社改为富官庄区,辖4个乡;沙沟公社改为沙沟区,辖7个乡;诸葛公社改为诸葛区,辖6个乡;王庄公社改为王庄区,辖4个乡;夏蔚公社改为夏蔚区,辖4个乡;泉庄公社改为泉庄区,辖4个乡;崔家峪公社改为崔家峪区辖,1个镇3个乡;黄山铺公社改为黄山铺区,辖7个乡;院东头公社改为院东头区,辖3个乡;姚店子公社改为姚店子区,辖1个镇4个乡。

1985年9月10日,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撤销区,对原84个乡(镇)调整为10个镇21个乡。

1990年,全县辖1219个行政村,1559个自然村。1994年9月后,黄山铺、许家湖、高庄、王庄、武家洼等乡先后撤乡建镇。2000年12月,全县31个乡镇调整为19个乡镇,其中9个乡镇保持原行政区划不变:高桥、马站、黄山铺、崔家峪、姚店子5个镇和道托、圈里、泉庄、院东头4个乡。

其余22个乡镇分别合并为10个乡镇:沂水镇、武家洼镇合并为沂水镇;杨庄镇、善疃乡合并为杨庄镇;富官庄乡、何家庄子乡合并为富官庄乡;四十里堡镇、三十里堡乡合并为四十里堡镇;诸葛镇、下古村乡、新民官庄乡合并为诸葛镇;沙沟镇、东于沟乡、泮池乡合并为沙沟镇;龙家圈乡、柴山乡合并为龙家圈乡;夏蔚镇、王庄镇合并为夏蔚镇;高庄镇、王家庄子乡合并为高庄镇;许家湖镇、袁家庄乡合并为许家湖镇。至此,全县辖13个镇、6个乡,1225个行政村(居),1558个自然村。2005年底,完成村规模调整,全县有行政村(居)1063个,自然村1548个。

2011年8月,姚店子镇合并到许家湖镇,全县有原来的18个镇、1个乡,调整为17个镇,1个乡。2012年8月,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沂水县政府撤销沂水镇,设立沂城街道办事处,全县辖1个街道、16个镇、1个乡。2013年8月,全县1040个行政村调整为319个社区,40个行政村。2017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沂水县撤销龙家圈镇,设立龙家圈街道办事处。全县辖两个街道,15个镇,一个乡。

2020年辖2个街道、16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359个农村社区。县政府驻沂城街道。

以上是 山东省沂水县属于哪个市(沂水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792.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