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澄海区属于哪个市(澄海区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属于广东省汕头市,是汕头市下辖区。

澄海:

澄海,广东省汕头市辖区,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出海口,东北接潮州市饶平县,西北界潮州市,西南毗邻汕头市龙湖区,东南与南澳县隔海相望。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6°41′-116°54′,北纬23°23′-23°38′之间,总面积367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6月,澄海区共辖3个街道(凤翔街道、澄华街道、 广益街道)、8个镇(东里镇、盐鸿镇、莲华镇、溪南镇、隆都镇、莲上镇、莲下镇、上华镇)、有137个村、47个社区。

汕头市澄海区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出海口,东北接潮州市饶平县,西北界潮州市潮安区,西南毗邻汕头市龙湖区,东南与南澳县隔海相望。历来是粤东、闽西南和赣南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国道G324线和沈(阳)海(口)高速公路纵穿区境,是名副其实的“粤东门户”。

澄海区是广东省汕头市的辖区,位于广东省东部,汕头市东面,素有“粤东门户”之称,也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澄海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好,2020年GDP总量为460.58亿元,

GDP总量在汕头市7个县级行政区中排倒数第3位,高于南澳县和濠江区。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澄海区常住人口为87.44万人,

常住人口在汕头市中排第3位,少于朝阳区和潮南区,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798896人相比,

十年共增加75548人,增加人口数在汕头市中排第2位,少于龙湖区。

澄海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46187人,占51.03%;女性人口为428257人,占48.9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0.64上升为104.19。

总人口性别比在汕头市排第1位,但远低于广东省的113.08,男女比例较为平衡。

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55271人,占17.76%;15-59岁人口为569531;占65.13%;60岁及以上人口为149642人,占17.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1977人,占11.66%。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7.11%在汕头市中排第3位,低于南澳县和金平区,高于广东省的12.35%,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

历史沿革

远古时澄海是一个“海气昏昏水拍天”的海湾,大部分地方处在海域中,后来逐渐冲积浮聚成陆。夏、商、周时属百越之地。秦汉时属南海郡的揭阳县。晋时属东官郡的海阳县。隋、唐时属潮州(又称义安郡)的义安县(海阳县)。宋宣和三年(1121年)后,澄地分属于潮州辖下的海阳和揭阳两县。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后,澄地分属于潮州府辖下的海阳、揭阳和饶平3县。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澄海县,隶属于潮州府。澄海县辖原海阳县的上外莆、中外莆、下外莆都,原揭阳县的鮀江、鳄浦、蓬洲都,以及原饶平县的苏湾都共7个都。县名取“澄靖海氛”之意。治所设于下外莆都的辟望村(即今澄城镇)。

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为根绝闽粤沿海人民与郑成功反清力量的联系,施行靖边海禁政策,强迫沿海人民内徙50里,称为“迁界”(俗称“斥地”)。澄海县全境皆被列入“迁界”的范围,先迁去上外莆、中外莆、下外莆和鮀江、鳄浦、蓬洲共6个都,后又再迁去苏湾都,澄海县建制撤销,至康熙八年,才重新恢复澄海县建制,仍属潮州府管辖。

民国时期,澄海县的上属机构名称时常变更。先称潮州安抚使、潮州军务督办、潮梅镇守使,后称东江行政委员公署和第五区(后又称第六、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等。

1949年10月24日澄海解放。10月24日成立澄海县人民政府。1955年3月14日起,根据《宪法》规定,澄海县人民政府改为澄海县人民委员会。1958年9月12日成立澄海县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1959年1月24日,澄海县建制撤销(1959年3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县地并入汕头市郊。这是澄海第二次撤销县建制。是年11月13日澄海县恢复建制(1960年9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复称澄海县人民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3月25日成立澄海县军事管制委员会;翌年4月5日成立澄海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21日,撤销澄海县革命委员会,恢复澄海县人民政府。

1994年4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澄海县,设立澄海市(县级),澄海县人民政府改称澄海市人民政府。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澄海上属机构先后有:新中国成立后属潮梅人民行政委员会;1949年12月3日起属潮汕临时专员公署;1950年2月10日起属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0月1日起属潮汕区专员公署;1951年7月年属粤东办事处,1952年11月4日起属粤东行署;1956年11月16日起属汕头专员公署;1967年3月22日起属汕头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1968年3月16日起属汕头专区(后改称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1月1日起属汕头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2月起实行市管县,澄海县归汕头市管辖;1994年4月18日起,澄海撤县设市,澄海市由汕头市代管。2003年1月29日,撤销澄海市,设立汕头市澄海区,澄海市人民政府改称汕头市澄海区人民政府。原澄海市新溪、外砂两个镇划归汕头市龙湖区。

广东澄海区属于哪个市(澄海区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明代,澄海县的行政区划分为7个都。清代则划分为2个乡,7个都,58个图,138个村。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变动较大。民国10年(1921年)废都设区,全县共分10个区,下辖118个乡镇。后区镇数时有变动。1946年起废区设乡镇,但乡镇数不断变化。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县又划为4个区,辖27个乡,4个镇,下分365个保,5017个甲。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行政区划也不断变化。新中国成立初,全县划为附城、苏南、苏北、上华、上蓬、下蓬、鮀浦和隆都共8个区,辖78个乡镇。后新增海滨区和溪南区,附城区改称城关镇。

1953年,部分区、镇合并,全县设置8个区,辖124个乡和3个乡级镇。

1956年撤区并乡,全县并为城关镇和上华、苏南、隆都、溪南、苏北、海滨、外砂、下蓬、鮀浦9个大乡。

1958年成立澄海县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改编为4个支队,辖46个团。

1959年11月恢复澄海县建制时,全县划为苏南、澄海、上华、坝头、苏北、隆都、溪南7个人民公社。后陆续划汕头市郊外砂、下蓬、岐山、官埭等人民公社归澄海,并将部分公社分设、合并和改称。

1961年4月,划汕头市郊外砂公社归澄海县;6月外砂公社分设为外砂公社和新溪公社。同年10月4日,苏北公社分设为东陇公社(即东里公社,下同)、盐鸿公社、十五乡公社。至此全县设置11个公社:城关、上华、苏南、溪南、东陇、盐鸿、十五乡、隆都、坝头、外砂、新溪。共辖245个生产大队,2072个生产队,5个居民办事处和管理区。

1964年7月3日,分别从城关、东陇2个公社中增置在城镇、东陇镇。全县设11个公社,2个社级镇,公社名称与1961年相同。共辖175个生产大队,2207个生产队,8个居民办事处和管理区。

1965年1月,划汕头市郊下蓬、鮀浦2个公社及岐山、官埭2个公社的部分大队归澄海;3月再划岐山、官埭2个公社的其余大队归澄海。至此,全县共设15个公社,2个社级镇。辖205个生产大队,2808个生产队,7个居民办事处和管理区。

1969年5月,东陇镇并入东里公社(即东陇公社)。全县设15个公社,1个社级镇(公社名称除东陇于1968年易为东里,苏南于1968年易为东方红外,其余名称与1965年同),辖206个生产大队,2555个.生产队,8个居民办事处和管理区。

1970年2月16日,在城镇并入城关公社,下蓬、官埭并为下蓬公社,其余公社名称无变。全县设14个公社,辖205个生产大队,2510个生产队,8个居民办事处和管理区。

1972年12月26日,将东方红公社分设为莲上、莲下、湾头3个公社。全县设16个公社:城关、上华、莲上、莲下、湾头、溪南、东里、盐鸿、十五乡、隆都、坝头、外砂、新溪、下蓬、岐山、鮀浦。辖205个生产大队,2609个生产队,8个居民办事处和管理区。

1974年11月,划下蓬、鮀浦、岐山3个公社归汕头市郊管辖。“文大”期间,全县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数也时多时少。

1977年4月,城关公社和在城镇建制撤销,合并为在城镇,成立在城镇人民政府,不再设公社管理委员会。同年5月4日在城镇改称城关镇。其余公社和镇名称无变。全县设12个公社和2个社级镇。辖169个生产大队,2153个生产队,8个居民办事处。

1980年全县设上华、湾头、莲下、莲上、溪南、盐鸿、十五乡、隆都、坝头、外砂、新溪等11个人民公社和城关、东里两镇,辖199个生产大队和8个居民办事处。

1983年11月实行政社分开,设区建乡,全县依照原来社镇区划改设为11个区和2个区级镇,辖130个乡、1个乡级镇和30个农村管理区、8个居民办事处。

1987年2月撤区建镇,共设13个镇,辖36个居民委员会和176个村民委员会。

1990年8月村改管理区,行政区划为13个镇辖212个管理区。

1994年4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澄海县建制改为市建制,以原澄海县的行政区域为澄海市的行政区域,下辖13个镇,213个管理区。

1995年3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十五乡镇改名为莲华镇。

1996年1月24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澄城镇建制,将其区域和从上华镇划出的冠山等11个管理区,设置为凤翔、澄华和广益3个街道。至此澄海市共设3个街道和12个镇。各街道分别设立办事处,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2000年12月迁往市区登峰路。区域调整后的上华镇,面积为221.74为平方公里,人口共3.13万人,镇人民政府设于下陈管理区。

2002年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坝头镇和湾头镇,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凤翔街道和莲下镇。凤翔街道总面积为41.46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4.97万人。莲下镇总面积为56.09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0.77万人。

2003年1月29日,撤销县级澄海市,设立汕头市澄海区。将原澄海市的外砂、新溪2个镇划归龙湖区管辖。调整后的汕头市澄海区辖凤翔、澄华、广益3个街道和盐鸿、东里、莲华、溪南、莲上、莲下、隆都、上华8个镇,137个村民委员会、43个居民委员会。总面积345.232平方公里,人口687900人。

2004年12月6日,东里镇上报的村民委员会规模调整方案,撤销龙潭村民委员会、原龙潭村并入西洋村民委员会,办公地址设于西洋村;同意莲华镇上报的村民委员会规模调整方案,撤销下寨村民委员会、林畔村民委员会、三洲村民委员会,原3个村的行政区域合并成立莲新村民委员会,办公地址设于三洲村;同意上华镇上报的村民委员会规模调整方案,撤销沙坝村民委员会、涵吕村民委员会、云乔村民委员会、下溪东村民委员会,原4个村的行政区域合并成立华中村民委员会,办公地址设于下溪东村。至此,澄海区原137个村民委员会调整为131个村民委员会。

2005年至2010年,澄海区各镇街道行政村小有调整变动,至2010年底,澄海区辖8个镇、3个街道,137个村民委员会、4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2011

2015年年底,澄海区辖8个镇、3个街道,有137个村民委员会、4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户籍人口77.8万人。

2020年,澄海区共辖3个街道(凤翔街道、澄华街道、广益街道)、8个镇(东里镇、盐鸿镇、莲华镇、溪南镇、隆都镇、莲上镇、莲下镇、上华镇)、有137个村、47个社区,区人民政府驻澄华街道。

广东澄海区属于哪个市(澄海区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以上是 广东澄海区属于哪个市(澄海区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790.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