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区是哪个城市(温州市鹿城区下辖街道一览)

鹿城区,浙江省温州市辖区,地处浙江省东南部,是温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温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土地面积292.8平方公里。

鹿城区地处浙江省东南部,是温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鹿城始建于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相传筑城时有白鹿衔花而过,故名鹿城。鹿城自古商贾云集,素有“东瓯名镇”之称,南宋时期诗人杨蟠就有“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的诗句。鹿城依山面江,城中有山有水,享有“江城如画”的美誉。

鹿城区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足量,雨水充沛。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7.6℃,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7℃,全年平均气温18℃,极端气温最高41.3℃,最低-4.5℃。无霜期约280天,年降水量1100~2200毫米。温和湿润的气候,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

温州市(330300)

,简称“温”或“瓯”,陆地面积12110平方千米,海域面积8649平方千米,人口957万。温州其地自温峤山西,民多火耕,虽隆冬恒燠。辖4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洞头区、永嘉县、平阳县、苍南县、文成县、泰顺县、瑞安市、乐清市、龙港市。另有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温州市人民政府驻鹿城区绣山路321号。

温州市古为瓯越地,也称东瓯,又称欧瓯。瓯为一种陶制器皿的名称。约在新石器时代,温州居住着原始瓯人并制作陶器。西汉初年建为东瓯国,流经温州的河流叫瓯江。温州别名斗城、白鹿城。温州古城建于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温州府志》载,当年建城时,太守郭璞登上西山,瞭望周围诸山,错立如斗、便对当地百姓说:“城饶山外,当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于是他仿照北斗星体位置,围绕诸山筑城,故称斗城。传说在筑城时,有只白鹿衔花疾奔而来把花吐在城墙上,然后化作一团样云冉冉飞入天际,白鹿跑过的地方,一片鸟语花香。人们为取吉利,称为白鹿城或鹿城。

命名经历:

东瓯国(西汉)-永宁县[治设瓯江北岸贤宰乡](138)-析置罗阳县[今瑞安](239)-置永嘉郡[治白鹿城,今鹿城区](323)-析置乐成县[今乐清](374)-处州,改永宁县为永嘉县(589)-改处州为括州;撤销乐成县、安固县,并入永嘉县(592)-永嘉郡(607)-括州(621)-析括州置东嘉州;复置乐成县,析置永宁县(622)-撤销乐成县,并入永嘉县(624)-温州(675)-复置乐成县(689)-静海军节度(939)-温州军事州(978)-应道军节度州(1117)-温州(1129)-瑞安府(1265)-温州路(1276)-温州府(1369)-温州军政分府(1911)-瓯海道(1914)-置温州专区、温州市(1949)-温州地区(1968)-地市合并为温州市(1981)

隶属变化:

会稽郡(东汉)-扬州刺史部(东晋)-扬州地区(隋)-江南东道(733)-两浙路(997,北宋)-两浙东路(1129,南宋)-浙东海右道(1277,元)-浙江省(1366)-浙江布政使司(1376,明)-浙江省(1644,清)

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浙江东南部、瓯江下游南岸,东濒东海、南毗福建省、西及西北部与丽水相连、北和东北部与台州接壤,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 、中国数学家的摇篮、中国南戏的故乡、中国海鲜鸡蛋之乡、中国鞋都,温州人被国人称之为东方犹太人。著名景点雁荡山、楠溪江、百丈漈、南麂岛、江心屿、印象南塘。

鹿城区(330302)

,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温州市中部,是温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总面积294.38平方千米,人口117万。相传东晋置永嘉郡筑城时有白鹿御花之瑞,故名。1981年设立城区,1984年更名鹿城区。

辖12个街道、2个镇:五马街道、七都街道、滨江街道、蒲鞋市街道、南汇街道、松台街道、广化街道、双屿街道、大南街道、南郊街道、仰义街道、丰门街道、藤桥镇、山福镇。区政府驻五马街道广场路188号。

地处瓯江下游南岸,地势平坦。主要河流有瓯江、温瑞塘河、会昌湖等。甬台温高速、金丽温高速、104国道、金温铁路过境,机场大道连接温州机场。名胜古迹有江心孤屿及江心寺、东、西两塔、文天祥祠、澄鲜阁、浩然楼、谢公亭,叶适墓、子城城垣及谯楼等。

鹿城区是哪个城市(温州市鹿城区下辖街道一览)

(1)五马街道

以五马街得名

驻地:解放街后垟巷89号

辖14个社区:鼓楼社区、墨池社区、八仙楼社区、百里坊社区、安澜社区、矮凳桥社区、十八家社区、府前社区、朔门社区、谢池社区、黎明西路社区、城西街社区、路湾社区、乘凉社区。

命名经历:五马街道(1956)-南门街道、江滨街道并入(2011)-析置大南街道(2015)

(2)七都街道

因七都涂(岛)最早淤积成陆地,故名

驻地:老涂南路2—3号

辖1个社区、6个村:江都社区、老涂村、吟州村、前沙村、板桥村、樟里村、上沙村。

命名经历:七都乡(1949)-七都镇(1992)-七都街道(2011)

(3)滨江街道

驻地:学院中路191号

辖9个社区:灰桥社区、洪殿社区、浦东社区、杨府山社区、宏源社区、丰汇社区、蒲源社区、新田园社区、陡门社区。

命名经历:洪殿街道、蒲鞋市街道、黎明街道合并为滨江街道(2011)

(4)南汇街道

驻地:洛河路10号

辖11个社区:清风社区、南塘社区、春秋社区、绣山社区、大自然社区、桥儿头社区、吕浦社区、开源社区、万源社区、龙源社区、金鳞社区。

命名经历:绣山街道、南郊街道、南浦街道合并为南汇街道(2011)

(5)松台街道

驻地:雪山路75弄33号

辖11个社区:庆年坊社区、郭公山社区、来福门社区、桂柑社区、昌明社区、菱藕社区、锦花社区、水心社区、蛟翔巷社区、茶花社区、半腰桥社区。

命名经历:松台街道(1956)-撤销(2001)-莲池街道、水心街道、广化街道合并为松台街道(2011)

(6)双屿街道

驻地:温金路138号

辖7个社区、3个村:营楼桥社区、牛岭社区、黄龙社区、瓯浦垟社区、垟田社区、康龙社区、新泽社区、牛岭村、双岙村、箬笠岙村。

命名经历:双屿乡(1956)-双屿镇(1985)-双屿街道(2011)-析置丰门街道(2015)

(7)仰义街道

驻地:澄沙桥路150号

辖1个社区、12个村:仰新社区、澄沙桥村、渔渡村、后京村、前京村、龙川村、垟山村、十里村、河岙村、钟山村、陈村、林里村、馒头驻村。

命名经历:仰义乡(1949)-仰义街道(2011)

(8)大南街道

驻地:荷花路292号

辖7个社区:花柳塘社区、虞师里社区、马鞍池社区、双莲桥社区、白鹿洲社区、山前街社区、荷花社区。

命名经历:大南街道(2015)

(9)蒲鞋市街道

以“蒲鞋立市”之意

驻地:学院中路蒲鞋市街道191号

辖8个社区:蒋家桥社区、芳园社区、青园社区、绿园社区、蒲鞋市社区、横河社区、锦园社区、金丝桥社区。

命名经历:蒲鞋市街道(1984)-并入滨江街道(2011)-复置蒲鞋市街道(2015)

鹿城区是哪个城市(温州市鹿城区下辖街道一览)

(10)南郊街道

驻地:牛山北路27号

辖7个社区:十里亭社区、三板桥社区、西屿社区、丽庆社区、东龙社区、吴桥社区、滨河社区。

命名经历:南郊乡(1949)-南郊街道(2011)-并入南汇街道(2011.11)-复置南郊街道(2015)

(11)广化街道

驻地:新桥头住宅区美组团16幢

辖8个社区:月湖社区、翠微社区、教场社区、双榕社区、集善社区、特陶社区、双桥社区、集新社区。

命名经历:广化街道(1956)-撤销(1959)-复置广化街道(1980)-并入松台街道(2011)-复置广化街道(2015)

(12)丰门街道

驻地:丁桥路169号

辖3个社区、7个村:新屿社区、丁桥社区、金竹社区、岩门村、潘岙村、屿头村、正岙村、上伊村、前陈村、嵇师村。

命名经历:丰门街道(2015)

(13)藤桥镇

以驻地有藤桥得名

驻地:藤桥南街183号

辖1个社区、34个村:藤桥社区、油岙村、石垟村、南岸村、石埠村、垟岸村、后垟村、上寺西村、雅漾村、上埠头村、潮济村、大潭村、上桥村、下岸村、外垟村、潮埠村、竹桥村、西湾村、戴宅村、支岙村、枫林岙村、江池村、呈岸村、镇南村、林山新村、西腾村、藤北村、山河村、浦江村、中河村、云岭村、戍浦村、联江村、岙底村、姜村。

命名经历:藤桥乡(1949)-藤桥镇(1984)-南雅乡并入(1992)-临江镇、上戍乡、岙底乡、双潮乡并入(2011)-析置山福镇(2015)

(14)山福镇

取原横山乡、林福乡各一字得名

驻地:临江东街208号

辖18个村:西洲村、横山村、沙头村、金岙村、驿头山根村、小旦村、西坑村、双溪村、下冯山村、沈渡村、夏嘉村、双潮村、竹源村、驿头驿阳村、江南村、江秀村、垟江村、潮源村。

命名经历:山福镇(2015)

鹿城区地处东南沿海,地形地貌多为平原、山地、丘陵、滩涂、岛屿等,台风、暴雨、干旱、高温、雷击、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华盖山:遥望山形如华盖,面积9.13公顷,海拔56.8米,位于鹿城区东面。

海坛山:俗称上岸山,濒临瓯江,南与华盖山相望,海拔32.5米,面积6.57公顷。

积谷山:积谷山位于中山公园内,面积0.92公顷,海拔38.7米。

郭公山:郭公山位于鹿城区西北隅,原名西郭山。据传东晋郭骥曾登临此山察看地形,选址建城,改称郭公山。面积7.5公顷,海拔17.2米。

松台山:松台山海拔39米,面积4.23公顷。山上苍松林立,顶平如松。唐元和中建有净光宝塔,又称净光山。

巽   山:巽山旧名宸暨山,海拔38.4米,面积1.35公顷,位于鹿城区东南隅。

翠微山:翠微山名担水山,海拔57米,面积27.5公顷。以山色苍翠幽微而得名。

西   山:西山一名瓯浦山,又名金丹山,山峦起伏,层峰叠嶂,包括雪山,锦山,弥陀山,莲花心,外营盘山,底营盘山,总面积225.9公顷,海拔173米。

杨府山:杨府山别名瞿屿山,独峙江滨。面积37公顷,海拔139.8米。

瓯江从鹿城经过。
  瓯江
  瓯江为浙江省第二大江,它位于浙江南部,古名慎江,曾名永嘉江、温江。流域总的地势是 西南高、东北低。瓯江发源于庆元、龙泉两县市交界的百山祖锅帽尖。西北流称梅溪,至李 家圩左纳八都溪后称龙泉溪,流经龙泉县后左纳大贵溪,进入紧水滩、石塘两水库,东北流 经玉溪水库,至大港头,左纳松阴溪后称大溪。至四都左汇宣平溪,至黄渡左纳小安溪,至 古城左纳好溪后,折东南流至青田县船寮左纳船寮溪,至湖边右纳小溪,之后始称瓯江。经青 田至温州市江心屿,水分南北二江,楠溪江从左岸汇入,其下游江心有七都岛分隔为两支,至 龙湾汇合后东流,又有灵昆岛分隔为两汊,北汊经七里黄华、岐头注入温州湾,南汊经兰田 码头注入温州湾,流域面积18 100平方公里,河源至河口黄华岐头全长384公里,落差1 300米, 平均坡降3.4‰。

瓯江上中游干支流均为山丘地区,河谷下切很深,两岸地形陡峻,纵向底坡较大,使部分河 段河床受到强烈冲刷,还导致部分河段河床抬高。除沿江有狭长小台地 外,还有龙泉、碧湖 、丽水三片盆地。河床多险滩浅滩,下游温州市以下河宽达1.2~2.4公里。自温溪以下至 河 口段为感潮河段,瓯江河口是我国强潮河口之一,潮汐性质为规则半日潮,河口内龙湾潮差 平均为4.52米,最大曾达7.17米。流域内有耕地199万亩,其中水田176万亩,旱地23万亩 ,居住人口469万。

瓯江流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7.7℃,面临东海,常遭台风暴雨海潮袭击,降雨强度大,多年平均降水量1745.8毫米。流域西南部是浙江暴雨区之一,水旱灾害严重。东部平原水网地带地势低洼,常遭洪涝渍害。瓯江治理开发始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当时在好溪上游建古方塘,至今已有1760年历史,但在新中国成立前流域内没有一座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很低。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兴修水利,现瓯江流域已建成大小水库288座,其中库容1 000万立 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水库21座。水库山塘塘河总蓄水能力22亿立方米。还有堰坝1.7万余条, 年引水量1.9亿立方米。建排灌站6 400多处,装机5万余千瓦。建江堤海塘1 100多公里,水闸236座。大量的水利设施灌溉和保护200多万亩农田及温州、丽水、云和、龙泉、缙云、青田 等城镇,效益显著。

瓯江年均径流总量202.7亿立方米(最大308.5亿,最小92.8亿),水力理论蕴藏 量190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70万千瓦,年发电量54亿千瓦时,还有68.5万千瓦的潮汐 能资源,均未能很好开发利用。新中国成立 前夕只有遂昌龙潭、云和瓦窑两座小水电站,装机共72千瓦。新中国成立后,水力资源得到大力开发。在50年代后期建成一批小型水电站,60~70年代又 建成一大批小型骨干水电站,70年代以来贯彻小水电“自建、自用、自管”方针,小水电建 设得到蓬勃发展。1983年12月地处瓯江上中游的庆元、龙泉、云和、景宁、武义、缙云等县 被列入全国100个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之中。农村电气化大大促进了工农业的迅速发展。

以上是 鹿城区是哪个城市(温州市鹿城区下辖街道一览)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711.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