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的三个典故,带你了解一鸣惊人典故及运用

楚庄王是春秋时楚国著名的贤君。他少年即位,当时朝政混乱,他沉稳应对,楚庄王深知仅凭他自己干不了大事,大臣当中又无谁有本事、有胆识,可以重用。所以他干脆假装饮酒取乐,不问朝政,等待时机。一日申无畏让他猜谜,说:“楚国山上,有只大鸟,身披五色,遍体荣耀。一停三年,不飞不叫,谁都不知道它是什么鸟?”楚庄王哈哈大笑,说:“这可不是普普通通的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别着急!”申无畏磕了个头,说:“大王真是英明人问之人!”他在位22年,为了楚国的振兴,物色到了一大批忠臣良将,为朝廷所用。他知人善任,广揽人才,重用了苏从、伍参、孙叔敖、沈尹蒸,让他们整顿朝纲,兴修水利,重农务商。在楚庄王的领导下,国家日渐强盛,先后灭庸、伐宋、攻陈、围郑,陈兵于周郊,问鼎周王朝。前597年,于今河南荥阳北大败晋军。公元前594年,迫使宋订下城下之盟,并陆续迫使鲁、陈、宋、郑等国归依,使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因此典故,后“一鸣惊人”“一飞鸣”“冲天翼”“三年翼”“齐禽”等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得到机会,便会做出惊人业绩。

【用例】

自愧龙钟人,见此冲天翼。——贯修《遇叶进士》

江湖放浪久全真,忽然一鸣惊倒人。——苏轼《次韵秦观秀才见赠》

关于楚庄王许多人都非常熟悉,他是春秋五霸之一,但凡在那个纷争不断的时代称霸的人,都不简单。因此楚庄王有三个典故,这三个典故就能够看出来楚庄王的不简单之处。

楚庄王的三个典故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楚庄王的三个典故,带你了解一鸣惊人典故及运用

楚庄王在即位之后长达三年的时间当中,一直打猎、喝酒,不理政事,甚至还在宫门口挂了块牌子写道“进谏者,杀无赦”。有一天,大夫伍举进见楚庄王,他对楚庄王说有人让他猜一个谜语,他怎么也猜不着,因此特来向楚王请教。楚庄王让他说说看,伍举说“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楚庄王听完后明白了他的意思,对他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只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这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由来。

问鼎中原

楚庄王的三个典故,带你了解一鸣惊人典故及运用

楚庄王后来称霸天下,其以攻打南蛮为借口,在周天子脚下进行演兵,周定王派王孙满来慰劳,而楚庄王别有用心的问王孙满九鼎的轻重,王孙满对其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还用“在德不在鼎”教训了楚庄王,最终楚庄王被说服,收回了野心。后来人们便用问鼎一词来比喻某人图谋王位。

绝缨大会

楚庄王的三个典故,带你了解一鸣惊人典故及运用

有一天楚庄王请大臣们吃饭,让自己的妻子许姬给大家敬酒助兴。忽然一阵大风将餐厅的灯吹灭了,大厅陷入昏暗,而许姬这时感到有人拉住了她的手,她趁势上去扯断了那人帽子上的缨饰,她将此事告诉给了楚王,然而楚王认为也许当时人家是不小心的,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怎么能因为这么一点小事就将大臣处罚呢。

于是楚庄王说先不要点灯,在黑暗中做个游戏,大家将帽子上的缨饰扯下来。由此便不知道是谁拉了许姬的手了。第二年楚国和郑国打仗,楚国有一个叫唐狻的将军拼命杀敌,立下了大功。在庆祝大会上楚王要封赏他的时候,他却跪倒在地上,流着泪说当初摸许姬手的人就是他,他在战场上拼命打仗就是为了报答去年的恩情。

以上是 楚庄王的三个典故,带你了解一鸣惊人典故及运用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698.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