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市属于哪个省市(兴宁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作者:大坎历史

兴宁,梅州市代管县级市,广东省财政省直管县试点,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扼东江、韩江上游,地处粤东最大盆地兴宁盆地,东连梅县区,南邻丰顺县,西接五华县、龙川县,北界平远县、江西省寻乌县,总面积2104.85平方公里。

兴宁市位于广东省粤东地区,扼东江、韩江上游,地跨东经115°30′至116°,北纬23°50′至24°37′。北部与江西省寻邬县毗邻,东北部与梅州市平远县、梅县区相接,东部与梅州市梅县区交界,南部与梅州市丰顺县、梅县区相连,西北部与龙川县相邻,西南部与梅州市五华县接壤。全市总面积2105平方公里。兴宁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兴田街道办事处位于面积约400平方公里的兴宁盆地中部,是粤、赣、闽三省陆路交通枢纽,粤东北部重要商品集散地,梅州市次中心城市,兴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30.5平方千米。兴城距广州市377千米,至汕头185千米、深圳347千米、江西寻乌128千米、福建龙岩282千米、梅州市57千米。

兴宁地处粤东北部,南接珠三角,东连潮汕揭、海西区,至梅县机场50公里、揭阳潮汕国际机场120公里、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300公里,离汕头港160公里,融入了珠三角“3小时经济圈”。境内有广梅汕铁路、梅河高速、兴畲高速、济广高速、兴汕高速,国道205线和省道225、226线贯穿全境。

素有“华侨之乡、文化之乡、足球之乡”之美誉,是原中央苏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油茶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杯花舞)之乡、中国围龙屋之乡、中国花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361个县级市综合信用指数排名13城市、省文化先进县(市)、省教育强县(市)、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省卫生城市、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示点县、省城镇建设试点县、省水利建设示范县、省双拥模范县、省林业生态县。

历史沿革

兴宁县地,夏商周三代属百越之地,被称为所谓“蛮夷之国”。公元前401至380年,楚灭百越,置为藩属。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略定扬越设置南海郡、象郡和桂林郡。南海郡置四会和龙川两县。秦派任嚣为南海郡尉,赵佗为龙川县令。古龙川县境,广跨东江、韩江上游,包括今兴宁县地。秦二世时(公元前209至前207年),赵佗继任嚣行南海尉事,后自尊号南越武帝。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兵平南越,分其地为南海、儋耳、珠崖、苍梧、交趾等9郡。三国时,南越9郡分属交、广两州,为吴国辖境。西晋建国后,继承两汉旧制,以南海郡统辖番禺、四会、增城、博罗、中宿、龙川、揭阳7县。兴宁县地仍属龙川县。

晋室南渡后,原南海郡分为南海、新会、东官、义安、绥建、海昌郡;龙川县仍隶属南海郡。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划分龙川县东境地建立兴宁县[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再析龙川县地建雷乡县]。县境广跨古兴宁江(今五华河)、右别溪(今五华琴江)和左别溪(今宁江)流域,领今兴宁、五华两县全境和龙川县东部、紫金县东北部地区。县名由兴宁江而得。县治设在今五华县华城镇雷公墩。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划分兴宁县为兴宁和齐昌两县。齐昌县以今兴宁县地为其辖境。县治设于古宁昌乡旧址,即今兴宁城北1公里处的洪塘坪(又称枫林坪)。兴宁县,则以今五华河和今琴江两河流域为其辖境,县治仍设于雷公墩。

南朝梁天监年间(约503年),撤销齐昌与雷乡两县建置,将齐昌全地及雷乡东部地并入兴宁县。县治由雷公墩徙至佗城(古龙川城)。原龙川县治迁至今河源县城。

唐武德五年(622年),又析兴宁复置齐昌县,贞观元年(627年)齐昌县又废,将其地并入兴宁。

唐天授二年(691年),从兴宁划出原雷乡地复置雷乡县,兴宁县治由佗城迁至天羊山麓丫下圩(今龙川县属).

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又析兴宁县,并在旧齐昌县境设置齐昌府,府治设于洪塘坪,兴宁为其属县。

宋开宝四年(971年),南汉王刘张投降宋室,降齐昌府为齐昌县。宋天禧三年(1019年),撤销齐昌县,其地归属兴宁,县治由丫下圩迁回雷公墩。

宋熙宁四年(1071年),从兴宁划出西南部地域设置长乐县(今五华县),所余故齐昌县境和霍山地(今龙川县属回龙、赤岗、铁场等地)为兴宁县境。县治由雷公墩迁至洪塘坪。

兴宁县境在宋熙宁年间划定后,无大的变动。元初,霍山境地划给龙川县。明嘉靖时,大信地并入平远县。清代和中华民国时期,保留明代县境。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7月,平远的大信乡和丰顺县的坪畲乡划入兴宁。1958年11月,平远县并入兴宁县。1961年1月,兴、平分县,县境各按原辖范围。1965年,本县水口叶华大队地划属梅县。

兴宁建县时隶属东官郡,隋改属龙川郡。唐武德年间,改龙川郡为循州。从此至宋、元,兴宁隶属循州。明代及清初改属惠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划属嘉应直隶州。民国初年直隶于广东都督。民国4至25年(1915-1936年)先后隶属潮循道、潮梅镇守使、粤东区绥靖专员公署。民国26年起,隶属广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4月改称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解放后,先隶属兴梅专员公署。1953年6月改隶属粤东行政公署。1956年3月,隶属汕头专员公署。1965年7月至1985年,隶属梅县专员公署、梅县地区革命委员会、梅县地区行政公署。

1979~1994年6月,兴宁辖地稳定,县治所在地为城镇(1988年2月更名为兴城镇)。1979~1980年,兴宁县隶属于梅县地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1月,兴宁县革命委员会(简称“县革委”)复名兴宁县人民政府(简称“县政府”),梅县地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梅县地区行政公署,兴宁县隶属于梅县地区行政公署。1988年1月,广东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行政公署更名为梅州市,兴宁县隶属于梅州市。

1994年6月8日,兴宁撤县设市,为县级市,由梅州市代管。

行政区划

1949年5月18日,本县解放后,废除保甲制,设16个区,即附城、宁塘、新陂、叶塘、大坪、罗岗、罗浮、黄陂、龙田、石马、永和、径心、刁坊、坭陂、新圩和水口。区设人民民主政府,区以下设村政府和农民协会。

1950年4月,16个区并为宁中、新叶、龙石、罗黄、大南、水新、陂坊、永径、城镇等9个区(镇),称区(镇)公所,下设45个乡。同年4月底又改划为11个区(镇)49个乡,区用序数取名,乡(镇)称人民政府,撤销乡以下的村政府,保留各村农会。

1957年1月,撤区并乡,建立26个大乡,1个城镇,下设183个小乡(含镇、街道办事处)。乡称人民委员会。

1958年10月,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建置。全县建立15个人民公社和城镇。15个公社是:红旗公社(原宁中、宁新乡)、新陂公社(原新陂、福兴乡)、合水公社(原合水水库和龙北的白泡小乡)、龙田公社(原龙田、龙北乡)、石马公社(原石马乡)、黄陂公社(原黄陂、岗背乡)、罗岗公社(原罗东、罗南乡)、罗浮公社(原罗浮乡)、大坪公社(原大坪、坪南乡)、叶塘公社(原叶塘、叶南乡)、永和公社(原永和、永宁乡)、径心公社(原径心、径南乡)、刁坊公社(原刁坊乡)、坭陂公社(原坭陂、汤湖、新圩乡)、水口公社(原水口、水西乡)。公社设管理委员会,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

1958年11月,兴宁县、平远县合并为兴宁县。全县设立19个公社和城镇,即:红旗、新陂、叶塘、大坪、罗岗、黄陂、龙田、合水、永和、坭陂、水口、罗浮、石马、径心、刁坊、仁居、八尺、大柘、东石公社和兴宁城镇,共有大队169个,生产队1104个。

1959年1月,附城乡村划入城镇管辖,成立城镇人民公社。同年6月,以大柘公社的长田、热柘地成立长热公社。全县增至21个公社,共有大队355个,生产队5578个。

1960年初,红旗公社分设为宁中、宁新2个公社;长热公社分设为长田、热柘2个公社,全县共有公社23个,大队234个,生产队5384个。

1961年1月,兴宁、平远分县。平远县辖7个公社(仁居、大柘、八尺、东石、长田、热柘、石正),兴宁县调整为21个公社:即宁中、宁新、新陂、叶塘、大坪、罗岗、罗浮、黄陂、岗背、坪洋、龙北、龙田、石马、永和、径心、刁坊、坭陂、水口、新圩、合水、城镇。同年6月,新陂公社分设为新陂、福兴公社;叶塘公社分设为叶塘、叶南公社;坭陂公社分设坭陂、坜陂公社;径心公社分设为径心、径南公社;水口公社分设为水口、宋声、下堡3个公社。全县共有公社27个、大队698个和管理区9个,生产队8483个。翌年冬又调整为335个大队。

1968年,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公社革命委员会,时有大队340个,生产队7507个。1978年4月,全县由27个公社,分设为43个公社,下辖大队539个。

1981年恢复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11月改变“政社合一”体制,撤销43个公社,改设29个区(镇),即:罗浮、罗岗、黄陂、黄槐、岗背、坪洋、龙北、龙田、合水、石马、大坪、叶塘、叶南、新陂、福兴、刁坊、宁中、宁塘、宁新、永和、径心、径南、坜陂、坭陂、新圩、水口、下堡、宋声区和兴城镇。兴城镇设人民政府,区设区公所。

1984年6月,撤销区以下539个生产大队的建置,全县农村设小乡347个(其中3个乡级镇),村民委员会1619个,村民小组10814个。兴城镇设农村办事处5个,街道办事处4个,居民委员会22个。此外,合水农场设管理区8个。这次区划后至1985年没有变动。

1987年4~6月,根据省政府《关于对兴宁县撤销区公所设置乡(镇)建制的批复》,全县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撤销29个区(镇),改设罗浮、罗岗、黄陂、黄槐、岗背、龙北、龙田、合水、石马、大坪、叶塘、新陂、刁坊、宁塘、宁新、永和、径心、坜陂、坭陂、新圩、水口、城镇22个镇和坪洋、叶南、福兴、宁中、径南、下堡、宋声7个乡,设立村民委员会466个、居民委员会58个、城镇农村办事处5个、街道办事处4个、村民小组9937个。

1988年2月,城镇更名为兴城镇。

1989年,改村民委员会为管理区办事处、村民小组为村民委员会,设立管理区办事处481个、街道办事处4个、村民委员会13225个。

1993年9月,撤销乡建制,7个乡改称为镇,全县辖镇29个、管理区(办事处)475个、街道办事处4个、村民小组13275个。

1999年3月,市政府批准撤销农村管理区办事处470个,设立村民委员会470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实行无记名投票,一人一票制,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自治组织470个。同年5月23日,市政府批准兴城镇的南郊、城东、宁江、西郊、城北等5个农村管理区改为5个街道办事处。

2000年,全市设立镇29个、村479个、街道办事处9个、圩镇居委会28个、村民小组13221个。

2003年兴宁市辖29个镇:兴城、宁中、宁新、宁塘、新陂、福兴、刁坊、永和、径南、径心、坜陂、坭陂、新圩、水口、下堡、宋声、罗浮、罗岗、黄槐、黄陂、岗背、坪洋、龙北、合水、龙田、石马、大坪、叶塘、叶南。29个镇下设470个村和12个街道办事处。

2017年兴宁市下辖17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455个行政村和36个社区居委会。

2020年,兴宁市下辖17个镇、3个街道,有455个行政村、46个社区。

兴宁市属于哪个省市(兴宁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特产美食

砸棕

在客家语中,砸就是压的意思,砸棕就是压制的棕子。其制作工序是先把糯米饭放在木格子里压实,然后放在油锅里去炸,必须不停地翻转,使砸棕变得金黄。软和香是砸的特点,因为是油炸的缘故,食用后使人容易上火。

溜锅

溜锅粄的做法是把粘米调成稠糊状,用汤匙挑起顺着锅壁溜下去沸腾的热油汤里去。一般是放咸味,但也有放甜味的,依各人所好这种方法做成的面食,又软又滑。如果再加点正宗的岭东水咸菜,溜锅板就集咸滑热三种滋味。

石马番豆

番豆就是花生,石马地方的人民用一种颇为奇特方法来制作番豆:先用老屋的砖头泥(必须是带硝性的)捣碎加盐和番豆在一块熬熟,捞出又在同样的泥粉里滚,混上米浆使泥粘实番豆,晒到半干,即放在一种特殊的竹容器用火烤,直至干透。这样制作出的花生,味道之奇香绝不是市场上的红泥花生可比。可惜因其制作复杂,食用易粘泥,已经鲜有生产。

鸡颈

用水把“七分糯三分粘”米粉和成小团,放入热油锅里,用锅铲压拍,然后把它翻过来用锅铲压拍,不断重复,把它压拍成薄片煎熟。趁热取出,撒上白糖和碎花生米,细细卷好,用刀切成一圈圈竖起即可食用。

以上是 兴宁市属于哪个省市(兴宁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664.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