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南瑶族自治县属于哪个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作者:大坎历史

连南县属于清远市管辖。连南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县域面积1306平方公里。1983年地、市合并后,由韶关市管辖。1988年1月新建清远市,划归清远市管辖。

连南瑶族自治县东北部与连州市交界,东南部与阳山县相连,南面紧接怀集县,西面毗邻连山县,西北角与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接壤。

连南瑶族自治县成立于1953年,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属清远市管辖。全县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57.57%,是广东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县,也是全国唯一的排瑶聚居地。全县路网畅通,镇、村均全部实现水泥公路硬底化,清连高速、二广高速、G323国道公路穿越县境,现已全面融入“广州3小时经济圈”。

历史沿革

今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域,是1953年由连县辖的三江汉区、阳山县辖的寨岗汉区和原连南县辖的三个瑶区组成。究其历史,连南设县,始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三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5月16日成立连南县人民政府,县府驻三江,辖瑶区、隶属北江专署。1953年1月25日,连南、连山两县合并成立连南瑶族自治区(县级),把原连县的三江汉区和阳山县的寨岗汉区划入自治区的版图,隶粤北行政公署。1954年3月,原连山县辖地划出,恢复连山县建置。1955年6月,连南瑶族自治区改称为连南瑶族自治县。1958年12月,又与连县、连山、阳山合并为连阳各族自治县,县府设在连州镇。1960年10月,阳山县划出后,连阳各族自治县改称为连州各族自治县。1961年10月,撤销连州各族自治县,恢复连南瑶族自治县建置,属韶关地区管辖。1983年地、市合并后,由韶关市管辖。1988年1月新建清远市,划入清远市管辖。

行政区划

1950年连南县设3个区、23个行政村。一区辖南岗、三排、油岭、连水、水井坳、横坑6个行政村。区府驻南岗。二区辖香坪、牛路水、必坑、军寮、火烧排、社下冲、大掌、龙水尾、盘石、金坑10个行政村。区府驻大掌。三区辖白芒、马头冲、望佳岭、瑶龙、九寨、上洞、菜坑7个行政村。区府驻白芒。

1951年10月从菜坑行政村划出山联,成立山联行政村。

1952年6月17日将24个行政村改为24个乡。

1953年连南瑶族自治区下设8个区、1个联乡办事处、78个乡及县驻永和办事处。

1954年3月,恢复连山县建置,第五、六、七、八区划归连山县管辖。连南瑶族自治区调整为4个区、1个联乡办事处、38个乡。同年3月5日将二区的金坑乡划出,成立金坑、内田乡,并划入联乡办事处管辖。同年8月13日撤销三江联乡办事处,设立第五区。

1955年6月连南瑶族自治区改称为连南瑶族自治县。

1956年5月开始撤区并乡,实行乡(镇)制。到6月15日止,撤销了四、五两个区和所属的小乡建置,将原来的城和、东和、城西、新和乡合并为三江镇,镇人民委员会设在城和。原属第五区辖的金坑、内田两个小乡,由县直接管辖。将原寨岗乡和回龙乡合并为寨岗乡,乡人民委员会设在寨岗圩;将原马安、阳爱、官坑乡合并为官坑乡,乡人民委员会设在官坑;将原木发、石径乡合并为木崀乡,乡人民委员会设在木崀;将原金鸡、社墩、安田乡合并为金鸡乡,乡人民委员会设在金鸡。

1957年3月瑶区撤小乡并大乡,除山联(小乡)不变外,其余各乡合并如下:原南岗、油岭、横坑3个小乡合并为南岗乡;原三排、连水、水井坳3个小乡合并为三排乡;原军寮、必坑、牛路水、大坪、大掌5个小乡合并为军寮乡;原香坪、社下、龙水、盘石4个小乡合并为香坪乡;原九寨、望佳岭、马头冲、瑶龙4个小乡合并为九寨乡;原白芒、上洞、菜坑3个小乡合并为白芒乡;原金坑、内田2.个小乡合并为金坑乡。合并后全县共设11个大乡,1个小乡,1个镇。

1957年冬,原寨岗、官坑、金鸡、木崀4个大乡合并为寨岗乡。1958年1月寨岗乡改为寨岗镇。

1958年9月三江镇、寨岗镇改为人民公社。1958年冬,连南、连山、连县、阳山四县合并,成立连阳各族自治县。原连南范围除保留三江、寨岗公社外,将南岗、三排、金坑3个大乡划入三江公社,将白芒、九寨2个大乡和山联小乡划入寨岗公社,军寮、大掌、香坪、盘石4个大乡划入永和公社。原来的乡改为生产大队。

1961年10月撤销连州各族自治县,恢复连南瑶族自治县建置。同时成立南岗、大掌、白芒、九寨、军寮、寨南、金坑、香坪8个公社,并保留三江、寨岗公社,共10个人民公社、85个生产大队。

1962年3月,南岗公社分设为南岗、三排公社。分设后,南岗公社辖5个大队,即油岭、南岗、横坑、百斤洞(从横坑大队分出)、蜈蚣田(从原水井坳大队分出);三排公社辖5个大队,即三排、连水、东芒(从原水井坳分出)、牛头岭、山溪(均从三排大队分出)。水井坳大队同时撤销。同时从香坪公社分出新寨、排肚、塘其儿大队,设立盘石公社。至此,全县共12个公社、89个生产大队。

1963年2月,又对部分生产大队进行调整:三江公社的梅村、城西大队合并为城西大队,新城、城东大队合并为五星大队,寨脚、香花大队合并为联红大队,新塘、新岩大队合并为新和大队,六联、东和大队合并为东和大队;寨岗公社的酒楼、高滩营、官坑大队合并为官坑大队;寨南公社的新寨、石羊坑大队合并为新生大队,石径、增塘、高界大队合并为石径大队,吊尾、木贵大队合并为三星大队;金坑公社的泥楼、坑口、狮颈大队合并为金坑大队,高岭、万和大队合并塘冲大队;九寨公社的新寨、庙应岗、坪地大队合并为新寨大队,猫坑、瑶龙合并为瑶龙大队;白芒公社的白芒、火龙冲、黄甘坪大队合并为白芒大队,六暗、后洞大队合并后洞大队,上洞、营盘大队合并为上洞大队。调整后,全县合12个公社、68个生产大队。

1964年9月,将县城居民区从三江公社划出,成立三江镇。

1972年撤销香坪公社大路塘大队,设立新联大队。

1974年5月31日,将九寨公社的瑶龙、马头冲,军寮公社的大竹湾、必坑,香坪公社的六联、黄家冲等6个大队划出,成立涡水公社;军寮公社的军寮、牛路水大队与大掌公社合并为大坪公社,同时撤销军寮、大掌公社;将南岗公社的百斤洞大队划归为九寨公社管辖。同年,寨岗公社的七星大队改称为石坑岂大队,撤销白芒公社菜坑大队,设塘涃,板洞大队。

1975年撤销寨南公社药场大队,划归山联大队管辖;同年8月,三江公社的五星大队划归三江镇管辖。

1976年,从涡水公社马头冲大队划出黄洞等自然村设立涡水大队。

1980年1月,南岗公社南岗大队分设南岗、牛栏洞、黄东坪等3个大队,油岭大队分为油岭、新村2个大队,白芒公社中心岗大队分为中心岗、三洲2个大队。同年10月,寨岗公社万角大队分为万角、老埠2个大队,铁坑大队分为铁坑、香车2个大队,金星大队分为金星、新埠2个大队,四村大队改称为东升大队。

1982年2月,寨南公社的山联大队分为山联、白庙2个大队。

1983年9月,三江镇五星大队划归三江公社管辖。同年,白芒公社板洞大队划归寨南公社管辖。

同年冬,实行政社分开,将原来的12个公社先后改为区,保留三江镇;原公社辖下的77个大队改为乡,实行区、乡制。原寨南公社的新生大队改称为新寨乡,三星大队改称吊尾乡,原盘公社的新寨大队改名为盘石乡。至此,全县共设12个区、1个镇(区级)、1个居民委会、77个乡。

1984年5月,原寨岗区所辖的居民委员会改为寨岗镇(乡级)。1986年11月开始撤区建乡镇,原来的乡改为行政村。三江镇、三江区合并为三江镇,原三江区东和乡分设东和、六联行政村,新和乡分设新塘、新岩行政村;白芒区、九寨区合并为大麦山镇,原九寨区的百斤洞乡划归南岗乡管辖为百斤洞行政村;寨岗区改为寨岗镇,原寨岗乡级镇同时撤销;原寨南区除设寨南乡外,将所属的山联、白庙乡划出另设山联乡。原山联乡改设板坳、六暗、坑尾3个行政村。至翌年4月,全县设9个乡、3个镇、81个行政村、3个居民委员会。

1988年8月增设3个行政村:大坪乡的大坪行政村分为大掌、大道坪、大巩3个行政村,大古坳行政村分为大古坳、中站2个行政村,归新设立的大坪乡政府旺洞管理区管辖。同年冬,将各行政村改为管理区并设办事处,为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对部分村民小组进行调整,合并改为村民委员会。至此,全县共有84个管理区、3个居民委员会(三江镇、寨岗镇,大麦山镇各设1居民委员会)、348个村民委员会。

1999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撤销管理区改设村民委员会,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寨南、三排、南岗、大坪、金坑、香坪、涡水等8个乡改为镇建制。

2002年,撤销山联乡,其管辖的行政区域划管寨南镇管辖。

2003年,盘石镇与香坪镇合并为香坪镇。

2004年,寨岗镇与寨南镇合并为寨岗镇,三排镇与南岗镇合并为三排镇;三江镇与金坑镇合并为三江镇。同时撤并了14个行政村,至此,全县共7个镇、69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其中三江镇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寨岗镇辖2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大麦山镇辖9个行政村;大坪镇辖5个行政村;三排镇辖10个行政村;香坪镇辖6个行政村;涡水镇辖6个行政村。

2005年,撤并11个村委会,全县有7个镇,69个村委会,2个社区民委员会,827个村民小组。

2016年,连南辖7个镇、69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居委会、851个村(居)民小组、517个自然村。

2019年,全县辖7个镇、69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850个村(居)民小组,525个自然村,总人口17.644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3.1042万人),党员7248名,其中农村党员2585名。

2021年全县总面积为1306平方公里,辖7个镇(三江镇、大麦山镇、寨岗镇、三排镇、涡水镇、大坪镇、香坪镇)71个村(居)委会,总人口约18万。

连南瑶族自治县属于哪个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全县1306平方公里土地上约有18万人口分别居住在三江、寨岗、大麦山、香坪、大坪、涡水、三排7个镇的71个村(居)委会,其中瑶族人口占具57.57%,分布于占全县面积88%的山区。连南全县路网畅通,镇、村均全部实现水泥公路硬底化,清连高速、二广高速、G323国道公路穿越县境,现已全面融入“广州3小时经济圈”。

连南境内峰峦叠嶂,风景如画,民族风情浓郁奇异,森林覆盖率达83.8%,拥有自然保护地共10个,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耍歌堂、长鼓舞)之乡”“中国瑶族刺绣艺术之乡”,是世界经典乐曲《瑶族舞曲》的故乡,尤其是口授心传的瑶医药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在中华医药大家庭里占有特殊的一席宝地,这也让连南成为宜居宜养之胜地。

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约在1500年前,中原文化就已传播到连南,汉族已有相当数量。到了隋唐时期,即有一定数量的瑶族居住,元代时已产生了独特的社会政治组织——“瑶老制”,明代形成了”八排二十四冲”(排即大山寨,冲即小山寨)。

连南瑶族的鲜明特点就是有“过山瑶”和“排瑶”之分。排瑶是瑶民习惯聚族居住,依山建房,排排相叠,形成的山寨被汉人叫”瑶排”,即称作”排瑶”;过山瑶则因为其祖先以耕山为主,”食尽一山过一山”,迁徙无常而得名。据载,排瑶主要来自湖南湘江、沅江流域的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隋唐时期,其祖先经辰州、道州等“九州”,迁徙到连南山区结寨定居。过山瑶则在清朝时期分别从湖南和广西迁徙而来,新中国成立后,建寨定居。另有壮族等则是明朝正统年间陆续从连山等地迁此定居。

目前,连南境内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南岗千年瑶寨;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南岗村和油岭村;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耍歌堂”和“瑶族长鼓舞”;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刺绣”和“瑶族婚俗”;有瑶排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板洞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先后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19中国最美县域、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中国最美丽县、广东省绿色名县、广东省教育强县、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广东县(市)域旅游创新发展十强县、广东省法治县、广东省文明县城等荣誉名片。

近年来,连南把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活动等列上议事日程,使得县城与乡镇面貌焕然一新。

走在三江河两岸沿河绿道上,眺望川道两边的翠绿青山,享受绿荫夹道延伸远方的“万里碧道”塑胶地面,聆听潺潺河水与白鹭的鸟鸣,尽享慢生活的悠闲自在,大有“鹿鸣远眺万山近,三江山水甲桂林”之感。

以上是 连南瑶族自治县属于哪个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653.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