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有关于恐龙灭绝的猜测
恐龙是怎么灭绝的?很多人会说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
其实,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所谓的小行星撞击学说,只是其中的一个假说,因为支持的证据比较多,所以被大部分的人承认。
凶残的恐龙
关于恐龙灭绝,其实还有其他的假说,也有一些证据可以支持。
我们在探索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能只看单一的假说,而是应该多方面考虑。
小行星撞击
在距今大约6600万年前,
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
,撞击的地点位于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
。地质学家在这里
采集到了铱元素
,这是发生过撞击的证据。这个撞击坑的遗迹有一部分在尤卡坦半岛上,还有一部分在海底。
撞击释放的能量
相当于上百万吨核弹引爆
,造成了当时整个北美大陆的震荡
,产生了巨大的地震和海啸,瞬间席卷了半个北美。尤卡坦半岛
由于白垩纪末期,
各大陆之间隔得很近
,大西洋还不是今天的模样,只是一个有些狭长的海峡,所以,撞击引发的震动可以说每个大陆都感受到了
。这场撞击
引发了地球上严重的火山喷发
,一时之间,撞击的尘埃以及火山灰进入大气层,遮天蔽日,看不见阳光。一个星期之后,
气温开始下降
,植物开始凋落,大量的植食恐龙死亡
,而以这些植食恐龙为食的大型肉食恐龙,相继走向灭绝。
恐龙灭绝之时
根据化石显示,恐龙的灭绝并非只是发生在小行星撞击的那一瞬间,很有可能
持续了几万年
。火山喷发的二氧化硫气体进入到了大气中,引发了严重的冰室效应,
全球陷入了一场变冷
。森林大面积死亡
,无论是哪个生态位的恐龙都无法找到自己的容身之所,只能在荒凉的大地上寻找。这场由小行星引发的灾难灭绝的可不只有恐龙,还有当时
海洋中的蛇颈龙、沧龙以及天空中的翼龙
。小行星撞击的一瞬间
恐龙所在的主龙形类家族遭受到了最大的打击,基本上在这场灾难中全部消失,成为了历史。
小行星撞击假说受到了大部分恐龙爱好者的支持,但
这并不是唯一的恐龙灭绝假说
。有一些古生物学家认为,或许
在白垩纪的晚期
,地球本身就是在经历全球变冷
,小行星撞击只不过是加速了这个进程罢了
。
恐龙化石
气候变冷说
按照地球以往的大灭绝事件可以推断出,
地球每隔5000到1亿年的时间就会发生一次大灭绝
。在白垩纪之前的大灭绝是
三叠纪末大灭绝
,之后陆续发生了几个小灭绝事件,如侏罗纪灭绝、森诺曼期土仑期灭绝
等,并没有动摇恐龙的统治。不少生物学家认为,恐龙再怎么说
生物等级也算是一个目
,小行星撞击的确十分厉害,但是却不能做到全球打击。真正能做到让一个目的成员基本上全灭,那
还得是地球出马
。
白垩纪时期的地球
侏罗纪和白垩纪被称为难得的太平岁月,
气候湿润、适合植被生长
。地球上的煤炭,有一部分就是在这两个时期形成的。
在白垩纪末期,
地球突然陷入了大冰期
,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植被大面积减少
,这对当时地球上分布最广,食物链等级最高的恐龙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这场变冷
持续了近1000万年
,在大约5500万年前彻底结束,地球又陷入到了一个极热的阶段。大冰期时期的地球
还有古生物学家认为,地球在白垩纪末期遭遇了撞击,但是
撞击地球的并不是小行星,而是彗星
。彗星是另一种天体,主要成分是
冰、甲烷和其他气体的固态
。彗星撞击到地球上后,会迅速融化,
吸走地球表面大量的热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在
大约1.1万年前
,地球被一颗彗星撞击,引发了新仙女木事件
,北半球陷入了一场急速变冷,当时北美地区的人类遭遇了一轮灭绝
。彗星划过天际
由此推测,在大约
6600万年前
,一颗巨大的彗星撞击了地球,位置在今天的尤卡坦半岛,彗星落地后,引发了变冷。关于什么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元凶,科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
每一种灭绝方式都是假说,在古生物学界,
假说是没办法彻底让人完全信服的
,因此还要挖掘出足够的化石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假设的彗星撞击地球
恐龙之灾是否重演?
人类在大约200万年前才诞生,
我们的祖先与恐龙几乎没有任何交集
,为何人类一定要寻找恐龙灭绝的真相呢?人类想要知道恐龙灭绝的真相,其实就是为了
在未来拯救自己
,如果人类也遭遇了恐龙那样的灾难,我们是否有能力应对呢?比如小行星撞击,我们应该怎么做?
很遗憾,
人类面对这一级别的小行星,基本上无能为力
。小行星撞击地球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用导弹将小行星击碎?
小行星的速度是很快的,从人类检测到小行星轨迹不对到它撞击到地球,中间的时间是很短的。
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也不是一颗人类的导弹就可以毁灭的,把所有的导弹组合起来,未必能将其击毁。
要知道,人类的导弹连地球上的台风都无法摧毁,更不要说这一等级的小行星。
不过好消息是,人类目前的监测水平,可以通知被撞区域的人赶紧撤离。
人类的天文监测
另一种假说则是气候变化,恐龙遭遇的是变冷,
而人类目前遭遇的,是变热
。恐龙度过了大约1亿年的太平岁月,才有了它们的繁盛,
人类进化的这200万年,却是在一个冰期之中
。气温骤降引发了非洲大陆的森林减少,一种叫做
南方古猿
的生物被迫下地,开启了一段新的进化之旅
。随着大冰期结束,地球会朝着变暖进行,
人类用化石燃料加速了这个过程
。人类排放二氧化碳
地球自古变冷或者变热都会引发生物的灭绝,加上距离白垩纪末大灭绝已经过去了大约6600万年,按照灭绝的周期来开,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或许正在悄然拉开序幕
。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来说,我们或许会成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最大受害者。
也许,
恐龙的灭绝之灾
,会在不久之后的地球上重现
。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开始
恐龙并没有完全灭绝
生物学上很严谨地
将已经灭绝的恐龙称之为“非鸟恐龙”
,因为根据化石比对,鸟类就是当初的一支兽脚类恐龙。兽脚类恐龙里面有我们熟悉的
霸王龙、伤齿龙、鲨齿龙
等,鸟类的演化支偏向于手盗龙类
,最早是生活在树林间的小型恐龙,之后演化出了羽翼,最终飞向了天空。鸟类并不是大灭绝发生之后才诞生的,
早在白垩纪的中晚期
,鸟类就已经出现,并与翼龙展开了天空的争夺。鸟类的祖先
只不过当时的鸟类和今天的鸟类没有多大的关系,它们属于
反鸟亚纲
,现代鸟类属于今鸟亚纲
。今鸟亚纲在当时不怎么会飞,
具有飞行的潜力但一直没有发挥
,灭绝肃清了它们最大的竞争者,让它们成为了天空唯一的王者。直到另一种哺乳动物蝙蝠的到来,才打破了鸟类对于天空
长达1000多万年的垄断
。鸟类展翅翱翔
也有生物学家认为,非鸟恐龙并没有灭绝,它们或许还有极小一部分生活在我们未知的地方,比如亚马孙雨林的深处。
亚马孙雨林形成于1亿年前,如果有恐龙在灭绝发生之前藏身于此,那么它们有可能还居住在里面。
人类并没有将亚马孙从里到外探索透彻,所以不排除里面存在恐龙的可能性。
亚马孙里面有很多无人区
恐龙在地球上存在了1.6亿年,这是存在时间最长的脊椎动物类群,不知道人类能否打破这个记录。
央广网北京9月21日消息 恐龙在地球上存活长达1.7亿年之久,直到6600万年前从地球上消失,其灭绝之谜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问题。恐龙属于卵生动物,恐龙蛋的孵化需要合适的温度、湿度甚至二氧化碳浓度,恐龙蛋的孵化成功率直接决定了恐龙种群的繁盛与否。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单位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通过对恐龙蛋的研究,认为在晚白垩世时期,恐龙多样性发生持续性衰退,降低了恐龙这个类群的环境适应能力,并导致其无法适应环境剧变,从而最终走向灭绝。相关研究结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
陕西山阳盆地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备研究晚白垩世-古新世恐龙灭绝之谜的陆相盆地。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北大学教授薛祥煦领衔的地学前辈们在秦岭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晚白垩世恐龙骨骼、恐龙蛋和古新世哺乳动物,并初步建立了该地区白垩系-古近系的陆相地层框架,为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恐龙蛋作为恐龙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主要载体,不仅可以反映恐龙的繁殖习性,同时其在地层中的富集埋藏规律很好地反映恐龙生存时期的古环境信息。研究团队在山阳盆地晚白垩世山阳组系统采集了1000多件原位埋藏的恐龙蛋和蛋壳标本,恐龙蛋类型主要为瑶屯巨形蛋、长形长形蛋和坪岭叠层蛋,其母体恐龙分别为窃蛋龙类和鸭嘴龙类,这与山阳盆地恐龙骨骼化石所代表的恐龙类型十分吻合,另外该盆地内还产有少量的暴龙类骨骼。恐龙蛋和恐龙骨骼表明当时盆地内的恐龙多样性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白垩纪末期山阳盆地生活的三种主要恐龙类型:窃蛋龙类、鸭嘴龙类和暴龙类(赵闯绘)
为确定山阳盆地恐龙化石所在地层的地质年代,团队在山阳盆地开展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旋回地层学研究。研究人员在山阳盆地的4个代表性剖面上采集了3538块古地磁定向样品,经过对样品古地磁实验结果分析确定了9个极性带。
在山阳盆地中可识别出一层由砾岩层和富含绿色圆斑层组成的标志层,该标志层之下出现了大量原位埋藏的白垩纪恐龙化石,而标志层之上出现了古新世特有的阶齿兽类,据此可确定该标志层是白垩纪到古近纪的过渡地层,包含白垩纪-古近纪界线(KPB)。该标志层内的古地磁样品均记录负极性(R2),因此可将R2唯一对应于第29个负极性期(C29r)(前人研究表明KPB位于C29r)。C29r极性期的年龄为6638万年到6570万年,山阳盆地中记录R2的地层年龄就可以精确限定。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表明山阳盆地在晚白垩世到古近纪期间没有经历大的构造活动,其沉积地层基本连续。因此,可将其余的8个极性带分别对应到标准的地磁极性序列,从而确定山阳盆地不同层位的地层年龄。
为进一步提高地层的年龄精度,研究人员在山阳盆地内以5厘米间隔连续采集了5466块岩石标本,利用天文轨道调谐方法在磁性地层学结果基础上对地层年龄进行了10万年分辨率的划分。至此,研究人员获得了山阳盆地44个连续恐龙蛋化石层位的高分辨率年龄,为分析白垩纪末期恐龙多样性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提供了可靠的年代学基础。
年代学结果显示,山阳盆地恐龙化石分布的时限是6824万年到6638万年前,表明山阳盆地内的恐龙多样性在其灭绝前的约200万年间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综合秦岭东部其他晚白垩世盆地,以及山东莱阳、广东南雄等地发现的恐龙化石,研究人员发现在7200万年前后中国的恐龙多样性有明显降低趋势,这与北美西部的恐龙化石分布特征有相似之处,因此该研究认为恐龙多样性在晚白垩世的降低很可能是一个全球性现象。
研究认为,在晚白垩世时期,随着自然生态系统和恐龙自身的协同演化,恐龙多样性发生持续性衰退,降低了恐龙这个类群的环境适应能力,并导致其无法从由德干火山爆发或小行星撞击等重大灾害事件所引起的环境剧变中生存和复苏,从而最终走向灭绝。这项研究结果为认识恐龙的灭绝过程和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和视角。
以上是 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有关于恐龙灭绝的猜测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59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