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由来及民间风俗

七夕节的由来及民间风俗

七夕节,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中华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来越多年青人看做是“中国情人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七夕节的由来及民间风俗,希望大家能够喜爱!

七夕节的由来及传统习俗

七夕节的来历

七夕节,又被称为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七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小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二十八宿钦佩衍变而成,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祭拜“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办,故称“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恳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祷告婚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民间风俗。经历史演变,七夕被赋予“牛郎和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之变成了象征爱情的传统节日,进而认为是我国极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也是形成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最开始来自人们对自然钦佩。从史籍里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伴随着人们对天文学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关于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钦佩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南西北都各有七颗意味着方位的星辰,统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靓,能够晚间确定位置。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被称为魁首。之后,拥有科举制,中状元叫“大魁天地士”,知识分子把七夕叫“魁星节”,又被称为“晒书节”,保持了最开始七夕来自二十八宿钦佩的痕迹。

“七夕”也来自古时候人们对时间的钦佩。“七”与“期”同音词,月和每日是“七”,给人一种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分阶段,在时间计算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旧北京市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圆满。以“七曜”测算现今“礼拜”,在日语中还有保存。“七”又与“吉”楷音,“七七”还有双吉之意,是一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作“喜获带吉”月。由于双喜字在草体中的形状如同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被称为“喜寿”。

七夕节的传统式习俗有哪些

1.穿针乞巧

这也是最早的乞巧节方法,起源于汉,拘泥于后人。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别人女性结彩楼穿七孔外,或黄金白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发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比较多登之穿针。世此谓穿针楼。”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为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蔬菜酒炙,设公共座椅,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世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婢女上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此谓输巧,各注资以赠得巧者焉。”

2.喜蛛应巧

那也是比较早的一种乞巧节方法,其俗晚些于穿针乞巧,大概源于汉朝之际。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蔬菜于庭是以乞巧节。却个子网掩码于瓜上则认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蛛蛛于小盒子中,至晓开;视蜘蛛网稀密认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坊间亦效之”。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蜘蛛安合子内,隔日看之,若网圆正此谓得巧。”

宋缜密《乾淳岁时记》说;“以蜘蛛贮合内,以候织网之粗细为得巧之多长时间”

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子盛蛛蛛,次早观其织网亲疏认为得巧多少。”

不难看出,各代验巧方法不一样,商朝视网之是否有、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人多遵唐俗。

3.投针验巧

这也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习惯的组合,来源于穿针,又有别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女人曝盎水日中,顷之,收缩水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中针影。得成云物花茎禽鸟影者,得成鞋及剪子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泪、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都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女性乞巧节,投针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节于织女星”。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人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分别投小针浮之河面,徐视水下日影。或散似花,动众多,细如线,粗租如锥,故以卜女之巧。”

4.兰夜斗巧

始于汉代皇宫的游戏,汉高祖宠妃戚夫人的婢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了扶风县人段儒为妻后,常常跟我们说起在汉宫七夕事情。她讲:“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溪间,奏于阗乐以后,就拿五色彩缕,相互之间绊结起来,称为‘相疼爱’。接着,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顶,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节。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婢女,能把生的菱藕手工雕刻成各种各样奇花异草异鸟呈献给皇帝,皇帝把这些小玩意儿在夜里顺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婢女们抹黑找寻,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5.种生求孕

故时风俗习惯,在七夕前几日,先往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撒下粟米的种子,使它长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卉在上面,制成田舍别人小村落的模样,称之为“壳板”,今起黑豆、豆豆、麦子等浸于磁碗中,等它冒出敷寸的芽,再用红、蓝丝绳绑成一束,称之为“种生”,也叫“五生盆”或“生盆栽花盆”。南方地区全国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菜称之为巧芽,甚至以巧芽替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节。还要蜡塑各种各样品牌形象,如男公关、织女星故事中的角色,或秃鹰、鸳鸯戏水、等动物之形,放到海上蜉蝣,称作“水上浮”。还有蜡制的婴儿公仔,让女性买回家浮在土水,认为宜之言祥,称之为“化生寺”。

6.为牛庆生日

儿童会在七夕之时采收野草放在水牛角上,也叫“贺牛生辰”。是因为传奇西王母用广州天河把牛郎和织女分开后,老羊为了让男公关可以超越广州天河看到织女星,让男公关把它的皮刨出来,驾着它牛皮革去见织女星。大家为了纪念老羊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日”的习俗。

7.晒书晾衣

据载,司马懿曾经因身居高位,备受曹操的猜疑,有鉴于那时候政治的黑喑,以求自我保护,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旧并不大安心,就派了一个心腹令史暗地里探察实情。正值七月七日,装疯卖傻的司马懿也在家里晒书。令史回家禀告魏武帝,魏武帝立刻一声令下要诸葛亮回朝就职,不然就可以在押。诸葛亮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落拓不羁来表达里的烦闷。她们蔑视礼教,抵制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每个人晒书,仅有郝隆跑进阳光底下去平躺着,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藐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炫耀自身腹中的才识。晒肚子其实就是晒书。

汉朝晾衣的风俗在先秦时为名门富室制造了炫耀财富的机会。位居“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看不起这类风格。七月七日,当他的隔壁邻居晾衣时,只看见架子上都是陵罗丝绸,绚丽多彩。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杆挑动一件破旧的衣服裤子,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道:“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由这几则短故事来看,就知道那时候七夕晒书、晾衣的风俗多么盛了。

8.敬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故时民俗七夕节的少年儿童玩具,即小泥偶,其形像多见传菏叶半臂连衣裙,手执菏叶。每一年七月七日,在开口的“潘楼街东宋门口瓦子、州西梁门口瓦子、北门口、南玄武门口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实际上宋代晚些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美。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到三尺,与确实小孩子于相左右。制作的原材料则无以河马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出的,磨喝乐的装扮,也是竭尽精致极尽,有以绘彩木雕刻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外罩,手上持有的玩具也多为明珠晶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成本常常达到千余钱。

9.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美少女、美少妇们的事。他们大多是事先和自己朋友或左邻右舍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典礼,是于月光衣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新鲜水果、五子(干桂圆、大枣、榛子仁、花生仁,瓜)等贡品;还有花束几支,束大红纸,插瓶子里,花外置一个小香炉。那样,约好参与拜织女的美少妇、少女们,戒斋一天,淋浴停当,按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桌旁,一面吃花生,瓜,一面向着织女星座,念叨自身的心事。如少女们期待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美少妇们期望百年好合等,都能够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10.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得名利的文人尤其尊崇魁星,因此一定在七夕这一天拜祭,祈祷他庇佑自身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时候士子中状元还称“大魁天地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掌管考运的缘故。

依据民间故事,魁星爷死前相貌奇丑无比,脸部爬满色斑,又是个瘸腿。有些人便写了一首七绝来嘲笑他:

不扬有什么用饰铅华,纵然铅华也莫遮。

娶得麻姑成两美,比以蜂室果没有错。

皓首下列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

莫是檐前贪睡午觉,风轻轻吹额上落梅花。

相君玉趾最诡异,一步高来一步低。

款多行后身欲舞,飘舞度处乎如口。

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

莫笑腰枝常五折,临时性摇荡亦多彩多姿。

但是这名魁星爷斗志极高,发奋刻苦,居然普通高中了。皇上科举考试时,询问他何脸部都是色斑,他回答:“表面满天星花”;问它的脚为什么跛了,他回答:“独脚鲤鱼跳龙门”。皇上非常满意,就录用了她。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奇,说魁星爷死前尽管一肚子大学问,可是每考满盘皆输,便悲痛得跳河自杀了。谁成想竟被鳖鱼救出,升空变成魁星。由于魁星能上下文人的考运,因此每到七月七日他的生日,知识分子都郑重的拜祭。

11.七姐诞

广州市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结婚后新娘子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办一次“辞仙”典礼。则在初六夜里祀神时,除开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喜得贵子)之外,还需要再加上梨子或沙梨,表明与姑娘节别离之意。

据《广州市志》卷十七所载,初七日,乡俗也有女人行船游新手村沉香木浦的活动。游船用素馨花、茉莉装饰设计,称之为花艇。他们信此日为“小仙女淋浴间日”。新手村浦水体清冽,不争朝夕日出日落时间时返照两座山,有时会像海市蜃楼图片一样在天空出现一些景幻。行船者坦希望能有运势见到奇最的经常出现,故姑娘们七夕游新手村沉香木浦变成一项核心内容,甚是繁华,也成了一个节日的习俗。

12.染指甲

染指甲系广为流传在我国西南地区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众多县志及其贵州省、广东省两个地方,也是有此风。很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传统节日时要树的液浆加水洗头,不仅可以年轻漂亮,而且对单身的女子,能够快速寻找意中人。用花草植物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人与儿童们,在传统节日游戏娱乐中的一种喜好,也和生孕信念有密切关系。

13.女性洗头

女性七夕洗头,也是特别的习俗。

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是有此记述。比如湖南湘潭地域《攸县志》:“七月七日,女性采柏叶、桃条,煎汤沐发。”而短文名人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姬妾,都是在七夕沐发。此项风俗习惯,大概和七夕“圣水”的信仰相关。人们认为,七夕这一天取山泉水、河流,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备清洁的神圣能量。有的地方立即叫它“天孙(即织女星)圣水”。因而女性在这一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意味着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得到织女星神的佑护。

还盛行用洗脸盆接露珠的习俗。传奇七夕节后的露珠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边和手里,可让人的眼睛明手简单。

14.结扎手术巧姑

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里也是有举办各种各样乞巧节主题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手术穿花衣的丑时之女,此谓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蔬菜,还种植豆苗、青涩,在七夕之夜每家女人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涩,放进水里,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卦巧拙之命,还穿针布线,市场竞争多少。同时还举办剪纸花比巧做的活动。

15.拜七娘妈

闽南地区和台湾的七夕节也是“七娘妈”的华诞日。坊间十分风靡钦佩七娘妈这一被誉为保护孩子安全和健康的超级偶像。据闽南地区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察,福建人以往越峡跨洋到中国台湾或异域他邦做生意、维持生计,大多很多年无法归,妇女们只能把所有的期待,都寄予在孩子身上,拥有期待才有熟活下去的勇气。因此,七夕这一思念寄情的节日又转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祷告。

每一年这一天,大家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敬奉百果、粉妆、牲礼等。这一天,中国台湾民俗还时兴一种“成年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爸爸妈妈领着他带着贡品到七娘妈庙酬劳,感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幼时、儿时和少年时期。

在这一天,台南的地域会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年礼。中国台湾群众觉得,小孩在没满16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料长大的。鸟母则是由七娘妈尽己,因而,七娘妈就成了未满十八岁孩子的守护神。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妈妈或奶奶便会抱着孩子,携带丰盛的贡品,外加鸡冠花与千日红,到寺院拜祭,祈福七娘妈保护孩子安全成长,并且用古钱币或锁牌串上大红包毛线,系在颈上,一直戴到16岁,才在七夕节那一天拿到锁牌,之后到寺院感谢七娘妈多年的庇佑。

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一天祭谢“七娘妈”以外,还专门为孩子举办成年礼事情而设宴亲朋好友,祝贺一番。闽南地区、中国台湾民俗七夕固然非常重乞巧节,但很看重健康保健风俗习惯。一到七夕之时,基本上每家每户要买回来中药材使君子和番石榴。

16.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时令食物,以巧果较为知名。七夕巧果别名“乞巧果子”,样式很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作“笑厌儿”、“果食花式”,样图则无捺香、方胜等。宋朝时,步行街上现有七夕巧果售卖,七夕巧果的做法是:先把白砂糖放到锅中熔为糖桨,然后和入小麦面粉、白芝麻,搅拌均匀后摊矢信上捍薄,放凉完用刀割为长格子,末尾折为梭形七夕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既成。灵巧的女子,还会继续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相关的花样。

除此之外,乞巧节时要的水果也有多种转变:今起瓜果蔬菜雕出奇花异草异鸟,将在西瓜皮表层雕花图案;此类瓜果蔬菜称之为“花瓜”。

七夕节的真真正正含义是什么

七夕节的真真正正含义是七夕节和少女节,是以往姑娘们更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夜里,妇女们穿针乞巧,祷告福禄寿喜主题活动,礼拜七姐,庆典虔敬而庄重,陈列设计百果、女红,各式各样家俱、工具都精致精巧、惹人喜爱。

七夕节起源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在七夕节的诸多民俗文化之中,有一些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出来。在部分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东南亚国家如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地区等也有庆贺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国纳入第一批国家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册。

七姐诞,又被称为七娘会、七娘妈诞等。七姐(织女星)是编制云朵、纺织行业者,是恋人、女性、儿童的守护神,七月七日则是华诞。


以上是 七夕节的由来及民间风俗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39486.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