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由来介绍简短
从最早的意义来看,中秋节是一套礼仪,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尊重,但在更深层次上,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反映了对家庭的关注。下面的小边为您整理了中秋节的原因介绍,我希望您喜欢!
介绍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历史悠久。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它也在慢慢发展和形成。古代皇帝有春祭日和秋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就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模仿,在中秋节,对着天空明亮圆圆的明月,观赏崇拜,表达感情,习俗传播到民间,形成传统活动,直到唐朝,祭祀习俗更受关注,中秋节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了8月15日中秋节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非常丰富,嫦娥奔月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据说在古代,十天同时出现在天空中,农作物死亡,人们不生活,一个英雄叫后羿,无限强大,他同情痛苦的人,爬上昆仑山顶,运动足够的力量,打开弓,一次射出九个多太阳,严格让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伏,造福人民。
因此,后羿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后羿娶了一位名叫嫦娥的美丽善良的妻子。除了传艺狩猎,后羿整天和妻子在一起。人们羡慕这对才女相爱的夫妻。
许多志士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逢蒙也混了进来。
有一天,后羿去昆仑山拜访朋友求道。他碰巧遇到了路过的王母娘娘,向王母要了一袋不死药。据说服用这种药可以立即升天成仙。然而,后羿不愿离开妻子,所以他不得不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把药藏在梳妆台的宝箱里。出乎意料的是,小人物看到了它。他想偷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出去打猎,心怀鬼胎的逢蒙假装生病,留下来。后羿带大家走后不久,逢蒙手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胁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逢蒙的对手。关键时刻,她立即转身打开百宝箱,拿出不死药吞下去。嫦娥吞下药,身体立即漂离地面,冲出窗户,飞向天空。因为嫦娥牵挂着丈夫,她飞落在离世界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女。
晚上,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着说白天发生了什么。后羿既惊讶又生气。他抽剑杀了恶棍。他在蒙古早早逃跑了。后羿非常生气,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他仰望夜空,呼唤妻子的名字。这时,他惊讶地发现今天的月亮特别明亮,有一个像嫦娥一样摇晃的身影。他拼命追月亮,但他追月亮三步,月亮三步,月亮三步,无论如何都追不上。
后羿别无选择,只能派人去嫦娥最喜欢的后花园,放上香案,放上她最喜欢的蜂蜜和新鲜水果,在月宫里听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人们纷纷在月下摆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良的嫦娥祈。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习俗在民间传开。
中秋传说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这棵桂树永远不会被砍掉。据说砍树的人叫吴刚,是汉代西河人。他曾经和仙人一起修道,来到天堂。然而,当他犯错误时,仙人将他降级到月宫,每天做这种徒劳的苦差,以示惩罚。李白诗中有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朱元璋和月饼起义三个中秋传说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代。当时,中原人民无法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种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非常严格,传递信息非常困难。军师刘伯温想出了一个计划,命令下属将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在蛋糕里,然后派人分别送到当地起义军,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回应起义。起义那天,各种义军一起响应,起义军如火燎原。
很快,徐达攻下了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赶紧传下了指甲。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节,所有的士兵和人民都很高兴,他们用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日蛋糕来奖励大臣们。从那以后,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品种也越来越多。成年人就像一个圆盘,成为一个很好的礼物。未来,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将在民间流传。
中秋传说四玄宗故事
据说唐玄宗、沈天师、道士鸿都在中秋节望月,突然玄宗兴起了游月宫的念头,于是天师练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此时此刻,突闻仙声阵阵,唐玄宗一直熟悉音律,记心中。这就是这首歌只应该在天上有,世界可以闻几次!今后玄宗回忆起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编舞,创作了历史上著名的霓虹羽衣曲。
中秋节传说5-土地公生日
除了月神生日,8月15日也是土地公生日。土地公庙要演戏赏神,农民要插在田里「土地公拐杖」,用竹子一根,上端绑金纸,这种竹杖是土地公行走时的拐杖,祈祷明年会有更好的收获。
中秋节六月神生日传说
八月十五日是月神的生日。月神是女性神,相传为日神的配偶神。中国以嫦娥为月神,代表美丽、善良和一切都足以代表女性美丽的性格。中秋节是月神生日,台湾省没有专门祭祀月神的寺庙,都是在太阳公庙里祭祀的。台北内湖太阳公庙,8月15日,信徒们前往祭拜月神。普通人:户外院子里有花、水果、月饼、烧香烧金、放炮祭月的香案。全家人在团圆的气氛中吃月饼、赏月,这就是所谓的「拜月」。
中秋节的习俗
1、吃月饼
据《洛中记者》记载,唐熙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时,感觉味道极佳,于是命令皇家餐厅用红丝包月饼赏给新科进士。这可能是我们能看到的关于月饼的最早记录。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称赞道:小饼如嚼月,有酥与焦。酥脆是酥脆,麦芽是糖,它的味道甜脆可想而知。
2、赏月
赏月来自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娱乐。民间中秋赏月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但未成习俗。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相当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都有咏月诗。宋代,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悲伤,常以阴晴圆缺,比喻人情事态,即使在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了宋人的悲伤。但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节还有另一种形式,那就是中秋节是一个世俗的快乐节日:中秋节前,所有的商店都卖新酒,你的家庭装饰着台榭,人们争夺餐厅玩月亮,唱歌闻数千英里,玩到小。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3、祭月
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就是祭拜月神。设置大香案,放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绝对不可或缺,西瓜要切成莲花状。
月底,把月亮的雕像放在月亮的方向上,红蜡烛燃烧得很高,全家人依次崇拜月亮,然后家庭主妇切了团圆月饼。切割的人提前计算了家里有多少人,在家里,在其他地方,一起计算,不能切更多或更少,大小应该是一样的。
4、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蜡烛用绳子系在竹竿上,挂在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形成字形或各种形状.这种形状挂在房子的高处,通常被称为树中秋节或垂直中秋节。富裕家庭悬挂的灯可以很高,家人聚集在灯下喝酒,普通人竖起旗杆,两个灯笼,但也有自己的乐趣。城市里的灯光就像一个玻璃世界。自古以来,中秋节似乎仅次于元宵节。
5、观潮
定知玉兔很圆,已经霜风九月寒了。重门休上钥匙,夜潮留在月中。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除了中秋赏月,浙江地区的观潮可谓又一个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习俗历史悠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相当详细的描述。汉代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增加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本书所描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宋代中秋观潮达到了顶峰。
6、玩兔儿爷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年轻人对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来就津津乐道。
7、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个叫走月的特色赏月活动。在明亮的月光下,人们穿着华丽的衣服,三五在一起,或游览市场,或划船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朝南京有望建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月楼,是游客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解放后建成的莫愁湖公园月楼,成为市民赏月的新景点。在过去,南京人也有一种特殊的月亮祈祷:所有没有儿子的已婚妇女都庙,然后穿过一座桥。据说可以有梦熊之喜(意大利男孩)。
8、偷葱偷菜
据说,如果一个未婚女孩在中秋节晚上偷了其他菜园里的蔬菜或洋葱,这意味着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快乐的男人。台湾有句谚语偷洋葱,嫁给好男人;偷蔬菜,嫁给好女婿指的是这个习俗。
吃鸭、螺、芋头
中国西南部的穆拉佬族注重在这一天买饼杀鸭。此时南京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常卖得很好。假如你什么都没找到,带着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错。人们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经调查,螺肉中含有的维生素A是眼睛视色素`重要物质,可见这种说法是合理的。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吃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现在在广州民间,很多家庭中秋节都有炒蜗牛的习惯。
10、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明月,闻着桂香,想起吴刚砍桂,喝了一杯桂花蜜酒,庆祝家庭的甜蜜,聚在一起,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以观赏,而且具有食用价值。在屈原的《九首歌》中,有一首诗是喝桂浆和椒浆的诗。可以看出,中国喝桂花酿酒的时代已经相当长了。但现在,大多数人都用红酒代替了它。
以上是 中秋节的由来介绍简短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28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