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及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都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及习俗,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世界各地吃粽子的习俗

由于饮食文化的传播,早在古代,中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了国外,所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日本的端午节是阳历五月五日。他们的粽子主要是米粉,形状像钟形。马来西亚人做的粽子形状和中国广东的粽子很像。它的特点是个头大。除了鲜肉粽子和火腿粽子,还有一种豆沙粽子和椰子粽子,非常好吃。

缅甸人也喜欢粽子。端午节期间,他们用糯米做主料,用熟香蕉和椰子做馅料。这种粽子香气诱人,柔软、酥脆、甜美,有别人的味道。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的吃粽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庆圣诞节,一边吃粽子,甚至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这天,也要赶回娘家,再来尝尝母亲制作粽子的风味。

菲律宾的粽子是长条形的,味道和中国浙东的粽子一样。粽子也是菲律宾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物。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据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医生屈原面临着亡国的痛苦。5月5日,他愤怒地拥抱着大石头,扔进了汩汩的罗江。为了防止鱼和虾伤害他的身体,人们把米饭放进了河里。今后,为了表达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天,人们都会用竹筒装米,投河祭奠。这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用艾叶或芦苇叶和荷叶包粽子?《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朝建武年间,长沙人晚上梦见一个人,自称是三鹿医生(屈原官名),对他说:你祭祀的东西都被河里的龙偷走了。以后可以用艾叶包起来,把五色丝线起来。龙最怕这两样东西。因此,人们用糯米叶包裹小米做成角小米,代代相传,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端午节食品。

然而,根据专家的研究,粽子只是一种普通的民间食最初吃粽子不固定在端午节;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牺牲屈原,是由后代形成的,只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事实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形成民间节日习俗的冷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的起源比端午节早。到目前为止,清明前一天和清明节吃粽子的民间习俗在许多地方仍然很流行。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小米就被用竹叶(竹叶)包裹成牛角形,称为小米;用竹筒 装米密封烘烤,称筒粽.东汉末年,将小米浸泡在草木灰水中。由于水中含有碱,将小米包裹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饺。

晋代,粽子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此时,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被称为益智粽子. 时人周围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糯米叶包,……煮熟,煮熟,5月5日至夏至吃,一个粽子,一个小米。南北朝时期,杂粽子出现了。米饭与动物肉、栗子、红枣、红豆等混合,品种增加。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礼物。

唐代粽子用米白莹如玉,形状呈锥形、菱形。日本文献记载了大唐粽子.宋代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粽子里时见杨梅的诗。这时,还有一则广告用粽子堆成亭台楼阁、木车牛马,说明宋代吃粽子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装材料已经从野生叶子变成了竹叶。后来,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出现了。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木等附加材料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谁不适合吃粽子?

粽子不适合每个人。专家还建议有些人不要吃粽子。

心血管疾病患者:饺子种类繁多,包括肉饺子和猪油豆沙饺子含有更多的脂肪,是一种油腻的食物。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患者吃得过多,可增加血液粘度,影响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负担和缺血,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老年人和儿童:粽子主要由糯米制成,粘度大。如果老年人和儿童吃得太多,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和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胃肠病患者: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体物质,进食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

糖尿病患者:饺子通常含有高糖枣、豆沙等,吃通常加糖混合,如果不适度,会损害胰岛功能,导致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昏迷、中毒。

以上是 2021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及习俗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28396.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