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由来及传统食物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道教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就有庆祝元宵节的习俗,直到唐朝才更加盛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元宵节的由来和传统食品。我希望它能帮助你。

元宵节的由来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the Lantern Festival),春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正月是农历元月,古人称之为宵,而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满月之夜,因此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都不一样。吃元宵、赏灯、舞龙、舞狮是元宵节的几个重要民俗。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农历正月十五在西汉受到了重视。汉武帝在农历正月的第一个月,在甘泉宫祭祀太一(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为农历正月十五祭祀神的先驱。然而,农历正月十五是汉魏以后真正的民间节日。东汉佛教文化的引入对促进元宵节习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2000多年前,汉文帝就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立太初历时,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十月十五是下元节。上、中、下三元分别是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所以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据说佛教有和尚在正月十五日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所以他们命令这天晚上在宫殿和寺庙点灯敬佛,让士族普通人挂灯。未来,这个佛教礼仪节将逐渐形成一个盛大的民间节日。

元宵节又称元宵节。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汉代。在唐代,灯笼欣赏活动更加繁荣。宫殿和街道上到处都挂着灯,还建造了高大的灯轮、灯塔和灯树。唐代伟大的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描述过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如月。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加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代。南宋时,首都临安在元宵节制造了许多谜语。一开始,好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颜六色的灯笼上供人们猜测。由于谜语能激发智慧和兴趣,在传播过程中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

民间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节是用糯米做实心,或带馅。馅料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种果料等,食用时可煮、煎、蒸、炸。起初,人们称这种食物为浮饺子,后来又称饺子或饺子。这些名字团圆字音相似,意思是团圆,象征着全家团圆、和谐、幸福。人们也怀念离别的亲人,对未来的生活寄予厚望。

元宵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1、元宵

元宵节当然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食物。然而,元宵节是北方的食物,不同于南方的饺子。

2、元宵茶

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习俗,就是在热汤面和水果放在热汤面里,很像古代的元宵粥。

3、打油茶

打油茶在广西、贵州、湖南等地的侗族和瑶族很受欢迎,也被称为吃豆茶。在节日期间,他们会用油茶招待客人。

4、面条

民间有句话叫元宵节,落灯面,吃了以后看明年。江北除了吃饺子和元宵,元宵节还要吃面条,这意味着祝福不断。

5、生菜

元宵节期间,广东人想偷摘生菜。他们把生菜和蛋糕混合在一起,这是吉祥菜的代表。因为生菜和赚钱的谐音意味着财富和吉祥。

元宵节吃汤圆的好处

1.元宵节吃汤圆不仅意味着家庭团圆,还具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的养生功效。

2.元宵饺子的主要材料是糯米。《本草纲目》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的谷物。糯米味甘,性温。吃了之后,可以滋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冬天最冷的是39岁。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天气又暖又冷。在寒冷的日子里,胃气最容易流失。

3.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古人用糯米做饺子。除了糯米的粘性外,饺子很容易放入锅中,不会散开。此外,糯米还具有御寒的特点。

4.元宵节吃糯米饺子温暖脾胃,人的气息会变得相当顺畅,使全身发热,起到御寒的作用,尤其适合脾胃虚寒的人。

此外,糯米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烟酸等营养成分,可以说糯米饺子是温补强壮的食物。

以上是 元宵节的由来及传统食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04352.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