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的来历及民间习俗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仲春的开始。每年3月5日至7日,太阳到达黄经345°。以下是惊蛰节气的由来和民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惊蛰的由来
古称启蛰,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的开始。当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每年3月5日或6日为惊蛰。惊蛰意味着天气变暖,春雷响起,昆虫在地下冬眠。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称惊蛰。是蛰虫惊走了。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说:促春时雨,始雷发东角,众蛰各潜,草木纵横舒。事实上,昆虫听不到雷声,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是他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这时天气变暖,春雷渐渐出现,动物入冬藏伏土,不饮不食,称为蛰,而蛰则是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休眠前后偶尔发出雷声的原因是地球湿度逐渐升高,导致地面附近热量上升或北方湿热空气强度强,活动频繁。从中国各地的自然物候进程来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迟早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云南南部可以在1月底左右听到雷声,而北京的初始雷声日期是4月底。休眠雷声的说法只符合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
惊蛰节气描述简介:此时,天气变暖,春雷逐渐出现。动物在冬天躲在土壤里,不吃不吃。它们被称为蛰,而蛰是上帝用打雷唤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民间习俗惊蛰
祭拜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民间传说白虎是一个口舌、是非之神。每年,他都会在这一天出来觅食,咬人。在这一年里,他经常被邪恶的恶棍激怒,阻碍你的未来发展,导致各种困难。为了保护自己,大家在惊蛰那天祭拜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祭拜用纸画的白虎,一般都是黄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象牙。祭祀时,需要用肥猪血喂养,这样吃饱后就不会出口伤人,然后用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说人是非。
惊蛰吃梨
民间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是什么时候发现的,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个代代相传的故事。据说晋商渠家在国内很有名。他的祖先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朝洪武初年,他带着两个儿子信义,用上党的芦麻和梨换了祁县的粗布和红枣,从中获利。他长期积蓄,在祁县定居。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西口,正是惊蛰之日。父亲拿出梨让他吃,说祖先卖梨创业。经过艰辛,他定居祁县。今天,你要去西口。吃梨就是让你不忘祖先,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命名为长源厚。后来西口人也模仿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也有努力荣祖之念。
蒙鼓皮
惊蛰是由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一个鸟嘴人,长翅膀的大神,一只手拿着锤子,一只手多鼓,发出隆隆的雷声。这一天,天庭上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机会蒙鼓皮。《周礼》卷40《挥人》说:"凡冒鼓必能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也,蛰虫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冒,蒙鼓以革。可以看出,百虫的生态不仅符合一年四季的运行,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时间,事半功倍。
打小人驱霉
运 惊蛰民间习俗打小人 惊蛰象征着二月的开始。冬眠在地上发出雷声,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昆虫、老鼠和蚂蚁。家里的爬虫和蚂蚁会响应并四处寻找食物。因此,在古代,在惊蛰的那一天,人们会手里拿着香味和艾草,熏着家里的四个角落,用香味驱走蛇、昆虫、蚊子、老鼠和霉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成不愉快的人拍打头人和驱走坏运气的习惯,即殴打恶棍的前身。
所以每年蛰人的那天都会有一个有趣的场景:女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娃娃,一边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头,打你气不定抖,打你吃野都吐。
惊蛰饮食习俗
鸡蛋
据广东传说,古代凶神之一的白虎会在惊蛰当天出来找吃的。为了平安,人们在惊蛰当天祭拜白虎,这就是惊蛰祭拜白虎的由来。
白虎通常用尖牙张开嘴,只喂鸡蛋,吃饱就不会伤人。经过演变,喂白虎的鸡蛋现在变成了喂人自己。
梨
吃梨是北方的传统民俗。人们在惊蛰日吃梨,这意味着与害虫分离。
春回大地,气候干燥,容易使人口干燥。生梨寒甜,具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特别适合这个季节食用。
炒黄豆
在陕西,有些地区吃炒豆。人们将大豆浸泡在盐水中,放入锅中炒,发出噼啪声,象征着昆虫在锅中受热时的跳跃声。
大豆是一种质优价廉的食物,特别是对女性来说,它所含的异黄酮能产生与雌激素激素相似的效果,降低血液胆固醇,保护心脏,预防乳腺癌骨质疏松症。
煎饼
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农民在惊蛰日在院子里生火炉煎饼,这意味着烟熏火燎杀死了害虫。
煎饼由原粮制成,营养丰富,口感酥脆柔软,易于储存和携带。
以上是 惊蛰节气的来历及民间习俗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03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