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节气的来历及传统习俗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农业生产与自然的节奏密切相关。它是古代祖先适应农业时期的主要特征。谷雨天气多雨,有利于谷物生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谷雨节气的起源和传统习俗。我希望它能帮助你。

谷雨的由来

谷雨是指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间是谷雨。《月令七十二时集解》说:三月中旬,雨后土膏脉动,今天雨其谷也在水中。……盖谷此时播种,自下而上,故名。

关于谷雨节的起源,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春末夏初,黄帝发布诏书,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号召全世界臣民共同学习。这一天,下了一场不寻常的雨,无数的谷米掉了下来。因此,后人将这一天命名为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然而,在民间,陕西省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4000多年前,轩辕黄帝迫切需要一位负责历史资料的官员和历史官员。一天,黄帝发现了一位德才出众的仓颉,并任命仓颉成为一名历史官员。他用结绳记事,清楚地记得国家大事,深受黄帝赏识。后来,结绳记事日显落后。

有一次,仓颉和一个猎人出去打猎,猎人指着地上留下的各种野兽的痕迹,讲述野兽的下落。仓颉深受启发:足印代表一件事!回家后,仓颉打点行装出去考察。他爬山涉水,不耻下问,根据自己的特点表达自己看到的一切。依类象形,创造文字。因为他有功的写作,他感动了天帝。当时,世界正遭受灾难和荒野,他命令天兵天将打开天宫的粮仓,下了一场谷子雨,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得救了。

仓颉死后,人们把他埋在他的家乡白水县史官镇北部。墓门刻了一副对联:雨粟感天帝,同文永远配桥陵。人们把祭祀仓颉的日子定为下谷子雨的日子,也就是现在的谷雨节。如今,每逢谷雨节,白水县史官镇都举行了拜仓颉的庙会。

传统的谷雨习俗

摘谷雨茶

南方有谷雨采茶的习俗,谷雨茶,即雨前茶,是谷雨季采制的春茶,又称二春茶。春季气温适中,雨量充沛。此外,经过半年冬季的休养和休息,春芽芽叶丰富,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口感清新。传说谷雨这一天喝茶会清火辟邪明目。所以不管谷雨天气如何,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些新茶,回来泡水。

祭海

祭海的习俗。谷雨节也叫渔民出海钓鱼的壮行节。 谷雨时海水回暖,百鱼到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骑着谷雨上网。为了出海出海,满载而归,渔民们将在谷雨举行海祭,祈求海神的祝福。所以谷雨节也叫渔民出海钓鱼的壮行节。在过去,在海边,村庄和村庄都有海神庙或娘娘庙。祭祀时间一到,渔民们就把供品带到寺庙前进行祭祀。有些人把供品带到海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在海里祭祀。场面非常隆重。

走谷雨

古代有走谷雨的习俗。这一天,年轻女性去村里拜访亲戚,有野外走一圈就回来了。寓意与自然融为一体,强身健体。

吃春

谷雨前后,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人们把春天采摘吃香椿称为吃春天。香椿一般分为紫椿芽和绿椿芽,尤其是紫椿芽。

祭祀文祖仓颉

据说自汉代以来,陕西省白水县的谷雨就有祭祀文祖仓颉的习俗。传说仓颉创作文字,覆盖天地,黄帝感动,以天降谷子雨作为他写作的奖励。从那以后,每年谷雨节,附近的村民都会组织庙会纪念仓颉。

谷雨贴

禁止杀死五毒。谷雨过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殖期。为了减少病虫害对作物和人类的伤害,农民们一边进田杀虫,一边张贴谷雨贴,为驱凶纳吉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和陕西非常流行。过去,山西临汾谷雨日的画张天师傅贴在门上,叫做禁蝎。

谷雨贴属于一种年画,刻有神鸡捉蝎、天师除五毒形象或道教神符,有的还附有太上老君如律令,谷雨三月,蛇蝎永不生、谷雨三月,老君下天,手持七星剑,单斩蝎子精等文字。

赏花

谷雨也是牡丹开花的重要时期。因此,牡丹也被称为谷雨。谷雨三代看牡丹,赏牡丹已成为人们休闲的重要娱乐活动。

谷雨养生吃什么食物?

1、蕨菜

蕨菜一直被称为山菜之王。经常吃蕨菜有助于健脾、祛痰、清热解毒,还有助于降低血压。富含维生素,能促进肠道蠕动,抑制胃对脂肪的吸收,是谷雨季节的良好饮食。

2、燕麦

谷雨季节非常适合吃燕麦,尤其是早餐。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能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调节胃,缓解天气因素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此外,燕麦还能促进人体糖代谢。

3、菠菜

谷雨意味着春末,中医养生一直有春养肝的说法,菠菜是一种非常适合养肝的蔬菜,可以滋阴平肝,缓解肝气不适引起的胃消化不适,有助于缓解肝阴不足引起的高血压和贫血。

4、黄豆芽

春天的天气特点容易使人嘴唇干裂,口角发炎,生气,缺乏维生素。饮食中经常吃豆芽可以缓解这种现象,尤其是在预防疫情的时候,有助于预防病毒性感冒,提高人体抵抗力和病毒感染能力。

5、芒果

众所周知,芒果是热带水果之王。经常吃芒果有助于清热生津、解渴利尿、益胃止呕。但需要注意的是,芒果不宜吃太多,必须煮熟后才能吃。

以上是 谷雨节气的来历及传统习俗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03635.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