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的意义和由来
万圣节在每年的11月1日,这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快到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万圣节的意义和由来,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万圣节历史渊源现在西方很多国家都在万圣节前夜也就是10月31号这一天晚上,举行庆典或者和朋友聚会。
这个节日称为“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后来变成英语词汇“The
eve of All Saints'Day”,最终约定俗成演变成了“Halloween”,也就是我们今天口口相传的万圣节。
在欧洲历史上,每年的10月31日,有个“Halloween”,辞典解释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
万圣节虽然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但是某些国家却并不庆祝,原因是这是一年中最“见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中华文化地区包括台湾常将万圣夜误称为万圣节。“Hallow”来源于中古英语halwen,与holy(神圣)词源很接近,在苏格兰和爱尔兰,万圣节仍然被称为“All
Hallow Mas”,意思是在纪念所有的圣人(Hallow)那一天,要举行盛大的弥撒仪式Mass。
古代不列颠群岛和西欧的土著祭司有一个赞美秋天结束的盛大节日,从万圣夜后午夜开始,直至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
近代的考古发现古代的日耳曼人也有这一相同的习俗。他们认为,在那天晚上他们伟大的死神--萨曼(samen)会把以前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这些恶鬼要受到托生为畜类的惩罚,有点像东亚佛教的六道轮回。
这些神神鬼鬼、凄惨可怕和夜晚联系起来的传说使得当时那些头脑简单的、没有开化披着兽皮的欧洲老百姓胆战心惊,这个节日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纱。
于是他们点起冲天的篝火,并严密监视这些恶鬼。万圣夜到处有女巫和鬼魂的说法就是这么开始的。
在欧洲某些与世隔绝的地区还有人相信这是真的,比如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摩尔多瓦,还有爱尔兰西南部农村地区。
万圣节的由来相传在2000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但公元前500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的凯尔特人将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因为凯尔特人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
那时的人们相信,故人的灵魂会在这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活着的人则惧怕鬼魂,于是人们在这天熄掉炉火、烛光。让鬼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将鬼魂吓走。这就是现在西方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
万圣节挂南瓜灯的意义南瓜灯源于古代爱尔兰,南瓜灯又叫“杰克灯”,是庆祝万圣节的标志物。传说一位名叫杰克的醉汉,在万圣节当日,他设圈套将魔鬼困在一棵树上。不许魔鬼下来,直至恶魔答应永远不让他住在地狱。
杰克死后,因他不相信神,所以不能进天堂。而魔鬼也不让他入地狱,为了协助杰克找到回人间的路径,魔鬼给了他一块燃烧的炭。杰克将这燃烧的炭放在他用大萝卜雕刻成的一个灯笼内,这就是第一个“杰克灯”。
杰克提着灯笼寻找回家的路,但他一直没有找到,于是他只能提着灯笼在人间游荡,直到审判日那天。人们为了在万圣节前夜吓走这些游魂,便用白萝卜雕刻成可怕的面孔来代表提着灯笼的杰克。后来1840年新移民来到美洲大陆,他们发现比白萝卜更好的材料——南瓜。
万圣节要糖果的意义11月2日,被称为“万灵之日”。这天,信徒们会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和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
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延续至今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见面时,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千篇一律地都要发出“不请吃就捣乱”的威胁。
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忙将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这时商店里卖的糖果都是万圣夜常见的橘色、棕色和黑色的糖果,包装成各种鬼怪的造型。
以上是 万圣节的意义和由来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02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