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欧盟茶业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美女品茶

根据欧盟指令2000/42http://www.teaeat.cn/EC、欧盟在2000年7月1日起对进口茶叶实施新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MRL)标准;日本也规定从2000年4月1日起实施新的茶叶MRL标准,因此,我国茶叶出口面临严峻挑战。从1997年开始,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以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为技术依托,以福鼎市、建瓯市、永春县和武夷山市的1000h㎡茶园为基地,开展了出口茶叶生产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经过努力,全部茶叶符合欧盟和日本卫生质量要求,顺利出口。现将茶捌病虫防治技术及实践效果归纳如下。 一、茶树病虫防治技术

1、合理选用农药

按照福建省茶叶农药特点和茶叶进门国要求,在出口茶叶基地中除禁止使用六六六、滴滴涕、三氯杀螨醇、氧化乐果、甲胺磷、乙酰甲胺磷和氰戊菊酯等农业部明令禁止的农药外,尽量不用甲氰菊酯、扑虱灵、氯氰菊酯、联苯菊酯、喹硫磷、三唑磷等。

经过调查,发现福建省病虫害发生有一定区域性,闽东关键性害虫是小绿叶蝉和茶毛虫;闽北主要是小绿叶蝉、茶丽纹象甲和茶毛虫;闽南主要是小绿叶蝉和茶叶螨类。全省个别地方有发生黑刺粉虱为害。”根据茶叶生产基地虫害发生特点,三年来经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筛选、使用了下列农药。

(1)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溴氰菊酯3000-4000倍液、98%杀螟丹1000-2000倍液、35%赛丹1000倍液防治小绿叶蝉。用本课题组筛选研制的植物源农药200倍与上述任何一种农药(稀释倍数增大一倍)混配,防治小绿叶蝉效果也很好。

(2)选用Bt300-500倍液,或80%敌敌畏、50%辛硫磷1500倍液,或10%二氯苯醚菊酯5000倍液防治三龄前茶毛虫。

(3)选用98%杀螟丹可湿性粉剂、10%溴马乳油1000倍液喷施;或球孢白僵菌871毒土或喷施防治茶丽纹象甲。以白僵菌871与上述任一化学农药混用效果更好。

(4)选用15%速螨酮(灭螨灵)3000倍液,或73%克螨特2000倍液防治茶叶螨类。秋季用45%石硫合剂晶体200~300倍液封园。

2.做好病虫测报,适时防治

在各个基地建立测报点,及时掌握病虫发生规律,指导适时防治病虫害。适时防治,一是根据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表1)防治。二是在害虫对脓药最敏感的发育阶段施药,如小绿叶蝉在发生高峰前期、若虫占总虫量、80%以上时防治;茶毛虫、茶黑毒蛾等食叶幼虫在3龄前幼虫期防治。

3.轮换用药,合理混用

选择没有交互抗药性的药剂,轮换交替使用,以克服或推迟害虫抗药陛发展,也可减少某种农药在茶叶。一般的残留农药一季使用1次;全年使用次数不超过—2次;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混用,能克服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也能起到兼治病虫害、增强药效、减少污染作用。如缓效生物农药与速效化学农药混用,;既能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又能取得速效与持效的互补作用。

4.减少用药次数,保护天敌

近年来,茶树施药频繁,但茶树病虫害却有增无减,其主要原因是天敌减少和偏施氮肥。少喷农药,既减轻茶叶污染,又有效地保护天敌。在出口茶叶基地,适当减少了喷药次数,由常规的10次减少到4~5次。具体措施是春季虫害少,蜘蛛多,不防治;夏季小绿叶蝉多,蜘蛛少,在小绿叶蝉发生高峰期防治2次;秋冬小绿叶蝉数量有所回升,再喷2次农药,全年控制在5次以内。经调查(表3),少喷农药后,茶园天敌特别是蜘蛛数量增多,种类丰富,有效地抑制厂虫害的发生。

5.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

农药在茶树叶片上受光照、雨淋和生长稀释等作用,能自然降解。喷药后必须经过规定的安全间隔期后采茶,茶叶才能符合农残标准。由于乌龙茶采摘期间隔时间较绿茶长,因此乌龙茶较绿茶容易掌握安全间隔期。生产绿茶的茶园喷施农药尽量掌握在每批次之间,如果茶园即将采摘,就必须选择安全间隔期比较短的农药,如辛硫磷、敌敌畏、氯菊酯等;如每茶季之间间隔较长,选择安全间隔期较长的农药,如杀螟丹和赛丹等。对出口欧盟的茶叶,安全间隔期比常规的长几天为好。

6.改良喷施技术,提高中“靶”率

经济有效的喷施技术是将农药尽量喷撒到目标靶体,但传统的常规喷雾,较多的药液并未落到靶标上,而是流失到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据测定,采用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配孔径1,3mm的喷片对株高26cm的幼龄茶树进行压顶喷和仰喷,沉积在植株上的药液仅分别占29%和32%,其余都流失了。据此,我们将常规的喷片改为小孔喷片(直径0.8-1mm),雾滴直径在200/Mm左右,其好处是雾滴变细,用水量和农药用量分别节省50%和30%,工本费节省40%,而且提高了防治效果。此外,部分基地还引进了低容量喷雾技术。经试验表明,低容量喷雾技术具有高浓度、低容量、低剂量和低残留的优点,其用药量只有常规用量的50%,可节省防治成本46%。

根据病虫害栖息活动部位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农药喷施技术。对分布在茶树冠面的病虫(如小绿叶蝉、茶叶螨类、茶尺蠖、白星病等),运用水平扫描法,喷药液量为小孔喷片187.5~300L/hh㎡,低容量喷雾15~22.5 L/hh㎡;对分布在中下部的病虫(如黑刺粉虱、蚧类、云纹叶枯病等),采用下倾双向喷雾法,用液量为小孔喷片375~750L/hh㎡,低容量喷雾30~37.5 L/hh㎡,喷幅1.5m(左右各半行茶树)。

二、实施成效

实施项目前基地农残超标最严重的是氰戊菊酯,其检出率和超标率均为100%,其次为甲氰菊酯和优乐得,超标率分别为66.7%和48.5%,上述3种农药有检出就会超标。第三为三氯杀螨醇,超标率(茶叶MRL≤0.1mg/kg)为33.3%,滴滴涕和甲胺磷超标率较低。项目实施一年后,由于采取了本课题组的生产技术,茶叶中农残有很大幅度的下降,虽仍有一些农药被检出,但均未超过欧盟有关标准(表4)。2000~2001年基地生产的1200t多白茶、绿茶、花茶、红茶及乌龙茶,经进口国确认全部达标,顺利出口,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上是 出口欧盟茶业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cha/490156.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