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的茶

茶文化

  读茶神陆羽的资料时,令我感动的有两处:一是陆羽和师父智积法师的感情,一是陆羽和皎然法师的友谊。陆羽是一个弃婴,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在他的自传里开头就说:“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名姓都是他自取的,他卜卦得了“渐”卦,依《易经》的记载:“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鸿鸟逐渐登陆,它的羽毛可以做仪礼用,是很吉详的卦。)因此,“陆羽”是陆上的羽毛。“陆鸿渐”则是鸿鸟逐渐登陆。从这里,说不定可以看到陆羽的用心与立志。陆羽不知道是被谁捡到的,只知道他三岁的时候,被复州竟陵龙盖寺的住持智积法师收养,智积法师看出他根器不凡,九岁时,就教他学习佛教经典。

  不知还是佛典对九岁孩童过于深奥,或者是智积法师过于严格,陆羽对佛法兴趣不大,反倒是喜欢诗文创作,放牛的时候常在牛背上学作诗文,到了忘情的地步,时常受到责难,十三岁的时候,陆羽忍无可忍。逃离寺院。传说陆羽善于烹茶品茗,是受了智积法师的影响,因为他是自幼为智积法师煮茶的人,智积喜茶善茶,在一旁指导他是很自然的事,并非刻意传授。(事实上,茶道的奥妙岂是可以言传的?)陆羽对茶的领悟力极高,几年之后,智积非陆羽的茶不饮。陆羽不告而别,想来对这位老师父的打击必然很大,传说从此“智积断茶”,不再喝茶了。这件事传入皇帝[唐代]宗的耳里,感到不可思议,“就召智积入官,令官中的茶师来上名茶,智积只喝一口,就放下不饮了。代宗又秘召陆羽进官,由陆羽亲自煮茶,请智积品尝,智积一饮而尽,忍不住流下老泪说。“这真像是陆羽煮的茶呀!”代宗才让阔别多年的师徒相见。

  这虽然是传说,但这种境界完全是有可能的,我们在生活中常有此等情境,例如广告上说的“有妈妈的味道”,或者像我们惯于去某一特别的咖啡厅喝咖啡,都是心意相通的结果。这种“有陆羽之味的茶”,使我们知道茶道里不只是泡好茶,实有深刻的感情因素。话说陆羽离开寺院之后,到一个戏班子里当丑角,据说还写了剧本,后来在党陵演出的时候,受到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亲自教他诗文,还介绍了一位姓邹的夫子教他诗文。

  一个懂得茶道的人,必然是有诗心的。陆羽的文名很快就传出来,加上他会烹茶:与李白、杜甫、颜真卿都有来往。安史之乱后,他在苕溪隐居,因为苕溪出好茶的缘故。这时,他和诗僧皎然、隐士张志和结为莫逆,经常在一起煮茶论诗。皎然与陆羽的交情很深,陆羽在自传中形容他们的友谊是“缁素忘年之交”,在皎然的诗里,曾有多首谈到陆羽,有一首是《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俗人在酒中应酬,怎能知道在友谊中喝茶是多么的香呢?还有一首是《寻陆鸿渐不遇》,是皎然去找陆羽没有找到: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叩门无犬吠,欲去向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清晨就到山上,黄昏才回来的陆羽,恐怕是到山上去采茶了吧!有一次,皎然和颜真卿,陆羽一起登妙喜寺,写下《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其中有四句:境新耳目换;物远风烟异;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皎然是历史上最有诗才的僧侣,他留下来的诗有四百七十余首,许多诗中有陆羽,可见陆羽是个喜欢朋友的人。可惜陆羽的诗多未留传,仅存的一首是《会稽东小山》:月色寒湖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

  在唐代,有当官资格而不就仕的人,称为“处士”。“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者也,能静者也,修正者也,知命者也,著是者也。”(荀子)陆羽曾被任命为东宫府太子文学的官,又奉召为太常寺太祝,但是他宁可在隐逸宁静生活,泛舟江湖,寻访山寺,与朋友饮茶谈诗,可见是个解脱了欲望束缚、志行高洁的人。因此,在《茶经》中,他开宗明义地说,懂喝茶的人一定是“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恐怕还不够,还要懂得感情,在茶中有着友谊的芬芳。陆羽是个孤儿,但他一生结交了许多好友,才不在他成为茶圣,写下全世界第一本茶的经典。我每次想到陆羽在自传里写到,他与朋友约定一定守约:“虽冰雪千里,虎狼当运而不侃言也。”心胸便为之震动,仿佛看到防处立在千里的雪原奔赴朋友的茶会,天地中都飘着茶香。茶与酒不同,茶是为更清明,更深刻的友谊存在世间的。

以上是 友情的茶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cha/369530.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