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普洱茶叶底,能get到哪些信息?

一杯好茶

 

 关键词:叶底

  场景: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拿起一片叶子,把它的嫩梗小心地掐断,拉开,看到茶断丝连,然后念到「古树茶」。

  实际上,通过拉丝去判断古树茶,相当不科学。叶茎中,只要有纤维导管,就能够拉丝,跟它是不是古树茶没有什么关系。

  我们从叶底能够看出什么?加工痕迹和某些特殊品种。

  1、从茶行业传统审评来看

  看叶底是传统审评当中经常涉及到的内容,从叶底,我们看茶叶的等级、茶叶的工艺、整碎与匀净。

  就我们今天的市场而言,透过叶底还能看到一个东西——品种。

  比如,就今天市场上所谓的野生茶来说,由于它的叶背没有绒毛或者说绒毛特别少,它就会跟一般的栽培型茶有明显的区别。

  通过观察叶底中叶背绒毛的呈现,可以判断出这是野生型品种还是栽培型品种。

  2、生茶的叶底信息

  当我们拿到一款生茶,看到它有非常多的梗,而且每个梗上都带着一个马蹄。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猜测,这极有可能是一款藤条茶。

梗带马蹄

  梗多带马蹄的现象,很多人认为这是春茶特有的,其实不是,这种联系是错误的,梗多带马蹄只跟它的采摘模式相关,这种情况最有可能是藤条茶。

  那当你拿到一个生茶,你发现它的梗大量红了(注意:大量),但叶子是绿的,那得到的信息是什么呢?

  是它的工艺有问题。

  工艺过程中产生了氧化,也就是说它在采摘过程当中,可能低温长炒,可能没有炒熟,导致它的梗里头的酚类被持续氧化,进而发生红变。

  有人会说这样的红梗茶是特殊的品种,比如我们以前说刮风寨的茶梗都红,因为那个地方的茶就是这样的品种。

  其实不是,是因为历史上很多年前像刮风寨这样偏远的山村,要把鲜叶运输到有加工条件的地方来进行加工,漫长的运输过程导致了它失水较多而无法杀熟杀透,最终导致梗变红。

  红梗

  有些茶鲜叶看起来梗是红的,但是杀熟之后只是颜色偏深一点而已,所以红梗得到的信息是工艺有问题。

  但是即便得到了如此多的信息,你也无法准确判断一款茶的好坏。

  除了极端情况外,我们只能够通过叶底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原料结构和工艺情况。

  3、熟茶的叶底信息

  熟茶叶底会呈现什么特征呢?

  正常的熟茶会呈现出主体偏红,一部分发黑,一部分发青的三色底的特征,这是正常的熟茶。

  有的熟茶会呈现出主体发硬发黑,一般认为,这样的熟茶发过了,碳化了,事实上是这样吗?

  不一定。造成熟茶叶底发硬发黑,只是因为在某一个阶段有些高温菌生长过于茂盛,没控制好发酵环境就可能导致。

  与其说是发过了,不如说是发错了。

  反过来说,有些熟茶叶底看起来太软,手一捏就能搓成泥,就觉得这样的茶发坏了、烂了,其实也不是。

  熟茶叶底发软,是非常正常的。

  在熟茶发酵过程中,所有的微生物,都在不断地裂解纤维,当果胶脱落、纤维裂解,茶一定会越来越软。

  当一些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生长得相对旺盛的时候,熟茶就会趋向更软的方向发展。

  这样的茶,并不一定会在品质上,汤质上体现出不好的特征,不能通过叶底软去否定其品饮价值。

  熟茶也可以通过叶底看到一定程度的工艺状况,但是并不足以以此判断茶叶的好坏。除了极端的情况,比如极其干硬发黑。

  4、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叶底信息?

  通过生茶和熟茶的一些具体的举例,我们可以从叶底当中得到相当多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有所局限。

  我们通过这些信息能够对茶叶品质的评价有一些帮助,但是,这些信息综合起来,我们也只能对整体的品质,有一个轮廓上的了解,而不能得到精确的评价。

  这就是为什么在传统审评上,我们需要通过五项因子或者八项因子去评定一个茶,而不是单从叶底去判断一款茶的品质。

  同样,我们做普洱茶的品鉴,也必须通过它的回甘、生津、体感,去判断一款茶的优劣次序,叶底信息只能作为参考。

以上是 看普洱茶叶底,能get到哪些信息?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cha/364942.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