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greSQL之INDEX 索引详解

之前总结了PostgreSQL的序列相关知识,今天总结下索引。

我们都知道,数据库索引最主要的作用是可以提高检索数据的速度,但是索引也不是越多越好。因为索引会增加数据库的存储空间,查询数据是要花较多的时间。

1、创建索引

SQL语句如下:

CREATE INDEX idx_commodity

ON commodity //表名

USING btree //用B树实现

(commodity_id); //作用的具体列

2、删除索引

DROP index idx_commodity;

3、增加索引的优势:

创建索引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

第一,最主要的原因是可以大大加快数据的检索速度;

第二,通过创建唯一性索引,可以保证数据库表中每一行数据的唯一性;

第三,可以加速表和表之间的连接,特别是在实现数据的参考完整性方面特别有意义;

第四,在使用分组和排序子句进行数据检索时,同样可以显著减少查询中分组和排序的时间;

第五,通过使用索引,可以在查询的过程中,使用优化隐藏器,提高系统的性能。

4、增加索引的劣势:

第一,创建索引和维护索引要花费时间,且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时间也会增加;

第二,索引会占物理空间,除了数据表占数据空间之外,每一个索引还要占一定的物理空间;'

第三,当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的时候,索引也要动态的维护,这样就降低了数据的维护速度。

5、索引的选择

一般来说,应该在这些列上创建索引:

第一、 在经常需要搜索的列上,可以加快搜索的速度;

第二、 在作为主键的列上,强制该列的唯一性和组织表中数据的排列结构;

第三、 在经常用在连接的列上,这些列主要是一些外键,可以加快连接的速度;

第四、 在经常需要根据范围进行搜索的列上创建索引,因为索引已经排序,其指定的范围是连续的;

第五、 在经常需要排序的列上创建索引,因为索引已经排序,这样查询可以利用索引的排序,加快排序查询时间;

第六、 在WHERE子句的列上面创建索引,加快条件的判断速度。

一般来说,不应该创建索引的的这些列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对于那些在查询中很少使用或者参考的列不应该创建索引。这是因为,既然这些列很少使用到,因此有索引或者无索引,并不能提高查询速度。相反,由于增加了索引,反而降低了系统的维护速度和增大了空间需求。

第二,对于那些只有很少数据值的列也不应该增加索引。这是因为,由于这些列的取值很少,在查询的结果中,结果集的数据行占了表中数据行的很大比例,即需要在表中搜索的数据行的比例很大。增加索引,并不能明显加快检索速度。

第三,对于那些定义为text, image和bit数据类型的列不应该增加索引。这是因为,这些列的数据量要么相当大,要么取值很少。

第四,当修改性能远远大于检索性能时,不应该创建索引。这是因为,修改性能和检索性能是互相矛盾的。当增加索引时,会提高检索性能,但是会降低修改性能。当减少索引时,会提高修改性能,降低检索性能。因此,当修改性能远远大于检索性能时,不应该创建索引。

补充:PostgreSQL索引分类及使用

1.索引方式

PostgreSQL数据库支持单列index,多列复合 index, 部分index, 唯一index, 表达式index,隐含 index, 和并发index。

2.索引方法

PostgreSQL 支持 B-tree, hash, GiST, and GIN index methods。

3.索引使用范围

1).B-tree

B-tree可以有效使用当一个查询包含等号(=)和范围操作符 (<, <=, >, >=, BETWEEN, and IN)。

2).hash

一个等号操作符(=),不适合范围操作符。

3).GiST

适用于自定义复杂类型,包括rtree_gist, btree_gist, intarray,tsearch, ltree 和 cube。

4).GIN

GIN比GiST占用多三倍多空间,适合复杂like,例如like ‘%ABC12%'。

4.索引使用注意事项

1).当一个表有很多行时,对一个表列进行索引是很重要的。

2).当检索数据时,应该选择一个好的备选列作为索引,外键,或者取最大最小值的键,列的选择性对索引有效性很重要。

3).为了更好的性能要移除不使用的索引,为了清除无法利用的行每隔一月重建所有索引。

4).如果有非常大量的数据,使用表分区索引。

5)当列中包含NULL值时,可以考虑建立一个不包含NULL的条件索引。

以上为个人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如有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望不吝赐教。

以上是 PostgreSQL之INDEX 索引详解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z/317564.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