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平板,诺基亚什么时候发布平板n2诺基亚平板回出n2吗

诺基亚平板,诺基亚什么时候发布平板n2诺基亚平板回出n2吗

1,诺基亚什么时候发布平板n2 诺基亚平板回出n2吗

展开全部

目前还没有消息,现在主要精力都在智能手机上,平板暂时应该不会出。

2,价格在500~600左右的诺基亚平板手机

6300

诺基亚5000

不错的手机。推荐你去看看

3,诺基亚平板好用不

您好,WP酷七手机助手团队为你解答

这款平板的使用体验真心一般,毕竟只是品牌授权的产物。

诺基亚情怀加成。

4,NOKIA诺基亚

n78 n79 上市时间:2008年06月 网络制式:GSM/GPRS/EDGE 适用频率:850/900/1800/1900MHz 重 量 :101.8 克 尺寸/体积:113×49×15.1mm 可选颜色:黑色 屏幕参数:1600万色TFT彩色屏幕;240×320像素,2.4英寸; 操作系统:Symbian 9.3,S60第三版FP2平台 处理器:369MHz主频的ARM11处理器 内存容量:70MB用户可用运行内存45MB 通话时间:260 分钟 待机时间:320 小时

所谓功能全,应该就是指需要比较完善的功能了.

那么应该属于N系列的智能机,这里我首推N78.

外形帅气,价格公道.性价比在诺机里绝对属于最高的.

现在水版的价钱应该在1450~1500左右,行货要1700以上.也是N系列里最实惠的一个机型.

http://detail.zol.com.cn/137/136934/param.shtml这里有此机的完整状况.

你可以去 http://product.pcpop.com/default.aspx?Dummy_ID=14&IngressID=Mobile&BrandSN=00283&RefUrl=http%3A%2F%2Fproduct.pcpop.com%2F000081242%2FIndex.html&BackUrl= http://product.pcpop.com/Mobile/00283_1.html看所有的诺机.谢谢.

推荐你一款手机,非常低调的一款智能机子,6220C,GPS导航,500万像素。不讲那么多废话,手机放映速度比N系类的手机都快,系统升级下,支持16G扩长卡,很好的一部手机 淘宝销售价格,行货1900左右,说活1700左右。

N80 N72 n73 N90 E65 N91 性价比都很高

N79不错,320万像素的照相,智能机,我也想买,但我要买更高级的,N79

5,诺基亚n1 平板 好不好

诺基亚旗下首款安卓平板电脑——诺基亚N1以1元的介在中国发布。超低的介和全新的金属外观,以及最新的Android.0系统,这些地方怎么看都觉得和诺基亚之前的风大相径庭! 不过诺基亚N1一亮相,就立马让人想到了外形、体相差无几的iPad Mini,而同为Android平板,又让人联想到另一个火爆——小米平板。毕竟诺基亚N1和小米平板在配置和介上太相似了!那么诺基亚N1和小米平板哪个好呢?如果你正纠结着,不妨来看看它俩的对比吧! 外观:各有千秋 两款平板都是采用.英寸外观设计,和iPad mini类似,但是诺基亚采用的是全铝合金面板设计,看上去和iPad Mini无二,仅有铝灰色和火山灰二色可选。 Nokia N1 而小米平板则是采用彩色复合材质外观,看上去更像放大版的iPhone C,色彩有五种,非常丰富多样。在重量方面,诺基亚N1是1g,而小米平板仅有0g。 小米平板 点评:以色彩外观这方面来看,两者各有千秋,因为材质不一样,所以导致在重量上有一定差异,小米平板就要比诺基亚N1平板电脑轻一些。而且诺基亚N1的全铝合金材质,冬天拿着会非常冰手,同时由于导热性的关系,长时间持握可能会烫手 对于用户来数,“忽冷忽热”是非常让人头疼的事情。所以这局小米以绝大的优势胜出。 内部配置 别看外观很相似,但是内部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尤其是处理器!诺基亚采用的是英特尔处理器,性能比较均衡。(今年英特尔移动芯片出货量高达千万,这个数字远远超过预期,这说明英特尔被越来越多的用户和厂商认可。) Nokia N1 小米平板则采用英伟达K1处理器,在图形显示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所以作为一款娱乐游戏平板来说,小米平板远远超过诺基亚N1平板!其他方面两者都是相差无几的,GB内存和1GB储存,无扩展接口。 小米平板 点评:诺基亚N1注重综合性能,倘若把诺基亚N1平板定位成一款发烧级的平板电脑,肯定不如小米受欢迎,所以用户在购买的时候,要考虑好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你要用这款平板电脑主要做哪些事情。 操作系统 诺基亚N1平板采用在Android.0系统上经过深度定制的“Nokia Z Launcher”,很多资深用户都想体验一下全新的Nokia Z Launcher,在体验Android.0系统的同时,也想最先一睹诺基亚全新定制的“Nokia Z Launcher”系统。 Nokia N1 小米平板是基于Android深度开发、最受大家欢迎的MIUI系统,界面更加简洁,操作更加符合方便,更加适合国人使用,而且现在MIUI系统在国际上也慢慢流行起来。就连国外大咖们也一直给予MIUI系统很高的评论:在定制的Android系统中,没有比MIUI更好用的系统了。 小米平板 点评:两者系统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但是对于中国用户来说,MIUI更加适合使用。因MIUI的将Android系统深度简化之后更加简洁方便,没有二级菜单的干扰,也没有庞大的数据包,运行速度飞快,整体的耗能也降低很多。而且今年天猫“双11”平板售卖中,小米平板据首位,可见其非常受用户欢迎。当然,也有一些用户忠于原生态的Android系统,不放试试诺基亚N1。 性介比 在售介方面,诺基亚N1售介是1,而小米平板则降至1元,而且诺基亚主打主流娱乐平板,而小米平板定位是发烧级游戏平板,所以就介、产品定位以及产品配置来说,小米平板的性介比远远在诺基亚N1平板之上。 Nokia N1 点评:其实诺基亚N1平板电脑的性介比也不低,只是碰上以超高性介比著称的小米平板之后,也只能退避三舍。 购买渠道 诺基亚N1平板电脑最先在诺基亚中国上最先挂出,目前已经可以通过中关村在网商城购买。 小米平板最先是在发售,而且很多用户也一直认为售卖比其他的商城更加靠谱,购买更加方便。其实现在小米平板也在京东和天猫售卖,质量绝对靠谱,大家可以放心购买。 小米平板 点评:两款产品的售卖渠道都差不多,但是相比之下,诺基亚还有传统售卖渠道,这一点上比小米更具有优势。但是小米的人气却远远高于诺基亚N1,用户宁肯多等几次,多在网上抢购几次,也心甘情愿,更何况现在小米平板大降介,很多用户都在抢购。

6,诺基亚卷土重来,欧洲手机品牌期待逆袭?_

文|佘凯文

来源|智能相对论(aixdlun)

日前,一则关于欧洲手机品牌的视频在youtube上火了,视频是一个国外自媒体公司推出的节目名为《背后故事》,它对现今欧洲手机品牌的玩法进行了一次概括。

都知道在以前,欧洲可以说是手机行业的带头大哥,比如曾经的霸主诺基亚、法国的阿尔卡特、德国西门子及瑞典爱立信,都是响当当的手机制造商,但自从6年前,诺基亚将手机业务出售给微软以后,欧洲公司基本就从智能手机市场消失了。

《背后故事》总结了目前欧洲手机的现状,并对部分手机公司的战略进行了一个划分,主要分为三种战略。

但以现阶段手机行业的客户取向或是技术节点情况来看,市场大头部分都已经掌握在了以中美为代表的国家手中,欧洲品牌无论采取什么战略,想要在中美的夹击中突出重围有点力不从心了。

“区域冠军”战略:掩耳盗铃终不是长远之计

在《背后故事》看来,“区域冠军”战略是目前欧洲手机玩家们的主要战略之一,其中的主要代表企业有西班牙的BQ以及“法国”的WIKO。法国之所以被打上引号是因为在2017年,WIKO就已经被深圳天龙移动全资收购了,不过WIKO的主要战场依然是在法国,所以姑且仍将其视为欧洲品牌吧。

这两家公司都能生产非常标准、价格低廉的手机,但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他们只专注于少数几个市场。这就是称它们为“区域冠军”的原因。

“区域冠军”是一种简单但高效的战略,像BQ和WIKO都已经出售了数百万台的设备,并且这两年的数据显示,它们都有着盈利,相比一些全球性的手机品牌例如索尼、HTC和LG都要好。

对比索尼、LG等全球化品牌,可以发现像BQ、WIKO这类做少数市场的手机公司确实具有一定优势。它们不需要通过昂贵的全球营销渠道和客户关系支持,来建立自己的全球品牌,便于它们将资源集中在少数市场而取得成绩。

而它们这么做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数据显示自2014年开始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WIKO已经连续四年在法国市场排名第二,即使是在全球竞争激烈背景下的2017年,更是以17%的市场占有率逼近三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在智能相对论佘凯文看来,所谓“区域冠军”战略其实也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区域冠军”成不了真正的冠军,这种品牌战略有几个非常大的劣势。首先,少数市场战略导会致品牌规模有限,而营收也将受限;其次,这种战略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在其市场缺乏相应的直接竞争对手,WIKO、BQ这类品牌无论在硬件、软件或是其他功能上都毫无优势,其唯一的价格优势,在面对像中国的小米这类品牌时将不复存在,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小米在欧洲扩张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

例如,在西班牙市场,BQ受小米的冲击就非常之大,早2016年、2017年左右BQ在西班牙的市场占有率还可以排在前三,可到2018年一季度BQ则跌到了第五位,小米到达第三位。到2018年11月,小米已经高居销售榜首,并且连续8个月之久,而反观BQ已经掉出了销售榜的前十。

“小众产品”战略:在手机行业,小众的终究难以战胜大众的

顾名思义,“小众产品”战略的玩法就是,针对特定人群,推出相关小众化的产品。

来自荷兰的Fairphone公司和德国Blloc是采用这种战略的最佳案例,这种策略的诀窍在于,这些公司拥有非常独特的小众产品,而且目前并没有直接竞争对手。

像Fairphone公司,做了一款模块化手机,谈起模块化手机可能更多人熟悉的是谷歌的Project Ara,让人没想到的是Project Ara胎死腹中,而Fairphone公司的模块化手机却在2014年就上市了。

模块化手机跟乐高一样,可以自由拆卸、安装手机的各个部分模块,硬件部分的升级更新也更加容易,把对环境和供应链人员产生的负面影响将到最低。

在模块化处理手机之外,它的另一点竞争优势是其公司理念,正如其手机名称一样“Fair”,不使用“冲突矿物”并且确保生产手机的工人没有被奴役和压榨。

Fairphone公司的手机产品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过时,比如,其机身材质以工程塑料为主,厚度基本是现在主流手机的一倍,而整体配置也属于目前中低端,在价格上也不像BQ或WIKO那么有竞争力,其售价359欧元,已经相当于BQ或WIKO最贵的产品价格。

Blloc公司的产品在硬件方面也只是标配而已,但是它却开发出了非常独特的软件Blloc OS,Blloc OS是一款简化的安卓系统,功能齐全的同时,采用黑白灰的界面设计,让手机看起来非常无趣,让用户了解自己使用手机的习惯和避免沉迷。

这两家公司在想法上都极具创新,但从两家公司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来看,都不是很好。

Fairphone公司的产品已经上市几年,销售业绩基本没有什么起色,Blloc的产品刚上市不久,而鉴于价格、用户使用习惯等方面因素,有购买人群但是也不多。

智能相对论佘凯文认为,这类“小众产品”战略风险要远远大于“区域冠军”战略。第一,就是售价问题。这类“小众产品”产品都有其独特之处,这也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增加,售价也就相应要比同等配置的其他手机价格要高。之前有提到Blloc359欧元的售价已经跟BQ、WIKO等品牌最高配的手机价格相当,而Fairphone手机的售价更是高达530欧,虽然模块化手机更加易于拆卸和维修但是单个模块的价格也相对较高,高价格将会打击用户的购买意向。

第二,小众市场终究是小众市场,产品无法成为主流,并且其实小众市场的用户往往比传统用户更加挑剔,例如Fairphone公司的模块化手机,在其发售后很多用户觉得,还没有达到他们所期望的DIY程度,这就给Fairphone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会买模块化手机的用户除了部分尝鲜用户以外,大多都是些极客玩家,但这些玩家对于Fairphone手机的“可玩性”存在质疑,可若是进一步加强手机DIY程度,将会另他们的市场受众变得更窄,两边都讨不到好成了Fairphone公司的最大困扰。

“诺基亚”战略:当情怀不在,诺基亚也会变成“烂电影”

《背后故事》提出的第三种手机品牌战略就是“诺基亚”战略,所谓“诺基亚”战略你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是一个属于诺基亚也只能属于诺基亚的战略玩法。

“区域冠军”和“小众产品”策略都是将精力集中在特定的市场定位上,要么集中在某个区域,要么是集中在某个产品上,这些公司都无法成为主流品牌,因为他们就像其他欧洲智能手机制造商一样,他们对自家设备控制能力非常有限。

但诺基亚是特殊的,首先,诺基亚有广泛的用户基础,且具有相当的怀旧因素,只要价格合适,很多的消费者们还是愿意买单的;再者,全球各大零售商也都会买诺基亚的帐,只要挂着诺基亚的牌子入驻各大商超平台都是没什么太大问题的;最后,就是诺基亚受投资者的青睐,无论是一线资本还是个别金融大鳄都愿意对诺基亚进行投资。

在此之外,诺基亚的本身就是自带话题性,每当诺基亚手机有什么新的动作,用户们都喜欢在各大媒体平台谈论他们,这就相当于给诺基亚在做免费的宣传。

诺基亚这个品牌仍然具有难以置信的价值,因此,HMD诺基亚背后的这家芬兰初创公司,他们有巨大的机会,可将诺基亚再次变成一个主流全球品牌。

以数据来看,在2017年HMD的诺基亚在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共计845万部。另外HMD同样还生产诺基亚功能机,三季度售出了1350万部功能机,并且第四季度在功能机领域进入印度前五名。

而到了2018年二季度,在全球手机市场萎靡的大背景下,诺基亚却是一路高歌猛进,据统计机构Counterpoint发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手机出货量报告显示,诺基亚二季度同比增长高达800%,在智能手机市场占比为1%,已经稳居榜单的第九位。在欧洲市场诺基亚已经重回销售榜的第五位。

当然,诺基亚的这种战略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就是“过度消耗”。其实诺基亚的“情怀”到现在为止已经快被消耗得差不多了,而诺基亚自己也清楚的知道这一情况,这也是为什么诺基亚一直在加快他们的脚步。

例如,在大多数主要市场诺基亚已经超过索尼、HTC等品牌,无论是在欧洲市场还是全球市场取得的成绩都是在1年时间内获得的,并且诺基亚已经在欧洲、中国和印度等地建立了自己的生产线,这将有助于诺基亚产品在当地市场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在之前,很多人并不看好诺基亚长久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除了“情怀”正在消失之外,还有就是诺基亚的产品缺乏差异性,像《背后故事》也认为,即便很多人喜欢他们的产品,但用的依然是其他品牌手机,如果他们没有差异化的产品,那么他们的成长时间能持续多久就值得怀疑了。

智能相对论佘凯文认为,诺基亚的情况其实和周星驰的情况有点相似,在产品端没有什么太多特色之后,靠的就是情怀在支撑,周星驰的处境也许可以成为诺基亚的前车之鉴,在观众们还完那张“电影票”后,市场依旧是需要以实力说话的。

以最新的消息来看,已经传了大半年的诺基亚9PureView,可能将于本月底正式发售了,这款产品应该是诺基亚对于市场质疑的回击,其搭载了后置蔡司5摄像头,可能将会成为HMD售价最贵的智能手机。

至于诺基亚是否能重回巅峰,再一次站到手机市场金字塔的顶端在智能相对论看来,是基本不太可能的了,无论是从技术端还是市场端,诺基亚都复制不了其巅峰。

但是诺基亚只要在接下来的市场更迭之中不像第一次那样掉队,凭借其品牌的自带效应还是有希望能重回第一梯队。

小结

纵观现在的手机市场,对于欧洲玩家来说确实已经风光不再,在软件端,美国公司控制着主流的操作系统,在硬件端,欧洲公司也不能像中、日、韩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一样实现快速的升级更新。

所以无论是欧洲品牌们在实行什么样的战略,实话实说至少在短期内是难以完成逆袭的,至于多年以后风水轮流转那就说不定了。

【完】

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能这口井,评出咸淡,讲出黑白,道出深浅。重点关注领域:AI+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

7,风向2019 | 能被“掰弯”的手机,你会买吗?_

各大手机厂商又开始在屏幕上做文章了。这次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弯。

10月底,柔宇率先发布可折叠柔性屏手机FlexPai (柔派)并开放预售,搭载7.8寸柔宇“蝉翼”二代柔性显示屏,可支持0到180度、超过20万次的屏幕弯折;11月,三星在SDC2018上公布了代号Winner的可折叠智能机样机,搭载Infinity Flex显示屏, 将归入Galaxy F系列,于明年面市;同期,华为余承东在外媒采访时表示,将于明年推出可折叠屏智能设备且支持5G......

三星11月发布的Winner可折叠智能机样机,折叠可成4.58寸手机,展开则为7.3寸平板电脑

创业公司抢跑入场,各大厂商更来势汹汹。索尼、微软、苹果、LG、小米早在前几年就已进行可折叠设备专利布局;三星霸主光环下,LG、京东方等屏幕厂商也在蓄力柔性屏产能突围。围绕折叠屏的手机之战一触即发。

近两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长乏力,尺寸、材质、屏占比、深度摄像头再难调动购买热情,技术和产品形态的创新迫在眉睫,“可折叠柔性屏”手机会是那颗打破僵局的子弹吗?

本篇「风向2019」将主要分析以下三个议题:

可折叠柔性屏是什么?

离可折叠屏量产、我们用上可折叠屏手机还有多远?

从概念到商用,可折叠柔性屏会是手机行业新的转折点吗?

可折叠柔性屏是什么?

可折叠柔性屏,顾名思义,薄如纸张,能够弯折、卷曲。看上去很酷,但并非新鲜事物,其基础就是OLED材料(有机发光二极管)。

36氪现场实拍柔宇“蝉翼”二代柔性AMOLED屏,厚度0.01mm,可卷曲半径1mm

回溯历史,1979年,时任美国柯达实验室研究员的华裔科学家邓青云发现了这款有机发光材料,并于1987年正式注册了小分子OLED专利;在2000年初,OLED屏显技术由三星、LG、索尼带入大众视野;2008年诺基亚 N85首次将OLED应用在手机屏幕上;2017年被苹果选为iPhone X屏幕材料,随着屏下指纹、全面屏技术发展,OLED成为主流。

从前,手机大多采用TFT LCD(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器)屏,材料本身不发光,需要背光源;且由于液晶层、背光层的存在,屏幕较厚,不可大幅度弯曲。相比之下,OLED可以自发光,具备无穷对比度、宽视角、低能耗、高响应速度的特性,且材料更为轻薄,支持柔性显示。

OLED有不同种类,其中主动发光型的AMOLED最常用于手机屏幕上。AMOLED的柔性程度与基底材料息息相关,目前包括使用刚性玻璃基板的“硬屏”和基于聚酰亚胺背板(PI膜)的“软屏”。可折叠柔性屏就是基于这块PI膜生产出来的。

各种OLED屏幕材料结构,图片来自知乎

柔性AMOLED在手机上的应用早已有之,三星在2014年就将其作为Galaxy Note4的屏幕。近两年各大厂商推出的曲面屏、双曲面屏手机(如Galaxy Note Edge, LG G Flex2等)也大多使用柔性AMOLED。

LG Flex2

尽管如此,由于成本高昂及手机形态的限制,柔性AMOLED的销量和增长都远低于硬性AMOLED。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柔宇推出首款可折叠屏手机,三星、华为等大厂纷纷入场,柔性AMOLED将形成一股热潮。

据 IHS Markit 预测,到2025年,柔性AMOLED出货量将达4.76亿,预计占AMOLD面板总出货量(8.25亿)一半以上,其中柔性程度最高的可折叠面板预计出货量为5000万。

离可折叠屏量产、我们用上可折叠屏手机还有多远?

手机量产绕不开屏幕制造,而一块小小的柔性AMOLED背后却有着庞杂的产业链:上游的材料、设备、零件生产商,中游的面板制造和模组生产商,以及下游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汽车等厂商。

在产业链中、下游,早在2001年入场的三星是绝对的霸主,在中小型AMOLED面板制造方面就占据了97.7%的市场份额。面对三星的技术垄断、日益增长的柔性AMOLED需求和供不应求的市场现状,许多厂商开始“弯道突破”,其中中国厂商尤为活跃。

如下图所示,目前全球有20条已公布的柔性AMOLED产线中,包括京东方、和辉光电、华星光电、维信诺、柔宇科技等在内的国内厂商均已入场。据悉,柔宇此前发布的FlexPai也是使用的自研自产的可折叠性AMOLED屏。

全球6代及以下AMOLED产线及产能分布,图片来自群智咨询

尽管国内厂商玩家不少,能否实现量产仍旧是个问号。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问题:

上游材料设备依赖进口

纵观产业链,国内厂商都还聚集在中游。而柔性屏的关键则是上游的材料和设备供应,这些技术目前都掌握在日本和欧美国家手中。

材料方面,柔性基底材料的PI膜一直被由美国杜邦、日本宇部兴产、日本钟渊化学、日本东丽-杜邦和韩国SKC垄断。36氪从业内某高分子材料学博士处了解到:除全透明PI膜外,要实现防碎屏功能,可折叠屏手机厂商还需要使用屏保树脂,这些材料均需从日本进口,且成本极高。

设备方面,真空蒸镀机被誉为“AMOLED制程的心脏”,其主要作用就是把有机发光材料蒸镀到柔性基底板上。然而,全球最顶尖的真空蒸镀设备则为日本Cannon Tokki所垄断,年产量仅在几台到十几台,有钱难买。36氪从某业内人士处获知:目前,国内仅京东方拥有Cannon Tokki设备,花费在1.5亿美金以上。

Cannon Tokki真空蒸镀机

进口依赖存在着风险:一方面容易被国外厂家制约,一旦限制原料则切断了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材料、设备成本高昂,使得整体产线造价攀升,数百亿元已是常规入场价。

据悉,京东方绵阳产线耗资465亿元,设计产能在48k/月;维信诺十月公布将在合肥斥资440亿自建产线,设计产能在30k/月;而据官方资料显示,柔宇的第六代柔性AMOLED产线耗资110亿,年产能预计可达5000万块以上。

良品率低影响量产

除产链上游缺失外,柔性屏良品率也存在风险。

普遍来说,柔性AMOLED良品率低于刚性,此前LG面板就爆出在华为mate系列上出现绿屏问题。

对于国内厂商,尽管实现柔性AMOLED量产的消息不绝于耳,然而关于良品率的信息却少之又少。京东方此前曾称其成都产线综合良率可达65%,而据几位国际、国内一线屏显厂商内部人士介绍:所谓综合良率包含了返修的情况,按现在国内技术水平,柔性AMOLED良率或在一半以下,可折叠屏良率或在20%上下。

京东方于今年5月展出的可折叠WQHD AMOLED全面屏,官方称弯折次数可超过10万次,图片来自京东方官网

如此看来,当前的柔性AMOLED制造业是否能撑得起可折叠屏市场,确实还有待观瞻。

从概念到商用,可折叠屏手机会是手机行业下一个转折点吗?

虽然柔性OLED量产挑战重重,但这并不妨碍各大厂商发布可折叠屏手机的热情。除柔宇、三星外,华为已在与京东方共研可折叠屏方案,Sony可折叠屏手机渲染图也在日前被爆出。

看上去,2019年会是个可折叠屏手机的元年。

然而,从概念到商用,可折叠屏还要跨越一些鸿沟。

硬件形态方面,现在的可折叠屏手机还在“屏弯机难弯”的阶段。无论是柔宇的FlexPai还是三星的Winner都是依靠改变电子元件位置,实现部分屏幕的弯曲折叠,折叠处的厚度如果控制不好则会影响手机的便携性。如果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柔性手机,则还需要柔性电路板、柔性芯片、柔性电池等配套材料和技术。

软件方面,可折叠屏手机开辟了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开发者和设计师需要为此做专门的适配,何时能建立起软件生态对硬件产品普及尤为关键。

Google近日发布的Android可折叠屏适配UI,图片来自the Verge

价格方面,囿于成本限制,目前可折叠屏手机的价格确实不菲。柔宇的FlexPai官方售价8999元起,三星可折叠屏手机的售价据韩媒曝光在200万韩元左右,相当于1.23万人民币,高于顶配iPhone XS Max。笔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京东方某产线每月在材料采购上就耗费1亿人民币,外加其他开支,如此分摊到每块屏幕上,自然价格抬高。如果要降低成本,则需要建立更为完善、成熟的供应链体系。

高昂的售价,新的产品形态,用户又是否会为之买单?

现在,市场上仅有柔宇科技的可折叠屏手机开放预售,其他厂家还停留在概念机阶段。该公司创始人刘自鸿博士在36氪采访时透露:柔宇至12月初已有超过40亿的订单,其中涵盖B端广告、汽车等屏显,以及各类C端电子产品(FlexiPai、柔记笔记本、头戴观影设备Royole Moon等),其中手机销量已经超出预期。虽然并未获知FlexPai确切的销量数据,但我们了解到当前的预售仅通过官网渠道,刘自鸿表示明年将会进行线下渠道的铺设。

基于对柔宇FlexPai的亲测体验,36氪认为:这款可折叠屏手机确实带来一些新颖的交互体验,如镜面拍照、可折叠分屏操作等,柔性屏幕也能规避碎屏等问题,然而在操作中也存在软件操作卡顿、偶尔黑屏的瑕疵。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新技术和形态并不具备绝对吸引力,同等价位下,大家或更倾向于技术、体验成熟的全面屏手机。

刘自鸿博士为36氪演示FlexPai可折叠屏手机,通过机器背后的铰链结构可以实现横向左右折叠

(36氪所体验的的是刘自鸿自用的FlexPai,属初代样机。刘自鸿表示:首批FlexPai将于年底发货,到手产品将会在软硬件层面有优化升级。)

回归到手机这一品类上,更大的屏幕展示空间或许只是个加分项,而便携性才是用户的刚需,因此可折叠柔性屏或许只是切中了用户的痒点。对于诸多大厂而言,当下的可折叠性手机依然处于试水与观望的阶段。

基于此36氪认为,手机行业下一个的转折点不会马上到来,不如我们就让可折叠柔性屏这颗“子弹”,再飞一会儿吧。

————

后记:

如果说可折叠屏手机只是过渡试验产物,那么未来的智能手机形态又会是什么样子的?是可自由弯折、穿戴的全柔性手机?是能解放双手,将信息展示延展到实体环境中的AR眼镜?还是超越屏幕以外的全息投影?

你们又怎么看呢?期待大家与36氪分享你们对于智能手机未来形态的畅想。

8,双屏手机上市 7 年了,为什么一直没人用?_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 木斯。36氪经授权转载。

想要让大众消费者为一种新事物买单,本身就是件很难的事情,双屏手机算是其中一个。

你或多或少应该见过类似的硬件设备,它们多数是将两块屏幕连到一起,可以像笔记本电脑一样展开或闭合,还有一些则是在机身前后各设计一块屏幕。

按发展历程来说,双屏手机很早就已经有可以拿出来卖的成品了,甚至比初代三星 Galaxy Note 还要早,这意味着它应该能赶上手机屏幕越做越大的趋势。按照当时用户们对大尺寸屏幕的追求,理应能获得不小的关注度。

但这个品类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 7 年,却一直和主流没多大关系。就算你如今走到线下的手机大卖场中,也很难在销售柜台上找到一台使用了两块屏幕的手机。

这和它的产品形态有关,但更多还是尴尬的使用场景问题。

双屏的诞生,很大程度源于桌面 PC 上的「扩展显示器」尝试

「多屏显示」的概念并未源于智能手机本身,早在传统 PC 时代,很多人就已经习惯了这么做。

最常见的例子应该是程序员的使用场景,他们大多会用一个屏幕来查看文档,而另一个屏幕则是专门开编辑器写代码。

同样这么做的还有和股票行业相关金融人士,配备多个显示屏就是为了能更清晰地观察多支股票的 K 线图数据,同时在主显示屏上进行买入卖出的操作。

所以,你总能在这些人士的桌面上看到两台甚至三四台显示器,以便将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信息平铺在眼前,避免来回切换界面影响工作节奏。

就算是对普通办公人员来说,只要有开启两个或以上的程序窗口并来回查阅的习惯,多配一个显示器同样能提升工作效率。

你还可以在很多非办公领域找到多屏显示器的存在,比如说看视频玩游戏,大家应该都看过不少双屏乃至三屏的拼接,也不为别的,就是想扩大自己的视野范围。

既然传统 PC 可以这么靠多屏显示来提升工作效率,为什么不试着将它复制到其它产品上?这自然也就有了之后的双屏笔记本和双屏手机了。

▲ 联想 ThinkPad W700ds 的宣传广告,想要强调的是「合二为一」的设计理念

2008 年,联想 ThinkPad 推出了一款名为 W700ds 的 17 英寸工作站,专门在屏幕侧边设计了一块抽拉式的 10.6 英寸副屏。如果是一名游戏玩家,他便可以选择用主显示器玩游戏,而副屏则用来浏览网页。

▲ 雷蛇 Project Valerie。图片来源:CNET

还有像雷蛇,在 2017 年也尝试过推出「Project Valerie」这样的三屏游戏笔电概念机,更像是一个试验性质的设备。

但自带多屏的笔记本电脑一直没有做起来,碰到的问题基本和现在的双屏智能手机一样,多是对性能和续航等方面的平衡考虑,除此之外还有笔记本用户很在乎的便携性。

以刚才所说的那台 W700ds为例,光是裸机重量就接近 4.4kg,基本和现在一台 17 英寸的外星人游戏本差不多重。

既然双屏笔记本电脑没有流行起来,我们不妨来看看智能手机领域的尝试。

手机找不到使用双屏的理由,系统没跟上是其一,没有生产力需求是其二

手机厂商们会为智能手机多设计一块屏幕,目的和前文所说的 PC 扩展显示器一样,都是为了让你看到更多的东西。

▲ 摩托罗拉 Razr V3

事实上在功能机时代,我们其实已经接触过双屏的概念。比如十多年前摩托罗拉 Razr V3 这类翻盖手机,除了内部的主屏外,机身外部也会设计了一个用于查阅时间日期和短消息的副屏。

▲ 诺基亚的 9300i

还有诺基亚的 9300i,表面上看只是一台配备了 2 英寸屏幕的直板手机,但当你将手机横过来打开后,就会看到一块 4 英寸的显示屏和全尺寸键盘,多少有点笔记本电脑的影子。

等到触屏智能手机兴起后,实体键盘逐渐被抛弃,空出的部分自然也就塞进了另一块屏幕,最终就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双屏设备。

▲ 中兴 Axon M

这么快就将双屏手机拿出来卖,其实挺突然的。其中就有索尼于 2011 年推出的 Xperia Tablet P 双屏平板,以及同年京瓷推出的 Kyocera Echo 手机,而中兴在去年也推出名为 Axon M 的双屏手机,基本都是左右两块屏幕的拼接设计。

若你将这三者摊开摆在一起,大概也很难辨认出它们各自所对应的品牌。

更有想法的是 Fujitsu 富士通,它在 2010 年 CEATEC 上展示过一款可旋转的内合双屏设备。你会看到,它的设计和曾经的长条状日式翻盖机非常相似,只是将原本放键盘的区域改成了触控屏,但上下两块屏幕都可以实现 90 度旋转。

不过这些设备大多都没能成为大众用户的首选,一方面是智能手机的屏幕越做越大,已经可以在单个屏幕下显示足够多的内容,而靠两块屏幕来提升显示范围的做法则不具备太多的说服力。

▲ 华硕的概念双屏笔电 Project Precog

另一方面的现实是,现代智能手机系统压根没有考虑过多屏使用的场景,大部分功能都是基于单屏空间下的设计,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双屏手机的功能都十分类似的原因。

没有系统层面的支持,导致双屏手机所设想的将 PC 端「多屏生产力场景」复制过来的想法被迫破灭。除了官方自带应用会做一些优化外,这两块屏幕基本只能用来双开两个应用,要不就是左右两边显示完全一样的内容。

但手机用户似乎对生产力也没有很高的需求,大家依旧会把时间花在社交网络、视频、新闻资讯、购物和手游上,无一例外都是在享受各种内容,却很少涉及到内容生产层面。

至于广大的第三方应用,开发商也找不到主动为双屏做适配的理由,毕竟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开发常规手机应用的流程,但这套流程显然只适用于单屏的环境。

所以双屏手机做出来后有哪些使用场景,这个问题一直都没有很准确的答案。

在这个发展历程中,也有一类双屏手机为了一体化机身和厚度选择了正反的设计样式,最早的例子应该是在 2012 年年底亮相的 YotaPhone。

但将屏幕分割成前后两部分,也等同于放弃了「不同信息在同一视觉平面下共同显示」的优势。

靠后置摄像头和背屏来实现自拍,要不就是配备一个省电的电子墨水屏副屏,几乎成了这类正反双屏设备仅存的卖点。

移动端曾有过一次成功的双屏用例,但它同样难以被复制

抛开 PC 和手机领域不说,我们还能否在其它地方找到值得参考的双屏设备?细细数来确实有一个,但那是在游戏机领域,即任天堂在 2004 年推出的 NDS。

有趣的是,任天堂最开始也并非是双屏的支持者。根据两年前 Retro Gamer 杂志采访任天堂前技术开发部部长岡田智的说法,他表示在 NDS 开发初期,这个概念曾遭到不少内部研发人员的反对。

主要理由在于,如果厂商有条件可以自由地选择想要的屏幕尺寸,为什么还要再额外多加一块屏幕?而作为玩家,游戏时的注意力也只能放在一块屏幕上,而不是同时观看两个屏幕。

这个理由我觉得放到现在的双屏手机上也值得参考。

但事实证明,任天堂 DS 的这个「Dual Screen」双屏概念非常成功。配合机身下半部分那块可触控的屏幕,NDS 直接改变了玩家与游戏之间的交互关系,也创造出很多用单屏或是实体按键无法实现的游戏方式。

这在很多游戏中都有所体现。

按照画面特性划分,NDS 上的双屏游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别。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是,一块屏幕显示主游戏画面,另一块则会将地图、道具栏等菜单界面分离出来,有效解决了各种 UI 控件对游戏画面的遮挡问题。

至于第二种,则是将上下两屏同时作为游戏画面的显示区域,比如说像《Sonic Rush》这种 2D 横版卷轴动作游戏,玩家视角往往会局限在一个屏幕尺寸中,而在 NDS 上,开发商则将上下两块屏一起用来显示游戏画面。

你可以想象,在那个主流智能手机屏幕还不到 3 英寸的时代,用两块 3 英寸屏幕一起显示游戏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至于最后一种则完全是创意层面的比拼了,设计思路基本不会固定。比如像《高级战争:双重打击》这样的军事类战棋游戏,就分别将上下两块屏幕用于显示空中和地面两条战线。

还有《Hotel Dusk》这款文字冒险游戏,则是将整个 DS 游戏机旋转 90 度来呈现,营造出一种互动电子书的感觉。

但不管是哪种呈现方式,这些游戏都充分运用了 NDS 的上下两块屏幕,这也是 NDS 与大部分双屏手机最大的不同。

换句话说,任天堂很清楚知道自己做了双屏硬件后还需要怎样的游戏内容,也明白交互需要和单屏有所区分。毕竟所谓硬件形态,终究只是一个承载内容的容器,而支撑起 NDS 生意的,是上面那 5000 多款的双屏游戏。

而其它硬件厂商,尽管在硬件上也做了两块触控屏幕,但支撑其存在理由的仅仅是「更大的一块屏幕」,也没有靠谱的开发商有过开发双屏应用的兴致,自然也没有可以被消费者期待的地方。

双屏手机没能成为主流,也许折叠屏还可以再赌一次

如果将 2007 年 iPhone 视为是全触屏智能手机时代的开始,在过去 11 年里,真正采用了双屏设计的手机我们刚才基本都说得七七八八了,你几乎看不到任何一家大厂商有跟进双屏的动作。

直到这个月,三星才在自家的开发者大会上展示了一款折叠屏原型机,严格意义上它和现在的分离式双屏设计已经截然不同,而是一整块可以向内对折的屏幕,当然外部仍然还留有一块辅屏。

更值得在意的变化来自于 Google。在三星展示完折叠屏手机的当天,Android 系统便宣布将会对这种新形态设备提供支持,让第三方应用能更好地实现自适应不同的屏幕尺寸。

在一个新硬件形态正式推出前就在系统层面给予支持,这在 Android 系统发展历程中并不多见。但在现有软件生态格局已经固化的基础上,说服开发者们为折叠屏做适配,而不是让它成为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仍然是一件不小的挑战。

▲ 图片来自:Geardiary

说到底,不管是桌面端的 PC 扩展显示方案、智能手机或游戏机中的分离式双屏,还是明年的折叠屏,它们的目标从未有过改变。这是人们对更广阔视野的向往下,对屏幕尺寸的无限追求,与硬件载体本身存在的物理限制之间的对抗。

只要这两者之间还存在矛盾,我们对屏幕形态的探索便不会结束。

但突破物理空间局限性的方式是否只能多做一块屏幕?有些开发者并不这么认为。名为 Special Projects 的英国公司前一段时间便提出了「Magic UX」的交互想法,主要是为多个 APP 创建一个虚拟工作区,然后再依靠平移来实现区域切换和内容拖放等操作,这反倒让我想起了此前锤子科技推出的「无限屏」。

虽然这种方案并不如将好几块显示屏摆在眼前来得直观,但也淡化了物理空间的边界概念,等同于系统是将这些「屏」的内容做到了同一个虚拟平面上,而手机则是对外的窗口,自然也不需要在硬件层面做任何改动。

但这目前仍然只是个概念,或许它只能期待未来某一天会被某个做系统的厂商看上。

题图来源:The Verge

9,诺基亚当年的“不跟随”之作,死了 7 年却仍是最好看的手机_

编者按:本文来自“爱范儿”(ID:ifanr),作者 木斯。36氪经授权转载。

现在如果再提及诺基亚,我们张口闭口基本都跳不开「情怀」二字。这家老牌的芬兰公司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一说的故事,而手机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发掘和回溯诺基亚历史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最早一批的用户,对于功能机时代的诺基亚更有感触。比如第一台搭载了 Nokia Tune 经典铃声的 2110,第一台内置了贪食蛇游戏的 6110,以及那个在全球卖出了一亿台的诺基亚 3310。

而如果换作是 80、90 后,也就是从彩屏机走过来的人,则更愿意提起 Symbian 时代的 Nseries 智能机系列,或是微软时期的 Lumia 所留下的多彩印记。

但仅有一段历史是例外的。那款产品在售时间太短,以至于很多人仅仅只是有所耳闻,并没有真正上手使用过的经历。

而对于诺基亚来说,它更像是一个游离于 Symbian 和 Windows Phone 之外的过渡性项目,也就是所谓「备胎」般的存在。它刚面世就被官方判了死刑,也根本没有在商业上获得与之对等的待遇,更让这款产品充斥了许多悲剧的色彩。

但就是这样一个「备胎」,却被不少人视为是诺基亚「最后的辉煌」和「真正的绝唱」一般的存在,以现在的视角来看,在它之后发售的诺基亚智能手机或是其它厂商的产品,依然能隐约看到对它的某种致敬,更有人选择另起炉灶,试图重新将它带回到公众视野之中。

我知道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能猜到它的名字。没错,答案是诺基亚 N9,这次我们来说说它的故事。

居安思危的诺基亚,曾有过一个 Symbian 之外的自救方案

对于智能手机行业来说,2007 年亮相的 iPhone 已然被公认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彼时,诺基亚仍坐拥着全球近 6 成的市场份额,但它并没有完全无视即将到来的触屏手机的浪潮。

诺基亚最早用于对抗 iPhone 的设备是发布于 2008 年的 Nokia 5800,这是诺基亚首款真正意义上的全触屏手机,而进一步被中国大众所熟知的则是 2009 年面世的 Nokia 5230,你应该还多少记得当时它那块得用触控笔或指甲才能准确戳到小按钮的电阻屏。

事实上,在 Android 和 iOS 系统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诺基亚为触屏机打造的 Symbian S60V5 系统仍然是当时的最实用选择,加上 5230 本身低廉的价格,这款手机也一度成为了风靡年轻消费群体的首选。

不过,从技术上看,S60V5 系统本质上并没有摆脱 Symbian 老旧且臃肿的内核,仅仅只是在原有 S60V3 基础上对 UI 层进行了改变,在多点触控和应用扩展的支持性上也存在着先天不足。

对比之下,苹果的开发工具则极大降低了开发者的负担,只需要很小的投入就能实现非常漂亮的软件界面。

▲ 图片来自:TechRadar

所以在诺基亚内部,除了在维护 Symbian 系统的正常迭代更新外,另一边也在尝试开发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触屏操作系统,Maemo 便是在后者思维下的产物,这是一个基于 Linux 核心的开源项目。

在很多人眼里,公司内部有多支团队相互竞争,本不是一件坏事,可此时诺基亚却出现了所有大公司都会有的派系斗争问题。Symbian 的管理高层为了维护自己在诺基亚公司中的强势地位,总是想方设法要打压 Maemo 团队的进度。

▲ 右侧为诺基亚 N810。图片来自:Gizmodo

这种内斗也直接影响到了产品上的布局。作为诺基亚首款基于 Maemo 系统的手机,2007 年发布的 N810 本来可以成为比 Nokia 5800 甚至是 iPhone 更早面世的全触屏智能手机,可结果却被定位为类似于 PDA 一样的设备 ,据说这也是诺基亚内部两派之间斗争后妥协的结果。

同时,一些看不惯这种斗争的人也选择在研发途中离开了诺基亚,这其中就有当时的开源软件项目负责人 Ari Jaaksi。根据他的回忆,在诺基亚 N900 上市之时,某些高层最关心的是「这台手机会不会影响到 Symbian 的发展」,而不是这台手机有多棒,或是卖得多好。

另外,当时 Maemo 的研发团队仅有不过数十人,所以诺基亚只能雇佣了大量的外包人员。虽然人看上去越来越多,但由于人员身处各地,部门之间的沟通并不顺畅,反倒成了 Maemo 开发的累赘,光是 UI 样式就前后推翻了两次。

▲ MeeGo 第一版 Harmattan UI。图片来自:Techcrunch

2010 年,诺基亚与当时同样在智能手机时代处于劣势的英特尔达成协议,两者将双方的开源项目 Maemo 和 Moblin 合并为新的生态系统,也就是之后我们所知道的「MeeGo」。

直到 2011 年 6 月,诺基亚才正式发布了第一款搭载 MeeGo 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设备 N9。

此时,苹果正处于 iPhone 4 的时代,四个月后 iPhone 4S 面世;至于 Google 也在快速改进自己的 Android 系统,走到了较为成熟的 4.0 Ice Cream Sandwich 阶段。

留给诺基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但只要 N9 能成,一切都还有可能。

N9 是诺基亚第一个可以拿得出手的「iPhone 竞争者」

当你把 N9 放到一水儿的诺基亚机海之中,你会发现,N9 的前后,代表的是两种风格的诺基亚。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当你第一眼看到 N9 之后推出的 Lumia 系列手机时,马上就能产生「哦,这就是诺基亚手机」的想法,可换作在是诺基亚功能机,或在 N73、N92 和 N97 的时代,根本不会有如此高的辨识度。

▲ 2010 年的几款诺基亚 Symbian 智能手机,从左至右分别是 C6、E7、C7 和 N8。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诺基亚想要在 N9 上实现一致性原则,所以提出了名为「Fabula」的新设计语言。包括在之后推出的 Lumia 800、900 和 920,它们虽然在产品形态会有一些细节变化,但始终都能看到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即多彩、时尚且注重质感的风格,而不再是那种散发着冷冰冰工业气息,布满实体按键的过时玩物。

所以你会看到,N9 其实是一款软硬结合度非常之高的设备——它的显示屏覆盖了一块弧形玻璃,并直接嵌入到由聚碳酸酯注模而成的机身之中,正面没有其它的实体按键,而从侧面看,屏幕也好像是浮在机身之上。

这块弧形玻璃之后有了更通俗的称呼——即所谓的「2.5D」 屏幕,如今你能在很多 Android 手机乃至是 iPhone 手机上看到类似的结构。

还有一个是对于聚碳酸酯的运用,这种塑料材质在诺基亚手中成为了一种堪比金属的上等材料,丰富多彩的款式也成为当时 N9 以及往后 Lumia 系列的一大标志。

至今为止,要说塑料手机,也仅有苹果的 iPhone 5c 能够在质感和手感上与诺基亚的工艺争一番高下,其余大部分厂商都只能将塑料用于廉价的千元机之上。

但诺基亚这么做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好看,按照当时设计师的说法,N9 的弧形玻璃和无缝机身,是为了让手指能更好地感知一系列以滑动为核心的交互体验。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来自 Palm 的高级副总裁兼设计主管 Peter Skillman 功不可没。他基于 MeeGo 系统设计了一套名为「Swipe」的 UI,同时你也能从界面中看到一些 webOS 的影子,比如灵动的 Pure 字体,直观的卡片式多任务,还有 Squircle 圆角图标以及各种圆润的小控件等,但最突出的莫过于是上下左右皆可滑动的手势交互。

▲ 滑动手势是诺基亚 N9 的交互核心

实话是,N9 的这套手势的确非常的酷,哪怕是没有 Home 键,你也可以轻松地在多任务、主屏和程序菜单之间自由切换。但由于没有任何屏幕内的指向性按钮,它确实也存在着一定的学习成本,甚至比现在很多的手势交互都还要隐晦。不过当你真正上手并理解了其中的「三主屏」设计理念后,用起来还是非常舒心的。

所以,不管是外观、结构还是系统,N9 都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而非是保守和无趣。就算是在当下这个时代,你也很难再找到这样一个有着独特韵味的设备。而且这种韵味,居然在 2011 年的 MeeGo 第一款作品中就实现了,如果 N9 还有下一代,我都不知道他们还能怎么做革新。

你甚至可以想象,在那个 iPhone 还使用金属中框加双面玻璃,Android 还在使用三大金刚按键的年代,N9 的这套设计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怎样的轰动效应。在很多诺基亚员工看来,N9 也被认为是当时公司第一个可以拿出来和 iPhone 竞争的设备。

▲ 全球家手机厂商的市场份额变化。图片来自:Telephonesonline

按照当时诺基亚设备主管的计划,MeeGo 将会是诺基亚的旗舰系统,也会和苹果 iPhone 一样采用每年定期推出新设备的策略。虽然此时诺基亚的全球市场份额已经从 2007 年的 60% 降至 2011 年的不到 20%,但由于 N9 在市场上收获了不小的反响,如果愿意耐心耕耘,凭借诺基亚多年以来的品牌价值,至少还能在手机行业中保有一席之地。

但有一个人投了反对票,那就是时任诺基亚 CEO 的斯蒂芬·埃洛普(Stephen EIop)。

诺基亚想要的不是一个好产品,而是一个生态圈

2010 年 9 月,诺基亚宣布斯蒂芬·埃洛普出任新任 CEO。对于诺基亚的老员工而言,这位出身自微软的加拿大人算是一位空降高管,目的是为了顶替因业绩不佳而被迫离职的诺基亚前任 CEO 康培凯(Olli-Pekka Kallasvuo)。

▲ 图片来自:Digital Trends

俗话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埃洛普显然是来救火的。入职后不久,埃洛普就展开了名为「Sea Eagle」的计划,全面分析并梳理了诺基亚未来可以发展的方向。可当时结果显示,就算是将 Symbian 和 MeeGo 两个系统合二为一,也很难扭转当时诺基亚的下滑趋势。

5 个月后,埃洛普发出了一份足以决定诺基亚未来命运的邮件,它以「燃烧的平台」比喻当时公司所处的状况,称诺基亚现有的系统没有未来,然后便宣布了与微软的合作,并表示会将 Windows Phone 作为诺基亚未来的主力系统。

这项决定也间接将 Symbian 和 MeeGo 双双打入了冷宫,更何况,此时诺基亚 N9 和 MeeGo 还尚未发布。这等同于是在告诉 MeeGo 团队,N9 做得再好,也注定只能是一个「过客」,此举也让不少工程师倍受打击。

▲ 诺基亚 N9 首席设计师 Anton Fahlgren,也可以说是 Lumia 800 的首席设计师

之后,为了不影响诺基亚首款 Windows Phone 手机 Lumia 800 的销售,诺基亚在 N9 的发布会也尽可能地淡化了有关 MeeGo 系统方面的信息,而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介绍产品设计与外观上。毕竟,两者除了系统不同外,整体外观基本是一致的,而 N9 的首席设计师 Anton Fahlgren 也同样出现了 Lumia 800 的宣传片之中。

另外,在 N9 的正式发售地区里,你也看不到北美和西欧等几个主力市场的身影。

▲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虽然业内媒体都知道 N9 是一个好产品,但诺基亚这艘大船已经提前转舵,MeeGo 得不到支持就注定没有前途,自然也就没有推荐给消费者的底气。到了 11 月份中国市场的 N9 真正开卖时,原本 4888 元人民币的定价也临时降至 3999 元。

在原计划内,诺基亚 MeeGo 团队还打算继续发布一款带侧滑键盘的「Lauta」手机,一款基于英特尔 Atom 处理器的「Soiro」,以及一个平板设备「Senna」,但这些已经造出了原型机的设备都在诺基亚战略转移后而宣告结束。

在 N9 上市后的一年内,MeeGo 软件团队完成了三个版本的系统更新,然后主要成员也选择离开了诺基亚。部分人在芬兰创办了一家新公司「Jolla」,基于 MeeGo 推出了名为「Sailfish OS」的新系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旗鱼系统」,层级和交互方式都和 N9 很像。

虽然 Jolla 的产品十分小众,但在不少人眼中,它也算是继承了诺基亚 N9 和 MeeGo 的衣钵,成为了一种非官方性质的精神延续。

所以,诺基亚投奔了微软和 Windwos Phone,是否就是杀死 N9 和 MeeGo 的原因?这或许只是看客们一厢情愿的事后诸葛亮式想法。重新回过头来看,外部的英特尔和德州仪器处理器其实也算不上是靠谱的合作伙伴。

再者,当智能手机的战争从硬件设备上升到生态系统的层面时,诺基亚已经无法等待 MeeGo 从零开始做起了,这也迫使埃洛普最终只能从现有的平台里进行选择。

▲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唯独能肯定的是,诺基亚那几年在战略决策层面上的摇摆不定,以及 Symbian、MeeGo 和 Windows Phone 三个派系之间的内斗,最终耗光了这家公司仅剩的元气,对于开发者的损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而 N9,不过是这众多牺牲品的其中一个而已,它从燃烧的平台上跳到了海中央,却再也没能浮上来。

「我能经得住多大诋毁,就能担得起多少赞美」

7 年前,入手了诺基亚 N9 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当时的一则视频,那是范冰冰为诺基亚拍摄的名为《不跟随》的宣传广告。

和现在大部分清新明亮风格的手机宣传片还不太一样,全片通篇采用了黑白两色作为主色调,你也看不到各种配置参数的堆叠,只有在片尾才能看到几秒钟 N9 的现身。然而透过范冰冰一身西服的霸气演绎,以及几句精妙的台词,让不少用户看到了 N9 个性十足的一面。

而业内人,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 N9 和 MeeGo 的尴尬处境。

N9 和 MeeGo 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和 webOS 一样的卡片式多任务,以及滑动手势交互吗?或者是三主屏的信息显示层级?还是对于聚碳酸酯材料,2.5D 悬浮玻璃,以及一体化无按键机身的设计追求?

这些似乎都不是最重要的,一款敢于在硬件和软件上同时做出大胆创新的产品,背后仍然离不开一群特立独行,笃信着能做出最好产品的人。

我所感慨的是,哪怕当这家公司颓势尽显,明知自身已经成为弃子的前提下,他们仍然愿意直面自己的内心,坚持将付出努力的成果展现在所有人面前。虽然注定无法在商业层面看到希望,但却最终赢得了无数人的认可。

或许,这才是诺基亚 N9 真正值得被我们所铭记的原因吧。惊鸿一瞥,已足够灿烂。

除了Palm、诺基亚 N9,在你的脑海里,是否也存在一款「不该被忘却的智能手机」?欢迎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

以上是 诺基亚平板,诺基亚什么时候发布平板n2诺基亚平板回出n2吗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dzbk/655656.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