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3多少钱,小米3多少钱?小米3报价
1,小米3多少钱?小米3报价
16GB
1999元 64GB2499元
16GB
1999元 64GB2499元
16GB
1999元 64GB2499元
2,小米3手机现在价格多少
如果要在小米官网买的话,目前小米3已经停产了,没有库存可以购买,不过可以购买官翻版的小米3,目前16g版本的米3官翻版是1099元,64g版本的是1299元。官翻版的意思就是手机是以前小米用户买了之后用了发现有问题退货或换货,小米拿回工厂更换零件重新包装成新的卖出来。 出了小米官网,其他第三方渠道也可以购买小米3,比如京东商城、苏宁易购、淘宝天猫、其他卖手机的实体店,价格应该都会贵一些,大概是1299-1599这个区间吧。
3,小米3手机多少钱?
小米手机3是北京小米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一款产品,采用了全球首发的NVIDIA Tegra 4和高通骁龙800最新版“8×74AB系列”中的 8274AB(联通制式) 和 8674AB(电信制式)顶级四核处理器。2013年9月5日下午2点,小米公司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新品发布会,正式发布其产品小米手机3
4,小米3报价多少钱 -
2013年12月8日小米3最新报价是2270元,一般报价是商家的拿货价,加价100左右为零售价都是正常的,建议你多了解一下手机每天报价,这样你对手机行情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华华售价:2300.00元
硬件配置:一电一冲掠艇句幌涞呵抉童慨阔一数据线
关注程度:截止今天12月6号9时23分共有155800名手机用户已关注
售后保修:miui/小米3-大陆行货全国联保-手机为不带票,开票+4%
16g
华华售价:2300.00元
硬件配置:一电一冲一数据线
关注程度: 截止今天12月6号9时23分 共有 155800 名手机用户已关注
售后保修:MIUI/小米3-大陆行货全国联保-手机为不带票,开票+4%
16G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
回答
在的哦亲
米3就是国产智能手机小米第三代。 这款手机上市于2013年9月份,是当时小 米品牌的旗舰产品,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 国产品牌手机。它采用了5英寸的显示屏 幕,分辨率达到了1920*1080像素,显示 效果很出色。
现在价格在百元左右
更多1条
2013年12月8日小米3最新报价是2270元,一般报价是商家的拿货价,加价100左右为零售价都是正常的,建议你多了解一下手机每天报价,这样你对手机行情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华华售价:2300.00元
硬件配置:一电一冲掠艇句幌涞呵抉童慨阔一数据线
关注程度:截止今天12月6号9时23分共有155800名手机用户已关注
售后保修:miui/小米3-大陆行货全国联保-手机为不带票,开票+4%
16g
华华售价:2300.00元
硬件配置:一电一冲一数据线
关注程度: 截止今天12月6号9时23分 共有 155800 名手机用户已关注
售后保修:MIUI/小米3-大陆行货全国联保-手机为不带票,开票+4%
16G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
回答
在的哦亲
米3就是国产智能手机小米第三代。 这款手机上市于2013年9月份,是当时小 米品牌的旗舰产品,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 国产品牌手机。它采用了5英寸的显示屏 幕,分辨率达到了1920*1080像素,显示 效果很出色。
现在价格在百元左右
更多1条
2013年12月8日小米3最新报价是2270元,一般报价是商家的拿货价,加价100左右为零售价都是正常的,建议你多了解一下手机每天报价,这样你对手机行情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华华售价:2300.00元
硬件配置:一电一冲掠艇句幌涞呵抉童慨阔一数据线
关注程度:截止今天12月6号9时23分共有155800名手机用户已关注
售后保修:miui/小米3-大陆行货全国联保-手机为不带票,开票+4%
16g
华华售价:2300.00元
硬件配置:一电一冲一数据线
关注程度: 截止今天12月6号9时23分 共有 155800 名手机用户已关注
售后保修:MIUI/小米3-大陆行货全国联保-手机为不带票,开票+4%
16G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
回答
在的哦亲
米3就是国产智能手机小米第三代。 这款手机上市于2013年9月份,是当时小 米品牌的旗舰产品,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 国产品牌手机。它采用了5英寸的显示屏 幕,分辨率达到了1920*1080像素,显示 效果很出色。
现在价格在百元左右
更多1条
5,小米3多少钱。 -
嗨!
小米手机唯一销售渠道为小米官网www.xiaomi.com和天猫官方旗舰店http://xiaomi.tmall.com/index.htm?spm=a220o.1000855.w5002-2630003991.52.DYvC2a/?from=zhidaoad,没有电话销售渠道,没有实体店,也并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公司和个人代理 ,请勿上当受骗 。
小米官网上也有合约机销售,同时您也可以前往当地的联通和电信营业厅购买合约机。
合约机介绍:http://www.xiaomi.com/c/contract/
小米2S,32G的版本售价是1799元。www.xiaomi.com/mi2S可立即购买。
红米手机售价是联通版799元,移动版699元。www.xiaomi.com/hongmi
小米3,16G的售价是1999元。www.xiaomi.com/mi3
64G的售价是2499元。
小米盒子售价是299元。www.xiaomi.com/hezi
嗨!
小米手机唯一销售渠道为小米官网www.xiaomi.com和天猫官方旗舰店http://xiaomi.tmall.com/index.htm?spm=a220o.1000855.w5002-2630003991.52.DYvC2a/?from=zhidaoad,没有电话销售渠道,没有实体店,也并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公司和个人代理 ,请勿上当受骗 。
小米官网上也有合约机销售,同时您也可以前往当地的联通和电信营业厅购买合约机。
合约机介绍:http://www.xiaomi.com/c/contract/
小米2S,32G的版本售价是1799元。www.xiaomi.com/mi2S可立即购买。
红米手机售价是联通版799元,移动版699元。www.xiaomi.com/hongmi
小米3,16G的售价是1999元。www.xiaomi.com/mi3
64G的售价是2499元。
小米盒子售价是299元。www.xiaomi.com/hezi
官网1999元,包括裸机一个 电池一个 充电器 其他配件需要另花钱买,其他渠道购买价格稍贵些
官网1999元,包括裸机一个 电池一个 充电器 其他配件需要另花钱买,其他渠道购买价格稍贵些
小米3虽然还未发布,但以小米以往几代产品的售价来看,小米3的零售价依然是1999元。 小米3 小米3是继小米m1和小米m2的第三代手机,该机配置十分强大,手机屏幕也随市场需求升级到了5英寸,m3的硬件配置也十分强大,四核1.9ghz处理器以及2.5gb的ram,摄像头升级到1300万像素,电池容量达到3000毫安时,小编认为小米3代是2013年最受关注的手机之一。 查看更多答案>>
小米3虽然还未发布,但以小米以往几代产品的售价来看,小米3的零售价依然是1999元。 小米3 小米3是继小米m1和小米m2的第三代手机,该机配置十分强大,手机屏幕也随市场需求升级到了5英寸,m3的硬件配置也十分强大,四核1.9ghz处理器以及2.5gb的ram,摄像头升级到1300万像素,电池容量达到3000毫安时,小编认为小米3代是2013年最受关注的手机之一。 查看更多答案>>
嗨!
小米手机唯一销售渠道为小米官网www.xiaomi.com和天猫官方旗舰店http://xiaomi.tmall.com/index.htm?spm=a220o.1000855.w5002-2630003991.52.DYvC2a/?from=zhidaoad,没有电话销售渠道,没有实体店,也并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公司和个人代理 ,请勿上当受骗 。
小米官网上也有合约机销售,同时您也可以前往当地的联通和电信营业厅购买合约机。
合约机介绍:http://www.xiaomi.com/c/contract/
小米2S,32G的版本售价是1799元。www.xiaomi.com/mi2S可立即购买。
红米手机售价是联通版799元,移动版699元。www.xiaomi.com/hongmi
小米3,16G的售价是1999元。www.xiaomi.com/mi3
64G的售价是2499元。
小米盒子售价是299元。www.xiaomi.com/hezi
官网1999元,包括裸机一个 电池一个 充电器 其他配件需要另花钱买,其他渠道购买价格稍贵些
小米3虽然还未发布,但以小米以往几代产品的售价来看,小米3的零售价依然是1999元。 小米3 小米3是继小米m1和小米m2的第三代手机,该机配置十分强大,手机屏幕也随市场需求升级到了5英寸,m3的硬件配置也十分强大,四核1.9ghz处理器以及2.5gb的ram,摄像头升级到1300万像素,电池容量达到3000毫安时,小编认为小米3代是2013年最受关注的手机之一。 查看更多答案>>
6,小米3一般在手机店买多少钱? -
1. 小米没有实体店,用户可到小米商城购买手机,谨防购买到其他假货产品。
2. 小米3采用的是来自夏普和LG的高清IPS视网膜屏幕,屏幕尺寸提升至5英寸,分辨率提升至1080p级别,每英寸像素数达到441PPI。
3. 摄像头组合为1300万像素主摄像头+20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的组合,主摄像头的光圈为f/2.2,配备飞利浦双LED闪光灯,最高可支持1300万像素每秒连拍10张。
4. 小米手机3采用了全球首发的NVIDIA Tegra 4和高通骁龙800最新版“8 ×74AB系列”中的 8274AB(联通制式) 和 8674AB(电信制式)顶级四核处理器。2G RAM和16/64G ROM 。
小米官方目前是没有授权且不允许任何的实体店和第三方的私人的店铺发售小米手机,平板。和红米手机的裸机和小米电视的。没有经过任何电话销售的。
小米和红米手机采用的是网络直销,这样节省了中间成本,把优惠带给用户。
小米手机和红米手机的裸机的唯一销售渠道为小米官网www.xiaomi.com 和天猫官方旗舰店http://xiaomi.tmall.com/index.htm?spm=a220o.1000855.w5002-2630003991.52.DYvC2a/?from=zhidaoad,没有电话销售 渠道,没有实体店,也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公司和个人代理 ,请勿上当受骗。
小米官网上也有合约机销售,同时您也可以前往当地的联通和电信营业厅购买合约机。
合约机介绍:http://www.xiaomi.com/c/contract/
小米2S,32G的版本售价是1799元(已售罄)。www.xiaomi.com/mi2s。16G的价格是1299元。(已售罄但官网和天猫小米旗舰店不定时放货的。)
小米手机4,16g价格是1999元。64g是2499元。mi.com/mi4
小米手环售价是79元。
红米手机和红米1S售价是联通版和电信版799元,移动版和移动版1S是699元。www.xiaomi.com/hongmi
红米note售价是标准版799元。增强版999元。
小米3,16G的售价是1499元。www.xiaomi.com/mi3
64G的售价是1999元。
小米盒子售价是299元。增强版是399元。www.xiaomi.com/hezi
小米电视2售价是3999元。
链接mi.com/mitv
小米平板售价是16G 1499元!64G 1699元。
链接mi.com/mipad
你可以到小米官网去抢一个,那个价格是最便宜的,比到店里买要放心,其实只要你网络不错的话,是很容易抢到的
这个要看地域了,我们这边米3是在1900左右的哦,你可以到天猫的小米官方旗舰店里拍啊,才1499元哦,不过是裸机!只有标配的。
你好,小米3手机上市比较久了,在官网都没有销售了,在中关村的参考价格如下图所示:
当然你也可以去市面上有金立手机专柜的手机卖场看看!市面上的价位与官网的价位是有所差异的!市面的价位是根据当地消费水平以及经销商的销售方式而制定的!
1599 - 1732
1. 小米没有实体店,用户可到小米商城购买手机,谨防购买到其他假货产品。
2. 小米3采用的是来自夏普和LG的高清IPS视网膜屏幕,屏幕尺寸提升至5英寸,分辨率提升至1080p级别,每英寸像素数达到441PPI。
3. 摄像头组合为1300万像素主摄像头+20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的组合,主摄像头的光圈为f/2.2,配备飞利浦双LED闪光灯,最高可支持1300万像素每秒连拍10张。
4. 小米手机3采用了全球首发的NVIDIA Tegra 4和高通骁龙800最新版“8 ×74AB系列”中的 8274AB(联通制式) 和 8674AB(电信制式)顶级四核处理器。2G RAM和16/64G ROM 。
小米官方目前是没有授权且不允许任何的实体店和第三方的私人的店铺发售小米手机,平板。和红米手机的裸机和小米电视的。没有经过任何电话销售的。
小米和红米手机采用的是网络直销,这样节省了中间成本,把优惠带给用户。
小米手机和红米手机的裸机的唯一销售渠道为小米官网www.xiaomi.com 和天猫官方旗舰店http://xiaomi.tmall.com/index.htm?spm=a220o.1000855.w5002-2630003991.52.DYvC2a/?from=zhidaoad,没有电话销售 渠道,没有实体店,也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公司和个人代理 ,请勿上当受骗。
小米官网上也有合约机销售,同时您也可以前往当地的联通和电信营业厅购买合约机。
合约机介绍:http://www.xiaomi.com/c/contract/
小米2S,32G的版本售价是1799元(已售罄)。www.xiaomi.com/mi2s。16G的价格是1299元。(已售罄但官网和天猫小米旗舰店不定时放货的。)
小米手机4,16g价格是1999元。64g是2499元。mi.com/mi4
小米手环售价是79元。
红米手机和红米1S售价是联通版和电信版799元,移动版和移动版1S是699元。www.xiaomi.com/hongmi
红米note售价是标准版799元。增强版999元。
小米3,16G的售价是1499元。www.xiaomi.com/mi3
64G的售价是1999元。
小米盒子售价是299元。增强版是399元。www.xiaomi.com/hezi
小米电视2售价是3999元。
链接mi.com/mitv
小米平板售价是16G 1499元!64G 1699元。
链接mi.com/mipad
你可以到小米官网去抢一个,那个价格是最便宜的,比到店里买要放心,其实只要你网络不错的话,是很容易抢到的
这个要看地域了,我们这边米3是在1900左右的哦,你可以到天猫的小米官方旗舰店里拍啊,才1499元哦,不过是裸机!只有标配的。
你好,小米3手机上市比较久了,在官网都没有销售了,在中关村的参考价格如下图所示:
当然你也可以去市面上有金立手机专柜的手机卖场看看!市面上的价位与官网的价位是有所差异的!市面的价位是根据当地消费水平以及经销商的销售方式而制定的!
1599 - 1732
1. 小米没有实体店,用户可到小米商城购买手机,谨防购买到其他假货产品。
2. 小米3采用的是来自夏普和LG的高清IPS视网膜屏幕,屏幕尺寸提升至5英寸,分辨率提升至1080p级别,每英寸像素数达到441PPI。
3. 摄像头组合为1300万像素主摄像头+20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的组合,主摄像头的光圈为f/2.2,配备飞利浦双LED闪光灯,最高可支持1300万像素每秒连拍10张。
4. 小米手机3采用了全球首发的NVIDIA Tegra 4和高通骁龙800最新版“8 ×74AB系列”中的 8274AB(联通制式) 和 8674AB(电信制式)顶级四核处理器。2G RAM和16/64G ROM 。
小米官方目前是没有授权且不允许任何的实体店和第三方的私人的店铺发售小米手机,平板。和红米手机的裸机和小米电视的。没有经过任何电话销售的。
小米和红米手机采用的是网络直销,这样节省了中间成本,把优惠带给用户。
小米手机和红米手机的裸机的唯一销售渠道为小米官网www.xiaomi.com 和天猫官方旗舰店http://xiaomi.tmall.com/index.htm?spm=a220o.1000855.w5002-2630003991.52.DYvC2a/?from=zhidaoad,没有电话销售 渠道,没有实体店,也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公司和个人代理 ,请勿上当受骗。
小米官网上也有合约机销售,同时您也可以前往当地的联通和电信营业厅购买合约机。
合约机介绍:http://www.xiaomi.com/c/contract/
小米2S,32G的版本售价是1799元(已售罄)。www.xiaomi.com/mi2s。16G的价格是1299元。(已售罄但官网和天猫小米旗舰店不定时放货的。)
小米手机4,16g价格是1999元。64g是2499元。mi.com/mi4
小米手环售价是79元。
红米手机和红米1S售价是联通版和电信版799元,移动版和移动版1S是699元。www.xiaomi.com/hongmi
红米note售价是标准版799元。增强版999元。
小米3,16G的售价是1499元。www.xiaomi.com/mi3
64G的售价是1999元。
小米盒子售价是299元。增强版是399元。www.xiaomi.com/hezi
小米电视2售价是3999元。
链接mi.com/mitv
小米平板售价是16G 1499元!64G 1699元。
链接mi.com/mipad
你可以到小米官网去抢一个,那个价格是最便宜的,比到店里买要放心,其实只要你网络不错的话,是很容易抢到的
这个要看地域了,我们这边米3是在1900左右的哦,你可以到天猫的小米官方旗舰店里拍啊,才1499元哦,不过是裸机!只有标配的。
你好,小米3手机上市比较久了,在官网都没有销售了,在中关村的参考价格如下图所示:
当然你也可以去市面上有金立手机专柜的手机卖场看看!市面上的价位与官网的价位是有所差异的!市面的价位是根据当地消费水平以及经销商的销售方式而制定的!
1599 - 1732
7,1999元的价格杀手小米空调来了,但以下这些常识是小米无法轻易跨越...
1999元,小米终于按照自己习惯的性价比方式推出了一款空调产品:米家互联网空调。有点意外的是,拥有1700万粉丝的雷军并没有在微博上推荐这款产品。
小米的官方陈述中,这款空调的主要性能配置是:1.5匹、变频和三级能效。在这个配置下,小米的1999元(加上安装费2199元)是最低的那档价位了,但并不是最低的。
在小米空调的官方宣传要素中,这款互联网空调的卖点包括以下几个:① 高效制冷/热,快速变温能力 ;② 超静音,低至22分贝;③ 强大变频技术,节能省电;④ 米家APP/ 小爱同学 智能控制;⑤ 0.1°细腻调节,精准控温;⑥ 防霉抑菌滤网,易清洗;⑦简约外观,悬浮式设计;⑧ 6年质保
当然,小米空调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卖点:外观。小米称这款空调延续「G-Mark金奖」的设计,采用纯白极简设计风格和悬浮式造型,在空调市场独树一帜。
如此低的价格,再加上如此多的卖点,小米互联网空调是不是要颠覆空调行业了?以及小米互联网空调是不是要冲击格力了?毕竟之前格力董明珠和雷军有一个10亿元的赌约在先。
如果我们轻易的下这样一个结论,那么我们就是在颠覆一个基本的常识:一个没有技术、也没有工厂、同时也没有渠道的公司,能够在一夜之间做出一个产品,把格力这种在空调行业经营了20多年的领头羊公司颠覆掉。
小米做空调不是为了颠覆,而是为了自己的商业模式
实际上,这并不是小米第一次做空调,而是第三次做空调。
第一次是在2015年,小米与美的合作推出了“i青春智能空调”,价格2699元起,主要的卖点是可以与小米手环、米家智能家庭的实时联动,但是这款产品并不太成功,小米与美的此后没有推出新的产品。
第二次是2017年,小米生态链公司智米推出了一款全直流变频空调,价格4399元。不过在京东等电商平台上,智米空调的评价数量与格力、美的同价位产品相差甚远——至今这款智米空调在京东旗舰店的评价数也只是1000+。
在经过了两次并不成功的空调产品尝试,小米为什么还要继续做空调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小米必须找到一个新的增长点。上市后的小米面临着很大的业绩压力——在经过一个争议性的估值方式之后,小米需要持续高速增长以支撑目前的估值水平。但是在小米收入最为倚重的手机产品上,这个市场的整体增长已经放缓,此前增速较快的印度市场也很难保持之前的高速。
鉴于小米去年高达1100多亿的整体规模,小米并不太容易找到一个够量级的新增长点——虽然小米的生态产品已经覆盖了非常多的领域,但大部分的市场规模并不够大,去年小米来自IoT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营收为234.48亿元。而空调是一个可以满足小米增长需求的大市场,仅仅是格力去年的营收就达到了1500多亿。
不仅如此,空调行业的利润率也要明显高出手机公司,以格力电器为例,其去年的毛利率超过30%,而净利率高达15%。对于小米这样以性价比切入市场的公司来说,利润空间大就意味着机会。
小米做空调的另一个考虑并不是去颠覆格力这样的领头羊,也不是要颠覆空调行业,而是要完善自己的商业模式,尤其是IoT(物联网)战略。
无论是手机,电视,还是其他的硬件产品,小米的基本逻辑都是从性价比入手,以较低的价格吸引用户购买硬件产品,(小米品牌+传统企业代工+互联网功能+性冷淡风设计+低价),然后通过持续经营用户,获得持续的互联网收入。
和在手机市场消灭山寨手机一样,小米空调的定位本质上还是要把低端的空调品牌打掉,从而快速形成一定的市场份额和用户人群。
如果从这个定位来看,1999元的小米空调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但受到冲击的肯定不是格力和美的这样的领先品牌,而是那些小的空调品牌。
那么,整编了小的空调品牌和它们的市场之后,小米空调能够威胁到格力和美的这样的品牌么?
小米目前做不到的部分:空调行业的竞争门槛
大概是我们看到的成功故事太多了,现在的人都有点浮躁,总认为某些事情的发生会有奇迹。比如认为投资某个理财产品可以获得超过10%的安全投资回报,比如互联网公司能够很快地颠覆某个传统的行业。
颠覆的确在很多行业里都出现过,但真正能够很快实现颠覆的只有两类公司:一是互联网和科技公司,这类公司基于技术和网络效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幅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比如Facebook和Google;另一类是完全重新定义了产品,从而颠覆某个行业,比如iPhone。
相比其他的空调产品,小米空调的确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提升,比如外观的设计、互联网功能的体验以及其他一些细节的体验。但是这些并不是对传统空调产品的颠覆,而只是体验的部分提升。
小米空调这两个维度都没有做到,这意味着小米空调还是一款传统的空调产品。既然是一款传统的空调产品,那么有很多空调行业的常识是小米空调无法很快越过去的。
第一个常识是技术积累。以格力空调为例,截至去年年底,格力累计申请技术专利35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5000余项,其中2017年申请了4182件发明专利,授权发明专利1273件。而小米的招股说明书的数据显示,小米在空调领域共有29个专利,其中外观设计23个,实用新型6个。
对于小米空调来说,专利是个不小的隐患。今年5月份,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进行了一审宣判,格力电器起诉奥克斯空调涉嫌专利侵权,判令奥克斯共计赔偿格力4600万元。
可预见的未来,小米根本没有能力大规模投入空调的研发。一方面小米本身的利润率很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研发,其他研发投入比例本身就低于同类的手机公司;另一方面,小米的研发投入尚不支撑核心的手机业务,更不可能对空调研发投入太多。
空调行业的另一个常识是质量控制。由于固定需求的刚性,空调的返修率会极大影响用户的体验,这也是最重要的竞争门槛之一。业内领先的空调品牌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将返修率控制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准。以业内返修率指标最低的格力为例,2005年左右格力空调产品的返修率就已经降到千分之几(某些批次的货甚至能降到万分之4),而同行的返修率仍在百分之几,指标相差10倍。依靠代工的小米空调也很难在短期内在质量控制上达到顶尖水平。
最后一个常识是渠道。和手机市场类似,空调的销售也非常依赖线下。经过近20年的残酷竞争,无论是代理是直营,领先的空调品牌已经建立起了比较高的门槛和渠道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既包括销售的规模,也包括利润空间。低价位的小米空调本身利润空间就有限,很难给予传统渠道商太多的利润空间,这就使得小米空调很难撬动传统的线下渠道。
小米自建的线下渠道小米之家也许可以弥补部分线下渠道的不足,但仍无法解决此后可能面临的售后问题,包括维修、清洗、更换耗材等需要上门服务的部分。这也是空调行业比手机行业更依赖线下渠道的原因所在,小米空调作为一个新品牌很难短时间解决。
小米模式能撬动空调行业么
从产品本身来看,小米空调并没有太大的创新之处,仅仅是比同类的空调产品的外观上更有设计感了,也增加了一些细节的体验。
从竞争的角度看,小米空调更大的差异性来自于小米自身的IoT(物联网)平台——家里的不同硬件设备打通之后,用户可以获得更加便利和智能的体验。一方面,用户可以更加便捷的调用这些设备,另一方面,打通后的数据可以优化硬件设备的相关性能。
距今小米已经投资了200多家生态链企业,其中超过90家生产智能硬件。官方数据称,目前小米IoT平台全球接入的激活设备数超过 1 亿台。截止至 2017 年 11 月,IoT 智能设备超过 800 多种,日活跃设备数超过一千万,已连接家庭超过两千万家庭;每天的请求数超过 400 亿。
格力这样的空调领先公司拥有好几亿的用户,在产品上也拥有明显的性能和质量优势,但是这些用户都是沉默的,格力无法和这些用户形成有效的互动,也无法形成更多的商业价值。这是传统的硬件公司在战略上的短板。
小米从四五年前就开始布局IoT,这称得上是一个超前的正确的方向选择。在去年推出AI音箱小爱之后,小米的IoT战略有了一个极好的整合终端——AI音箱是家庭IoT设备最佳的整合和输出平台。
目前来看,小米拥有业内最完整也最深入的IoT业务,这也是小米要做空调产品的底气所在。
但是小米IoT也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小米太不聚焦,进入了太多硬件产品市场。小米投资了90多家生产智能硬件的公司,这意味着小米需要在如此众多的产品线上去和不同的公司竞争。从常识和历史来看,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公司可以同时在如此多的产品线上赢得竞争。
小米本身的资金能力、研发投入以及制造管理能力绝对无法同时兼顾这么多产品。这种投资或者贴牌的产品扩张模式可以很快地带来规模,但是很难有持续性。类似空调这样的产品,小米无法真正和业内的领先公司竞争。
在小米IoT平台上的1亿台设备中,路由器、手环、电视盒子和电视差占到80%以上的份额,再去掉AI音箱、空气净化器、智能摄像头和智能电饭煲等出货量超过百万的产品,小米的90多中智能硬件能够形成规模的并不多,能够形成产品差异性的更少。
当然,如果小米一开始聚焦也不可能有现在的IoT平台的规模性,这和小米做手机的逻辑是一样的。
小米会逐渐提升自己的IoT产品性能和品质,而传统硬件公司也会增加自己的互联网性能,而且会和其他手机公司或者互联网公司联合。在这个时间窗口中,小米和传统的硬件公司都各有短板和优势。
问题是,互联网体验PK产品能力,哪个的提升难度更大?
1999元,小米终于按照自己习惯的性价比方式推出了一款空调产品:米家互联网空调。有点意外的是,拥有1700万粉丝的雷军并没有在微博上推荐这款产品。
小米的官方陈述中,这款空调的主要性能配置是:1.5匹、变频和三级能效。在这个配置下,小米的1999元(加上安装费2199元)是最低的那档价位了,但并不是最低的。
在小米空调的官方宣传要素中,这款互联网空调的卖点包括以下几个:① 高效制冷/热,快速变温能力 ;② 超静音,低至22分贝;③ 强大变频技术,节能省电;④ 米家APP/ 小爱同学 智能控制;⑤ 0.1°细腻调节,精准控温;⑥ 防霉抑菌滤网,易清洗;⑦简约外观,悬浮式设计;⑧ 6年质保
当然,小米空调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卖点:外观。小米称这款空调延续「G-Mark金奖」的设计,采用纯白极简设计风格和悬浮式造型,在空调市场独树一帜。
如此低的价格,再加上如此多的卖点,小米互联网空调是不是要颠覆空调行业了?以及小米互联网空调是不是要冲击格力了?毕竟之前格力董明珠和雷军有一个10亿元的赌约在先。
如果我们轻易的下这样一个结论,那么我们就是在颠覆一个基本的常识:一个没有技术、也没有工厂、同时也没有渠道的公司,能够在一夜之间做出一个产品,把格力这种在空调行业经营了20多年的领头羊公司颠覆掉。
小米做空调不是为了颠覆,而是为了自己的商业模式
实际上,这并不是小米第一次做空调,而是第三次做空调。
第一次是在2015年,小米与美的合作推出了“i青春智能空调”,价格2699元起,主要的卖点是可以与小米手环、米家智能家庭的实时联动,但是这款产品并不太成功,小米与美的此后没有推出新的产品。
第二次是2017年,小米生态链公司智米推出了一款全直流变频空调,价格4399元。不过在京东等电商平台上,智米空调的评价数量与格力、美的同价位产品相差甚远——至今这款智米空调在京东旗舰店的评价数也只是1000+。
在经过了两次并不成功的空调产品尝试,小米为什么还要继续做空调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小米必须找到一个新的增长点。上市后的小米面临着很大的业绩压力——在经过一个争议性的估值方式之后,小米需要持续高速增长以支撑目前的估值水平。但是在小米收入最为倚重的手机产品上,这个市场的整体增长已经放缓,此前增速较快的印度市场也很难保持之前的高速。
鉴于小米去年高达1100多亿的整体规模,小米并不太容易找到一个够量级的新增长点——虽然小米的生态产品已经覆盖了非常多的领域,但大部分的市场规模并不够大,去年小米来自IoT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营收为234.48亿元。而空调是一个可以满足小米增长需求的大市场,仅仅是格力去年的营收就达到了1500多亿。
不仅如此,空调行业的利润率也要明显高出手机公司,以格力电器为例,其去年的毛利率超过30%,而净利率高达15%。对于小米这样以性价比切入市场的公司来说,利润空间大就意味着机会。
小米做空调的另一个考虑并不是去颠覆格力这样的领头羊,也不是要颠覆空调行业,而是要完善自己的商业模式,尤其是IoT(物联网)战略。
无论是手机,电视,还是其他的硬件产品,小米的基本逻辑都是从性价比入手,以较低的价格吸引用户购买硬件产品,(小米品牌+传统企业代工+互联网功能+性冷淡风设计+低价),然后通过持续经营用户,获得持续的互联网收入。
和在手机市场消灭山寨手机一样,小米空调的定位本质上还是要把低端的空调品牌打掉,从而快速形成一定的市场份额和用户人群。
如果从这个定位来看,1999元的小米空调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但受到冲击的肯定不是格力和美的这样的领先品牌,而是那些小的空调品牌。
那么,整编了小的空调品牌和它们的市场之后,小米空调能够威胁到格力和美的这样的品牌么?
小米目前做不到的部分:空调行业的竞争门槛
大概是我们看到的成功故事太多了,现在的人都有点浮躁,总认为某些事情的发生会有奇迹。比如认为投资某个理财产品可以获得超过10%的安全投资回报,比如互联网公司能够很快地颠覆某个传统的行业。
颠覆的确在很多行业里都出现过,但真正能够很快实现颠覆的只有两类公司:一是互联网和科技公司,这类公司基于技术和网络效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幅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比如Facebook和Google;另一类是完全重新定义了产品,从而颠覆某个行业,比如iPhone。
相比其他的空调产品,小米空调的确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提升,比如外观的设计、互联网功能的体验以及其他一些细节的体验。但是这些并不是对传统空调产品的颠覆,而只是体验的部分提升。
小米空调这两个维度都没有做到,这意味着小米空调还是一款传统的空调产品。既然是一款传统的空调产品,那么有很多空调行业的常识是小米空调无法很快越过去的。
第一个常识是技术积累。以格力空调为例,截至去年年底,格力累计申请技术专利35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5000余项,其中2017年申请了4182件发明专利,授权发明专利1273件。而小米的招股说明书的数据显示,小米在空调领域共有29个专利,其中外观设计23个,实用新型6个。
对于小米空调来说,专利是个不小的隐患。今年5月份,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进行了一审宣判,格力电器起诉奥克斯空调涉嫌专利侵权,判令奥克斯共计赔偿格力4600万元。
可预见的未来,小米根本没有能力大规模投入空调的研发。一方面小米本身的利润率很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研发,其他研发投入比例本身就低于同类的手机公司;另一方面,小米的研发投入尚不支撑核心的手机业务,更不可能对空调研发投入太多。
空调行业的另一个常识是质量控制。由于固定需求的刚性,空调的返修率会极大影响用户的体验,这也是最重要的竞争门槛之一。业内领先的空调品牌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将返修率控制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准。以业内返修率指标最低的格力为例,2005年左右格力空调产品的返修率就已经降到千分之几(某些批次的货甚至能降到万分之4),而同行的返修率仍在百分之几,指标相差10倍。依靠代工的小米空调也很难在短期内在质量控制上达到顶尖水平。
最后一个常识是渠道。和手机市场类似,空调的销售也非常依赖线下。经过近20年的残酷竞争,无论是代理是直营,领先的空调品牌已经建立起了比较高的门槛和渠道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既包括销售的规模,也包括利润空间。低价位的小米空调本身利润空间就有限,很难给予传统渠道商太多的利润空间,这就使得小米空调很难撬动传统的线下渠道。
小米自建的线下渠道小米之家也许可以弥补部分线下渠道的不足,但仍无法解决此后可能面临的售后问题,包括维修、清洗、更换耗材等需要上门服务的部分。这也是空调行业比手机行业更依赖线下渠道的原因所在,小米空调作为一个新品牌很难短时间解决。
小米模式能撬动空调行业么
从产品本身来看,小米空调并没有太大的创新之处,仅仅是比同类的空调产品的外观上更有设计感了,也增加了一些细节的体验。
从竞争的角度看,小米空调更大的差异性来自于小米自身的IoT(物联网)平台——家里的不同硬件设备打通之后,用户可以获得更加便利和智能的体验。一方面,用户可以更加便捷的调用这些设备,另一方面,打通后的数据可以优化硬件设备的相关性能。
距今小米已经投资了200多家生态链企业,其中超过90家生产智能硬件。官方数据称,目前小米IoT平台全球接入的激活设备数超过 1 亿台。截止至 2017 年 11 月,IoT 智能设备超过 800 多种,日活跃设备数超过一千万,已连接家庭超过两千万家庭;每天的请求数超过 400 亿。
格力这样的空调领先公司拥有好几亿的用户,在产品上也拥有明显的性能和质量优势,但是这些用户都是沉默的,格力无法和这些用户形成有效的互动,也无法形成更多的商业价值。这是传统的硬件公司在战略上的短板。
小米从四五年前就开始布局IoT,这称得上是一个超前的正确的方向选择。在去年推出AI音箱小爱之后,小米的IoT战略有了一个极好的整合终端——AI音箱是家庭IoT设备最佳的整合和输出平台。
目前来看,小米拥有业内最完整也最深入的IoT业务,这也是小米要做空调产品的底气所在。
但是小米IoT也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小米太不聚焦,进入了太多硬件产品市场。小米投资了90多家生产智能硬件的公司,这意味着小米需要在如此众多的产品线上去和不同的公司竞争。从常识和历史来看,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公司可以同时在如此多的产品线上赢得竞争。
小米本身的资金能力、研发投入以及制造管理能力绝对无法同时兼顾这么多产品。这种投资或者贴牌的产品扩张模式可以很快地带来规模,但是很难有持续性。类似空调这样的产品,小米无法真正和业内的领先公司竞争。
在小米IoT平台上的1亿台设备中,路由器、手环、电视盒子和电视差占到80%以上的份额,再去掉AI音箱、空气净化器、智能摄像头和智能电饭煲等出货量超过百万的产品,小米的90多中智能硬件能够形成规模的并不多,能够形成产品差异性的更少。
当然,如果小米一开始聚焦也不可能有现在的IoT平台的规模性,这和小米做手机的逻辑是一样的。
小米会逐渐提升自己的IoT产品性能和品质,而传统硬件公司也会增加自己的互联网性能,而且会和其他手机公司或者互联网公司联合。在这个时间窗口中,小米和传统的硬件公司都各有短板和优势。
问题是,互联网体验PK产品能力,哪个的提升难度更大?
1999元,小米终于按照自己习惯的性价比方式推出了一款空调产品:米家互联网空调。有点意外的是,拥有1700万粉丝的雷军并没有在微博上推荐这款产品。
小米的官方陈述中,这款空调的主要性能配置是:1.5匹、变频和三级能效。在这个配置下,小米的1999元(加上安装费2199元)是最低的那档价位了,但并不是最低的。
在小米空调的官方宣传要素中,这款互联网空调的卖点包括以下几个:① 高效制冷/热,快速变温能力 ;② 超静音,低至22分贝;③ 强大变频技术,节能省电;④ 米家APP/ 小爱同学 智能控制;⑤ 0.1°细腻调节,精准控温;⑥ 防霉抑菌滤网,易清洗;⑦简约外观,悬浮式设计;⑧ 6年质保
当然,小米空调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卖点:外观。小米称这款空调延续「G-Mark金奖」的设计,采用纯白极简设计风格和悬浮式造型,在空调市场独树一帜。
如此低的价格,再加上如此多的卖点,小米互联网空调是不是要颠覆空调行业了?以及小米互联网空调是不是要冲击格力了?毕竟之前格力董明珠和雷军有一个10亿元的赌约在先。
如果我们轻易的下这样一个结论,那么我们就是在颠覆一个基本的常识:一个没有技术、也没有工厂、同时也没有渠道的公司,能够在一夜之间做出一个产品,把格力这种在空调行业经营了20多年的领头羊公司颠覆掉。
小米做空调不是为了颠覆,而是为了自己的商业模式
实际上,这并不是小米第一次做空调,而是第三次做空调。
第一次是在2015年,小米与美的合作推出了“i青春智能空调”,价格2699元起,主要的卖点是可以与小米手环、米家智能家庭的实时联动,但是这款产品并不太成功,小米与美的此后没有推出新的产品。
第二次是2017年,小米生态链公司智米推出了一款全直流变频空调,价格4399元。不过在京东等电商平台上,智米空调的评价数量与格力、美的同价位产品相差甚远——至今这款智米空调在京东旗舰店的评价数也只是1000+。
在经过了两次并不成功的空调产品尝试,小米为什么还要继续做空调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小米必须找到一个新的增长点。上市后的小米面临着很大的业绩压力——在经过一个争议性的估值方式之后,小米需要持续高速增长以支撑目前的估值水平。但是在小米收入最为倚重的手机产品上,这个市场的整体增长已经放缓,此前增速较快的印度市场也很难保持之前的高速。
鉴于小米去年高达1100多亿的整体规模,小米并不太容易找到一个够量级的新增长点——虽然小米的生态产品已经覆盖了非常多的领域,但大部分的市场规模并不够大,去年小米来自IoT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营收为234.48亿元。而空调是一个可以满足小米增长需求的大市场,仅仅是格力去年的营收就达到了1500多亿。
不仅如此,空调行业的利润率也要明显高出手机公司,以格力电器为例,其去年的毛利率超过30%,而净利率高达15%。对于小米这样以性价比切入市场的公司来说,利润空间大就意味着机会。
小米做空调的另一个考虑并不是去颠覆格力这样的领头羊,也不是要颠覆空调行业,而是要完善自己的商业模式,尤其是IoT(物联网)战略。
无论是手机,电视,还是其他的硬件产品,小米的基本逻辑都是从性价比入手,以较低的价格吸引用户购买硬件产品,(小米品牌+传统企业代工+互联网功能+性冷淡风设计+低价),然后通过持续经营用户,获得持续的互联网收入。
和在手机市场消灭山寨手机一样,小米空调的定位本质上还是要把低端的空调品牌打掉,从而快速形成一定的市场份额和用户人群。
如果从这个定位来看,1999元的小米空调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但受到冲击的肯定不是格力和美的这样的领先品牌,而是那些小的空调品牌。
那么,整编了小的空调品牌和它们的市场之后,小米空调能够威胁到格力和美的这样的品牌么?
小米目前做不到的部分:空调行业的竞争门槛
大概是我们看到的成功故事太多了,现在的人都有点浮躁,总认为某些事情的发生会有奇迹。比如认为投资某个理财产品可以获得超过10%的安全投资回报,比如互联网公司能够很快地颠覆某个传统的行业。
颠覆的确在很多行业里都出现过,但真正能够很快实现颠覆的只有两类公司:一是互联网和科技公司,这类公司基于技术和网络效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幅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比如Facebook和Google;另一类是完全重新定义了产品,从而颠覆某个行业,比如iPhone。
相比其他的空调产品,小米空调的确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提升,比如外观的设计、互联网功能的体验以及其他一些细节的体验。但是这些并不是对传统空调产品的颠覆,而只是体验的部分提升。
小米空调这两个维度都没有做到,这意味着小米空调还是一款传统的空调产品。既然是一款传统的空调产品,那么有很多空调行业的常识是小米空调无法很快越过去的。
第一个常识是技术积累。以格力空调为例,截至去年年底,格力累计申请技术专利35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5000余项,其中2017年申请了4182件发明专利,授权发明专利1273件。而小米的招股说明书的数据显示,小米在空调领域共有29个专利,其中外观设计23个,实用新型6个。
对于小米空调来说,专利是个不小的隐患。今年5月份,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进行了一审宣判,格力电器起诉奥克斯空调涉嫌专利侵权,判令奥克斯共计赔偿格力4600万元。
可预见的未来,小米根本没有能力大规模投入空调的研发。一方面小米本身的利润率很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研发,其他研发投入比例本身就低于同类的手机公司;另一方面,小米的研发投入尚不支撑核心的手机业务,更不可能对空调研发投入太多。
空调行业的另一个常识是质量控制。由于固定需求的刚性,空调的返修率会极大影响用户的体验,这也是最重要的竞争门槛之一。业内领先的空调品牌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将返修率控制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准。以业内返修率指标最低的格力为例,2005年左右格力空调产品的返修率就已经降到千分之几(某些批次的货甚至能降到万分之4),而同行的返修率仍在百分之几,指标相差10倍。依靠代工的小米空调也很难在短期内在质量控制上达到顶尖水平。
最后一个常识是渠道。和手机市场类似,空调的销售也非常依赖线下。经过近20年的残酷竞争,无论是代理是直营,领先的空调品牌已经建立起了比较高的门槛和渠道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既包括销售的规模,也包括利润空间。低价位的小米空调本身利润空间就有限,很难给予传统渠道商太多的利润空间,这就使得小米空调很难撬动传统的线下渠道。
小米自建的线下渠道小米之家也许可以弥补部分线下渠道的不足,但仍无法解决此后可能面临的售后问题,包括维修、清洗、更换耗材等需要上门服务的部分。这也是空调行业比手机行业更依赖线下渠道的原因所在,小米空调作为一个新品牌很难短时间解决。
小米模式能撬动空调行业么
从产品本身来看,小米空调并没有太大的创新之处,仅仅是比同类的空调产品的外观上更有设计感了,也增加了一些细节的体验。
从竞争的角度看,小米空调更大的差异性来自于小米自身的IoT(物联网)平台——家里的不同硬件设备打通之后,用户可以获得更加便利和智能的体验。一方面,用户可以更加便捷的调用这些设备,另一方面,打通后的数据可以优化硬件设备的相关性能。
距今小米已经投资了200多家生态链企业,其中超过90家生产智能硬件。官方数据称,目前小米IoT平台全球接入的激活设备数超过 1 亿台。截止至 2017 年 11 月,IoT 智能设备超过 800 多种,日活跃设备数超过一千万,已连接家庭超过两千万家庭;每天的请求数超过 400 亿。
格力这样的空调领先公司拥有好几亿的用户,在产品上也拥有明显的性能和质量优势,但是这些用户都是沉默的,格力无法和这些用户形成有效的互动,也无法形成更多的商业价值。这是传统的硬件公司在战略上的短板。
小米从四五年前就开始布局IoT,这称得上是一个超前的正确的方向选择。在去年推出AI音箱小爱之后,小米的IoT战略有了一个极好的整合终端——AI音箱是家庭IoT设备最佳的整合和输出平台。
目前来看,小米拥有业内最完整也最深入的IoT业务,这也是小米要做空调产品的底气所在。
但是小米IoT也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小米太不聚焦,进入了太多硬件产品市场。小米投资了90多家生产智能硬件的公司,这意味着小米需要在如此众多的产品线上去和不同的公司竞争。从常识和历史来看,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公司可以同时在如此多的产品线上赢得竞争。
小米本身的资金能力、研发投入以及制造管理能力绝对无法同时兼顾这么多产品。这种投资或者贴牌的产品扩张模式可以很快地带来规模,但是很难有持续性。类似空调这样的产品,小米无法真正和业内的领先公司竞争。
在小米IoT平台上的1亿台设备中,路由器、手环、电视盒子和电视差占到80%以上的份额,再去掉AI音箱、空气净化器、智能摄像头和智能电饭煲等出货量超过百万的产品,小米的90多中智能硬件能够形成规模的并不多,能够形成产品差异性的更少。
当然,如果小米一开始聚焦也不可能有现在的IoT平台的规模性,这和小米做手机的逻辑是一样的。
小米会逐渐提升自己的IoT产品性能和品质,而传统硬件公司也会增加自己的互联网性能,而且会和其他手机公司或者互联网公司联合。在这个时间窗口中,小米和传统的硬件公司都各有短板和优势。
问题是,互联网体验PK产品能力,哪个的提升难度更大?
8,小米 MIX 3 评测:滑盖全面屏 + 拍照全球前三,3299 元值得买吗?_...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 李晨。36氪经授权转载。
这是今年小米第二款 MIX 机型,同时冠以了 MIX 3 的名号,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大多数品牌系列以核心配置作为升级换代的标准时,从 MIX 2 到 MIX 2S ,处理器进行了升级换代,但 MIX 总体上是个小改款的增强版,而在 MIX 3 继续采用与 MIX 2S 相同的骁龙 845 之后,这个数字却跳到了 3。
显然,MIX 对于小米是个比较特殊的品类,既没有较为固定的升级换代节奏,也没有传统按照配置升级的习惯,那么 MIX 3 的升级依据究竟是什么?
更修长的 MIX 3,更艳丽的 MIX 3
小米 MIX 3 的三围数据为 157.89mm x 74.69mm x 8.46mm,重量 215g;而小米 MIX 2S 的三围数据为 150.86 x 74.9 x 8.1 mm,重量 189g。简单来看,MIX 3 比 MIX 2S 更大更厚更重了。
机身长度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屏幕比例和尺寸的变化,小米 MIX 3 的屏幕尺寸增大到了 6.39 英寸,回到了第一代 MIX 的尺寸。但如果细究尺寸的话,其实 MIX 3 的屏幕比第一代 MIX 要小,因为 MIX 3 的屏幕比例为 19.5:9, 而初代 MIX 为 17:9,对了 MIX 2 和 2S 是 18:9 的屏幕。
虽然屏幕尺寸上有大有小,但每一代屏幕都变得比上一代更加修长,这也让 MIX 整体的上手感觉出现了变化。
MIX 3 的屏幕采用了三星的 AMOLED 面板,分辨率为 2340 x 1080。在参数上其实已经没什么好说的,遗憾的就是还是没有达到 2K 级别吧。至于屏占比,MIX 3 毫无疑问创下自家新高,达到了 93.4%,这个数值已经非常非常接近 Find X。
FHD+ 级别分辨率,6.39 英寸的三星 AMOLED 屏幕,这让我对 MIX 3 的细腻度还是有一丢丢担忧,PPI 404 不算很高,钻石排列也会对细腻度有一定的折损。和 2K 级别的 Note 9 仔细对比之后,细腻度的确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仔细观察字体的边缘可以感觉到彩色的像素点,当然这个前提是处于「观察」的情况下,我不太清楚大多数人对这样的差距是否敏感,但「日常使用差距不大」这种形容对我来说并不是敷衍或是洗地。
在亮度和发色倾向上,爱范儿拿到的这台小米 MIX 3 较为偏冷,和有些偏红的小米 8 探索版比起来,整体色调略有偏绿,不过小米提供了比较细致的色温调节,用户可以自己调节至比较舒服的状态。至于亮度,在肉眼上似乎和手上的小米 8 没有多少差别。
对于 MIX 系列来说,这是第一次采用 AMOLED 屏幕,这对于「LCD 永不为奴」党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但对于小米来说却是利大于弊的一次选择,因为 OLED 的轻薄性,让 MIX 3 的内容空间可以稍稍收窄一些,对于厚度控制是十分有利的,尤其是 MIX 3 采用了滑盖设计,对于厚度的要求更为迫切。
我们现在再谈谈目前手机屏幕的「刘海」和「下巴」,从初代 MIX 带来全面屏的概念已经两年多,市场的发展却似乎和小米当年的愿景有一定的差距,当年推出全面屏理念,其实在形态上更接近夏普无边框手机 Crystal 的进化版。
而在 MIX 3 推出的今天,额头、刘海、下巴成了手机正面设计常见的几个形容词,尤其是被称为「刘海屏」的异形全面屏设计,已经从带有调侃的性质的形容,变成了常规性的用词,进而还衍生出了小刘海、美人尖、水滴屏、珍珠屏等等营销词汇,连小米自己的小米 8 全系列产品中都运用了刘海屏设计。
而依旧没有向刘海妥协的,就是 MIX 系列。初代 MIX 成为全面屏概念的奠基者的同时,或许也为这个系列带来一定的「规矩」,比如坚持 MIX 全面屏路线不动摇,不和异形全面屏做朋友之类的,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好事,因为现在市面上的「刘海屏」已经太多了,MIX 3 的坚持为我们带来了为数不多没有刘海的高端产品。
其他方面,MIX 3 依旧支持息屏显示、阳光屏和护眼屏等功能,但是没有提到 HDR 视频,即便目前 HDR 视频片源不多,但这个功能应该成为高端机的标配。
机身宽度是唯一减小的数据,所以把 MIX 3 拿在手上的时候整体感觉会更加修长。但 215g 的重量依旧带来了沉甸甸的手感,比 Galaxy Note 9(201g)和 iPhone XS Max(208g)都要重。
考虑到是滑盖设计,其实 8.46mm 也是能让人接受的。观察 MIX 3 的侧面可以发现,滑盖设计的 MIX3 有明显的分层,可滑动的上层部分采用了哑光黑色的处理,和下半部分抛光处理的金属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
新增宝石蓝配色,但金线设计简化了
在色彩上,小米这次更进一步新增了宝石蓝配色,和翡翠色一样,这个宝石蓝也是有说到的。根据小米官方提供的资料,他们从故宫博物院的诸多馆藏国宝得到启发,这个宝石蓝配色又称「霁蓝」,指雨后初晴天空的颜色。在传统陶瓷工艺中,宝石蓝釉因其工艺复杂程度被奉为上品,又被称为国宝之色。当然翡翠绿颜色也继续提供,像爱范儿这次拿到的就是翡翠色版本的小米 MIX 3。
在上一代的小米 MIX 2S 翡翠艺术版上,边框采用了磨砂处理的铝合金,而在 MIX3 上换成了硬度更高的 7075-T651 超强度铝合金,当然强度这方面无法直观感受到,但铝合金边框处理改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变化。
是的,小米 MIX3 的边框由原先的磨砂变成了抛光,但同样地保持了绿色,在观感上十分接近 iPhone X 的不锈钢光泽,这种「明骚」的感觉虽然是一个细节处理,却成了一个很抓人的小设计,就连 MIX2S 上灰色的天线断口的颜色这次也涂成了绿色。
这次在 MIX 3 上还有一些细节的变化,后盖上原先「MI MIXDESIGNED BY XIAO MI」的标语被缩减成了「MIX BY XIAO MI」。以往长长的英文标语不仅是 MIX 系列的身份证明,也作为设计元素来平衡后盖的视觉,但在 MIX 3 上这种规则被打破,MIX 系列的标语不仅被简化,还把「BY XIAO MI」还进一步缩减字号,只突出了「MIX」三个字母。
整体而言,原先 MIX 上线条感被大幅度削减,这其中也包括摄像头和指纹识别的金线边,现在你在 MIX 3 上也找不到了。另一方面,在黑白两色被都被 MIX 玩过之后,MIX 向着更加多彩的方向在发展,比如翡翠绿,以及这次新加入的宝石蓝。
这种设计变动的根据我个人猜测可能有两点原因,第一是金色线边和黑白两色很融洽,在随着翡翠绿和宝石蓝的出现,金色在更多的颜色上不一定会和谐,为了减少可能的色彩冲突,金线边被去掉也是有理由的。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翡翠绿还是宝石蓝,MIX 营造的都是一种温润的宝石感,色彩不鲜亮,但是沉稳和有温度。尤其是照着这样的设计思路来说,纯净的一体感是很重要的,而过多的线条会削弱这种感觉。
滑盖是有效的方案,但不是完美的方案
外观设计改变最大的是滑盖部分,我特意放到外观部分末尾来说。对于这个滑盖设计,我认为这是追求屏占比道路上一个可行的方案,但远远不是一个高效的方案,更提不上说是完美的方案。
可行的意思代表这是一个能达到最初目的方案,就是进一步提高屏占比,而说它不够高效的意思是,滑盖会带来用户体验的改变,而且这种用户体验不是往显著更好的方向。
简单来说,这是以割裂用户习惯和增加误触的可能性来换取屏占比的提升。比如在下滑的过程中,如果你不小心按住了屏幕上的图标,那么这个应用就会打开,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典型误触场景。
说到好的一方面,这个滑盖做的还是相当魔性,滑动的感觉非常清脆,小米官方也笑称 MIX 3 有成为新一代「解压神器」的潜质。当然玩笑归玩笑,小米对这个滑盖的背后设计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采用了磁动力滑轨的设计。通过钕铁硼永磁铁施加在垂直方向上的力,理论上 MIX 3 的滑盖寿命会比较长,能够达到 30 万次。
爱范儿拿到的这台 MIX 3 在出厂时就已经升级到了 MIUI 10 开发版和 Android Pie,系统版本是相当新,但也因此碰到了些 BUG,比如进入设置界面出现过一次白屏。至于功能部分,MIX 3 在系统上增加了一个滑盖设置的功能选项,用来自定义滑盖相关部分设定,包括可以设置下滑盖后的默认动作是什么。系统默认是开启前置摄像头,当然你也可以换成启动某个特定应用,或者打开工具抽屉等等,这个工具抽屉包含了常用一些快捷操作,比如倒计时、天气、计算器、便签、微信和支付宝的扫一扫与付款码等。目前这个快捷抽屉是固定的,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
哦,为了增加趣味性,小米还给 MIX 3 的滑盖做了音效设计,默认采用的是略带赛博朋克味的「科技」音效。其他还有刀剑出鞘声和打火机翻盖声等等,都试过一遍之后我觉得有点太过中二,还是默默地关掉了这项功能。
不过 MIX 3 这次依旧采用了后置指纹设计,这就让人有点难受了,因为更早发布的小米 8 已经有了透明探索版和屏幕指纹版两款采用屏幕指纹的机型,更晚更高端的 MIX 3 没有,我想小米之后还是会对大众作出解释的。
另外 MIX 3 还有两个体验上的小升级:有些时候在最大音量下音量还是不够,通过再次按下音量+,会启动超级音量模式,再增加 27% 的最大音量;另外一个功能是增加了加密门禁卡模拟,当然这个功能需要物业配合刷入加密信息。
MIX 3 的发布,距离 MIX 2S 相隔了仅仅七个月的时间,今年 3 月份 MIX 2S 在国内首发了骁龙 845,仅仅七个月时间对于骁龙 845 来说还没有结束其生命周期,所以 MIX 3 也继续沿用了骁龙 845 处理器,所以在性能这部分,MIX 3 不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骁龙 845 处理器,10nm 工艺,Adreno 630 GPU, Spectra 280 ISP 和 Hexagon 685 DSP 和 X20 LTE 基带都是在这半年多已经被翻来覆去咬碎嚼烂的东西。唯一让人惊喜的是,MIX 3 这次准备了 10GB 运行内存的版本,不过第一部 10GB 运行内存的机型已经在前两天被黑鲨游戏手机 Helo 截胡,所以 MIX 3 没有抢到首发,只能说是首批 10GB 机型,而且还和黑鲨类似,限定了故宫特别版才有这个配置。普通版本的 MIX 3 只有 6G+128GB、8G+128GB、8G+256GB 这三个版本。
MIX 3 是小米 MIX 家族里电池最小的一代,初代 MIX 的 4400mAh 最高,到了 MIX 2 和 MIX 2S 生生缩减到了3400mAh,而到了 MIX 3 电池容量已经只剩下了3200mAh。
从实际体验来看,MIX 3 是「撑一天」的水准,更量化的说,在使用 100% 亮度和 1/3 音量下,播放一集 B 站的《JOJO》动画(带弹幕)消耗电量为 6%,连播三集之后电量从 100% 下降到了 83%。MIX 3 不是续航让人惊艳的机型,普通、够用是对其续航能力的评价。
差点忘了,MIX 3 全版本赠送 10W 无线快充底座,而之前只有 MIX 2S 尊享版才附送充电底座。
超级夜景其实是超级 HDR
对于绝大部分手机来说,拍照仍然是个绕不开的体验环节,社交网络带来的需求催生了大量的图片需求,而其中可能 99% 的照片都来自移动端,因此手机拍照的优先级正在越发提高,无论是苹果还是 Google,拍照都是整场发布会里划重点的部分。
从摄像头的硬件上来说,MIX 3 对比小米 8 并没有实质上的变化,从索尼 IMX 363 的主摄像头到三星的 S5K3M3 副摄,都是完全一样的硬件。唯一能在这几个月期间产生变化的,就是算法上的软实力。
实际上小米也确实表现出了在算法上的进一步提升,量化的表现就是 DxO 的总分从 99 分提升到了 103 分,和三星 Galaxy Note 9 处于统一分段,但 108 分的拍照分比同为 103 总分的 Note 9 (拍照分 107)和 U12+(拍照分 106)都要更高。
在环境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其实 MIX 3 和小米 8 拉不开什么差距,毕竟都是同款双摄。在颜色和 HDR 力度方面也十分接近,放大观看的话,MIX 3 在画面边缘的表现比小米 8 更好,而且拍照时的测光与白平衡也更稳一些。
▲ 上图为小米 8,下图为 MIX 3
解析力方面,在 1200 万像素的 IMX 363 家族中彼此也不会有多少差距,不过小米 8 的成像相对来说更肉一点,MIX 3 的观感会更锐利,不过还是没有三星锐,多数情况下三星的样张清晰度会更高一些,但 100% 截图下三星也时常会出现锐化过度的情况。
手持超级夜景是 MIX 3 新增也是这次主打拍照功能,手持超级夜景解决的场景主要是长曝光和成片率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不光是小米,包括华为和 Google 刚刚在月初发布 Pixel 3 时推出的 Night Sight 功能,同样的超级夜景同一首歌个原理。
小米官方是这么解释超级夜景的,手持超级夜景是先用 AI 智能测光、AI 防抖自动校准、硬件多维多帧降噪、多重长曝光等 8 项处理打造类接近于长曝光的夜景拍照。在按下小米 MIX 3 的快门后,先通过 AI 智能测光检测场景内光线及抖动信息,再判定每一帧照片内最准确的曝光区域,保证画面暗部有细节,亮部不过曝,最后通过 AI 防抖在每帧照片智能选取 100 个关键特征点进行识别比对,从而补偿矫正画面中的抖动。
在目前的系统版本中,超级夜景被拿出来作为一级导航的一部分,和拍照、录像、慢动作等并列,把入口做到一级导航表示小米希望用户是经常使用超级夜景的。不过这个功能在拍照界面中就是叫做夜景,没有其它的花头。
通过实际拍摄发现,给手持超级夜景下一个定义的话,我会说这是个超级 HDR 功能,实质上也还是玩多帧合成,只是现在算法「更聪明」干涉的更多,实际上并不能单纯以画面亮度来论英雄。当然对于整体画面过暗的情况,超级夜景会显著提高画面亮度,但夜间光线实际上是很复杂的,不能以单一场景一概而论。
以下相同视角样张均为第二张采用超级夜景拍摄。
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到,在自动场景下已经开启了 HDR,但是自动 HDR 的效果对于夜间宽容度的表现完全是聊胜于无,整体画面十分黯淡。而在使用了夜景模式之后,整体画面亮度飙升,同时树木失色状况也得到了极大改善。这组照片中可以看到,整体画面的亮度更高的情况,宽容度还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包括来自四面八方的光线造成的夜间大光比的场景,MIX 3 保持了高光压得很出色的情况,还有更好的暗部细节表现。
但不是所有的液晶画面都会有这么出色的表现,实际上,超级夜景由于其多帧合成的本质,更适用于现场光线来源复杂和整体画面亮度不足的情况下,或者说是自动 HDR 力有不逮的情况下,超级是力度更强的表现。但是在自动 HDR 能力范围内的情况,超级夜景就很难与其拉开差距了,反而会暴露出画面锐化过度的缺点。
偶尔超级夜景的 HDR 过于用力,反而会出现整体偏暗的情况。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 960fps 慢动作摄影了,在常见的 240fps 基础上再度扩充 4 倍,达到了正常速度 1/32,足够记录水珠落下的瞬间。之前已经有一些品牌具备了功能,MIX 3 加入固然是好,但更多像是一种对高端定位的补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米还为 960fps 慢动作增加了 AI 配乐的功能,具体来说就是 AI 识别到画面是雨滴落下的时候会配上包含雨滴音效的音乐,但是很可惜我拍摄的夜间水珠落下的画面只有默认的配乐。
对于 MIX 系列,不能单纯地说是高端旗舰
MIX 2 的评测中,爱范儿曾经说过 MIX 系列在摆脱了初代的概念机成为独立系列之后,承担着小米品牌升级的重任,在功能和性能交给红米和小米数字系列之后,MIX 系列实际上代表着小米对工艺和设计这种更上层的需求落地实现,从 MIX「一面艺术,一面科技」的标语中可以看到,小米对工艺设计的概念具象化寄托到了我国古代发达的工艺品上,像陶瓷工艺和玉石文化,都是对此的细节体现。
对于这种工艺设计的追求,是想要为 MIX 系列营造的独特辨识度和系列的气质。所以小米不时的也推出一些大英博物馆特别版这种特殊版本来一次次巩固品牌的路线。但是目前来看,这个概念还没有在消费者中形成一个很明晰的认知,提到 MIX 系列会想到这事小米的高端系列,但这个高端的背后是工艺设计这点,还需要小米之后再继续努力去向大众灌输。
MIX 3 的继续延续了之前的路线定位,但让人担忧的是某些「高端功能」比如屏幕指纹的缺失会对这个系列造成一定的损害,一但大众消费者对这个系列的认知从「不一样」变成「不行」,那再挽回就会费上十倍百倍的力气。
之前有人说不理解为什么小米会选择故宫博物院这么难批的地方发布 MIX 3,颇有些吃力不讨好的感觉。但现在来看,小米或许是想告诉大家,MIX 就是一个走在工艺设计上一路不回头的系列,至于和其他品牌硬碰硬,还是交给小米 8 小米 9 吧。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 李晨。36氪经授权转载。
这是今年小米第二款 MIX 机型,同时冠以了 MIX 3 的名号,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大多数品牌系列以核心配置作为升级换代的标准时,从 MIX 2 到 MIX 2S ,处理器进行了升级换代,但 MIX 总体上是个小改款的增强版,而在 MIX 3 继续采用与 MIX 2S 相同的骁龙 845 之后,这个数字却跳到了 3。
显然,MIX 对于小米是个比较特殊的品类,既没有较为固定的升级换代节奏,也没有传统按照配置升级的习惯,那么 MIX 3 的升级依据究竟是什么?
更修长的 MIX 3,更艳丽的 MIX 3
小米 MIX 3 的三围数据为 157.89mm x 74.69mm x 8.46mm,重量 215g;而小米 MIX 2S 的三围数据为 150.86 x 74.9 x 8.1 mm,重量 189g。简单来看,MIX 3 比 MIX 2S 更大更厚更重了。
机身长度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屏幕比例和尺寸的变化,小米 MIX 3 的屏幕尺寸增大到了 6.39 英寸,回到了第一代 MIX 的尺寸。但如果细究尺寸的话,其实 MIX 3 的屏幕比第一代 MIX 要小,因为 MIX 3 的屏幕比例为 19.5:9, 而初代 MIX 为 17:9,对了 MIX 2 和 2S 是 18:9 的屏幕。
虽然屏幕尺寸上有大有小,但每一代屏幕都变得比上一代更加修长,这也让 MIX 整体的上手感觉出现了变化。
MIX 3 的屏幕采用了三星的 AMOLED 面板,分辨率为 2340 x 1080。在参数上其实已经没什么好说的,遗憾的就是还是没有达到 2K 级别吧。至于屏占比,MIX 3 毫无疑问创下自家新高,达到了 93.4%,这个数值已经非常非常接近 Find X。
FHD+ 级别分辨率,6.39 英寸的三星 AMOLED 屏幕,这让我对 MIX 3 的细腻度还是有一丢丢担忧,PPI 404 不算很高,钻石排列也会对细腻度有一定的折损。和 2K 级别的 Note 9 仔细对比之后,细腻度的确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仔细观察字体的边缘可以感觉到彩色的像素点,当然这个前提是处于「观察」的情况下,我不太清楚大多数人对这样的差距是否敏感,但「日常使用差距不大」这种形容对我来说并不是敷衍或是洗地。
在亮度和发色倾向上,爱范儿拿到的这台小米 MIX 3 较为偏冷,和有些偏红的小米 8 探索版比起来,整体色调略有偏绿,不过小米提供了比较细致的色温调节,用户可以自己调节至比较舒服的状态。至于亮度,在肉眼上似乎和手上的小米 8 没有多少差别。
对于 MIX 系列来说,这是第一次采用 AMOLED 屏幕,这对于「LCD 永不为奴」党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但对于小米来说却是利大于弊的一次选择,因为 OLED 的轻薄性,让 MIX 3 的内容空间可以稍稍收窄一些,对于厚度控制是十分有利的,尤其是 MIX 3 采用了滑盖设计,对于厚度的要求更为迫切。
我们现在再谈谈目前手机屏幕的「刘海」和「下巴」,从初代 MIX 带来全面屏的概念已经两年多,市场的发展却似乎和小米当年的愿景有一定的差距,当年推出全面屏理念,其实在形态上更接近夏普无边框手机 Crystal 的进化版。
而在 MIX 3 推出的今天,额头、刘海、下巴成了手机正面设计常见的几个形容词,尤其是被称为「刘海屏」的异形全面屏设计,已经从带有调侃的性质的形容,变成了常规性的用词,进而还衍生出了小刘海、美人尖、水滴屏、珍珠屏等等营销词汇,连小米自己的小米 8 全系列产品中都运用了刘海屏设计。
而依旧没有向刘海妥协的,就是 MIX 系列。初代 MIX 成为全面屏概念的奠基者的同时,或许也为这个系列带来一定的「规矩」,比如坚持 MIX 全面屏路线不动摇,不和异形全面屏做朋友之类的,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好事,因为现在市面上的「刘海屏」已经太多了,MIX 3 的坚持为我们带来了为数不多没有刘海的高端产品。
其他方面,MIX 3 依旧支持息屏显示、阳光屏和护眼屏等功能,但是没有提到 HDR 视频,即便目前 HDR 视频片源不多,但这个功能应该成为高端机的标配。
机身宽度是唯一减小的数据,所以把 MIX 3 拿在手上的时候整体感觉会更加修长。但 215g 的重量依旧带来了沉甸甸的手感,比 Galaxy Note 9(201g)和 iPhone XS Max(208g)都要重。
考虑到是滑盖设计,其实 8.46mm 也是能让人接受的。观察 MIX 3 的侧面可以发现,滑盖设计的 MIX3 有明显的分层,可滑动的上层部分采用了哑光黑色的处理,和下半部分抛光处理的金属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
新增宝石蓝配色,但金线设计简化了
在色彩上,小米这次更进一步新增了宝石蓝配色,和翡翠色一样,这个宝石蓝也是有说到的。根据小米官方提供的资料,他们从故宫博物院的诸多馆藏国宝得到启发,这个宝石蓝配色又称「霁蓝」,指雨后初晴天空的颜色。在传统陶瓷工艺中,宝石蓝釉因其工艺复杂程度被奉为上品,又被称为国宝之色。当然翡翠绿颜色也继续提供,像爱范儿这次拿到的就是翡翠色版本的小米 MIX 3。
在上一代的小米 MIX 2S 翡翠艺术版上,边框采用了磨砂处理的铝合金,而在 MIX3 上换成了硬度更高的 7075-T651 超强度铝合金,当然强度这方面无法直观感受到,但铝合金边框处理改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变化。
是的,小米 MIX3 的边框由原先的磨砂变成了抛光,但同样地保持了绿色,在观感上十分接近 iPhone X 的不锈钢光泽,这种「明骚」的感觉虽然是一个细节处理,却成了一个很抓人的小设计,就连 MIX2S 上灰色的天线断口的颜色这次也涂成了绿色。
这次在 MIX 3 上还有一些细节的变化,后盖上原先「MI MIXDESIGNED BY XIAO MI」的标语被缩减成了「MIX BY XIAO MI」。以往长长的英文标语不仅是 MIX 系列的身份证明,也作为设计元素来平衡后盖的视觉,但在 MIX 3 上这种规则被打破,MIX 系列的标语不仅被简化,还把「BY XIAO MI」还进一步缩减字号,只突出了「MIX」三个字母。
整体而言,原先 MIX 上线条感被大幅度削减,这其中也包括摄像头和指纹识别的金线边,现在你在 MIX 3 上也找不到了。另一方面,在黑白两色被都被 MIX 玩过之后,MIX 向着更加多彩的方向在发展,比如翡翠绿,以及这次新加入的宝石蓝。
这种设计变动的根据我个人猜测可能有两点原因,第一是金色线边和黑白两色很融洽,在随着翡翠绿和宝石蓝的出现,金色在更多的颜色上不一定会和谐,为了减少可能的色彩冲突,金线边被去掉也是有理由的。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翡翠绿还是宝石蓝,MIX 营造的都是一种温润的宝石感,色彩不鲜亮,但是沉稳和有温度。尤其是照着这样的设计思路来说,纯净的一体感是很重要的,而过多的线条会削弱这种感觉。
滑盖是有效的方案,但不是完美的方案
外观设计改变最大的是滑盖部分,我特意放到外观部分末尾来说。对于这个滑盖设计,我认为这是追求屏占比道路上一个可行的方案,但远远不是一个高效的方案,更提不上说是完美的方案。
可行的意思代表这是一个能达到最初目的方案,就是进一步提高屏占比,而说它不够高效的意思是,滑盖会带来用户体验的改变,而且这种用户体验不是往显著更好的方向。
简单来说,这是以割裂用户习惯和增加误触的可能性来换取屏占比的提升。比如在下滑的过程中,如果你不小心按住了屏幕上的图标,那么这个应用就会打开,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典型误触场景。
说到好的一方面,这个滑盖做的还是相当魔性,滑动的感觉非常清脆,小米官方也笑称 MIX 3 有成为新一代「解压神器」的潜质。当然玩笑归玩笑,小米对这个滑盖的背后设计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采用了磁动力滑轨的设计。通过钕铁硼永磁铁施加在垂直方向上的力,理论上 MIX 3 的滑盖寿命会比较长,能够达到 30 万次。
爱范儿拿到的这台 MIX 3 在出厂时就已经升级到了 MIUI 10 开发版和 Android Pie,系统版本是相当新,但也因此碰到了些 BUG,比如进入设置界面出现过一次白屏。至于功能部分,MIX 3 在系统上增加了一个滑盖设置的功能选项,用来自定义滑盖相关部分设定,包括可以设置下滑盖后的默认动作是什么。系统默认是开启前置摄像头,当然你也可以换成启动某个特定应用,或者打开工具抽屉等等,这个工具抽屉包含了常用一些快捷操作,比如倒计时、天气、计算器、便签、微信和支付宝的扫一扫与付款码等。目前这个快捷抽屉是固定的,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
哦,为了增加趣味性,小米还给 MIX 3 的滑盖做了音效设计,默认采用的是略带赛博朋克味的「科技」音效。其他还有刀剑出鞘声和打火机翻盖声等等,都试过一遍之后我觉得有点太过中二,还是默默地关掉了这项功能。
不过 MIX 3 这次依旧采用了后置指纹设计,这就让人有点难受了,因为更早发布的小米 8 已经有了透明探索版和屏幕指纹版两款采用屏幕指纹的机型,更晚更高端的 MIX 3 没有,我想小米之后还是会对大众作出解释的。
另外 MIX 3 还有两个体验上的小升级:有些时候在最大音量下音量还是不够,通过再次按下音量+,会启动超级音量模式,再增加 27% 的最大音量;另外一个功能是增加了加密门禁卡模拟,当然这个功能需要物业配合刷入加密信息。
MIX 3 的发布,距离 MIX 2S 相隔了仅仅七个月的时间,今年 3 月份 MIX 2S 在国内首发了骁龙 845,仅仅七个月时间对于骁龙 845 来说还没有结束其生命周期,所以 MIX 3 也继续沿用了骁龙 845 处理器,所以在性能这部分,MIX 3 不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骁龙 845 处理器,10nm 工艺,Adreno 630 GPU, Spectra 280 ISP 和 Hexagon 685 DSP 和 X20 LTE 基带都是在这半年多已经被翻来覆去咬碎嚼烂的东西。唯一让人惊喜的是,MIX 3 这次准备了 10GB 运行内存的版本,不过第一部 10GB 运行内存的机型已经在前两天被黑鲨游戏手机 Helo 截胡,所以 MIX 3 没有抢到首发,只能说是首批 10GB 机型,而且还和黑鲨类似,限定了故宫特别版才有这个配置。普通版本的 MIX 3 只有 6G+128GB、8G+128GB、8G+256GB 这三个版本。
MIX 3 是小米 MIX 家族里电池最小的一代,初代 MIX 的 4400mAh 最高,到了 MIX 2 和 MIX 2S 生生缩减到了3400mAh,而到了 MIX 3 电池容量已经只剩下了3200mAh。
从实际体验来看,MIX 3 是「撑一天」的水准,更量化的说,在使用 100% 亮度和 1/3 音量下,播放一集 B 站的《JOJO》动画(带弹幕)消耗电量为 6%,连播三集之后电量从 100% 下降到了 83%。MIX 3 不是续航让人惊艳的机型,普通、够用是对其续航能力的评价。
差点忘了,MIX 3 全版本赠送 10W 无线快充底座,而之前只有 MIX 2S 尊享版才附送充电底座。
超级夜景其实是超级 HDR
对于绝大部分手机来说,拍照仍然是个绕不开的体验环节,社交网络带来的需求催生了大量的图片需求,而其中可能 99% 的照片都来自移动端,因此手机拍照的优先级正在越发提高,无论是苹果还是 Google,拍照都是整场发布会里划重点的部分。
从摄像头的硬件上来说,MIX 3 对比小米 8 并没有实质上的变化,从索尼 IMX 363 的主摄像头到三星的 S5K3M3 副摄,都是完全一样的硬件。唯一能在这几个月期间产生变化的,就是算法上的软实力。
实际上小米也确实表现出了在算法上的进一步提升,量化的表现就是 DxO 的总分从 99 分提升到了 103 分,和三星 Galaxy Note 9 处于统一分段,但 108 分的拍照分比同为 103 总分的 Note 9 (拍照分 107)和 U12+(拍照分 106)都要更高。
在环境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其实 MIX 3 和小米 8 拉不开什么差距,毕竟都是同款双摄。在颜色和 HDR 力度方面也十分接近,放大观看的话,MIX 3 在画面边缘的表现比小米 8 更好,而且拍照时的测光与白平衡也更稳一些。
▲ 上图为小米 8,下图为 MIX 3
解析力方面,在 1200 万像素的 IMX 363 家族中彼此也不会有多少差距,不过小米 8 的成像相对来说更肉一点,MIX 3 的观感会更锐利,不过还是没有三星锐,多数情况下三星的样张清晰度会更高一些,但 100% 截图下三星也时常会出现锐化过度的情况。
手持超级夜景是 MIX 3 新增也是这次主打拍照功能,手持超级夜景解决的场景主要是长曝光和成片率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不光是小米,包括华为和 Google 刚刚在月初发布 Pixel 3 时推出的 Night Sight 功能,同样的超级夜景同一首歌个原理。
小米官方是这么解释超级夜景的,手持超级夜景是先用 AI 智能测光、AI 防抖自动校准、硬件多维多帧降噪、多重长曝光等 8 项处理打造类接近于长曝光的夜景拍照。在按下小米 MIX 3 的快门后,先通过 AI 智能测光检测场景内光线及抖动信息,再判定每一帧照片内最准确的曝光区域,保证画面暗部有细节,亮部不过曝,最后通过 AI 防抖在每帧照片智能选取 100 个关键特征点进行识别比对,从而补偿矫正画面中的抖动。
在目前的系统版本中,超级夜景被拿出来作为一级导航的一部分,和拍照、录像、慢动作等并列,把入口做到一级导航表示小米希望用户是经常使用超级夜景的。不过这个功能在拍照界面中就是叫做夜景,没有其它的花头。
通过实际拍摄发现,给手持超级夜景下一个定义的话,我会说这是个超级 HDR 功能,实质上也还是玩多帧合成,只是现在算法「更聪明」干涉的更多,实际上并不能单纯以画面亮度来论英雄。当然对于整体画面过暗的情况,超级夜景会显著提高画面亮度,但夜间光线实际上是很复杂的,不能以单一场景一概而论。
以下相同视角样张均为第二张采用超级夜景拍摄。
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到,在自动场景下已经开启了 HDR,但是自动 HDR 的效果对于夜间宽容度的表现完全是聊胜于无,整体画面十分黯淡。而在使用了夜景模式之后,整体画面亮度飙升,同时树木失色状况也得到了极大改善。这组照片中可以看到,整体画面的亮度更高的情况,宽容度还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包括来自四面八方的光线造成的夜间大光比的场景,MIX 3 保持了高光压得很出色的情况,还有更好的暗部细节表现。
但不是所有的液晶画面都会有这么出色的表现,实际上,超级夜景由于其多帧合成的本质,更适用于现场光线来源复杂和整体画面亮度不足的情况下,或者说是自动 HDR 力有不逮的情况下,超级是力度更强的表现。但是在自动 HDR 能力范围内的情况,超级夜景就很难与其拉开差距了,反而会暴露出画面锐化过度的缺点。
偶尔超级夜景的 HDR 过于用力,反而会出现整体偏暗的情况。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 960fps 慢动作摄影了,在常见的 240fps 基础上再度扩充 4 倍,达到了正常速度 1/32,足够记录水珠落下的瞬间。之前已经有一些品牌具备了功能,MIX 3 加入固然是好,但更多像是一种对高端定位的补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米还为 960fps 慢动作增加了 AI 配乐的功能,具体来说就是 AI 识别到画面是雨滴落下的时候会配上包含雨滴音效的音乐,但是很可惜我拍摄的夜间水珠落下的画面只有默认的配乐。
对于 MIX 系列,不能单纯地说是高端旗舰
MIX 2 的评测中,爱范儿曾经说过 MIX 系列在摆脱了初代的概念机成为独立系列之后,承担着小米品牌升级的重任,在功能和性能交给红米和小米数字系列之后,MIX 系列实际上代表着小米对工艺和设计这种更上层的需求落地实现,从 MIX「一面艺术,一面科技」的标语中可以看到,小米对工艺设计的概念具象化寄托到了我国古代发达的工艺品上,像陶瓷工艺和玉石文化,都是对此的细节体现。
对于这种工艺设计的追求,是想要为 MIX 系列营造的独特辨识度和系列的气质。所以小米不时的也推出一些大英博物馆特别版这种特殊版本来一次次巩固品牌的路线。但是目前来看,这个概念还没有在消费者中形成一个很明晰的认知,提到 MIX 系列会想到这事小米的高端系列,但这个高端的背后是工艺设计这点,还需要小米之后再继续努力去向大众灌输。
MIX 3 的继续延续了之前的路线定位,但让人担忧的是某些「高端功能」比如屏幕指纹的缺失会对这个系列造成一定的损害,一但大众消费者对这个系列的认知从「不一样」变成「不行」,那再挽回就会费上十倍百倍的力气。
之前有人说不理解为什么小米会选择故宫博物院这么难批的地方发布 MIX 3,颇有些吃力不讨好的感觉。但现在来看,小米或许是想告诉大家,MIX 就是一个走在工艺设计上一路不回头的系列,至于和其他品牌硬碰硬,还是交给小米 8 小米 9 吧。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 李晨。36氪经授权转载。
这是今年小米第二款 MIX 机型,同时冠以了 MIX 3 的名号,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大多数品牌系列以核心配置作为升级换代的标准时,从 MIX 2 到 MIX 2S ,处理器进行了升级换代,但 MIX 总体上是个小改款的增强版,而在 MIX 3 继续采用与 MIX 2S 相同的骁龙 845 之后,这个数字却跳到了 3。
显然,MIX 对于小米是个比较特殊的品类,既没有较为固定的升级换代节奏,也没有传统按照配置升级的习惯,那么 MIX 3 的升级依据究竟是什么?
更修长的 MIX 3,更艳丽的 MIX 3
小米 MIX 3 的三围数据为 157.89mm x 74.69mm x 8.46mm,重量 215g;而小米 MIX 2S 的三围数据为 150.86 x 74.9 x 8.1 mm,重量 189g。简单来看,MIX 3 比 MIX 2S 更大更厚更重了。
机身长度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屏幕比例和尺寸的变化,小米 MIX 3 的屏幕尺寸增大到了 6.39 英寸,回到了第一代 MIX 的尺寸。但如果细究尺寸的话,其实 MIX 3 的屏幕比第一代 MIX 要小,因为 MIX 3 的屏幕比例为 19.5:9, 而初代 MIX 为 17:9,对了 MIX 2 和 2S 是 18:9 的屏幕。
虽然屏幕尺寸上有大有小,但每一代屏幕都变得比上一代更加修长,这也让 MIX 整体的上手感觉出现了变化。
MIX 3 的屏幕采用了三星的 AMOLED 面板,分辨率为 2340 x 1080。在参数上其实已经没什么好说的,遗憾的就是还是没有达到 2K 级别吧。至于屏占比,MIX 3 毫无疑问创下自家新高,达到了 93.4%,这个数值已经非常非常接近 Find X。
FHD+ 级别分辨率,6.39 英寸的三星 AMOLED 屏幕,这让我对 MIX 3 的细腻度还是有一丢丢担忧,PPI 404 不算很高,钻石排列也会对细腻度有一定的折损。和 2K 级别的 Note 9 仔细对比之后,细腻度的确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仔细观察字体的边缘可以感觉到彩色的像素点,当然这个前提是处于「观察」的情况下,我不太清楚大多数人对这样的差距是否敏感,但「日常使用差距不大」这种形容对我来说并不是敷衍或是洗地。
在亮度和发色倾向上,爱范儿拿到的这台小米 MIX 3 较为偏冷,和有些偏红的小米 8 探索版比起来,整体色调略有偏绿,不过小米提供了比较细致的色温调节,用户可以自己调节至比较舒服的状态。至于亮度,在肉眼上似乎和手上的小米 8 没有多少差别。
对于 MIX 系列来说,这是第一次采用 AMOLED 屏幕,这对于「LCD 永不为奴」党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但对于小米来说却是利大于弊的一次选择,因为 OLED 的轻薄性,让 MIX 3 的内容空间可以稍稍收窄一些,对于厚度控制是十分有利的,尤其是 MIX 3 采用了滑盖设计,对于厚度的要求更为迫切。
我们现在再谈谈目前手机屏幕的「刘海」和「下巴」,从初代 MIX 带来全面屏的概念已经两年多,市场的发展却似乎和小米当年的愿景有一定的差距,当年推出全面屏理念,其实在形态上更接近夏普无边框手机 Crystal 的进化版。
而在 MIX 3 推出的今天,额头、刘海、下巴成了手机正面设计常见的几个形容词,尤其是被称为「刘海屏」的异形全面屏设计,已经从带有调侃的性质的形容,变成了常规性的用词,进而还衍生出了小刘海、美人尖、水滴屏、珍珠屏等等营销词汇,连小米自己的小米 8 全系列产品中都运用了刘海屏设计。
而依旧没有向刘海妥协的,就是 MIX 系列。初代 MIX 成为全面屏概念的奠基者的同时,或许也为这个系列带来一定的「规矩」,比如坚持 MIX 全面屏路线不动摇,不和异形全面屏做朋友之类的,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好事,因为现在市面上的「刘海屏」已经太多了,MIX 3 的坚持为我们带来了为数不多没有刘海的高端产品。
其他方面,MIX 3 依旧支持息屏显示、阳光屏和护眼屏等功能,但是没有提到 HDR 视频,即便目前 HDR 视频片源不多,但这个功能应该成为高端机的标配。
机身宽度是唯一减小的数据,所以把 MIX 3 拿在手上的时候整体感觉会更加修长。但 215g 的重量依旧带来了沉甸甸的手感,比 Galaxy Note 9(201g)和 iPhone XS Max(208g)都要重。
考虑到是滑盖设计,其实 8.46mm 也是能让人接受的。观察 MIX 3 的侧面可以发现,滑盖设计的 MIX3 有明显的分层,可滑动的上层部分采用了哑光黑色的处理,和下半部分抛光处理的金属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
新增宝石蓝配色,但金线设计简化了
在色彩上,小米这次更进一步新增了宝石蓝配色,和翡翠色一样,这个宝石蓝也是有说到的。根据小米官方提供的资料,他们从故宫博物院的诸多馆藏国宝得到启发,这个宝石蓝配色又称「霁蓝」,指雨后初晴天空的颜色。在传统陶瓷工艺中,宝石蓝釉因其工艺复杂程度被奉为上品,又被称为国宝之色。当然翡翠绿颜色也继续提供,像爱范儿这次拿到的就是翡翠色版本的小米 MIX 3。
在上一代的小米 MIX 2S 翡翠艺术版上,边框采用了磨砂处理的铝合金,而在 MIX3 上换成了硬度更高的 7075-T651 超强度铝合金,当然强度这方面无法直观感受到,但铝合金边框处理改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变化。
是的,小米 MIX3 的边框由原先的磨砂变成了抛光,但同样地保持了绿色,在观感上十分接近 iPhone X 的不锈钢光泽,这种「明骚」的感觉虽然是一个细节处理,却成了一个很抓人的小设计,就连 MIX2S 上灰色的天线断口的颜色这次也涂成了绿色。
这次在 MIX 3 上还有一些细节的变化,后盖上原先「MI MIXDESIGNED BY XIAO MI」的标语被缩减成了「MIX BY XIAO MI」。以往长长的英文标语不仅是 MIX 系列的身份证明,也作为设计元素来平衡后盖的视觉,但在 MIX 3 上这种规则被打破,MIX 系列的标语不仅被简化,还把「BY XIAO MI」还进一步缩减字号,只突出了「MIX」三个字母。
整体而言,原先 MIX 上线条感被大幅度削减,这其中也包括摄像头和指纹识别的金线边,现在你在 MIX 3 上也找不到了。另一方面,在黑白两色被都被 MIX 玩过之后,MIX 向着更加多彩的方向在发展,比如翡翠绿,以及这次新加入的宝石蓝。
这种设计变动的根据我个人猜测可能有两点原因,第一是金色线边和黑白两色很融洽,在随着翡翠绿和宝石蓝的出现,金色在更多的颜色上不一定会和谐,为了减少可能的色彩冲突,金线边被去掉也是有理由的。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翡翠绿还是宝石蓝,MIX 营造的都是一种温润的宝石感,色彩不鲜亮,但是沉稳和有温度。尤其是照着这样的设计思路来说,纯净的一体感是很重要的,而过多的线条会削弱这种感觉。
滑盖是有效的方案,但不是完美的方案
外观设计改变最大的是滑盖部分,我特意放到外观部分末尾来说。对于这个滑盖设计,我认为这是追求屏占比道路上一个可行的方案,但远远不是一个高效的方案,更提不上说是完美的方案。
可行的意思代表这是一个能达到最初目的方案,就是进一步提高屏占比,而说它不够高效的意思是,滑盖会带来用户体验的改变,而且这种用户体验不是往显著更好的方向。
简单来说,这是以割裂用户习惯和增加误触的可能性来换取屏占比的提升。比如在下滑的过程中,如果你不小心按住了屏幕上的图标,那么这个应用就会打开,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典型误触场景。
说到好的一方面,这个滑盖做的还是相当魔性,滑动的感觉非常清脆,小米官方也笑称 MIX 3 有成为新一代「解压神器」的潜质。当然玩笑归玩笑,小米对这个滑盖的背后设计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采用了磁动力滑轨的设计。通过钕铁硼永磁铁施加在垂直方向上的力,理论上 MIX 3 的滑盖寿命会比较长,能够达到 30 万次。
爱范儿拿到的这台 MIX 3 在出厂时就已经升级到了 MIUI 10 开发版和 Android Pie,系统版本是相当新,但也因此碰到了些 BUG,比如进入设置界面出现过一次白屏。至于功能部分,MIX 3 在系统上增加了一个滑盖设置的功能选项,用来自定义滑盖相关部分设定,包括可以设置下滑盖后的默认动作是什么。系统默认是开启前置摄像头,当然你也可以换成启动某个特定应用,或者打开工具抽屉等等,这个工具抽屉包含了常用一些快捷操作,比如倒计时、天气、计算器、便签、微信和支付宝的扫一扫与付款码等。目前这个快捷抽屉是固定的,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
哦,为了增加趣味性,小米还给 MIX 3 的滑盖做了音效设计,默认采用的是略带赛博朋克味的「科技」音效。其他还有刀剑出鞘声和打火机翻盖声等等,都试过一遍之后我觉得有点太过中二,还是默默地关掉了这项功能。
不过 MIX 3 这次依旧采用了后置指纹设计,这就让人有点难受了,因为更早发布的小米 8 已经有了透明探索版和屏幕指纹版两款采用屏幕指纹的机型,更晚更高端的 MIX 3 没有,我想小米之后还是会对大众作出解释的。
另外 MIX 3 还有两个体验上的小升级:有些时候在最大音量下音量还是不够,通过再次按下音量+,会启动超级音量模式,再增加 27% 的最大音量;另外一个功能是增加了加密门禁卡模拟,当然这个功能需要物业配合刷入加密信息。
MIX 3 的发布,距离 MIX 2S 相隔了仅仅七个月的时间,今年 3 月份 MIX 2S 在国内首发了骁龙 845,仅仅七个月时间对于骁龙 845 来说还没有结束其生命周期,所以 MIX 3 也继续沿用了骁龙 845 处理器,所以在性能这部分,MIX 3 不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骁龙 845 处理器,10nm 工艺,Adreno 630 GPU, Spectra 280 ISP 和 Hexagon 685 DSP 和 X20 LTE 基带都是在这半年多已经被翻来覆去咬碎嚼烂的东西。唯一让人惊喜的是,MIX 3 这次准备了 10GB 运行内存的版本,不过第一部 10GB 运行内存的机型已经在前两天被黑鲨游戏手机 Helo 截胡,所以 MIX 3 没有抢到首发,只能说是首批 10GB 机型,而且还和黑鲨类似,限定了故宫特别版才有这个配置。普通版本的 MIX 3 只有 6G+128GB、8G+128GB、8G+256GB 这三个版本。
MIX 3 是小米 MIX 家族里电池最小的一代,初代 MIX 的 4400mAh 最高,到了 MIX 2 和 MIX 2S 生生缩减到了3400mAh,而到了 MIX 3 电池容量已经只剩下了3200mAh。
从实际体验来看,MIX 3 是「撑一天」的水准,更量化的说,在使用 100% 亮度和 1/3 音量下,播放一集 B 站的《JOJO》动画(带弹幕)消耗电量为 6%,连播三集之后电量从 100% 下降到了 83%。MIX 3 不是续航让人惊艳的机型,普通、够用是对其续航能力的评价。
差点忘了,MIX 3 全版本赠送 10W 无线快充底座,而之前只有 MIX 2S 尊享版才附送充电底座。
超级夜景其实是超级 HDR
对于绝大部分手机来说,拍照仍然是个绕不开的体验环节,社交网络带来的需求催生了大量的图片需求,而其中可能 99% 的照片都来自移动端,因此手机拍照的优先级正在越发提高,无论是苹果还是 Google,拍照都是整场发布会里划重点的部分。
从摄像头的硬件上来说,MIX 3 对比小米 8 并没有实质上的变化,从索尼 IMX 363 的主摄像头到三星的 S5K3M3 副摄,都是完全一样的硬件。唯一能在这几个月期间产生变化的,就是算法上的软实力。
实际上小米也确实表现出了在算法上的进一步提升,量化的表现就是 DxO 的总分从 99 分提升到了 103 分,和三星 Galaxy Note 9 处于统一分段,但 108 分的拍照分比同为 103 总分的 Note 9 (拍照分 107)和 U12+(拍照分 106)都要更高。
在环境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其实 MIX 3 和小米 8 拉不开什么差距,毕竟都是同款双摄。在颜色和 HDR 力度方面也十分接近,放大观看的话,MIX 3 在画面边缘的表现比小米 8 更好,而且拍照时的测光与白平衡也更稳一些。
▲ 上图为小米 8,下图为 MIX 3
解析力方面,在 1200 万像素的 IMX 363 家族中彼此也不会有多少差距,不过小米 8 的成像相对来说更肉一点,MIX 3 的观感会更锐利,不过还是没有三星锐,多数情况下三星的样张清晰度会更高一些,但 100% 截图下三星也时常会出现锐化过度的情况。
手持超级夜景是 MIX 3 新增也是这次主打拍照功能,手持超级夜景解决的场景主要是长曝光和成片率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不光是小米,包括华为和 Google 刚刚在月初发布 Pixel 3 时推出的 Night Sight 功能,同样的超级夜景同一首歌个原理。
小米官方是这么解释超级夜景的,手持超级夜景是先用 AI 智能测光、AI 防抖自动校准、硬件多维多帧降噪、多重长曝光等 8 项处理打造类接近于长曝光的夜景拍照。在按下小米 MIX 3 的快门后,先通过 AI 智能测光检测场景内光线及抖动信息,再判定每一帧照片内最准确的曝光区域,保证画面暗部有细节,亮部不过曝,最后通过 AI 防抖在每帧照片智能选取 100 个关键特征点进行识别比对,从而补偿矫正画面中的抖动。
在目前的系统版本中,超级夜景被拿出来作为一级导航的一部分,和拍照、录像、慢动作等并列,把入口做到一级导航表示小米希望用户是经常使用超级夜景的。不过这个功能在拍照界面中就是叫做夜景,没有其它的花头。
通过实际拍摄发现,给手持超级夜景下一个定义的话,我会说这是个超级 HDR 功能,实质上也还是玩多帧合成,只是现在算法「更聪明」干涉的更多,实际上并不能单纯以画面亮度来论英雄。当然对于整体画面过暗的情况,超级夜景会显著提高画面亮度,但夜间光线实际上是很复杂的,不能以单一场景一概而论。
以下相同视角样张均为第二张采用超级夜景拍摄。
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到,在自动场景下已经开启了 HDR,但是自动 HDR 的效果对于夜间宽容度的表现完全是聊胜于无,整体画面十分黯淡。而在使用了夜景模式之后,整体画面亮度飙升,同时树木失色状况也得到了极大改善。这组照片中可以看到,整体画面的亮度更高的情况,宽容度还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包括来自四面八方的光线造成的夜间大光比的场景,MIX 3 保持了高光压得很出色的情况,还有更好的暗部细节表现。
但不是所有的液晶画面都会有这么出色的表现,实际上,超级夜景由于其多帧合成的本质,更适用于现场光线来源复杂和整体画面亮度不足的情况下,或者说是自动 HDR 力有不逮的情况下,超级是力度更强的表现。但是在自动 HDR 能力范围内的情况,超级夜景就很难与其拉开差距了,反而会暴露出画面锐化过度的缺点。
偶尔超级夜景的 HDR 过于用力,反而会出现整体偏暗的情况。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 960fps 慢动作摄影了,在常见的 240fps 基础上再度扩充 4 倍,达到了正常速度 1/32,足够记录水珠落下的瞬间。之前已经有一些品牌具备了功能,MIX 3 加入固然是好,但更多像是一种对高端定位的补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米还为 960fps 慢动作增加了 AI 配乐的功能,具体来说就是 AI 识别到画面是雨滴落下的时候会配上包含雨滴音效的音乐,但是很可惜我拍摄的夜间水珠落下的画面只有默认的配乐。
对于 MIX 系列,不能单纯地说是高端旗舰
MIX 2 的评测中,爱范儿曾经说过 MIX 系列在摆脱了初代的概念机成为独立系列之后,承担着小米品牌升级的重任,在功能和性能交给红米和小米数字系列之后,MIX 系列实际上代表着小米对工艺和设计这种更上层的需求落地实现,从 MIX「一面艺术,一面科技」的标语中可以看到,小米对工艺设计的概念具象化寄托到了我国古代发达的工艺品上,像陶瓷工艺和玉石文化,都是对此的细节体现。
对于这种工艺设计的追求,是想要为 MIX 系列营造的独特辨识度和系列的气质。所以小米不时的也推出一些大英博物馆特别版这种特殊版本来一次次巩固品牌的路线。但是目前来看,这个概念还没有在消费者中形成一个很明晰的认知,提到 MIX 系列会想到这事小米的高端系列,但这个高端的背后是工艺设计这点,还需要小米之后再继续努力去向大众灌输。
MIX 3 的继续延续了之前的路线定位,但让人担忧的是某些「高端功能」比如屏幕指纹的缺失会对这个系列造成一定的损害,一但大众消费者对这个系列的认知从「不一样」变成「不行」,那再挽回就会费上十倍百倍的力气。
之前有人说不理解为什么小米会选择故宫博物院这么难批的地方发布 MIX 3,颇有些吃力不讨好的感觉。但现在来看,小米或许是想告诉大家,MIX 就是一个走在工艺设计上一路不回头的系列,至于和其他品牌硬碰硬,还是交给小米 8 小米 9 吧。
9,伟大的时刻,小米的命门_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东西”(ID:zhidxcom),作者 Lina。36氪经授权转载。原题目《伟大时刻:小米的命门》
今天,小米股票将在香港主板敲钟上市,发行价为17港元/股,对应公司市值约为539亿美元。昨天,雷军说,今天是小米的“伟大时刻”,而对此华为余承东在朋友圈含蓄地回应,“中国企业不能把上市后的一夜暴富,作为成功与伟大的标志。”
其实,如果20天前小米没有突然宣布放弃CDR发行计划,那么今天小米的喜报除了港交所敲钟上市外,还得要加上公布CDR定价这一条。如果按当时小米710亿美元的最低估值来算,以7%股本CDR发行将会为小米带来近33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要知道,小米2017年的归母利润也就只有40亿而已。
然而,小米没有。6月19日,小米突然宣布推迟CDR上市决定,重启时间未知。众人一时猜测纷纷,矛头直指证监会不久前发出的一封“追命84问”——6月14日,在小米正式提交CDR招股书的第三天,证监会发布了《小米集团共发行存托凭证申请文件反馈意见》,在文件里足足提了84条疑问,并要求小米在30日之内正式回复。
在这84问里,小米的数据公正性、经营情况细节、渠道、销售、存货、互联网服务与公司定位等所有方面都被涉及,包括38个规范性问题、41个信息披露问题、以及5个其他问题。
此时我们不禁要问,一向自信爆棚的雷军,怎么会被这84条疑问给“问怂”呢?此时我们不妨来看看这84问中的几个例子:
1、关于新零售。请保荐机构和律师补充核查说明新零售的定义,有无标准定义,是否属于发行人首创。发行人的新零售与阿里的新零售、苏宁的智慧零售、京东的无界零售之间的异同。发行人是否在以及如何能实现线上+线下的场景融合;是否属于概念类炒作。缺失支付环节,是否会受制于其他支付工具以致无法实现闭环。
2、2017年末,公司存货余额的增长远超过销售收入的增长,2017年销售增长67%,但存货增长了96%,综合考虑预付款项及其他应收款中的材料款因素,增长超过122%。请说明原因及合理性。
3、公司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报告期内,互联网服务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8%、9.6%和8.6%,主要来自于广告推广和移动游戏业务。报告期内公司来自智能手机的销售收入分别为537.15亿元、487.64亿元和805.6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0.40%、71.26%和70.28%。请发行人结合公司主要产品、业务实质、收入占比、利润来源等,说明公司现阶段定位为互联网公司而非硬件公司是否准确。
4、……
纵观这84条疑问,其提问之犀利、观点之敏锐、对行业理解之透彻,可谓刀刀见血、字字珠玑,几乎每一问都正中小米命门。“证监会里有高人”,一位资深硬件业内人士在聊到这84问时感叹道。而这84个小米没有回答的问题,恰恰也是我们准确解读小米的最关键钥匙钥匙之一。
小米,这家仅用了7年就突破千亿元营收大关、仅用8年便成为全球第五大手机厂商的公司(IDC 2017数据),是在“雷布斯”带领下由无数米粉共同打造出的现象级超大型IP,也是在令人绝望的强敌BAT环绕之下厮杀出一条血路的创业神话。即便在市值从号称的1000亿美元一路腰斩至539亿美元的当下,小米也依旧也是一家成功的公司,是一家为不少行业带来颠覆挑战的关键企业。539亿美元的估值已经接近京东的550亿美元市值。
2017年更是小米的高光时刻,雷军不仅带领着手机部门在印度打赢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音箱、电视、手环团队也频频传来喜报,其线下渠道“小米之家”的探索更是办得热热闹闹,好不吸睛。
然而,那些倒下的巨头们离我们并不遥远,无论是在巅峰时期转型失败而被步步逼退的诺基亚,还是随着盲目扩张而陷入层层危机的金立,甚至包括一路蒙眼狂奔疯狂发展、跟小米共享着不少相似基因的乐视,他们的身影至今仍旧依稀可见。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每一间公司都有着它的隐忧与命门。在这风云动荡的2018中旬,在互联网创投狂潮步入尾声、独角兽争相上市、金融环境矛盾凸显、投资人与创业者都集体陷入焦虑的当下,能够客观正确地解读小米,对于我们解读其他所有企业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近期,智东西走访了业内上上下下,与接触到小米生态链一线的产业链负责人、投资人深入接触,力求从其三大业务商业模式、技术储备、生态链隐忧、股价估值等几个维度还原一个最真实的小米,也还原出小米那层层铠甲背后的致命软肋。
1、小米是谁?谁在为小米买单?
要看清小米,首先要明白小米是谁、以及小米想要成为谁?
目前小米的核心业务分为三块:智能手机、IoT及生活消费品(自产+生态链)、互联网服务,各项业务营收占比如下:
▲小米各项业务营收占比
尽管小米以手机起家,但雷军并不把小米定位为一间手机公司或是硬件公司,而是将小米定位为一家互联网公司——不过证监会对此并不买单,毕竟小米的互联网业务在过去三年里都没有超过总营收的10%,而手机业务的营收则持续在70%上下。
在评估公司市值时,我们可以套用一个简单的市盈率公式,市盈率=公司市值/公司利润。在利润不变时候,市盈率越高,公司则将得到一个更高的市值。
由于互联网行业普遍市盈率偏高,而手机、硬件等行业市盈率偏低,比如阿里市盈率约为55,苹果市盈率则只有19,因此将小米定位为互联网公司,则可以为小米带来更高的估值。(关于估值我们下文将会展开来讲)
不过,如果我们转而来看小米近三年多来各项业务的毛利占比则可以发现,在赚钱能力方面,小米的互联网业务与手机业务不相上下。
▲小米各项业务毛利占比
互联网服务一向以低边际成本、高利润率、可快速复制性著称,它比卖硬件的想象空间要高多了(除非你走高端旗舰路线)。而互联网服务之争说到底还是流量之争,随着BAT+TMDJ等互联网巨头的陆续兴起,各大平台间的流量围墙高筑,获客成本越来越高。
至此,小米终于亮出自己的祖传杀手锏——“铁人三项”商业模式。该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八个字:“硬件获客、服务获利”。
配套着打出的还有一双王炸:“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也就是俗称的“薄利多销”。
这十二个字加起来,基本可以把小米互联网服务的核心打法给涵盖,也是小米在招股书中为股民画下的大饼。简单来说就是小米通过低价的“爆款”硬件占领市场,获取大量客户流量,然后通过互联网服务进行高利润率的盈利变现。
这个故事很好听,但要打通这条路,两个关键要素必不可缺:
1)硬件销量持续增长(手机与其他IoT硬件);
2)流量优质,可变现力强;
因此我们要核心关注的是几个问题:手机销量是否能持续增长;手机流量能否变现;IoT硬件销量是否能持续增长;IoT硬件流量能否变现。
2、手机:核心命脉“大竹子”
小米生态有个“竹林理论”,理论上拔掉一颗小米竹子(行业),整片小米生态竹林仍旧安然无恙。但现在小米手机仍占了硬件流量的大头,其他业务还是些小竹笋,无法和手机这颗大竹子相媲美。
2016年,由于线下渠道弱势,小米手机开始在乐视、魅族、vivo、OPPO、荣耀等品牌的围攻下出现销量大幅下滑,从6600万部下滑到5500万部,整个小米公司也因此受到严重冲击。再加上彼时的小米又遭遇了供应链问题导致的产能不足,2016-2017这个年头简直成了小米的危急存亡之秋。
手机业务既是小米的铠甲,又是其软肋。无论小米如何强调自己的IoT业务与互联网属性,目前小米公司上下依旧极其依赖手机业务,一旦拔掉小米手机这颗“大竹子”,小米将处在非常危险的境地,其业务闭环的故事都全部讲不通。
▲各大品牌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占比变化,小米手机销量曾于2016年大幅下滑
2017年雷军带领着小米手机打下了一场翻身大仗,让小米手机全年销量从2016年的5000万一举逆势冲上9100万部的高峰。这场战争之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彼时雷军甚至将它比作小米“二次创业”。
小米之所以能够在2017年反败为胜,官方给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雷军亲自出手抓供应链,保证产能;二是投建“小米之家”线下零售店,补充线下渠道。
不过根据Gfk数据,小米2017年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增长并不多,仅仅从2016年的10%增长到了11%,总出货量依旧在5000万部左右。也就是说,国内市场仍旧被华为、OPPO、vivo所占领,“小米之家”模式没有给小米手机在中国的销量带来大幅增长。
那么增长的数据出自哪里呢?你答对了。印度,以及其他类似新兴市场。
从2015年开始,小米在中国境外的营收占比已经从6%一路飙升至2018年Q1的36%,尤其是印度市场,更是小米的“摇钱树”。根据IDC数据,2017年第四季度,小米正式超越三星,成为印度最大的智能手机品牌。
不过,小米在印度市场最受欢迎的机型,却是红米系列的中低端手机。其实不光是在印度,小米在全球市场内的销量情况都是如此。下图为小米从2015年以来各机型的销量占比:
▲小米不同机型销量占比
我们可以看到,定位于中低端的红米系列手机(1200元及800元以下)占了整体销量的75%,而定位于旗舰+高端旗舰的手机产品(2000元以上)占比窗口在进一步缩小,从2015年的18.8%缩减至2018年Q1的6.2%。
由于整体客户群体明显偏向中低端,优质流量乏力,小米这几年来互联网业务(主要集中在广告+游戏)迟迟未见起色,从每个用户身上得到的平均收入(ARPU)只有58元,远低于阿里、腾讯从百元到数百元不等的数值。而从从小米旗舰+高端旗舰的手机产品(2000元以上)占比窗口进一步缩小中我们可以看见,小米手机业务的流量变现想象空间非常有限。
目前,手机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已经有目共睹,全球中高端市场已经被苹果、三星、华为三大巨头把控,国内第二阵营的OPPO、vivo也正虎视眈眈。小米在手机业务的护城河来源于其高超的性价比,然而这条护城河挖得并不深,并没有强大的不可替代性。由于小米依旧对手机业务有着重量级的依赖,目前手机行业中日趋白热化的竞争,将会让小米在研发投入、市场营销、以及渠道管控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3、为“1亿台IoT连接设备”卸个妆
当然,手机已经是老故事了,小米最开始拥有喊出“千亿估值”的勇气,赌上的其实是自身发展为物联网巨头的未来。从2013年底开始发力打造“小米生态链”开始,小米描绘的是一个更大的蓝图——智能化与万物互联。
根据小米给出的数据,距今小米已经投资了200多家生态链企业,其中超过90家生产智能硬件。目前小米IoT平台已经连接了超过1亿台设备(不包括手机和电脑),是全球最大的物联网设备连接平台,占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的1.9%,超过亚马逊的1.2%和苹果的1.0%。
不过,小米并没有进一步透露这1亿台设备的销量构成部分,但我们可以从一组数据中一察端倪:
根据小米生态链企业华米科技数据,截至2017年12月31日,小米手环总出货量突破4500万只,由华米科技研发的小米运动和米动健康APP注册用户超过5600万。
2017年9月,小米路由器总经理唐沐曾发微博表示,小米路由器的总销售已经超过了1500万台。
根据小米招股书数据,2018年3月,小米电视、小米盒子的月活跃用户达到了1300万人。
也就是说,手环、路由器、电视、以及电视盒子这四样产品的总出货量加起来,已经占了这1亿设备里将近85%的份额。剩下大约1500万台的份额,如果再算上小米的空气净化器、智能电饭煲、智能摄像头等出货量早已过百万部的热销产品,我们则可以看到,小米这90+家智能硬件生态链企业中,真正将市场打透的其实不多。
智东西此前也曾撰文分析,“小米模式”虽然在一些行业中能够取得成功,但也同样在不少行业中碰壁,比如空调、无人机等等。(小米的盲区!)
▲米家与小米运动的APP监测数据(来源:国金证券)
此外,上图为国金证券研究所对于米家和小米运动两个IoT平台入口APP的监测数据,我们从中可以看见,随着小米智能产品销量增加,活跃用户数量在到达2015年10月的高点后便开始大幅下降,证明目前用户对于“智能硬件”主要还是抱着尝鲜心态使用,一段时间后便容易失去兴趣,回归使用产品基本功能,而不再积极使用APP上的智能化、联网化的功能。
因此,小米基于硬件占领用户入口是个不错的IoT故事,在目前而言却撑不起千亿美元的想象力。
4、小米的技术之痛:成也性价比,败也性价比
在产品功能定位与设计方面,市面上有两家“神奇”的公司——锤子,以及小米。
纵观小米的产品设计路径,其实有好几次它提出的概念都跑在了众人之前,甚至可以说是引领了行业。举个例子,小米一直津津乐道全球首创“全面屏”。
2016年10月,小米MIX发布,第一次喊出了“全面屏”的概念,将传统手机屏幕尺寸的16:9改为17:9,不仅让机身更为修长,还让屏占比加大。从那以后,不少手机厂商在发布新机型时都把“全面屏”当作卖点,甚至连后来的苹果新机发布时也不能免俗地“撞脸”了全面屏。
▲小米MIX将前置摄像头放在屏幕右下角
全面屏必然涉及到听筒及前置摄像头摆放问题,各家采用的方案各不同,小米MIX的做法是将前置摄像头放置在屏幕右下角的位置。小米在MIX、MIX2、以及MIX2S中都坚持了这种方案,在MIX2S发布会上,雷军甚至吐槽了iPhoneX首创、众多厂商跟风的“刘海屏”方案。
然而在今年年度旗舰机小米8的发布现场,当小米8那张大大的刘海屏正面出现在PPT上时,场下米粉的兴奋气氛一度尴尬到冰点。(8年后 雷军发布了另一款iPhone X!)对于小米8的“屈服”,雷军解释说,全面屏目前还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小米8在“额头”上加了很多新功能,是无奈之下才用了刘海屏。
这失之交臂的真·全面屏,可能是“雷布斯”职业生涯里离“超越苹果”最近的一刻。
▲小米8发布会现场
小米能够提出“全面屏”,正是由于雷军及其团队对于行业、对于用户心理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选出最正确的方向,并以最低的营销成本吸引来无数“米粉”免费代言,形成爆炸式的口碑效应。
然而,方向虽然是正确的,但研发能力的短板让小米在产品定位上“起了个大早”,并没有做出让行业肯定的最佳方案。
刘海屏还只是其中一个案例,另一方面,最近从中兴事件蔓延开来的“芯片”热潮已经扰动了整个中国科技产业,各大巨头纷纷下海,做芯片的不做芯片的全都开始爆炒“中国芯”概念。
但其实早在2017年2月,小米就首次推出了最近几年憋的超级大招:由小米旗下松果公司自主研发的SoC芯片“澎湃S1”。据说雷军是在2014年内部提出小米要做手机芯片的口号,历时28个月完成了量产。(小米手机芯片:雷军最不想说的是这些!)
▲小米首款手机处理器澎湃S1
小米能够在28个月内跑出这款芯片,一个核心原因是松果公司与大唐电信的核心子公司之一联芯科技关系密切:
一方面,小米是联芯科技合作的主流手机厂商之一(红米手机2A系列采用的是联芯LC1860)。另一方面,在2014年底,联芯科技将LC1860平台以1.03亿元的价格授权给了小米旗下的松果电子公司,业内也有传言称松果电子员工主要由联芯员工分流而来。28个月之后,小米首款澎湃S1手机处理器发布,并用在了小米5C手机当中。
然而,在如此早的时间点就已经开始布局芯片的小米,却在2018年“全民炒芯”的风口浪尖完全哑火,下一代澎湃S2芯片同样音讯全无。
▲小米及各个公司2017年研发投入对比
在招股书中,小米在手机、IoT、互联网服务方面分别对标了苹果、华为、百度、阿里、腾讯等企业,上图为各个公司在2017年的研发投入对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米在2017年研发投入为31.5亿元,占总营收的2.75%,与其对标的企业差距很大。
小米的胜利,本质上是商业模式的胜利,是80/80理论的胜利(满足了80%用户的80%需求)。它首次将“互联网”的概念从线上拽到线下,大幅度压缩了渠道成本,像一条鲶鱼一样搅动了无数个行业,靠着“小米模式”打造出众多高性价比的爆品,给不少用户带来了实惠。
然而,技术的短板注定了小米难以引领行业。即便产品设计的大方向选择对了,却也会因为研发实力的不足而落于人后。目前小米所选择的赛道(手机、IoT、互联网服务)中都逐渐涌入了越来越多的玩家,其中不乏敢于手握重金“砸”研发的一众跨界巨头。
对于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只有及时抢占技术制高点才能存活发展,快速拉开身位;而对于已充分竞争的行业,企业所面临的是更严峻的转型问题,在重要赛道上一旦没有抢到转型的技术关键节点,就很容易被人甩开——君不见诺基亚的惨痛教训犹言在耳。
5、小米的苦逼朋友圈
“又爱又恨。”
在智东西采访一位小米生态链企业员工对于小米的态度时,对方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他接着补充道,“想单飞又飞不起来,跟着他又赚不到钱。”
虽说小米一向对外宣称对于生态链企业“参股不控股”,但是正如证监会84问中提到的,小米并没有披露自己对于生态链公司是否有一票否决、超级表决权、重要人事任免权、重大决策权等权利。从实际来看,小米对生态链企业的管控权利远大于表面。
▲小米生态链智能硬件业务流程
上图为小米生态链智能硬件业务流程,根据招股书披露的内容,当小米与生态链企业合作设计研发某款智能硬件产品时,其技术与产品专利将由小米独自拥有、或小米与生态链企业共同拥有。
当生态链企业生产出硬件产品时,小米将以成本价全部买断该产品,再在小米控制的渠道内进行销售,销售完成后进行一定的利益分成。生态链企业不可私自销售该产品,某种程度类似代工商。
早年间小米对于生态链企业的整个生产链条控制得极其严苛,几乎每个环节都有小米参与。和小米渠道合作多年的魏澜告诉智东西,“比如一个产品的包装纸箱,生态链企业找的供应商说10块,小米会接管过来对接8块的企业。”
这样一来二去,小米与生态链企业之间的积怨也日益加深,矛盾开始凸显。据前小米生态链企业员工回忆,在小米第一届生态链大会上,雷军曾经“狂怼”华米和小蚁,就是因为这两家公司“发展大了,不太听话”。主管小米生态链的小米创始人之一刘德也曾在《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一书中公开点名指责小蚁。
后来,华米由于重金打造的Amazfit系列手环产品销量惨淡而“迷途知返”,成为了小米生态链的代表性玩家,小蚁则因智能行车记录仪的成功而与小米彻底分手,从此阳关独木。然而更多的企业是在两者之间徘徊,正如文前描述的——“又爱又恨”。
此外,和小米渠道合作多年的魏澜还告诉智东西,由于小米把利润压得极低,在天猫、京东等外围入驻旗舰店中承销小米产品的商家几乎赚不到钱,一方面是靠小米产品带来的流量“赔本赚吆喝”,另一方面则是靠发票漏洞等赚些浑水摸鱼的小钱。
▲“小米之家”线下店
线上如此,线下店方面则更是“苦逼”,“小米之家”通常开在一线城市的繁华地段,在高昂的租金与人工支撑下,每月流水要做到300万左右才能打平。
正如上文提到,小米的成功本质上是商业模式的成功,某种程度上并不创造价值,只是进行了价值的重新分配。消费者所获得的“利”,并不是小米生产的,而是小米靠压榨生态链与产业链上下游所得到的利益。
因此纵观小米的“朋友圈”,从生态链企业到下游分发商,大家都过得比较“苦逼”。虽然小米已经开始逐渐放松对生态链企业的控制,打算逐步完成从打造爆品到打造“有品商城”平台的转变,但是这种压榨将会始终存在,也将成为小米卧榻之侧的一颗不定时炸弹。
6、小米失去的性价比
文前提到过,在评估公司市值时,我们可以套用一个简单的市盈率公式,市盈率=公司市值/公司利润。在利润不变时候,市盈率越高,公司则将得到一个更高的市值。小米一再强调自身的互联网属性,其原因之一也是为了更高的估值。
上图为小米与其他几大公司的市盈率之比,简单来说在同一个行业中,市盈率越低这个股票就拥有越高的成长性、越高的性价比。
如果以小米17港元/股的价格估算,小米的市值接近539亿美元,也就是3579亿人民币,其对应的市盈率高达91,不仅是腾讯的两倍、百度的三倍、甚至比此前连年亏损的京东都还要高——说好的“感动人心、价格厚道”呢?
在上市之前,小米进行了六轮融资,方式为发行优先股;在如今IPO上市之际,此前融资轮次的大量资本都到了退出时间。从2014年12月的F1轮开始融资,到2017年8月的F2轮结束融资,小米的估值不升反降,从450亿美元降到了400亿美元。本次以539亿美元的价格上市,必将迎来大批老股套现。
此外,在公司上市之前,董事会还决定赠与创始人雷军98.3亿人民币的股权激励,加上尚未行权的接近35亿人民币的员工股权激励,总价值将超过130亿人民币——而目前小米一年的归母利润也只有不到40亿,即便归母利润以每年+50%的增幅高速增长,这块空缺也需要两年才能弥补回来。
资本市场对于小米的态度也是基本中立偏负,据香港经济日报消息,7月3日,小米在机构场外交易中成交价仅16.15港元,较发行价17港元折让5%,交易额达2.2亿港元(约合2800万美元)。
7、结语:IPO并不是这场比赛的终点
不可否认,雷军是个成功的创业者;不论是此前倾尽16年青春辅佐金山上市,还是此后陆续带出的UC、YY等等,无一不证明了其在行业中敏锐的洞察与精准的判断。无论如何,小米,这家仅用了7年就突破千亿元营收大关、仅用8年便成为全球第五大手机厂商的公司,是在“雷布斯”带领下由无数米粉共同打造出的现象级超大型IP,也是在令人绝望的强敌BAT环绕之下厮杀出一条血路的创业神话。
但,小米的隐忧与命门,同样不可被忽视。
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小米是一家优秀的公司,也是一家赚钱的公司,但是小米离一家伟大的公司还有距离。在成功IPO上市之后,小米还需要进一步深挖“护城河”、补足研发短板、加大力度打造开放生态等等。对于风投机构来说,IPO是这条道路的终点,但对于一间伟大的公司来说,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注:文中图表数据如无特别标注均来自小米招股书,文中魏澜为化名。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东西”(ID:zhidxcom),作者 Lina。36氪经授权转载。原题目《伟大时刻:小米的命门》
今天,小米股票将在香港主板敲钟上市,发行价为17港元/股,对应公司市值约为539亿美元。昨天,雷军说,今天是小米的“伟大时刻”,而对此华为余承东在朋友圈含蓄地回应,“中国企业不能把上市后的一夜暴富,作为成功与伟大的标志。”
其实,如果20天前小米没有突然宣布放弃CDR发行计划,那么今天小米的喜报除了港交所敲钟上市外,还得要加上公布CDR定价这一条。如果按当时小米710亿美元的最低估值来算,以7%股本CDR发行将会为小米带来近33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要知道,小米2017年的归母利润也就只有40亿而已。
然而,小米没有。6月19日,小米突然宣布推迟CDR上市决定,重启时间未知。众人一时猜测纷纷,矛头直指证监会不久前发出的一封“追命84问”——6月14日,在小米正式提交CDR招股书的第三天,证监会发布了《小米集团共发行存托凭证申请文件反馈意见》,在文件里足足提了84条疑问,并要求小米在30日之内正式回复。
在这84问里,小米的数据公正性、经营情况细节、渠道、销售、存货、互联网服务与公司定位等所有方面都被涉及,包括38个规范性问题、41个信息披露问题、以及5个其他问题。
此时我们不禁要问,一向自信爆棚的雷军,怎么会被这84条疑问给“问怂”呢?此时我们不妨来看看这84问中的几个例子:
1、关于新零售。请保荐机构和律师补充核查说明新零售的定义,有无标准定义,是否属于发行人首创。发行人的新零售与阿里的新零售、苏宁的智慧零售、京东的无界零售之间的异同。发行人是否在以及如何能实现线上+线下的场景融合;是否属于概念类炒作。缺失支付环节,是否会受制于其他支付工具以致无法实现闭环。
2、2017年末,公司存货余额的增长远超过销售收入的增长,2017年销售增长67%,但存货增长了96%,综合考虑预付款项及其他应收款中的材料款因素,增长超过122%。请说明原因及合理性。
3、公司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报告期内,互联网服务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8%、9.6%和8.6%,主要来自于广告推广和移动游戏业务。报告期内公司来自智能手机的销售收入分别为537.15亿元、487.64亿元和805.6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0.40%、71.26%和70.28%。请发行人结合公司主要产品、业务实质、收入占比、利润来源等,说明公司现阶段定位为互联网公司而非硬件公司是否准确。
4、……
纵观这84条疑问,其提问之犀利、观点之敏锐、对行业理解之透彻,可谓刀刀见血、字字珠玑,几乎每一问都正中小米命门。“证监会里有高人”,一位资深硬件业内人士在聊到这84问时感叹道。而这84个小米没有回答的问题,恰恰也是我们准确解读小米的最关键钥匙钥匙之一。
小米,这家仅用了7年就突破千亿元营收大关、仅用8年便成为全球第五大手机厂商的公司(IDC 2017数据),是在“雷布斯”带领下由无数米粉共同打造出的现象级超大型IP,也是在令人绝望的强敌BAT环绕之下厮杀出一条血路的创业神话。即便在市值从号称的1000亿美元一路腰斩至539亿美元的当下,小米也依旧也是一家成功的公司,是一家为不少行业带来颠覆挑战的关键企业。539亿美元的估值已经接近京东的550亿美元市值。
2017年更是小米的高光时刻,雷军不仅带领着手机部门在印度打赢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音箱、电视、手环团队也频频传来喜报,其线下渠道“小米之家”的探索更是办得热热闹闹,好不吸睛。
然而,那些倒下的巨头们离我们并不遥远,无论是在巅峰时期转型失败而被步步逼退的诺基亚,还是随着盲目扩张而陷入层层危机的金立,甚至包括一路蒙眼狂奔疯狂发展、跟小米共享着不少相似基因的乐视,他们的身影至今仍旧依稀可见。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每一间公司都有着它的隐忧与命门。在这风云动荡的2018中旬,在互联网创投狂潮步入尾声、独角兽争相上市、金融环境矛盾凸显、投资人与创业者都集体陷入焦虑的当下,能够客观正确地解读小米,对于我们解读其他所有企业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近期,智东西走访了业内上上下下,与接触到小米生态链一线的产业链负责人、投资人深入接触,力求从其三大业务商业模式、技术储备、生态链隐忧、股价估值等几个维度还原一个最真实的小米,也还原出小米那层层铠甲背后的致命软肋。
1、小米是谁?谁在为小米买单?
要看清小米,首先要明白小米是谁、以及小米想要成为谁?
目前小米的核心业务分为三块:智能手机、IoT及生活消费品(自产+生态链)、互联网服务,各项业务营收占比如下:
▲小米各项业务营收占比
尽管小米以手机起家,但雷军并不把小米定位为一间手机公司或是硬件公司,而是将小米定位为一家互联网公司——不过证监会对此并不买单,毕竟小米的互联网业务在过去三年里都没有超过总营收的10%,而手机业务的营收则持续在70%上下。
在评估公司市值时,我们可以套用一个简单的市盈率公式,市盈率=公司市值/公司利润。在利润不变时候,市盈率越高,公司则将得到一个更高的市值。
由于互联网行业普遍市盈率偏高,而手机、硬件等行业市盈率偏低,比如阿里市盈率约为55,苹果市盈率则只有19,因此将小米定位为互联网公司,则可以为小米带来更高的估值。(关于估值我们下文将会展开来讲)
不过,如果我们转而来看小米近三年多来各项业务的毛利占比则可以发现,在赚钱能力方面,小米的互联网业务与手机业务不相上下。
▲小米各项业务毛利占比
互联网服务一向以低边际成本、高利润率、可快速复制性著称,它比卖硬件的想象空间要高多了(除非你走高端旗舰路线)。而互联网服务之争说到底还是流量之争,随着BAT+TMDJ等互联网巨头的陆续兴起,各大平台间的流量围墙高筑,获客成本越来越高。
至此,小米终于亮出自己的祖传杀手锏——“铁人三项”商业模式。该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八个字:“硬件获客、服务获利”。
配套着打出的还有一双王炸:“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也就是俗称的“薄利多销”。
这十二个字加起来,基本可以把小米互联网服务的核心打法给涵盖,也是小米在招股书中为股民画下的大饼。简单来说就是小米通过低价的“爆款”硬件占领市场,获取大量客户流量,然后通过互联网服务进行高利润率的盈利变现。
这个故事很好听,但要打通这条路,两个关键要素必不可缺:
1)硬件销量持续增长(手机与其他IoT硬件);
2)流量优质,可变现力强;
因此我们要核心关注的是几个问题:手机销量是否能持续增长;手机流量能否变现;IoT硬件销量是否能持续增长;IoT硬件流量能否变现。
2、手机:核心命脉“大竹子”
小米生态有个“竹林理论”,理论上拔掉一颗小米竹子(行业),整片小米生态竹林仍旧安然无恙。但现在小米手机仍占了硬件流量的大头,其他业务还是些小竹笋,无法和手机这颗大竹子相媲美。
2016年,由于线下渠道弱势,小米手机开始在乐视、魅族、vivo、OPPO、荣耀等品牌的围攻下出现销量大幅下滑,从6600万部下滑到5500万部,整个小米公司也因此受到严重冲击。再加上彼时的小米又遭遇了供应链问题导致的产能不足,2016-2017这个年头简直成了小米的危急存亡之秋。
手机业务既是小米的铠甲,又是其软肋。无论小米如何强调自己的IoT业务与互联网属性,目前小米公司上下依旧极其依赖手机业务,一旦拔掉小米手机这颗“大竹子”,小米将处在非常危险的境地,其业务闭环的故事都全部讲不通。
▲各大品牌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占比变化,小米手机销量曾于2016年大幅下滑
2017年雷军带领着小米手机打下了一场翻身大仗,让小米手机全年销量从2016年的5000万一举逆势冲上9100万部的高峰。这场战争之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彼时雷军甚至将它比作小米“二次创业”。
小米之所以能够在2017年反败为胜,官方给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雷军亲自出手抓供应链,保证产能;二是投建“小米之家”线下零售店,补充线下渠道。
不过根据Gfk数据,小米2017年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增长并不多,仅仅从2016年的10%增长到了11%,总出货量依旧在5000万部左右。也就是说,国内市场仍旧被华为、OPPO、vivo所占领,“小米之家”模式没有给小米手机在中国的销量带来大幅增长。
那么增长的数据出自哪里呢?你答对了。印度,以及其他类似新兴市场。
从2015年开始,小米在中国境外的营收占比已经从6%一路飙升至2018年Q1的36%,尤其是印度市场,更是小米的“摇钱树”。根据IDC数据,2017年第四季度,小米正式超越三星,成为印度最大的智能手机品牌。
不过,小米在印度市场最受欢迎的机型,却是红米系列的中低端手机。其实不光是在印度,小米在全球市场内的销量情况都是如此。下图为小米从2015年以来各机型的销量占比:
▲小米不同机型销量占比
我们可以看到,定位于中低端的红米系列手机(1200元及800元以下)占了整体销量的75%,而定位于旗舰+高端旗舰的手机产品(2000元以上)占比窗口在进一步缩小,从2015年的18.8%缩减至2018年Q1的6.2%。
由于整体客户群体明显偏向中低端,优质流量乏力,小米这几年来互联网业务(主要集中在广告+游戏)迟迟未见起色,从每个用户身上得到的平均收入(ARPU)只有58元,远低于阿里、腾讯从百元到数百元不等的数值。而从从小米旗舰+高端旗舰的手机产品(2000元以上)占比窗口进一步缩小中我们可以看见,小米手机业务的流量变现想象空间非常有限。
目前,手机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已经有目共睹,全球中高端市场已经被苹果、三星、华为三大巨头把控,国内第二阵营的OPPO、vivo也正虎视眈眈。小米在手机业务的护城河来源于其高超的性价比,然而这条护城河挖得并不深,并没有强大的不可替代性。由于小米依旧对手机业务有着重量级的依赖,目前手机行业中日趋白热化的竞争,将会让小米在研发投入、市场营销、以及渠道管控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3、为“1亿台IoT连接设备”卸个妆
当然,手机已经是老故事了,小米最开始拥有喊出“千亿估值”的勇气,赌上的其实是自身发展为物联网巨头的未来。从2013年底开始发力打造“小米生态链”开始,小米描绘的是一个更大的蓝图——智能化与万物互联。
根据小米给出的数据,距今小米已经投资了200多家生态链企业,其中超过90家生产智能硬件。目前小米IoT平台已经连接了超过1亿台设备(不包括手机和电脑),是全球最大的物联网设备连接平台,占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的1.9%,超过亚马逊的1.2%和苹果的1.0%。
不过,小米并没有进一步透露这1亿台设备的销量构成部分,但我们可以从一组数据中一察端倪:
根据小米生态链企业华米科技数据,截至2017年12月31日,小米手环总出货量突破4500万只,由华米科技研发的小米运动和米动健康APP注册用户超过5600万。
2017年9月,小米路由器总经理唐沐曾发微博表示,小米路由器的总销售已经超过了1500万台。
根据小米招股书数据,2018年3月,小米电视、小米盒子的月活跃用户达到了1300万人。
也就是说,手环、路由器、电视、以及电视盒子这四样产品的总出货量加起来,已经占了这1亿设备里将近85%的份额。剩下大约1500万台的份额,如果再算上小米的空气净化器、智能电饭煲、智能摄像头等出货量早已过百万部的热销产品,我们则可以看到,小米这90+家智能硬件生态链企业中,真正将市场打透的其实不多。
智东西此前也曾撰文分析,“小米模式”虽然在一些行业中能够取得成功,但也同样在不少行业中碰壁,比如空调、无人机等等。(小米的盲区!)
▲米家与小米运动的APP监测数据(来源:国金证券)
此外,上图为国金证券研究所对于米家和小米运动两个IoT平台入口APP的监测数据,我们从中可以看见,随着小米智能产品销量增加,活跃用户数量在到达2015年10月的高点后便开始大幅下降,证明目前用户对于“智能硬件”主要还是抱着尝鲜心态使用,一段时间后便容易失去兴趣,回归使用产品基本功能,而不再积极使用APP上的智能化、联网化的功能。
因此,小米基于硬件占领用户入口是个不错的IoT故事,在目前而言却撑不起千亿美元的想象力。
4、小米的技术之痛:成也性价比,败也性价比
在产品功能定位与设计方面,市面上有两家“神奇”的公司——锤子,以及小米。
纵观小米的产品设计路径,其实有好几次它提出的概念都跑在了众人之前,甚至可以说是引领了行业。举个例子,小米一直津津乐道全球首创“全面屏”。
2016年10月,小米MIX发布,第一次喊出了“全面屏”的概念,将传统手机屏幕尺寸的16:9改为17:9,不仅让机身更为修长,还让屏占比加大。从那以后,不少手机厂商在发布新机型时都把“全面屏”当作卖点,甚至连后来的苹果新机发布时也不能免俗地“撞脸”了全面屏。
▲小米MIX将前置摄像头放在屏幕右下角
全面屏必然涉及到听筒及前置摄像头摆放问题,各家采用的方案各不同,小米MIX的做法是将前置摄像头放置在屏幕右下角的位置。小米在MIX、MIX2、以及MIX2S中都坚持了这种方案,在MIX2S发布会上,雷军甚至吐槽了iPhoneX首创、众多厂商跟风的“刘海屏”方案。
然而在今年年度旗舰机小米8的发布现场,当小米8那张大大的刘海屏正面出现在PPT上时,场下米粉的兴奋气氛一度尴尬到冰点。(8年后 雷军发布了另一款iPhone X!)对于小米8的“屈服”,雷军解释说,全面屏目前还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小米8在“额头”上加了很多新功能,是无奈之下才用了刘海屏。
这失之交臂的真·全面屏,可能是“雷布斯”职业生涯里离“超越苹果”最近的一刻。
▲小米8发布会现场
小米能够提出“全面屏”,正是由于雷军及其团队对于行业、对于用户心理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选出最正确的方向,并以最低的营销成本吸引来无数“米粉”免费代言,形成爆炸式的口碑效应。
然而,方向虽然是正确的,但研发能力的短板让小米在产品定位上“起了个大早”,并没有做出让行业肯定的最佳方案。
刘海屏还只是其中一个案例,另一方面,最近从中兴事件蔓延开来的“芯片”热潮已经扰动了整个中国科技产业,各大巨头纷纷下海,做芯片的不做芯片的全都开始爆炒“中国芯”概念。
但其实早在2017年2月,小米就首次推出了最近几年憋的超级大招:由小米旗下松果公司自主研发的SoC芯片“澎湃S1”。据说雷军是在2014年内部提出小米要做手机芯片的口号,历时28个月完成了量产。(小米手机芯片:雷军最不想说的是这些!)
▲小米首款手机处理器澎湃S1
小米能够在28个月内跑出这款芯片,一个核心原因是松果公司与大唐电信的核心子公司之一联芯科技关系密切:
一方面,小米是联芯科技合作的主流手机厂商之一(红米手机2A系列采用的是联芯LC1860)。另一方面,在2014年底,联芯科技将LC1860平台以1.03亿元的价格授权给了小米旗下的松果电子公司,业内也有传言称松果电子员工主要由联芯员工分流而来。28个月之后,小米首款澎湃S1手机处理器发布,并用在了小米5C手机当中。
然而,在如此早的时间点就已经开始布局芯片的小米,却在2018年“全民炒芯”的风口浪尖完全哑火,下一代澎湃S2芯片同样音讯全无。
▲小米及各个公司2017年研发投入对比
在招股书中,小米在手机、IoT、互联网服务方面分别对标了苹果、华为、百度、阿里、腾讯等企业,上图为各个公司在2017年的研发投入对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米在2017年研发投入为31.5亿元,占总营收的2.75%,与其对标的企业差距很大。
小米的胜利,本质上是商业模式的胜利,是80/80理论的胜利(满足了80%用户的80%需求)。它首次将“互联网”的概念从线上拽到线下,大幅度压缩了渠道成本,像一条鲶鱼一样搅动了无数个行业,靠着“小米模式”打造出众多高性价比的爆品,给不少用户带来了实惠。
然而,技术的短板注定了小米难以引领行业。即便产品设计的大方向选择对了,却也会因为研发实力的不足而落于人后。目前小米所选择的赛道(手机、IoT、互联网服务)中都逐渐涌入了越来越多的玩家,其中不乏敢于手握重金“砸”研发的一众跨界巨头。
对于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只有及时抢占技术制高点才能存活发展,快速拉开身位;而对于已充分竞争的行业,企业所面临的是更严峻的转型问题,在重要赛道上一旦没有抢到转型的技术关键节点,就很容易被人甩开——君不见诺基亚的惨痛教训犹言在耳。
5、小米的苦逼朋友圈
“又爱又恨。”
在智东西采访一位小米生态链企业员工对于小米的态度时,对方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他接着补充道,“想单飞又飞不起来,跟着他又赚不到钱。”
虽说小米一向对外宣称对于生态链企业“参股不控股”,但是正如证监会84问中提到的,小米并没有披露自己对于生态链公司是否有一票否决、超级表决权、重要人事任免权、重大决策权等权利。从实际来看,小米对生态链企业的管控权利远大于表面。
▲小米生态链智能硬件业务流程
上图为小米生态链智能硬件业务流程,根据招股书披露的内容,当小米与生态链企业合作设计研发某款智能硬件产品时,其技术与产品专利将由小米独自拥有、或小米与生态链企业共同拥有。
当生态链企业生产出硬件产品时,小米将以成本价全部买断该产品,再在小米控制的渠道内进行销售,销售完成后进行一定的利益分成。生态链企业不可私自销售该产品,某种程度类似代工商。
早年间小米对于生态链企业的整个生产链条控制得极其严苛,几乎每个环节都有小米参与。和小米渠道合作多年的魏澜告诉智东西,“比如一个产品的包装纸箱,生态链企业找的供应商说10块,小米会接管过来对接8块的企业。”
这样一来二去,小米与生态链企业之间的积怨也日益加深,矛盾开始凸显。据前小米生态链企业员工回忆,在小米第一届生态链大会上,雷军曾经“狂怼”华米和小蚁,就是因为这两家公司“发展大了,不太听话”。主管小米生态链的小米创始人之一刘德也曾在《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一书中公开点名指责小蚁。
后来,华米由于重金打造的Amazfit系列手环产品销量惨淡而“迷途知返”,成为了小米生态链的代表性玩家,小蚁则因智能行车记录仪的成功而与小米彻底分手,从此阳关独木。然而更多的企业是在两者之间徘徊,正如文前描述的——“又爱又恨”。
此外,和小米渠道合作多年的魏澜还告诉智东西,由于小米把利润压得极低,在天猫、京东等外围入驻旗舰店中承销小米产品的商家几乎赚不到钱,一方面是靠小米产品带来的流量“赔本赚吆喝”,另一方面则是靠发票漏洞等赚些浑水摸鱼的小钱。
▲“小米之家”线下店
线上如此,线下店方面则更是“苦逼”,“小米之家”通常开在一线城市的繁华地段,在高昂的租金与人工支撑下,每月流水要做到300万左右才能打平。
正如上文提到,小米的成功本质上是商业模式的成功,某种程度上并不创造价值,只是进行了价值的重新分配。消费者所获得的“利”,并不是小米生产的,而是小米靠压榨生态链与产业链上下游所得到的利益。
因此纵观小米的“朋友圈”,从生态链企业到下游分发商,大家都过得比较“苦逼”。虽然小米已经开始逐渐放松对生态链企业的控制,打算逐步完成从打造爆品到打造“有品商城”平台的转变,但是这种压榨将会始终存在,也将成为小米卧榻之侧的一颗不定时炸弹。
6、小米失去的性价比
文前提到过,在评估公司市值时,我们可以套用一个简单的市盈率公式,市盈率=公司市值/公司利润。在利润不变时候,市盈率越高,公司则将得到一个更高的市值。小米一再强调自身的互联网属性,其原因之一也是为了更高的估值。
上图为小米与其他几大公司的市盈率之比,简单来说在同一个行业中,市盈率越低这个股票就拥有越高的成长性、越高的性价比。
如果以小米17港元/股的价格估算,小米的市值接近539亿美元,也就是3579亿人民币,其对应的市盈率高达91,不仅是腾讯的两倍、百度的三倍、甚至比此前连年亏损的京东都还要高——说好的“感动人心、价格厚道”呢?
在上市之前,小米进行了六轮融资,方式为发行优先股;在如今IPO上市之际,此前融资轮次的大量资本都到了退出时间。从2014年12月的F1轮开始融资,到2017年8月的F2轮结束融资,小米的估值不升反降,从450亿美元降到了400亿美元。本次以539亿美元的价格上市,必将迎来大批老股套现。
此外,在公司上市之前,董事会还决定赠与创始人雷军98.3亿人民币的股权激励,加上尚未行权的接近35亿人民币的员工股权激励,总价值将超过130亿人民币——而目前小米一年的归母利润也只有不到40亿,即便归母利润以每年+50%的增幅高速增长,这块空缺也需要两年才能弥补回来。
资本市场对于小米的态度也是基本中立偏负,据香港经济日报消息,7月3日,小米在机构场外交易中成交价仅16.15港元,较发行价17港元折让5%,交易额达2.2亿港元(约合2800万美元)。
7、结语:IPO并不是这场比赛的终点
不可否认,雷军是个成功的创业者;不论是此前倾尽16年青春辅佐金山上市,还是此后陆续带出的UC、YY等等,无一不证明了其在行业中敏锐的洞察与精准的判断。无论如何,小米,这家仅用了7年就突破千亿元营收大关、仅用8年便成为全球第五大手机厂商的公司,是在“雷布斯”带领下由无数米粉共同打造出的现象级超大型IP,也是在令人绝望的强敌BAT环绕之下厮杀出一条血路的创业神话。
但,小米的隐忧与命门,同样不可被忽视。
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小米是一家优秀的公司,也是一家赚钱的公司,但是小米离一家伟大的公司还有距离。在成功IPO上市之后,小米还需要进一步深挖“护城河”、补足研发短板、加大力度打造开放生态等等。对于风投机构来说,IPO是这条道路的终点,但对于一间伟大的公司来说,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注:文中图表数据如无特别标注均来自小米招股书,文中魏澜为化名。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东西”(ID:zhidxcom),作者 Lina。36氪经授权转载。原题目《伟大时刻:小米的命门》
今天,小米股票将在香港主板敲钟上市,发行价为17港元/股,对应公司市值约为539亿美元。昨天,雷军说,今天是小米的“伟大时刻”,而对此华为余承东在朋友圈含蓄地回应,“中国企业不能把上市后的一夜暴富,作为成功与伟大的标志。”
其实,如果20天前小米没有突然宣布放弃CDR发行计划,那么今天小米的喜报除了港交所敲钟上市外,还得要加上公布CDR定价这一条。如果按当时小米710亿美元的最低估值来算,以7%股本CDR发行将会为小米带来近33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要知道,小米2017年的归母利润也就只有40亿而已。
然而,小米没有。6月19日,小米突然宣布推迟CDR上市决定,重启时间未知。众人一时猜测纷纷,矛头直指证监会不久前发出的一封“追命84问”——6月14日,在小米正式提交CDR招股书的第三天,证监会发布了《小米集团共发行存托凭证申请文件反馈意见》,在文件里足足提了84条疑问,并要求小米在30日之内正式回复。
在这84问里,小米的数据公正性、经营情况细节、渠道、销售、存货、互联网服务与公司定位等所有方面都被涉及,包括38个规范性问题、41个信息披露问题、以及5个其他问题。
此时我们不禁要问,一向自信爆棚的雷军,怎么会被这84条疑问给“问怂”呢?此时我们不妨来看看这84问中的几个例子:
1、关于新零售。请保荐机构和律师补充核查说明新零售的定义,有无标准定义,是否属于发行人首创。发行人的新零售与阿里的新零售、苏宁的智慧零售、京东的无界零售之间的异同。发行人是否在以及如何能实现线上+线下的场景融合;是否属于概念类炒作。缺失支付环节,是否会受制于其他支付工具以致无法实现闭环。
2、2017年末,公司存货余额的增长远超过销售收入的增长,2017年销售增长67%,但存货增长了96%,综合考虑预付款项及其他应收款中的材料款因素,增长超过122%。请说明原因及合理性。
3、公司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报告期内,互联网服务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8%、9.6%和8.6%,主要来自于广告推广和移动游戏业务。报告期内公司来自智能手机的销售收入分别为537.15亿元、487.64亿元和805.6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0.40%、71.26%和70.28%。请发行人结合公司主要产品、业务实质、收入占比、利润来源等,说明公司现阶段定位为互联网公司而非硬件公司是否准确。
4、……
纵观这84条疑问,其提问之犀利、观点之敏锐、对行业理解之透彻,可谓刀刀见血、字字珠玑,几乎每一问都正中小米命门。“证监会里有高人”,一位资深硬件业内人士在聊到这84问时感叹道。而这84个小米没有回答的问题,恰恰也是我们准确解读小米的最关键钥匙钥匙之一。
小米,这家仅用了7年就突破千亿元营收大关、仅用8年便成为全球第五大手机厂商的公司(IDC 2017数据),是在“雷布斯”带领下由无数米粉共同打造出的现象级超大型IP,也是在令人绝望的强敌BAT环绕之下厮杀出一条血路的创业神话。即便在市值从号称的1000亿美元一路腰斩至539亿美元的当下,小米也依旧也是一家成功的公司,是一家为不少行业带来颠覆挑战的关键企业。539亿美元的估值已经接近京东的550亿美元市值。
2017年更是小米的高光时刻,雷军不仅带领着手机部门在印度打赢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音箱、电视、手环团队也频频传来喜报,其线下渠道“小米之家”的探索更是办得热热闹闹,好不吸睛。
然而,那些倒下的巨头们离我们并不遥远,无论是在巅峰时期转型失败而被步步逼退的诺基亚,还是随着盲目扩张而陷入层层危机的金立,甚至包括一路蒙眼狂奔疯狂发展、跟小米共享着不少相似基因的乐视,他们的身影至今仍旧依稀可见。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每一间公司都有着它的隐忧与命门。在这风云动荡的2018中旬,在互联网创投狂潮步入尾声、独角兽争相上市、金融环境矛盾凸显、投资人与创业者都集体陷入焦虑的当下,能够客观正确地解读小米,对于我们解读其他所有企业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近期,智东西走访了业内上上下下,与接触到小米生态链一线的产业链负责人、投资人深入接触,力求从其三大业务商业模式、技术储备、生态链隐忧、股价估值等几个维度还原一个最真实的小米,也还原出小米那层层铠甲背后的致命软肋。
1、小米是谁?谁在为小米买单?
要看清小米,首先要明白小米是谁、以及小米想要成为谁?
目前小米的核心业务分为三块:智能手机、IoT及生活消费品(自产+生态链)、互联网服务,各项业务营收占比如下:
▲小米各项业务营收占比
尽管小米以手机起家,但雷军并不把小米定位为一间手机公司或是硬件公司,而是将小米定位为一家互联网公司——不过证监会对此并不买单,毕竟小米的互联网业务在过去三年里都没有超过总营收的10%,而手机业务的营收则持续在70%上下。
在评估公司市值时,我们可以套用一个简单的市盈率公式,市盈率=公司市值/公司利润。在利润不变时候,市盈率越高,公司则将得到一个更高的市值。
由于互联网行业普遍市盈率偏高,而手机、硬件等行业市盈率偏低,比如阿里市盈率约为55,苹果市盈率则只有19,因此将小米定位为互联网公司,则可以为小米带来更高的估值。(关于估值我们下文将会展开来讲)
不过,如果我们转而来看小米近三年多来各项业务的毛利占比则可以发现,在赚钱能力方面,小米的互联网业务与手机业务不相上下。
▲小米各项业务毛利占比
互联网服务一向以低边际成本、高利润率、可快速复制性著称,它比卖硬件的想象空间要高多了(除非你走高端旗舰路线)。而互联网服务之争说到底还是流量之争,随着BAT+TMDJ等互联网巨头的陆续兴起,各大平台间的流量围墙高筑,获客成本越来越高。
至此,小米终于亮出自己的祖传杀手锏——“铁人三项”商业模式。该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八个字:“硬件获客、服务获利”。
配套着打出的还有一双王炸:“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也就是俗称的“薄利多销”。
这十二个字加起来,基本可以把小米互联网服务的核心打法给涵盖,也是小米在招股书中为股民画下的大饼。简单来说就是小米通过低价的“爆款”硬件占领市场,获取大量客户流量,然后通过互联网服务进行高利润率的盈利变现。
这个故事很好听,但要打通这条路,两个关键要素必不可缺:
1)硬件销量持续增长(手机与其他IoT硬件);
2)流量优质,可变现力强;
因此我们要核心关注的是几个问题:手机销量是否能持续增长;手机流量能否变现;IoT硬件销量是否能持续增长;IoT硬件流量能否变现。
2、手机:核心命脉“大竹子”
小米生态有个“竹林理论”,理论上拔掉一颗小米竹子(行业),整片小米生态竹林仍旧安然无恙。但现在小米手机仍占了硬件流量的大头,其他业务还是些小竹笋,无法和手机这颗大竹子相媲美。
2016年,由于线下渠道弱势,小米手机开始在乐视、魅族、vivo、OPPO、荣耀等品牌的围攻下出现销量大幅下滑,从6600万部下滑到5500万部,整个小米公司也因此受到严重冲击。再加上彼时的小米又遭遇了供应链问题导致的产能不足,2016-2017这个年头简直成了小米的危急存亡之秋。
手机业务既是小米的铠甲,又是其软肋。无论小米如何强调自己的IoT业务与互联网属性,目前小米公司上下依旧极其依赖手机业务,一旦拔掉小米手机这颗“大竹子”,小米将处在非常危险的境地,其业务闭环的故事都全部讲不通。
▲各大品牌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占比变化,小米手机销量曾于2016年大幅下滑
2017年雷军带领着小米手机打下了一场翻身大仗,让小米手机全年销量从2016年的5000万一举逆势冲上9100万部的高峰。这场战争之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彼时雷军甚至将它比作小米“二次创业”。
小米之所以能够在2017年反败为胜,官方给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雷军亲自出手抓供应链,保证产能;二是投建“小米之家”线下零售店,补充线下渠道。
不过根据Gfk数据,小米2017年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增长并不多,仅仅从2016年的10%增长到了11%,总出货量依旧在5000万部左右。也就是说,国内市场仍旧被华为、OPPO、vivo所占领,“小米之家”模式没有给小米手机在中国的销量带来大幅增长。
那么增长的数据出自哪里呢?你答对了。印度,以及其他类似新兴市场。
从2015年开始,小米在中国境外的营收占比已经从6%一路飙升至2018年Q1的36%,尤其是印度市场,更是小米的“摇钱树”。根据IDC数据,2017年第四季度,小米正式超越三星,成为印度最大的智能手机品牌。
不过,小米在印度市场最受欢迎的机型,却是红米系列的中低端手机。其实不光是在印度,小米在全球市场内的销量情况都是如此。下图为小米从2015年以来各机型的销量占比:
▲小米不同机型销量占比
我们可以看到,定位于中低端的红米系列手机(1200元及800元以下)占了整体销量的75%,而定位于旗舰+高端旗舰的手机产品(2000元以上)占比窗口在进一步缩小,从2015年的18.8%缩减至2018年Q1的6.2%。
由于整体客户群体明显偏向中低端,优质流量乏力,小米这几年来互联网业务(主要集中在广告+游戏)迟迟未见起色,从每个用户身上得到的平均收入(ARPU)只有58元,远低于阿里、腾讯从百元到数百元不等的数值。而从从小米旗舰+高端旗舰的手机产品(2000元以上)占比窗口进一步缩小中我们可以看见,小米手机业务的流量变现想象空间非常有限。
目前,手机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已经有目共睹,全球中高端市场已经被苹果、三星、华为三大巨头把控,国内第二阵营的OPPO、vivo也正虎视眈眈。小米在手机业务的护城河来源于其高超的性价比,然而这条护城河挖得并不深,并没有强大的不可替代性。由于小米依旧对手机业务有着重量级的依赖,目前手机行业中日趋白热化的竞争,将会让小米在研发投入、市场营销、以及渠道管控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3、为“1亿台IoT连接设备”卸个妆
当然,手机已经是老故事了,小米最开始拥有喊出“千亿估值”的勇气,赌上的其实是自身发展为物联网巨头的未来。从2013年底开始发力打造“小米生态链”开始,小米描绘的是一个更大的蓝图——智能化与万物互联。
根据小米给出的数据,距今小米已经投资了200多家生态链企业,其中超过90家生产智能硬件。目前小米IoT平台已经连接了超过1亿台设备(不包括手机和电脑),是全球最大的物联网设备连接平台,占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的1.9%,超过亚马逊的1.2%和苹果的1.0%。
不过,小米并没有进一步透露这1亿台设备的销量构成部分,但我们可以从一组数据中一察端倪:
根据小米生态链企业华米科技数据,截至2017年12月31日,小米手环总出货量突破4500万只,由华米科技研发的小米运动和米动健康APP注册用户超过5600万。
2017年9月,小米路由器总经理唐沐曾发微博表示,小米路由器的总销售已经超过了1500万台。
根据小米招股书数据,2018年3月,小米电视、小米盒子的月活跃用户达到了1300万人。
也就是说,手环、路由器、电视、以及电视盒子这四样产品的总出货量加起来,已经占了这1亿设备里将近85%的份额。剩下大约1500万台的份额,如果再算上小米的空气净化器、智能电饭煲、智能摄像头等出货量早已过百万部的热销产品,我们则可以看到,小米这90+家智能硬件生态链企业中,真正将市场打透的其实不多。
智东西此前也曾撰文分析,“小米模式”虽然在一些行业中能够取得成功,但也同样在不少行业中碰壁,比如空调、无人机等等。(小米的盲区!)
▲米家与小米运动的APP监测数据(来源:国金证券)
此外,上图为国金证券研究所对于米家和小米运动两个IoT平台入口APP的监测数据,我们从中可以看见,随着小米智能产品销量增加,活跃用户数量在到达2015年10月的高点后便开始大幅下降,证明目前用户对于“智能硬件”主要还是抱着尝鲜心态使用,一段时间后便容易失去兴趣,回归使用产品基本功能,而不再积极使用APP上的智能化、联网化的功能。
因此,小米基于硬件占领用户入口是个不错的IoT故事,在目前而言却撑不起千亿美元的想象力。
4、小米的技术之痛:成也性价比,败也性价比
在产品功能定位与设计方面,市面上有两家“神奇”的公司——锤子,以及小米。
纵观小米的产品设计路径,其实有好几次它提出的概念都跑在了众人之前,甚至可以说是引领了行业。举个例子,小米一直津津乐道全球首创“全面屏”。
2016年10月,小米MIX发布,第一次喊出了“全面屏”的概念,将传统手机屏幕尺寸的16:9改为17:9,不仅让机身更为修长,还让屏占比加大。从那以后,不少手机厂商在发布新机型时都把“全面屏”当作卖点,甚至连后来的苹果新机发布时也不能免俗地“撞脸”了全面屏。
▲小米MIX将前置摄像头放在屏幕右下角
全面屏必然涉及到听筒及前置摄像头摆放问题,各家采用的方案各不同,小米MIX的做法是将前置摄像头放置在屏幕右下角的位置。小米在MIX、MIX2、以及MIX2S中都坚持了这种方案,在MIX2S发布会上,雷军甚至吐槽了iPhoneX首创、众多厂商跟风的“刘海屏”方案。
然而在今年年度旗舰机小米8的发布现场,当小米8那张大大的刘海屏正面出现在PPT上时,场下米粉的兴奋气氛一度尴尬到冰点。(8年后 雷军发布了另一款iPhone X!)对于小米8的“屈服”,雷军解释说,全面屏目前还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小米8在“额头”上加了很多新功能,是无奈之下才用了刘海屏。
这失之交臂的真·全面屏,可能是“雷布斯”职业生涯里离“超越苹果”最近的一刻。
▲小米8发布会现场
小米能够提出“全面屏”,正是由于雷军及其团队对于行业、对于用户心理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选出最正确的方向,并以最低的营销成本吸引来无数“米粉”免费代言,形成爆炸式的口碑效应。
然而,方向虽然是正确的,但研发能力的短板让小米在产品定位上“起了个大早”,并没有做出让行业肯定的最佳方案。
刘海屏还只是其中一个案例,另一方面,最近从中兴事件蔓延开来的“芯片”热潮已经扰动了整个中国科技产业,各大巨头纷纷下海,做芯片的不做芯片的全都开始爆炒“中国芯”概念。
但其实早在2017年2月,小米就首次推出了最近几年憋的超级大招:由小米旗下松果公司自主研发的SoC芯片“澎湃S1”。据说雷军是在2014年内部提出小米要做手机芯片的口号,历时28个月完成了量产。(小米手机芯片:雷军最不想说的是这些!)
▲小米首款手机处理器澎湃S1
小米能够在28个月内跑出这款芯片,一个核心原因是松果公司与大唐电信的核心子公司之一联芯科技关系密切:
一方面,小米是联芯科技合作的主流手机厂商之一(红米手机2A系列采用的是联芯LC1860)。另一方面,在2014年底,联芯科技将LC1860平台以1.03亿元的价格授权给了小米旗下的松果电子公司,业内也有传言称松果电子员工主要由联芯员工分流而来。28个月之后,小米首款澎湃S1手机处理器发布,并用在了小米5C手机当中。
然而,在如此早的时间点就已经开始布局芯片的小米,却在2018年“全民炒芯”的风口浪尖完全哑火,下一代澎湃S2芯片同样音讯全无。
▲小米及各个公司2017年研发投入对比
在招股书中,小米在手机、IoT、互联网服务方面分别对标了苹果、华为、百度、阿里、腾讯等企业,上图为各个公司在2017年的研发投入对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米在2017年研发投入为31.5亿元,占总营收的2.75%,与其对标的企业差距很大。
小米的胜利,本质上是商业模式的胜利,是80/80理论的胜利(满足了80%用户的80%需求)。它首次将“互联网”的概念从线上拽到线下,大幅度压缩了渠道成本,像一条鲶鱼一样搅动了无数个行业,靠着“小米模式”打造出众多高性价比的爆品,给不少用户带来了实惠。
然而,技术的短板注定了小米难以引领行业。即便产品设计的大方向选择对了,却也会因为研发实力的不足而落于人后。目前小米所选择的赛道(手机、IoT、互联网服务)中都逐渐涌入了越来越多的玩家,其中不乏敢于手握重金“砸”研发的一众跨界巨头。
对于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只有及时抢占技术制高点才能存活发展,快速拉开身位;而对于已充分竞争的行业,企业所面临的是更严峻的转型问题,在重要赛道上一旦没有抢到转型的技术关键节点,就很容易被人甩开——君不见诺基亚的惨痛教训犹言在耳。
5、小米的苦逼朋友圈
“又爱又恨。”
在智东西采访一位小米生态链企业员工对于小米的态度时,对方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他接着补充道,“想单飞又飞不起来,跟着他又赚不到钱。”
虽说小米一向对外宣称对于生态链企业“参股不控股”,但是正如证监会84问中提到的,小米并没有披露自己对于生态链公司是否有一票否决、超级表决权、重要人事任免权、重大决策权等权利。从实际来看,小米对生态链企业的管控权利远大于表面。
▲小米生态链智能硬件业务流程
上图为小米生态链智能硬件业务流程,根据招股书披露的内容,当小米与生态链企业合作设计研发某款智能硬件产品时,其技术与产品专利将由小米独自拥有、或小米与生态链企业共同拥有。
当生态链企业生产出硬件产品时,小米将以成本价全部买断该产品,再在小米控制的渠道内进行销售,销售完成后进行一定的利益分成。生态链企业不可私自销售该产品,某种程度类似代工商。
早年间小米对于生态链企业的整个生产链条控制得极其严苛,几乎每个环节都有小米参与。和小米渠道合作多年的魏澜告诉智东西,“比如一个产品的包装纸箱,生态链企业找的供应商说10块,小米会接管过来对接8块的企业。”
这样一来二去,小米与生态链企业之间的积怨也日益加深,矛盾开始凸显。据前小米生态链企业员工回忆,在小米第一届生态链大会上,雷军曾经“狂怼”华米和小蚁,就是因为这两家公司“发展大了,不太听话”。主管小米生态链的小米创始人之一刘德也曾在《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一书中公开点名指责小蚁。
后来,华米由于重金打造的Amazfit系列手环产品销量惨淡而“迷途知返”,成为了小米生态链的代表性玩家,小蚁则因智能行车记录仪的成功而与小米彻底分手,从此阳关独木。然而更多的企业是在两者之间徘徊,正如文前描述的——“又爱又恨”。
此外,和小米渠道合作多年的魏澜还告诉智东西,由于小米把利润压得极低,在天猫、京东等外围入驻旗舰店中承销小米产品的商家几乎赚不到钱,一方面是靠小米产品带来的流量“赔本赚吆喝”,另一方面则是靠发票漏洞等赚些浑水摸鱼的小钱。
▲“小米之家”线下店
线上如此,线下店方面则更是“苦逼”,“小米之家”通常开在一线城市的繁华地段,在高昂的租金与人工支撑下,每月流水要做到300万左右才能打平。
正如上文提到,小米的成功本质上是商业模式的成功,某种程度上并不创造价值,只是进行了价值的重新分配。消费者所获得的“利”,并不是小米生产的,而是小米靠压榨生态链与产业链上下游所得到的利益。
因此纵观小米的“朋友圈”,从生态链企业到下游分发商,大家都过得比较“苦逼”。虽然小米已经开始逐渐放松对生态链企业的控制,打算逐步完成从打造爆品到打造“有品商城”平台的转变,但是这种压榨将会始终存在,也将成为小米卧榻之侧的一颗不定时炸弹。
6、小米失去的性价比
文前提到过,在评估公司市值时,我们可以套用一个简单的市盈率公式,市盈率=公司市值/公司利润。在利润不变时候,市盈率越高,公司则将得到一个更高的市值。小米一再强调自身的互联网属性,其原因之一也是为了更高的估值。
上图为小米与其他几大公司的市盈率之比,简单来说在同一个行业中,市盈率越低这个股票就拥有越高的成长性、越高的性价比。
如果以小米17港元/股的价格估算,小米的市值接近539亿美元,也就是3579亿人民币,其对应的市盈率高达91,不仅是腾讯的两倍、百度的三倍、甚至比此前连年亏损的京东都还要高——说好的“感动人心、价格厚道”呢?
在上市之前,小米进行了六轮融资,方式为发行优先股;在如今IPO上市之际,此前融资轮次的大量资本都到了退出时间。从2014年12月的F1轮开始融资,到2017年8月的F2轮结束融资,小米的估值不升反降,从450亿美元降到了400亿美元。本次以539亿美元的价格上市,必将迎来大批老股套现。
此外,在公司上市之前,董事会还决定赠与创始人雷军98.3亿人民币的股权激励,加上尚未行权的接近35亿人民币的员工股权激励,总价值将超过130亿人民币——而目前小米一年的归母利润也只有不到40亿,即便归母利润以每年+50%的增幅高速增长,这块空缺也需要两年才能弥补回来。
资本市场对于小米的态度也是基本中立偏负,据香港经济日报消息,7月3日,小米在机构场外交易中成交价仅16.15港元,较发行价17港元折让5%,交易额达2.2亿港元(约合2800万美元)。
7、结语:IPO并不是这场比赛的终点
不可否认,雷军是个成功的创业者;不论是此前倾尽16年青春辅佐金山上市,还是此后陆续带出的UC、YY等等,无一不证明了其在行业中敏锐的洞察与精准的判断。无论如何,小米,这家仅用了7年就突破千亿元营收大关、仅用8年便成为全球第五大手机厂商的公司,是在“雷布斯”带领下由无数米粉共同打造出的现象级超大型IP,也是在令人绝望的强敌BAT环绕之下厮杀出一条血路的创业神话。
但,小米的隐忧与命门,同样不可被忽视。
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小米是一家优秀的公司,也是一家赚钱的公司,但是小米离一家伟大的公司还有距离。在成功IPO上市之后,小米还需要进一步深挖“护城河”、补足研发短板、加大力度打造开放生态等等。对于风投机构来说,IPO是这条道路的终点,但对于一间伟大的公司来说,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注:文中图表数据如无特别标注均来自小米招股书,文中魏澜为化名。
10,你好,手机寡头时代_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天候科技”(ID:iawtmt),作者 舒虹。36氪经授权转载。
“我们决定不服就干,认真做好产品,死磕回去,教一教对手什么叫性价比”。1月10日,在红米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雷军公开回怼“友商”华为。
5年出货2.78亿台的红米手机从小米独立,被外界解读为对标华为、荣耀双品牌。就此,荣耀方面公开表示——与小米的竞争早已结束,荣耀遥遥领先。
“友商的态度把我弄急了,他们出了一堆的稿子看了我挺烦。”发布会后,雷军再次谈及友商:“在办小米之前,我是华为的铁杆粉丝,我也多次跟任正非说国产厂商要团结,枪口抬高一尺,后来友商分出来一个子品牌,从诞生之日就是怎么low怎么来。”
斗转星移,几年时间,手机行业就已经变了天地,换了对手。
如果把时钟回拨到3年前,与小米雷军激烈对垒的还是乐视贾跃亭。如今,乐视手机早已灰飞烟灭,比小米诞生更早的魅族正在艰难求生,其它同时期涌现的中小手机品牌要么垂死挣扎,要么加速消亡或已经消亡。
对于还活着的中小手机品牌来说,被收购意味着出局,不卖身意味着等死,比如罗永浩和他的锤子。
拖欠工资、供应商上门讨债、变更法人,接盘者名单从阿里、360传到今日头条……锤子身处生死边缘。“整个公司都在等老罗弄到钱。”一位锤子员工对全天候科技说。
另一边,一些投资人正在向锤子施压,希望就此卖掉公司。1月3日,锤子科技再次被申请财产保全,罗永浩所涉1亿元金额的股权被司法冻结。如果“缝补”不上被撕裂的资金缺口,锤子很可能活不过这个冬天。
大洋彼岸,巨头苹果迎来史上最黑暗的一天。1月3日,在16年来首次下调营收预期后,苹果股价暴跌10%,市值缩水近750亿美元。
三个月来,苹果市值蒸发近4500亿美元,跌去了一个Facebook。更糟糕的是,多种迹象显示,苹果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削减智能手机的零部件订单。
过去十年,智能手机经历了高速增长的黄金期。IDC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共卖出了14.7亿部手机(2018年预计同比下滑3%),是汽车销量的15倍,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消费硬件品类。
2018年,华为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85亿美元,其中,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者业务占据半壁江山。
2010年至2018年华为智能手机发货量(单位:百万台)
智能手机也是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增长的最大引擎。风投公司KPCB发布的2018年《互联网报告》显示,世界范围内,每个拥有智能手机的成年人每天在手机屏幕上花费的时间长达5.9个小时。
在中国,超过一半人口使用手机购物、叫外卖、打车、使用移动支付——移动互联网的一切商业模式,几乎完全依靠手机这一物联网时代的终极入口而存在。
这一切在过去这一年中迎来拐点。
2018年人口红利褪去,智能手机首当其冲。以华为和荣耀为例,过去其手机的换机周期是15-18个月,现在是22-24个月,甚至更高。
“总体来说我们手机的运算速度是够的,但是应用和功能没有任何革命性的创新,手机产品同质化严重。在口袋里钱不多的时候,大家会选择不换手机。”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飙说。
2018年,国内中小手机厂商加速消失,金立、酷派、乐视、大可乐、夏新等名字在市场浪潮中覆灭,魅族、360、锤子等厂商纷纷遭遇重组或深陷资金链危机。
另一方面,华为、OPPO、vivo、小米等国产手机快速崛起,在海外攻城略地,快速挤压三星、苹果的份额。
五年时间,世界智能手机版图被改写,国内手机市场彻底进入寡头时代。未来,全球化的手机品牌很可能只剩下四、五家。
2018Q3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来源:Counterpoint)
01.寡头时代来了
老罗做手机,是起了大早却赶了个晚集。锤子科技成立于2012年5月,但首款机型2014年才推出。5年前是国内智能终端设备创业的黄金窗口期,“等到锤子学会了做手机,却遭遇了手机市场下滑的寒冬”,孙燕飙告诉全天候科技。
截至2018年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连续六个季度同比下滑。GFK数据显示,在一向以增长为主旋律的中国, 2018年下半年手机市场却首次出现“量价双降”的局面;2018年三季度,市场销量同比下滑18%,销售额同比下滑9%。
7年前,李剑(化名)加入手机ODM公司辉烨任高管,他们一开始为TCL和一些海外手机厂商做代工,后期开始接华为手机的订单。
那是中国手机的黄金时代。按照荣耀赵明的说法,GSM(全球通)时代最强大的设计概念来自于深圳华强北。彼时,行业中有四、五百家ODM公司,全世界几乎所有智能手机都在中国生产组装,独立品牌正在悄然成长。
如今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辉烨)以前一个月的手机出货量可以达到100万台”,李剑说,“现在可能一年也都出不了100万台”。
全天候科技了解到,2018年10月,深圳许多手机供应链厂商的订单出现断崖式跳水,订单额只有去年同期的20%-30%。
所有的模组,包括摄像头模组、指纹模组、电池模组,每个环节都陷入极度无订单的状态。按照这种情形,有供应商指出,在深圳,身处手机产业链核心的中小供应链厂商,将有20%面临倒闭。
2018年,智能手机市场展现出极其残酷的一面。
尽管大环境不佳导致出货量下滑,但各大手机玩家召开发布会的热情并没有明显下降。仅仅在2018年12月,中国手机厂商就发布了超过10款新机。
一年来,中国手机厂商科技创新应用到产品的速度远超三星和苹果,屏幕的变化、屏下指纹的推出、颜色的变化、各种“吓人的技术”层出不穷。
时隔多年重新发力手机市场的联想手机,连续数月中,每个月都有新产品发布,以致于联想集团副总裁常程在微博上感慨:“今年用力过猛,新品节奏有点儿快”。
“原来手机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都是12个月,今天,华为、荣耀、小米、OPPO、vivo的市场生命周期,从设计到开发、上市,全部都是六个月(的周期)在搞。大家的站位就是不断接力,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跑。”孙燕飙说。
通常而言,一款新手机出来,其上一代产品的销量会快速萎缩;一家厂商推出一个新款,友商的销量也会被挤压下降。“中国手机厂家你死我活拼过来,才把苹果、三星拼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一位来自vivo的市场人士表示。
不出意外,三星和苹果在中国双双遭遇“滑铁卢”。根据赛诺数据,2018第三季度,苹果、三星在中国的出货量均大跌,其中,苹果的市场份额为9.8%,而三星则仅剩约1%。
伴随“机海战术”体力不支而倒下的,还有一系列中国的中小手机厂商。手机行业马太效应进一步升级,手机厂商在营销、技术、融资等的壁垒都已高企。
2014年5月,锤子第一款手机T1正式发布时就遇到过产能危机,这导致T1销量惨淡,仅卖出25万台。
罗永浩2018年上半年曾说:锤子不亏损了,可以任性一些。但任性的结果就是TNT(工作站)横空出世,订单少到代工厂都不愿意接活。
过去四年,锤子共推出7款手机,总计销量约300万台,这个数字在中国每年上亿台手机销售的大市场里,完全沦为陪跑者角色。
赛诺数据显示,vivo、OPPO、华为、荣耀、小米、苹果几大手机品牌组成了现在国内市场手机销量的第一梯队,总的份额占比近90%。其它中小厂商则彻底和第一阵营说再见,成为了销量统计中的“others”。
一般而言,手机供应商衡量一个大单的标准是单批次下单量是否达到KK(百万)级。当一个品牌的市场份额只有不到0.5%,意味着每个月的出货量只有5-6万台,甚至3-4万台,备货量也就是10万台左右,也就是100K。
“100K订单量在大的供应商眼中已经是小客户。针对小客户,一是没有溢价能力,第二,越小就越没法保证出货,因为产品不是标准化的产品,意味着成本还要增加。”一位供应商人士告诉全天候科技。
随着“华米OV”近年的快速增长,为了吻合它们的产能,供应链厂商从2015年、2016年一路狂奔到2017年,一直在不断扩充产能。
“到今天,随着手机销量的下滑,头部效应导致整个供应链的产能过剩达到了200%。目前市场上仅非全面屏手机的库存就有接近5000万(台)。”孙燕飙说。
02.供应链困境
2018年7月9日,在小米香港上市答谢晚宴上,雷军曾向媒体介绍过一位高管,他是小米供应商——英华达的前高管张峰。
小米曾在供应链管理上栽过跟头。据腾讯深网报道,小米研发第一款手机时,曾遭到某世界500强百般凌辱,比如小米那时成立不到一年,对方却要三年财务报表。
2010年,英华达是少数愿意为小米手机代工的工厂。2016年下半年,张峰成为小米移动电源生产商紫米科技的创始人,后正式进入小米管理供应链,协助雷军解决小米供应商元器件及手机供应的问题。
“曾经我们老缺货,一度以缺货为美,后来发现这个不行,绝对是有问题的。我们得苦下功夫,一定要把缺货问题解决了。”雷军说。
张峰上任后,小米供应链的确得到了不小的改观。雷军表示,小米8上市18天,供货就突破了百万。“虽然还是有很多人骂我们缺货,但是其实好很多了”。
小米香港上市答谢晚宴,雷军介绍张峰(右一)
寡头时代,手机厂商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对于供应链的争夺。
在一加6T手机发布前夕,为了攻克一个屏下指纹的技术难题,一加曾成立临时项目组,把供应商——汇顶科技找来,搞了一个封闭办公的地方加班加点,“最后终于有惊无险,搞定了”。
过去一年,屏幕指纹技术快速成熟且实现大规模商用、3D结构光技术成熟商用、屏幕从全面屏过渡到刘海屏再到水滴屏等,终端厂商的每一次技术创新对于供应链来说都是挑战,都不亚于一场技术革命。
以屏下指纹为例,2018年初,vivo发布全球第一款屏下指纹手机X20 Plus,得到市场好评。随后华为、小米、魅族、OPPO先后推出基于屏下指纹识别方案的产品。
从供应链方面的消息来看,vivo的三款屏下指纹识别方案均来自汇顶,OPPO的方案来自于思立微,而魅族的屏下指纹方案则来自于新思。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采用屏下指纹解决方案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从900万台增至2000万台以上。
“手机厂商应该理解我们。”李剑说,“研发需要周期,每一次的改变都是产线的,甚至连设备都不一样,但品牌厂商不会给你那么长的时间,他会尽量压缩周期;其次,新东西出来多多少少会有点问题,首批出货可能面临风险。”
技术的快速迭代甚至导致手机制造端已经出现购销倒挂、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做一台手机出来,从生产成本和硬件成本可能要500元,但实际上供应商的出货价可能才450元。
2018年6月,OPPO、vivo等厂商使用的升降摄像头刚亮相时,一个模组的出货价约为360元,到今年3月,价格可能只剩不到100元。
小米的一位供应商透露,小米大大小小所有的电子元件都是自己采购,特别是贵的、金额大的物料,这导致ODM厂商在小米身上其实赚不了什么钱。“小米这种走性价比策略的公司,肯定要保证自己的成本最低。”
“小米的量确实很大,这个毋庸置疑,但是到最后发现忙了一年下来,其实就是跑个流水。”李剑提到,“5%的毛利,算上物流费用、加上拖账期,净利最多两个点,甚至不赚钱”。
手机厂商给供应商的账期标准通常是三个月,最多半年,供应商大都会优先选择大品牌合作,一是量大,二是有保障,肯定能拿到钱。一个手机公司经营状况好不好,供应商的感受非常明显。
但今天站在手机厂商的角度,可选择的供应商已经越来越少了。
智能手机产业是个集成度极高、新技术最密集的行业,需要芯片、电路、显示设备、监控、声音、系统集成等行业组成的产业网络的支持。
罗永浩曾调侃说,在手机黑科技方面,华为的GPU加速有技术沉淀,至于其他手机黑科技,“我们都是方案整合商”。
但手机行业发展到今天,科技的比拼已经不是微创新了,而是需要更多积累,需要大的团队和体系做创新的支撑。
“小的品牌和厂家可能会借助于行业的解决方案、芯片提供商的能力做一些设计上的变化。但对于人工智能的处理、整个生态的引导不那么容易”,荣耀总裁赵明说。
以3D TOF(飞行时间法3D成像)为例,这个技术早就存在,但目前大家对体验都不满意。在赵明看来,这是因为要在抓取图片的瞬间就把立体信息实时进行处理识别,并作出反应,实际上需要类似于麒麟980这样的AI处理器和背后强大的图象处理算力来支撑。
这就是供应链环节的现状,也是造成整个手机行业发展越来越困难的原因。手机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通讯工具,而是变成了娱乐中心、通讯中心、交互中心。
技术的发展需要研发能力、设计能力、对于供应链的驱动,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小公司能办到的。
华为、荣耀的很多产品在供应链端已经走到瓶颈,拿不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了,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自己做。赵明称,虽然开发一款芯片投入很大,但不做的话就要站在别人的背后,未来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03.烧钱,找钱
对罗永浩来说,一入手机深似海,自从创办锤子,他从未停止过“找钱”。公开资料显示,锤子科技成立6年多时间里,共进行了8轮融资,累计获得资金超过17亿元,投资机构包括金石投资、海通创意资本、紫辉创投等。
2017年8月,锤子科技获得最后一笔10亿元投资,其中成都市政府出资6亿元,其余4亿来自私募基金。
锤子科技融资情况(来源:企查查)
不过,锤子也一直未走出亏损的泥潭。据公开资料,2015年锤子亏损4.62亿,2016年净亏损4.28亿,2017年虽然有坚果Pro这款黑马产品,但境况也不是很好,2018年每况愈下。2015-2017年,锤子共计亏损超过13亿元。
《财经》报道称,在正常融资、并购渠道之外,锤子科技也已经拿不到银行贷款,仅能依靠京东供应链提供的资金救急。锤子科技支付给京东的利息是9%左右。
锤子、金立等小品牌的衰落是有共通性的。手机供应链环节需要占用大量资金,加之营销费用不断增长,中小品牌承受的资金压力较大,它们在供应链上没有议价能力,体量小又缺乏话语权,通常单款机型销售额在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之间,成本相对更高而收入更少。
由于战线拉得太长,资金投入过大,回报不达预期,研发投入过重,最后,导致资金回笼不及时。一旦某个机型失败或者营销费用占用过多,就很容易让其资金链在顷刻间崩塌,几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与互联网模式不同,手机公司都是被库存杀死的”,一加创始人刘作虎告诉全天候科技。
在库存问题上,一加曾经犯过错。2015年,在国内互联网智能手机泛滥的背景下,一加迎头而上,既做千元机又开了几十家线下店。
2015年7月,一加2发布,刘作虎预期这款手机同样会受到追捧,于是拍脑门生产了将近100万台,这个决定差点让一加直接关门。
“互联网的钱来得相对容易,但硬件是很‘重’的”,刘作虎提到,一部手机的成本可能就3000多块钱,新机发布时,如果备货100万台,就是30多个亿,如果多下20万订单,就意味着有6亿的货卖不出去。
一加2的教训之后,刘作虎开始把“活着”作为做决策时的一条基本原则:一旦这个决策是错误的,你是不是还能活着?一件事情,如果万一它出现风险,公司就关门了,这个事情就别做。
事实上,除了小米、乐视等互联网手机品牌,传统手机厂商鲜有通过公开市场融资。“风险太大,很多资本都看不懂硬件,互联网公司融一两个亿可以玩很久,但是做硬件还是蛮大的挑战。”刘作虎认为。
锤子等深陷资金链危机,背靠大树的联想手机却准备不计成本地抢回手机市场。2018年6月,联想制定了“诺曼底计划”,欲在国内手机市场重生。2018年三季度,联想手机在中国销量同比上升280%。
手机业务被联想视作智能物联SIoT生态的重要引擎之一。联想手机相关负责人回复全天候科技称,在联想的整体战略中,允许以亏损的方式保证手机业务在国内市场份额的增长,联想也有信心持续收复失地。
2011年,华为逐渐脱离对运营商的依赖,转型为消费者品牌,并聚焦于中高端精品市场。据报道,起初的两年,华为手机曾承受巨大的盈利压力。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曾表示,“那两年太糟糕了,手机利润率还不如银行贷款利率,把这些钱存到银行里,利息都会比手机盈利要高。”华为手机能熬过5年的转型期,离不开华为集团的财力和技术上的支持。
在孙燕飙看来,如今手机行业只有两个活法,一是抱大腿,二是自己成为大腿,除此之外没有第三条路。
过去几年,手机行业主要的融资方式还包括政府招商引资和供应商补贴。
1月2日,据媒体报道,魅族科技将获得超过1亿元注资,目前仍在走程序,珠海市政府将会注资支持魅族发展,目前投资方案已经谈妥。对此,魅族科技表示,目前不方便回应。
2017年8月,成都市政府投资锤子科技6亿人民币,随后,锤子把位于北京、深圳等地的行政、供应链、研发、设计等总部管理和服务部门整体迁入成都,入驻办公人员约200人,约占此前锤子科技团队的一半。成都市政府投资锤子科技的初衷,在于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
而2014年以来,电信运营商随着营改增税改、利润减少,不再热衷于和手机厂商捆绑,补贴销售。手机市场完全自由竞争,没有谁可以靠着运营商的关系过活。
据全天候科技了解,2016-2017年,在手机烧钱大战凶猛之时,手机行业还存在另外一种隐性融资手段:以单个手机项目为主体进行项目制融资,即以发布一款新机预计可实现多少销量为目标,向上游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进行融资。
有供应商告诉全天候科技,以往手机项目的“战略投资者”不仅包括供应链参与方,还包括一些美国和香港的热钱,“但今年寒冬的状况下,此类融资也比较少见了”。
04.性价比纠结
国内手机圈的互联网化始于多年前的小米。凭借极致的性价比和互联网销售模式,小米手机一度在2014年前后以14.79%的市场份额问鼎中国手机市场销量冠军。一时间,“互联网思维”也成为热词,也成为众多企业的模仿对象。
不过,仍有不少企业感受到了销售规模的虚幻。
刘作虎谈及规模和风险时表示,“做企业,最核心的不是追求规模,而是要健康。做2000万、3000万(规模),最后不挣钱,有意义吗?最后给员工发年终奖给大家去发市场份额吗?”
从2017年开始,面对上游元器件涨价、美元汇率飙升等外部因素,手机品牌纷纷提价。千元机面临技术瓶颈,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需要额外的资本投入。而资本寒冬下,各种融资渠道都在收窄。
到2018年,手机行业原有的支点——性价比已经失效,进而造成了诸多困境:利润贴地飞行、创新不明显导致消费者换新动力不足、同质化严重、工匠精神缺位……一夜之间,众多手机厂商都在急剧变化的市场形势下无所适从。
实际上,小米上市之后,已很难继续保持其超强的“性价比”策略。一方面,小米手机也面临增长乏力的问题,同时无法继续加持小米的硬件价格战。
今年以来,小米手机的表现进入下行通道:IDC 数据显示,一季度,小米手机中国出货量增速达到 40% 以上,二季度降低到 2%,三季度同比下滑 10.9%,在华米 OV 当中表现最弱。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和投资人也不允许小米利润过低。
“性价比不顶用了,面对荣耀这样同样性价比极强的手机对手,小米的危机感应该更强。”一位手机评论人士说。
在2017年之前,四大厂商以价格区间为标志,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标签:华为主打高端商务市场,OPPO、vivo是中端市场,荣耀、小米主打低端市场。
但今年以来,OPPO、vivo 和小米、荣耀都在上探高端市场,寻求品牌的高端化。华为过去在高端市场只需要面对三星、苹果的竞争,现在 OV、小米都来抢地盘了,在4000 元以下的市场,他们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拼成了一锅粥。
靠性价比起家的小米自己也正试图摆脱绝对性价比的标签。刚进入2019年,小米就打响手机市场第一枪——将红米品牌独立,并升级为Redmi,继续死磕性价比、主攻电商市场;未来小米会专注冲刺中高端和新零售,不再追求绝对性价比。
1月10日,雷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手机市场是个巨大的市场,虽然手机最近这段时间压力很大。2019年,分品牌运作将是小米的一项策略。
Redmi在高品质的前提下死磕性价比,小米系列就能放下包袱,不要拘泥于1999元的价格,在用户还是觉得厚道的前提下把产品做好。
2018年12月,小米还对其国内和国际业务市场的组织架构,再次做出调整:加码中国区市场,将销售与服务部改组为中国区,由小米联合创始人、集团高级副总裁王川兼任中国区总裁。
据悉,小米中国区的任务有两个:优化小米手机的产品架构,站稳并强化高端旗舰市场;继续推动双线融合的新零售体系。
05.新故事是什么?
诺基亚、HTC的陨落表明,在面临技术革命和关键市场机会时,一旦转身速度偏慢,被消费者抛弃的速度之快可能超乎想象。
Counterpoint Research报告显示,5G智能手机将在2019年进入初步商业化阶段;2021年,全球5G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1亿部。
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预计,下一波大规模智能手机消费热潮将在2020年到来,届时5G和可折叠智能手机等未来技术将进入市场。
截至目前,华为已获得了26份5G合同。按照余承东的说法:“我们每年投入了10倍于国内同行的研发费用,比他们好一点点都不行,要好一大截。”
不过,5G的普及仍旧需要运营商、手机厂商等对价格下降的支持。“5G是一个革命性的东西,但不是在明年。”刘作虎认为,2019年是5G的商用元年,但5G的应用可能还不会那么丰富,5G应用场景真正爆发要到2020年。
在5G方面,OPPO、vivo则是通过与芯片巨头高通进行合作,如将毫米波天线阵列整合到手机中、整机无线空口量测和终端样机测试等工作,做好5G技术在手机上的应用准备。
在国内市场饱和的情况下,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众多国产手机厂商新的增长点。今年第三季度,小米在印度超越三星成为市占率第一的手机品牌,而OPPO在东南亚市场,华为在欧洲市场均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2019年,印度将成为唯一出现智能手机增长的市场;而2018年,印度消费者将花费逾5000亿卢比(473亿元人民币)购买中国四大手机品牌生产的智能手机,约为上一年的两倍。
2018年Q3,荣耀手机在海外8个国家均入围了出货量前五。在俄罗斯,荣耀销量增幅达到了惊人的1750%,市场份额占到18%,排名第二,与三星的差距只有1%。
此外,小米、华为、OV等还在消费IoT硬件上舍命狂奔。1月11日,雷军在小米年会上宣布,2019年,小米将正式启动“手机+AIoT(AI+IoT)”双引擎战略,作为小米未来五年的核心战略。未来5年,小米将在AIoT领域持续投入超过100亿元。
小米进入“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时代
几个月来,小米频繁调换组织架构配合AIoT发展。据了解,小米中国区的任务,除了强化手机高端市场及推动双线融合的新零售体系,更重要的是强化小米AIoT的核心战略,在硬件品类上进行拓展。除了手机,目前小米AIoT硬件还包括电视、智能家居设备和白电。
2018年12月27日,荣耀手机举办了2018年中国手机行业的最后一场发布会。在会后的采访中,赵明说:“坦率讲今年(2018年)可能是很困难,但未必是最困难,也许几年后回过头来看也未必觉得难。”
当天的北京气温零下10度,赵明一袭春装登场。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天候科技”(ID:iawtmt),作者 舒虹。36氪经授权转载。
“我们决定不服就干,认真做好产品,死磕回去,教一教对手什么叫性价比”。1月10日,在红米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雷军公开回怼“友商”华为。
5年出货2.78亿台的红米手机从小米独立,被外界解读为对标华为、荣耀双品牌。就此,荣耀方面公开表示——与小米的竞争早已结束,荣耀遥遥领先。
“友商的态度把我弄急了,他们出了一堆的稿子看了我挺烦。”发布会后,雷军再次谈及友商:“在办小米之前,我是华为的铁杆粉丝,我也多次跟任正非说国产厂商要团结,枪口抬高一尺,后来友商分出来一个子品牌,从诞生之日就是怎么low怎么来。”
斗转星移,几年时间,手机行业就已经变了天地,换了对手。
如果把时钟回拨到3年前,与小米雷军激烈对垒的还是乐视贾跃亭。如今,乐视手机早已灰飞烟灭,比小米诞生更早的魅族正在艰难求生,其它同时期涌现的中小手机品牌要么垂死挣扎,要么加速消亡或已经消亡。
对于还活着的中小手机品牌来说,被收购意味着出局,不卖身意味着等死,比如罗永浩和他的锤子。
拖欠工资、供应商上门讨债、变更法人,接盘者名单从阿里、360传到今日头条……锤子身处生死边缘。“整个公司都在等老罗弄到钱。”一位锤子员工对全天候科技说。
另一边,一些投资人正在向锤子施压,希望就此卖掉公司。1月3日,锤子科技再次被申请财产保全,罗永浩所涉1亿元金额的股权被司法冻结。如果“缝补”不上被撕裂的资金缺口,锤子很可能活不过这个冬天。
大洋彼岸,巨头苹果迎来史上最黑暗的一天。1月3日,在16年来首次下调营收预期后,苹果股价暴跌10%,市值缩水近750亿美元。
三个月来,苹果市值蒸发近4500亿美元,跌去了一个Facebook。更糟糕的是,多种迹象显示,苹果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削减智能手机的零部件订单。
过去十年,智能手机经历了高速增长的黄金期。IDC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共卖出了14.7亿部手机(2018年预计同比下滑3%),是汽车销量的15倍,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消费硬件品类。
2018年,华为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85亿美元,其中,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者业务占据半壁江山。
2010年至2018年华为智能手机发货量(单位:百万台)
智能手机也是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增长的最大引擎。风投公司KPCB发布的2018年《互联网报告》显示,世界范围内,每个拥有智能手机的成年人每天在手机屏幕上花费的时间长达5.9个小时。
在中国,超过一半人口使用手机购物、叫外卖、打车、使用移动支付——移动互联网的一切商业模式,几乎完全依靠手机这一物联网时代的终极入口而存在。
这一切在过去这一年中迎来拐点。
2018年人口红利褪去,智能手机首当其冲。以华为和荣耀为例,过去其手机的换机周期是15-18个月,现在是22-24个月,甚至更高。
“总体来说我们手机的运算速度是够的,但是应用和功能没有任何革命性的创新,手机产品同质化严重。在口袋里钱不多的时候,大家会选择不换手机。”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飙说。
2018年,国内中小手机厂商加速消失,金立、酷派、乐视、大可乐、夏新等名字在市场浪潮中覆灭,魅族、360、锤子等厂商纷纷遭遇重组或深陷资金链危机。
另一方面,华为、OPPO、vivo、小米等国产手机快速崛起,在海外攻城略地,快速挤压三星、苹果的份额。
五年时间,世界智能手机版图被改写,国内手机市场彻底进入寡头时代。未来,全球化的手机品牌很可能只剩下四、五家。
2018Q3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来源:Counterpoint)
01.寡头时代来了
老罗做手机,是起了大早却赶了个晚集。锤子科技成立于2012年5月,但首款机型2014年才推出。5年前是国内智能终端设备创业的黄金窗口期,“等到锤子学会了做手机,却遭遇了手机市场下滑的寒冬”,孙燕飙告诉全天候科技。
截至2018年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连续六个季度同比下滑。GFK数据显示,在一向以增长为主旋律的中国, 2018年下半年手机市场却首次出现“量价双降”的局面;2018年三季度,市场销量同比下滑18%,销售额同比下滑9%。
7年前,李剑(化名)加入手机ODM公司辉烨任高管,他们一开始为TCL和一些海外手机厂商做代工,后期开始接华为手机的订单。
那是中国手机的黄金时代。按照荣耀赵明的说法,GSM(全球通)时代最强大的设计概念来自于深圳华强北。彼时,行业中有四、五百家ODM公司,全世界几乎所有智能手机都在中国生产组装,独立品牌正在悄然成长。
如今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辉烨)以前一个月的手机出货量可以达到100万台”,李剑说,“现在可能一年也都出不了100万台”。
全天候科技了解到,2018年10月,深圳许多手机供应链厂商的订单出现断崖式跳水,订单额只有去年同期的20%-30%。
所有的模组,包括摄像头模组、指纹模组、电池模组,每个环节都陷入极度无订单的状态。按照这种情形,有供应商指出,在深圳,身处手机产业链核心的中小供应链厂商,将有20%面临倒闭。
2018年,智能手机市场展现出极其残酷的一面。
尽管大环境不佳导致出货量下滑,但各大手机玩家召开发布会的热情并没有明显下降。仅仅在2018年12月,中国手机厂商就发布了超过10款新机。
一年来,中国手机厂商科技创新应用到产品的速度远超三星和苹果,屏幕的变化、屏下指纹的推出、颜色的变化、各种“吓人的技术”层出不穷。
时隔多年重新发力手机市场的联想手机,连续数月中,每个月都有新产品发布,以致于联想集团副总裁常程在微博上感慨:“今年用力过猛,新品节奏有点儿快”。
“原来手机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都是12个月,今天,华为、荣耀、小米、OPPO、vivo的市场生命周期,从设计到开发、上市,全部都是六个月(的周期)在搞。大家的站位就是不断接力,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跑。”孙燕飙说。
通常而言,一款新手机出来,其上一代产品的销量会快速萎缩;一家厂商推出一个新款,友商的销量也会被挤压下降。“中国手机厂家你死我活拼过来,才把苹果、三星拼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一位来自vivo的市场人士表示。
不出意外,三星和苹果在中国双双遭遇“滑铁卢”。根据赛诺数据,2018第三季度,苹果、三星在中国的出货量均大跌,其中,苹果的市场份额为9.8%,而三星则仅剩约1%。
伴随“机海战术”体力不支而倒下的,还有一系列中国的中小手机厂商。手机行业马太效应进一步升级,手机厂商在营销、技术、融资等的壁垒都已高企。
2014年5月,锤子第一款手机T1正式发布时就遇到过产能危机,这导致T1销量惨淡,仅卖出25万台。
罗永浩2018年上半年曾说:锤子不亏损了,可以任性一些。但任性的结果就是TNT(工作站)横空出世,订单少到代工厂都不愿意接活。
过去四年,锤子共推出7款手机,总计销量约300万台,这个数字在中国每年上亿台手机销售的大市场里,完全沦为陪跑者角色。
赛诺数据显示,vivo、OPPO、华为、荣耀、小米、苹果几大手机品牌组成了现在国内市场手机销量的第一梯队,总的份额占比近90%。其它中小厂商则彻底和第一阵营说再见,成为了销量统计中的“others”。
一般而言,手机供应商衡量一个大单的标准是单批次下单量是否达到KK(百万)级。当一个品牌的市场份额只有不到0.5%,意味着每个月的出货量只有5-6万台,甚至3-4万台,备货量也就是10万台左右,也就是100K。
“100K订单量在大的供应商眼中已经是小客户。针对小客户,一是没有溢价能力,第二,越小就越没法保证出货,因为产品不是标准化的产品,意味着成本还要增加。”一位供应商人士告诉全天候科技。
随着“华米OV”近年的快速增长,为了吻合它们的产能,供应链厂商从2015年、2016年一路狂奔到2017年,一直在不断扩充产能。
“到今天,随着手机销量的下滑,头部效应导致整个供应链的产能过剩达到了200%。目前市场上仅非全面屏手机的库存就有接近5000万(台)。”孙燕飙说。
02.供应链困境
2018年7月9日,在小米香港上市答谢晚宴上,雷军曾向媒体介绍过一位高管,他是小米供应商——英华达的前高管张峰。
小米曾在供应链管理上栽过跟头。据腾讯深网报道,小米研发第一款手机时,曾遭到某世界500强百般凌辱,比如小米那时成立不到一年,对方却要三年财务报表。
2010年,英华达是少数愿意为小米手机代工的工厂。2016年下半年,张峰成为小米移动电源生产商紫米科技的创始人,后正式进入小米管理供应链,协助雷军解决小米供应商元器件及手机供应的问题。
“曾经我们老缺货,一度以缺货为美,后来发现这个不行,绝对是有问题的。我们得苦下功夫,一定要把缺货问题解决了。”雷军说。
张峰上任后,小米供应链的确得到了不小的改观。雷军表示,小米8上市18天,供货就突破了百万。“虽然还是有很多人骂我们缺货,但是其实好很多了”。
小米香港上市答谢晚宴,雷军介绍张峰(右一)
寡头时代,手机厂商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对于供应链的争夺。
在一加6T手机发布前夕,为了攻克一个屏下指纹的技术难题,一加曾成立临时项目组,把供应商——汇顶科技找来,搞了一个封闭办公的地方加班加点,“最后终于有惊无险,搞定了”。
过去一年,屏幕指纹技术快速成熟且实现大规模商用、3D结构光技术成熟商用、屏幕从全面屏过渡到刘海屏再到水滴屏等,终端厂商的每一次技术创新对于供应链来说都是挑战,都不亚于一场技术革命。
以屏下指纹为例,2018年初,vivo发布全球第一款屏下指纹手机X20 Plus,得到市场好评。随后华为、小米、魅族、OPPO先后推出基于屏下指纹识别方案的产品。
从供应链方面的消息来看,vivo的三款屏下指纹识别方案均来自汇顶,OPPO的方案来自于思立微,而魅族的屏下指纹方案则来自于新思。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采用屏下指纹解决方案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从900万台增至2000万台以上。
“手机厂商应该理解我们。”李剑说,“研发需要周期,每一次的改变都是产线的,甚至连设备都不一样,但品牌厂商不会给你那么长的时间,他会尽量压缩周期;其次,新东西出来多多少少会有点问题,首批出货可能面临风险。”
技术的快速迭代甚至导致手机制造端已经出现购销倒挂、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做一台手机出来,从生产成本和硬件成本可能要500元,但实际上供应商的出货价可能才450元。
2018年6月,OPPO、vivo等厂商使用的升降摄像头刚亮相时,一个模组的出货价约为360元,到今年3月,价格可能只剩不到100元。
小米的一位供应商透露,小米大大小小所有的电子元件都是自己采购,特别是贵的、金额大的物料,这导致ODM厂商在小米身上其实赚不了什么钱。“小米这种走性价比策略的公司,肯定要保证自己的成本最低。”
“小米的量确实很大,这个毋庸置疑,但是到最后发现忙了一年下来,其实就是跑个流水。”李剑提到,“5%的毛利,算上物流费用、加上拖账期,净利最多两个点,甚至不赚钱”。
手机厂商给供应商的账期标准通常是三个月,最多半年,供应商大都会优先选择大品牌合作,一是量大,二是有保障,肯定能拿到钱。一个手机公司经营状况好不好,供应商的感受非常明显。
但今天站在手机厂商的角度,可选择的供应商已经越来越少了。
智能手机产业是个集成度极高、新技术最密集的行业,需要芯片、电路、显示设备、监控、声音、系统集成等行业组成的产业网络的支持。
罗永浩曾调侃说,在手机黑科技方面,华为的GPU加速有技术沉淀,至于其他手机黑科技,“我们都是方案整合商”。
但手机行业发展到今天,科技的比拼已经不是微创新了,而是需要更多积累,需要大的团队和体系做创新的支撑。
“小的品牌和厂家可能会借助于行业的解决方案、芯片提供商的能力做一些设计上的变化。但对于人工智能的处理、整个生态的引导不那么容易”,荣耀总裁赵明说。
以3D TOF(飞行时间法3D成像)为例,这个技术早就存在,但目前大家对体验都不满意。在赵明看来,这是因为要在抓取图片的瞬间就把立体信息实时进行处理识别,并作出反应,实际上需要类似于麒麟980这样的AI处理器和背后强大的图象处理算力来支撑。
这就是供应链环节的现状,也是造成整个手机行业发展越来越困难的原因。手机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通讯工具,而是变成了娱乐中心、通讯中心、交互中心。
技术的发展需要研发能力、设计能力、对于供应链的驱动,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小公司能办到的。
华为、荣耀的很多产品在供应链端已经走到瓶颈,拿不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了,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自己做。赵明称,虽然开发一款芯片投入很大,但不做的话就要站在别人的背后,未来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03.烧钱,找钱
对罗永浩来说,一入手机深似海,自从创办锤子,他从未停止过“找钱”。公开资料显示,锤子科技成立6年多时间里,共进行了8轮融资,累计获得资金超过17亿元,投资机构包括金石投资、海通创意资本、紫辉创投等。
2017年8月,锤子科技获得最后一笔10亿元投资,其中成都市政府出资6亿元,其余4亿来自私募基金。
锤子科技融资情况(来源:企查查)
不过,锤子也一直未走出亏损的泥潭。据公开资料,2015年锤子亏损4.62亿,2016年净亏损4.28亿,2017年虽然有坚果Pro这款黑马产品,但境况也不是很好,2018年每况愈下。2015-2017年,锤子共计亏损超过13亿元。
《财经》报道称,在正常融资、并购渠道之外,锤子科技也已经拿不到银行贷款,仅能依靠京东供应链提供的资金救急。锤子科技支付给京东的利息是9%左右。
锤子、金立等小品牌的衰落是有共通性的。手机供应链环节需要占用大量资金,加之营销费用不断增长,中小品牌承受的资金压力较大,它们在供应链上没有议价能力,体量小又缺乏话语权,通常单款机型销售额在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之间,成本相对更高而收入更少。
由于战线拉得太长,资金投入过大,回报不达预期,研发投入过重,最后,导致资金回笼不及时。一旦某个机型失败或者营销费用占用过多,就很容易让其资金链在顷刻间崩塌,几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与互联网模式不同,手机公司都是被库存杀死的”,一加创始人刘作虎告诉全天候科技。
在库存问题上,一加曾经犯过错。2015年,在国内互联网智能手机泛滥的背景下,一加迎头而上,既做千元机又开了几十家线下店。
2015年7月,一加2发布,刘作虎预期这款手机同样会受到追捧,于是拍脑门生产了将近100万台,这个决定差点让一加直接关门。
“互联网的钱来得相对容易,但硬件是很‘重’的”,刘作虎提到,一部手机的成本可能就3000多块钱,新机发布时,如果备货100万台,就是30多个亿,如果多下20万订单,就意味着有6亿的货卖不出去。
一加2的教训之后,刘作虎开始把“活着”作为做决策时的一条基本原则:一旦这个决策是错误的,你是不是还能活着?一件事情,如果万一它出现风险,公司就关门了,这个事情就别做。
事实上,除了小米、乐视等互联网手机品牌,传统手机厂商鲜有通过公开市场融资。“风险太大,很多资本都看不懂硬件,互联网公司融一两个亿可以玩很久,但是做硬件还是蛮大的挑战。”刘作虎认为。
锤子等深陷资金链危机,背靠大树的联想手机却准备不计成本地抢回手机市场。2018年6月,联想制定了“诺曼底计划”,欲在国内手机市场重生。2018年三季度,联想手机在中国销量同比上升280%。
手机业务被联想视作智能物联SIoT生态的重要引擎之一。联想手机相关负责人回复全天候科技称,在联想的整体战略中,允许以亏损的方式保证手机业务在国内市场份额的增长,联想也有信心持续收复失地。
2011年,华为逐渐脱离对运营商的依赖,转型为消费者品牌,并聚焦于中高端精品市场。据报道,起初的两年,华为手机曾承受巨大的盈利压力。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曾表示,“那两年太糟糕了,手机利润率还不如银行贷款利率,把这些钱存到银行里,利息都会比手机盈利要高。”华为手机能熬过5年的转型期,离不开华为集团的财力和技术上的支持。
在孙燕飙看来,如今手机行业只有两个活法,一是抱大腿,二是自己成为大腿,除此之外没有第三条路。
过去几年,手机行业主要的融资方式还包括政府招商引资和供应商补贴。
1月2日,据媒体报道,魅族科技将获得超过1亿元注资,目前仍在走程序,珠海市政府将会注资支持魅族发展,目前投资方案已经谈妥。对此,魅族科技表示,目前不方便回应。
2017年8月,成都市政府投资锤子科技6亿人民币,随后,锤子把位于北京、深圳等地的行政、供应链、研发、设计等总部管理和服务部门整体迁入成都,入驻办公人员约200人,约占此前锤子科技团队的一半。成都市政府投资锤子科技的初衷,在于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
而2014年以来,电信运营商随着营改增税改、利润减少,不再热衷于和手机厂商捆绑,补贴销售。手机市场完全自由竞争,没有谁可以靠着运营商的关系过活。
据全天候科技了解,2016-2017年,在手机烧钱大战凶猛之时,手机行业还存在另外一种隐性融资手段:以单个手机项目为主体进行项目制融资,即以发布一款新机预计可实现多少销量为目标,向上游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进行融资。
有供应商告诉全天候科技,以往手机项目的“战略投资者”不仅包括供应链参与方,还包括一些美国和香港的热钱,“但今年寒冬的状况下,此类融资也比较少见了”。
04.性价比纠结
国内手机圈的互联网化始于多年前的小米。凭借极致的性价比和互联网销售模式,小米手机一度在2014年前后以14.79%的市场份额问鼎中国手机市场销量冠军。一时间,“互联网思维”也成为热词,也成为众多企业的模仿对象。
不过,仍有不少企业感受到了销售规模的虚幻。
刘作虎谈及规模和风险时表示,“做企业,最核心的不是追求规模,而是要健康。做2000万、3000万(规模),最后不挣钱,有意义吗?最后给员工发年终奖给大家去发市场份额吗?”
从2017年开始,面对上游元器件涨价、美元汇率飙升等外部因素,手机品牌纷纷提价。千元机面临技术瓶颈,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需要额外的资本投入。而资本寒冬下,各种融资渠道都在收窄。
到2018年,手机行业原有的支点——性价比已经失效,进而造成了诸多困境:利润贴地飞行、创新不明显导致消费者换新动力不足、同质化严重、工匠精神缺位……一夜之间,众多手机厂商都在急剧变化的市场形势下无所适从。
实际上,小米上市之后,已很难继续保持其超强的“性价比”策略。一方面,小米手机也面临增长乏力的问题,同时无法继续加持小米的硬件价格战。
今年以来,小米手机的表现进入下行通道:IDC 数据显示,一季度,小米手机中国出货量增速达到 40% 以上,二季度降低到 2%,三季度同比下滑 10.9%,在华米 OV 当中表现最弱。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和投资人也不允许小米利润过低。
“性价比不顶用了,面对荣耀这样同样性价比极强的手机对手,小米的危机感应该更强。”一位手机评论人士说。
在2017年之前,四大厂商以价格区间为标志,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标签:华为主打高端商务市场,OPPO、vivo是中端市场,荣耀、小米主打低端市场。
但今年以来,OPPO、vivo 和小米、荣耀都在上探高端市场,寻求品牌的高端化。华为过去在高端市场只需要面对三星、苹果的竞争,现在 OV、小米都来抢地盘了,在4000 元以下的市场,他们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拼成了一锅粥。
靠性价比起家的小米自己也正试图摆脱绝对性价比的标签。刚进入2019年,小米就打响手机市场第一枪——将红米品牌独立,并升级为Redmi,继续死磕性价比、主攻电商市场;未来小米会专注冲刺中高端和新零售,不再追求绝对性价比。
1月10日,雷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手机市场是个巨大的市场,虽然手机最近这段时间压力很大。2019年,分品牌运作将是小米的一项策略。
Redmi在高品质的前提下死磕性价比,小米系列就能放下包袱,不要拘泥于1999元的价格,在用户还是觉得厚道的前提下把产品做好。
2018年12月,小米还对其国内和国际业务市场的组织架构,再次做出调整:加码中国区市场,将销售与服务部改组为中国区,由小米联合创始人、集团高级副总裁王川兼任中国区总裁。
据悉,小米中国区的任务有两个:优化小米手机的产品架构,站稳并强化高端旗舰市场;继续推动双线融合的新零售体系。
05.新故事是什么?
诺基亚、HTC的陨落表明,在面临技术革命和关键市场机会时,一旦转身速度偏慢,被消费者抛弃的速度之快可能超乎想象。
Counterpoint Research报告显示,5G智能手机将在2019年进入初步商业化阶段;2021年,全球5G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1亿部。
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预计,下一波大规模智能手机消费热潮将在2020年到来,届时5G和可折叠智能手机等未来技术将进入市场。
截至目前,华为已获得了26份5G合同。按照余承东的说法:“我们每年投入了10倍于国内同行的研发费用,比他们好一点点都不行,要好一大截。”
不过,5G的普及仍旧需要运营商、手机厂商等对价格下降的支持。“5G是一个革命性的东西,但不是在明年。”刘作虎认为,2019年是5G的商用元年,但5G的应用可能还不会那么丰富,5G应用场景真正爆发要到2020年。
在5G方面,OPPO、vivo则是通过与芯片巨头高通进行合作,如将毫米波天线阵列整合到手机中、整机无线空口量测和终端样机测试等工作,做好5G技术在手机上的应用准备。
在国内市场饱和的情况下,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众多国产手机厂商新的增长点。今年第三季度,小米在印度超越三星成为市占率第一的手机品牌,而OPPO在东南亚市场,华为在欧洲市场均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2019年,印度将成为唯一出现智能手机增长的市场;而2018年,印度消费者将花费逾5000亿卢比(473亿元人民币)购买中国四大手机品牌生产的智能手机,约为上一年的两倍。
2018年Q3,荣耀手机在海外8个国家均入围了出货量前五。在俄罗斯,荣耀销量增幅达到了惊人的1750%,市场份额占到18%,排名第二,与三星的差距只有1%。
此外,小米、华为、OV等还在消费IoT硬件上舍命狂奔。1月11日,雷军在小米年会上宣布,2019年,小米将正式启动“手机+AIoT(AI+IoT)”双引擎战略,作为小米未来五年的核心战略。未来5年,小米将在AIoT领域持续投入超过100亿元。
小米进入“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时代
几个月来,小米频繁调换组织架构配合AIoT发展。据了解,小米中国区的任务,除了强化手机高端市场及推动双线融合的新零售体系,更重要的是强化小米AIoT的核心战略,在硬件品类上进行拓展。除了手机,目前小米AIoT硬件还包括电视、智能家居设备和白电。
2018年12月27日,荣耀手机举办了2018年中国手机行业的最后一场发布会。在会后的采访中,赵明说:“坦率讲今年(2018年)可能是很困难,但未必是最困难,也许几年后回过头来看也未必觉得难。”
当天的北京气温零下10度,赵明一袭春装登场。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天候科技”(ID:iawtmt),作者 舒虹。36氪经授权转载。
“我们决定不服就干,认真做好产品,死磕回去,教一教对手什么叫性价比”。1月10日,在红米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雷军公开回怼“友商”华为。
5年出货2.78亿台的红米手机从小米独立,被外界解读为对标华为、荣耀双品牌。就此,荣耀方面公开表示——与小米的竞争早已结束,荣耀遥遥领先。
“友商的态度把我弄急了,他们出了一堆的稿子看了我挺烦。”发布会后,雷军再次谈及友商:“在办小米之前,我是华为的铁杆粉丝,我也多次跟任正非说国产厂商要团结,枪口抬高一尺,后来友商分出来一个子品牌,从诞生之日就是怎么low怎么来。”
斗转星移,几年时间,手机行业就已经变了天地,换了对手。
如果把时钟回拨到3年前,与小米雷军激烈对垒的还是乐视贾跃亭。如今,乐视手机早已灰飞烟灭,比小米诞生更早的魅族正在艰难求生,其它同时期涌现的中小手机品牌要么垂死挣扎,要么加速消亡或已经消亡。
对于还活着的中小手机品牌来说,被收购意味着出局,不卖身意味着等死,比如罗永浩和他的锤子。
拖欠工资、供应商上门讨债、变更法人,接盘者名单从阿里、360传到今日头条……锤子身处生死边缘。“整个公司都在等老罗弄到钱。”一位锤子员工对全天候科技说。
另一边,一些投资人正在向锤子施压,希望就此卖掉公司。1月3日,锤子科技再次被申请财产保全,罗永浩所涉1亿元金额的股权被司法冻结。如果“缝补”不上被撕裂的资金缺口,锤子很可能活不过这个冬天。
大洋彼岸,巨头苹果迎来史上最黑暗的一天。1月3日,在16年来首次下调营收预期后,苹果股价暴跌10%,市值缩水近750亿美元。
三个月来,苹果市值蒸发近4500亿美元,跌去了一个Facebook。更糟糕的是,多种迹象显示,苹果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削减智能手机的零部件订单。
过去十年,智能手机经历了高速增长的黄金期。IDC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共卖出了14.7亿部手机(2018年预计同比下滑3%),是汽车销量的15倍,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消费硬件品类。
2018年,华为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85亿美元,其中,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者业务占据半壁江山。
2010年至2018年华为智能手机发货量(单位:百万台)
智能手机也是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增长的最大引擎。风投公司KPCB发布的2018年《互联网报告》显示,世界范围内,每个拥有智能手机的成年人每天在手机屏幕上花费的时间长达5.9个小时。
在中国,超过一半人口使用手机购物、叫外卖、打车、使用移动支付——移动互联网的一切商业模式,几乎完全依靠手机这一物联网时代的终极入口而存在。
这一切在过去这一年中迎来拐点。
2018年人口红利褪去,智能手机首当其冲。以华为和荣耀为例,过去其手机的换机周期是15-18个月,现在是22-24个月,甚至更高。
“总体来说我们手机的运算速度是够的,但是应用和功能没有任何革命性的创新,手机产品同质化严重。在口袋里钱不多的时候,大家会选择不换手机。”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飙说。
2018年,国内中小手机厂商加速消失,金立、酷派、乐视、大可乐、夏新等名字在市场浪潮中覆灭,魅族、360、锤子等厂商纷纷遭遇重组或深陷资金链危机。
另一方面,华为、OPPO、vivo、小米等国产手机快速崛起,在海外攻城略地,快速挤压三星、苹果的份额。
五年时间,世界智能手机版图被改写,国内手机市场彻底进入寡头时代。未来,全球化的手机品牌很可能只剩下四、五家。
2018Q3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来源:Counterpoint)
01.寡头时代来了
老罗做手机,是起了大早却赶了个晚集。锤子科技成立于2012年5月,但首款机型2014年才推出。5年前是国内智能终端设备创业的黄金窗口期,“等到锤子学会了做手机,却遭遇了手机市场下滑的寒冬”,孙燕飙告诉全天候科技。
截至2018年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连续六个季度同比下滑。GFK数据显示,在一向以增长为主旋律的中国, 2018年下半年手机市场却首次出现“量价双降”的局面;2018年三季度,市场销量同比下滑18%,销售额同比下滑9%。
7年前,李剑(化名)加入手机ODM公司辉烨任高管,他们一开始为TCL和一些海外手机厂商做代工,后期开始接华为手机的订单。
那是中国手机的黄金时代。按照荣耀赵明的说法,GSM(全球通)时代最强大的设计概念来自于深圳华强北。彼时,行业中有四、五百家ODM公司,全世界几乎所有智能手机都在中国生产组装,独立品牌正在悄然成长。
如今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辉烨)以前一个月的手机出货量可以达到100万台”,李剑说,“现在可能一年也都出不了100万台”。
全天候科技了解到,2018年10月,深圳许多手机供应链厂商的订单出现断崖式跳水,订单额只有去年同期的20%-30%。
所有的模组,包括摄像头模组、指纹模组、电池模组,每个环节都陷入极度无订单的状态。按照这种情形,有供应商指出,在深圳,身处手机产业链核心的中小供应链厂商,将有20%面临倒闭。
2018年,智能手机市场展现出极其残酷的一面。
尽管大环境不佳导致出货量下滑,但各大手机玩家召开发布会的热情并没有明显下降。仅仅在2018年12月,中国手机厂商就发布了超过10款新机。
一年来,中国手机厂商科技创新应用到产品的速度远超三星和苹果,屏幕的变化、屏下指纹的推出、颜色的变化、各种“吓人的技术”层出不穷。
时隔多年重新发力手机市场的联想手机,连续数月中,每个月都有新产品发布,以致于联想集团副总裁常程在微博上感慨:“今年用力过猛,新品节奏有点儿快”。
“原来手机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都是12个月,今天,华为、荣耀、小米、OPPO、vivo的市场生命周期,从设计到开发、上市,全部都是六个月(的周期)在搞。大家的站位就是不断接力,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跑。”孙燕飙说。
通常而言,一款新手机出来,其上一代产品的销量会快速萎缩;一家厂商推出一个新款,友商的销量也会被挤压下降。“中国手机厂家你死我活拼过来,才把苹果、三星拼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一位来自vivo的市场人士表示。
不出意外,三星和苹果在中国双双遭遇“滑铁卢”。根据赛诺数据,2018第三季度,苹果、三星在中国的出货量均大跌,其中,苹果的市场份额为9.8%,而三星则仅剩约1%。
伴随“机海战术”体力不支而倒下的,还有一系列中国的中小手机厂商。手机行业马太效应进一步升级,手机厂商在营销、技术、融资等的壁垒都已高企。
2014年5月,锤子第一款手机T1正式发布时就遇到过产能危机,这导致T1销量惨淡,仅卖出25万台。
罗永浩2018年上半年曾说:锤子不亏损了,可以任性一些。但任性的结果就是TNT(工作站)横空出世,订单少到代工厂都不愿意接活。
过去四年,锤子共推出7款手机,总计销量约300万台,这个数字在中国每年上亿台手机销售的大市场里,完全沦为陪跑者角色。
赛诺数据显示,vivo、OPPO、华为、荣耀、小米、苹果几大手机品牌组成了现在国内市场手机销量的第一梯队,总的份额占比近90%。其它中小厂商则彻底和第一阵营说再见,成为了销量统计中的“others”。
一般而言,手机供应商衡量一个大单的标准是单批次下单量是否达到KK(百万)级。当一个品牌的市场份额只有不到0.5%,意味着每个月的出货量只有5-6万台,甚至3-4万台,备货量也就是10万台左右,也就是100K。
“100K订单量在大的供应商眼中已经是小客户。针对小客户,一是没有溢价能力,第二,越小就越没法保证出货,因为产品不是标准化的产品,意味着成本还要增加。”一位供应商人士告诉全天候科技。
随着“华米OV”近年的快速增长,为了吻合它们的产能,供应链厂商从2015年、2016年一路狂奔到2017年,一直在不断扩充产能。
“到今天,随着手机销量的下滑,头部效应导致整个供应链的产能过剩达到了200%。目前市场上仅非全面屏手机的库存就有接近5000万(台)。”孙燕飙说。
02.供应链困境
2018年7月9日,在小米香港上市答谢晚宴上,雷军曾向媒体介绍过一位高管,他是小米供应商——英华达的前高管张峰。
小米曾在供应链管理上栽过跟头。据腾讯深网报道,小米研发第一款手机时,曾遭到某世界500强百般凌辱,比如小米那时成立不到一年,对方却要三年财务报表。
2010年,英华达是少数愿意为小米手机代工的工厂。2016年下半年,张峰成为小米移动电源生产商紫米科技的创始人,后正式进入小米管理供应链,协助雷军解决小米供应商元器件及手机供应的问题。
“曾经我们老缺货,一度以缺货为美,后来发现这个不行,绝对是有问题的。我们得苦下功夫,一定要把缺货问题解决了。”雷军说。
张峰上任后,小米供应链的确得到了不小的改观。雷军表示,小米8上市18天,供货就突破了百万。“虽然还是有很多人骂我们缺货,但是其实好很多了”。
小米香港上市答谢晚宴,雷军介绍张峰(右一)
寡头时代,手机厂商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对于供应链的争夺。
在一加6T手机发布前夕,为了攻克一个屏下指纹的技术难题,一加曾成立临时项目组,把供应商——汇顶科技找来,搞了一个封闭办公的地方加班加点,“最后终于有惊无险,搞定了”。
过去一年,屏幕指纹技术快速成熟且实现大规模商用、3D结构光技术成熟商用、屏幕从全面屏过渡到刘海屏再到水滴屏等,终端厂商的每一次技术创新对于供应链来说都是挑战,都不亚于一场技术革命。
以屏下指纹为例,2018年初,vivo发布全球第一款屏下指纹手机X20 Plus,得到市场好评。随后华为、小米、魅族、OPPO先后推出基于屏下指纹识别方案的产品。
从供应链方面的消息来看,vivo的三款屏下指纹识别方案均来自汇顶,OPPO的方案来自于思立微,而魅族的屏下指纹方案则来自于新思。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采用屏下指纹解决方案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从900万台增至2000万台以上。
“手机厂商应该理解我们。”李剑说,“研发需要周期,每一次的改变都是产线的,甚至连设备都不一样,但品牌厂商不会给你那么长的时间,他会尽量压缩周期;其次,新东西出来多多少少会有点问题,首批出货可能面临风险。”
技术的快速迭代甚至导致手机制造端已经出现购销倒挂、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做一台手机出来,从生产成本和硬件成本可能要500元,但实际上供应商的出货价可能才450元。
2018年6月,OPPO、vivo等厂商使用的升降摄像头刚亮相时,一个模组的出货价约为360元,到今年3月,价格可能只剩不到100元。
小米的一位供应商透露,小米大大小小所有的电子元件都是自己采购,特别是贵的、金额大的物料,这导致ODM厂商在小米身上其实赚不了什么钱。“小米这种走性价比策略的公司,肯定要保证自己的成本最低。”
“小米的量确实很大,这个毋庸置疑,但是到最后发现忙了一年下来,其实就是跑个流水。”李剑提到,“5%的毛利,算上物流费用、加上拖账期,净利最多两个点,甚至不赚钱”。
手机厂商给供应商的账期标准通常是三个月,最多半年,供应商大都会优先选择大品牌合作,一是量大,二是有保障,肯定能拿到钱。一个手机公司经营状况好不好,供应商的感受非常明显。
但今天站在手机厂商的角度,可选择的供应商已经越来越少了。
智能手机产业是个集成度极高、新技术最密集的行业,需要芯片、电路、显示设备、监控、声音、系统集成等行业组成的产业网络的支持。
罗永浩曾调侃说,在手机黑科技方面,华为的GPU加速有技术沉淀,至于其他手机黑科技,“我们都是方案整合商”。
但手机行业发展到今天,科技的比拼已经不是微创新了,而是需要更多积累,需要大的团队和体系做创新的支撑。
“小的品牌和厂家可能会借助于行业的解决方案、芯片提供商的能力做一些设计上的变化。但对于人工智能的处理、整个生态的引导不那么容易”,荣耀总裁赵明说。
以3D TOF(飞行时间法3D成像)为例,这个技术早就存在,但目前大家对体验都不满意。在赵明看来,这是因为要在抓取图片的瞬间就把立体信息实时进行处理识别,并作出反应,实际上需要类似于麒麟980这样的AI处理器和背后强大的图象处理算力来支撑。
这就是供应链环节的现状,也是造成整个手机行业发展越来越困难的原因。手机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通讯工具,而是变成了娱乐中心、通讯中心、交互中心。
技术的发展需要研发能力、设计能力、对于供应链的驱动,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小公司能办到的。
华为、荣耀的很多产品在供应链端已经走到瓶颈,拿不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了,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自己做。赵明称,虽然开发一款芯片投入很大,但不做的话就要站在别人的背后,未来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03.烧钱,找钱
对罗永浩来说,一入手机深似海,自从创办锤子,他从未停止过“找钱”。公开资料显示,锤子科技成立6年多时间里,共进行了8轮融资,累计获得资金超过17亿元,投资机构包括金石投资、海通创意资本、紫辉创投等。
2017年8月,锤子科技获得最后一笔10亿元投资,其中成都市政府出资6亿元,其余4亿来自私募基金。
锤子科技融资情况(来源:企查查)
不过,锤子也一直未走出亏损的泥潭。据公开资料,2015年锤子亏损4.62亿,2016年净亏损4.28亿,2017年虽然有坚果Pro这款黑马产品,但境况也不是很好,2018年每况愈下。2015-2017年,锤子共计亏损超过13亿元。
《财经》报道称,在正常融资、并购渠道之外,锤子科技也已经拿不到银行贷款,仅能依靠京东供应链提供的资金救急。锤子科技支付给京东的利息是9%左右。
锤子、金立等小品牌的衰落是有共通性的。手机供应链环节需要占用大量资金,加之营销费用不断增长,中小品牌承受的资金压力较大,它们在供应链上没有议价能力,体量小又缺乏话语权,通常单款机型销售额在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之间,成本相对更高而收入更少。
由于战线拉得太长,资金投入过大,回报不达预期,研发投入过重,最后,导致资金回笼不及时。一旦某个机型失败或者营销费用占用过多,就很容易让其资金链在顷刻间崩塌,几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与互联网模式不同,手机公司都是被库存杀死的”,一加创始人刘作虎告诉全天候科技。
在库存问题上,一加曾经犯过错。2015年,在国内互联网智能手机泛滥的背景下,一加迎头而上,既做千元机又开了几十家线下店。
2015年7月,一加2发布,刘作虎预期这款手机同样会受到追捧,于是拍脑门生产了将近100万台,这个决定差点让一加直接关门。
“互联网的钱来得相对容易,但硬件是很‘重’的”,刘作虎提到,一部手机的成本可能就3000多块钱,新机发布时,如果备货100万台,就是30多个亿,如果多下20万订单,就意味着有6亿的货卖不出去。
一加2的教训之后,刘作虎开始把“活着”作为做决策时的一条基本原则:一旦这个决策是错误的,你是不是还能活着?一件事情,如果万一它出现风险,公司就关门了,这个事情就别做。
事实上,除了小米、乐视等互联网手机品牌,传统手机厂商鲜有通过公开市场融资。“风险太大,很多资本都看不懂硬件,互联网公司融一两个亿可以玩很久,但是做硬件还是蛮大的挑战。”刘作虎认为。
锤子等深陷资金链危机,背靠大树的联想手机却准备不计成本地抢回手机市场。2018年6月,联想制定了“诺曼底计划”,欲在国内手机市场重生。2018年三季度,联想手机在中国销量同比上升280%。
手机业务被联想视作智能物联SIoT生态的重要引擎之一。联想手机相关负责人回复全天候科技称,在联想的整体战略中,允许以亏损的方式保证手机业务在国内市场份额的增长,联想也有信心持续收复失地。
2011年,华为逐渐脱离对运营商的依赖,转型为消费者品牌,并聚焦于中高端精品市场。据报道,起初的两年,华为手机曾承受巨大的盈利压力。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曾表示,“那两年太糟糕了,手机利润率还不如银行贷款利率,把这些钱存到银行里,利息都会比手机盈利要高。”华为手机能熬过5年的转型期,离不开华为集团的财力和技术上的支持。
在孙燕飙看来,如今手机行业只有两个活法,一是抱大腿,二是自己成为大腿,除此之外没有第三条路。
过去几年,手机行业主要的融资方式还包括政府招商引资和供应商补贴。
1月2日,据媒体报道,魅族科技将获得超过1亿元注资,目前仍在走程序,珠海市政府将会注资支持魅族发展,目前投资方案已经谈妥。对此,魅族科技表示,目前不方便回应。
2017年8月,成都市政府投资锤子科技6亿人民币,随后,锤子把位于北京、深圳等地的行政、供应链、研发、设计等总部管理和服务部门整体迁入成都,入驻办公人员约200人,约占此前锤子科技团队的一半。成都市政府投资锤子科技的初衷,在于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
而2014年以来,电信运营商随着营改增税改、利润减少,不再热衷于和手机厂商捆绑,补贴销售。手机市场完全自由竞争,没有谁可以靠着运营商的关系过活。
据全天候科技了解,2016-2017年,在手机烧钱大战凶猛之时,手机行业还存在另外一种隐性融资手段:以单个手机项目为主体进行项目制融资,即以发布一款新机预计可实现多少销量为目标,向上游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进行融资。
有供应商告诉全天候科技,以往手机项目的“战略投资者”不仅包括供应链参与方,还包括一些美国和香港的热钱,“但今年寒冬的状况下,此类融资也比较少见了”。
04.性价比纠结
国内手机圈的互联网化始于多年前的小米。凭借极致的性价比和互联网销售模式,小米手机一度在2014年前后以14.79%的市场份额问鼎中国手机市场销量冠军。一时间,“互联网思维”也成为热词,也成为众多企业的模仿对象。
不过,仍有不少企业感受到了销售规模的虚幻。
刘作虎谈及规模和风险时表示,“做企业,最核心的不是追求规模,而是要健康。做2000万、3000万(规模),最后不挣钱,有意义吗?最后给员工发年终奖给大家去发市场份额吗?”
从2017年开始,面对上游元器件涨价、美元汇率飙升等外部因素,手机品牌纷纷提价。千元机面临技术瓶颈,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需要额外的资本投入。而资本寒冬下,各种融资渠道都在收窄。
到2018年,手机行业原有的支点——性价比已经失效,进而造成了诸多困境:利润贴地飞行、创新不明显导致消费者换新动力不足、同质化严重、工匠精神缺位……一夜之间,众多手机厂商都在急剧变化的市场形势下无所适从。
实际上,小米上市之后,已很难继续保持其超强的“性价比”策略。一方面,小米手机也面临增长乏力的问题,同时无法继续加持小米的硬件价格战。
今年以来,小米手机的表现进入下行通道:IDC 数据显示,一季度,小米手机中国出货量增速达到 40% 以上,二季度降低到 2%,三季度同比下滑 10.9%,在华米 OV 当中表现最弱。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和投资人也不允许小米利润过低。
“性价比不顶用了,面对荣耀这样同样性价比极强的手机对手,小米的危机感应该更强。”一位手机评论人士说。
在2017年之前,四大厂商以价格区间为标志,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标签:华为主打高端商务市场,OPPO、vivo是中端市场,荣耀、小米主打低端市场。
但今年以来,OPPO、vivo 和小米、荣耀都在上探高端市场,寻求品牌的高端化。华为过去在高端市场只需要面对三星、苹果的竞争,现在 OV、小米都来抢地盘了,在4000 元以下的市场,他们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拼成了一锅粥。
靠性价比起家的小米自己也正试图摆脱绝对性价比的标签。刚进入2019年,小米就打响手机市场第一枪——将红米品牌独立,并升级为Redmi,继续死磕性价比、主攻电商市场;未来小米会专注冲刺中高端和新零售,不再追求绝对性价比。
1月10日,雷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手机市场是个巨大的市场,虽然手机最近这段时间压力很大。2019年,分品牌运作将是小米的一项策略。
Redmi在高品质的前提下死磕性价比,小米系列就能放下包袱,不要拘泥于1999元的价格,在用户还是觉得厚道的前提下把产品做好。
2018年12月,小米还对其国内和国际业务市场的组织架构,再次做出调整:加码中国区市场,将销售与服务部改组为中国区,由小米联合创始人、集团高级副总裁王川兼任中国区总裁。
据悉,小米中国区的任务有两个:优化小米手机的产品架构,站稳并强化高端旗舰市场;继续推动双线融合的新零售体系。
05.新故事是什么?
诺基亚、HTC的陨落表明,在面临技术革命和关键市场机会时,一旦转身速度偏慢,被消费者抛弃的速度之快可能超乎想象。
Counterpoint Research报告显示,5G智能手机将在2019年进入初步商业化阶段;2021年,全球5G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1亿部。
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预计,下一波大规模智能手机消费热潮将在2020年到来,届时5G和可折叠智能手机等未来技术将进入市场。
截至目前,华为已获得了26份5G合同。按照余承东的说法:“我们每年投入了10倍于国内同行的研发费用,比他们好一点点都不行,要好一大截。”
不过,5G的普及仍旧需要运营商、手机厂商等对价格下降的支持。“5G是一个革命性的东西,但不是在明年。”刘作虎认为,2019年是5G的商用元年,但5G的应用可能还不会那么丰富,5G应用场景真正爆发要到2020年。
在5G方面,OPPO、vivo则是通过与芯片巨头高通进行合作,如将毫米波天线阵列整合到手机中、整机无线空口量测和终端样机测试等工作,做好5G技术在手机上的应用准备。
在国内市场饱和的情况下,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众多国产手机厂商新的增长点。今年第三季度,小米在印度超越三星成为市占率第一的手机品牌,而OPPO在东南亚市场,华为在欧洲市场均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2019年,印度将成为唯一出现智能手机增长的市场;而2018年,印度消费者将花费逾5000亿卢比(473亿元人民币)购买中国四大手机品牌生产的智能手机,约为上一年的两倍。
2018年Q3,荣耀手机在海外8个国家均入围了出货量前五。在俄罗斯,荣耀销量增幅达到了惊人的1750%,市场份额占到18%,排名第二,与三星的差距只有1%。
此外,小米、华为、OV等还在消费IoT硬件上舍命狂奔。1月11日,雷军在小米年会上宣布,2019年,小米将正式启动“手机+AIoT(AI+IoT)”双引擎战略,作为小米未来五年的核心战略。未来5年,小米将在AIoT领域持续投入超过100亿元。
小米进入“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时代
几个月来,小米频繁调换组织架构配合AIoT发展。据了解,小米中国区的任务,除了强化手机高端市场及推动双线融合的新零售体系,更重要的是强化小米AIoT的核心战略,在硬件品类上进行拓展。除了手机,目前小米AIoT硬件还包括电视、智能家居设备和白电。
2018年12月27日,荣耀手机举办了2018年中国手机行业的最后一场发布会。在会后的采访中,赵明说:“坦率讲今年(2018年)可能是很困难,但未必是最困难,也许几年后回过头来看也未必觉得难。”
当天的北京气温零下10度,赵明一袭春装登场。
以上是 小米3多少钱,小米3多少钱?小米3报价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dzbk/654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