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科技优势推进我省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茶叶是我国具有资源优势和文化底蕴的传统特色农产品,也是深受各国人们喜欢的一种天然植物饮料。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以及对安全食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一种日常饮品,茶叶的质量安全日益受到关注。我省作为生产多茶类的主要省份及中国茶叶贸易的集散中心,其流通、销售量和人均消费量均位居全国首位。仅广州市就有十多家大型茶叶集散地,规模大、茶叶品种齐全、辐射面广,成为传播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窗口。
一、我省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title="安全体系建设">安全体系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
(一)我省茶区特色明显,资源优势突出。广东省是茶叶生产的主要省份之一,产茶区分布较广,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已趋稳定,2009年实有茶园面积516.36万亩。主产茶类以绿茶、乌龙茶、红茶三大茶类为主。2009年全省总产量5.14万吨,其中绿茶类占48.64%,乌龙茶类占36.38%。我省年消费茶叶约10万吨,人均茶叶消费达1800克,是我国人均消费的4.5倍。
我省茶叶在全国具有地理、资源、消费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一是广东地理位置优越,市场潜力大,区位优势突出。我省茶叶销售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域优势,年出口茶叶数量居全国前列。广州一直是全国茶叶出口的重要口岸和最大的内销集散地,茶叶内销市场销量全国第一,形成了行内公认的“广州茶价”。二是丰富的茶树资源享有较高的声誉。如粤东的老丛水仙、岭头单丛、凤凰单丛等,粤北、粤西等地的白毛茶、可可茶,以及“英红”系列高香红茶品种、传统炒青绿茶品种等。三是有优越的区域气候环境,我省地处南亚热带,茶叶生产主要集中在山区,气候环境较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生产出具有特殊品质的特种名优茶。同时,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丘陵和山地基本上是酸性红壤,宜茶山地多,具有得天独厚的“早市”和“反季节”生产优势。四是多茶类生产及适度的规模面积,使我省茶叶单产效益是全国最高的省份之一,高山单丛、英红九号等亩产值超3万元,其他茶区亩产值普遍超万元。优越的气候等自然资源及良好的经营效益为我省茶叶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政府重视,企业落实,茶叶质量安全明显增强。茶叶是山区农业经济作物,涉及山区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大民生问题。我省在多年的茶叶产业发展基础上基本形成了粤东单丛乌龙茶、粤西颗粒乌龙茶、粤北红茶、绿茶等的发展格局和茶区的布局。先后在清远、潮州、梅州等地成立茶叶推广中心、茶叶研究所等茶叶专业机构,并给予固定的编制、经费稳定这些机构的人员开展茶叶生产技术研究及推广。先后有潮州市、清远市、梅州市、河源市、韶关市等出台相关的地方政策给当地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开发与认证企业(个人)进行奖励。我省有机茶(有机食品)获得认证情况从2003年的2家1500亩发展到2010年18家约10300亩。无公害茶园面积也达到18万亩,其中潮安县、饶平县等2005年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县,无公害茶叶面积近13万亩。
另一方面,Qs制度的强制推行为我省的质量安全在流通环节提供了必要的保障。自2007年1月强制执行以来,我省涉茶企业先后获得Qs认证,市场的抽检合格率逐步提升。2008年我省第2季度茶叶抽检合格率达72%,比2006年同期上升了22.8%,2010年深圳市的抽检合格率达到100%(表1)。茶叶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标签标识不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仍然明显:二是净含量不合格:三是个别产品的理化指标不合格。
数据来源: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2010国家质检总局对绿茶主产区的生产企业及主销区的大型商品零售企业和专业销售企业的绿茶产品进行了抽样检验,共抽查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广东、重庆、四川、贵州等11个省、直辖市114家企业生产的118种绿茶产品。抽查结果表明:被抽查的118种样品的农药残留测定结果全部符合GB2763-2005标准规定,117种样品的污染物限量测定结果符合GB2762-2005标准规定。抽查发现有4种产品的感官品质项目不符合标准的要求:有1种产品铅含量超标。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对茶饮料共抽查了北京、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广东、重庆、四川等13个省、直辖市57家企业生产的80种产品。本次抽查依据国家标准《茶饮料》GB/T21733-200&《茶饮料卫生标准》GB19296-2003、《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及经备案现行有效的企业标准的要求,对茶饮料产品的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甜蜜素、安赛蜜、总砷、铅、铜、茶多酚、咖啡因、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酵母、致病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等15个项目进行了检验。抽查中有79种茶饮料符合标准规定,有1种不符合标准的规定,不符合项目涉及茶多酚、咖啡因。
由此可见,我省茶叶的质量安全日趋良好。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外观包装的标识及一些理化指标,而农药残留的问题基本得到控制。
(兰)茶叶经营有转型趋势,有利于推动我省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我省茶叶历来是千家万户的经营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我省茶叶经营也不断涌现出合作社、合作组、专业镇等机构开展茶叶的经营,同时也涌现出了如广东大埔西岩茶叶集团、广东茗皇茶业有限公司、广东京明茶叶综合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这些经营实体的出现为我省茶叶质量安全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
目前我省已建成省级茶叶(果茶)专业镇7个,其中潮安县凤凰镇、饶平县浮滨镇、廉江市长山镇为乌龙茶加工专业镇,梅州大埔枫朗镇、丰顺龙岗镇、河源东源上莞镇、康禾镇等为绿茶加工专业镇。这些专业镇的茶叶面积占据了我省茶园总面积的1/3以上,在茶叶安全生产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一方面,各茶叶生产地区成立了茶叶协会约20个,如梅州市茶业协会、丰顺县茶业协会、潮安县凤凰镇茶叶协会、上莞镇茶叶协会等。这些协会都在为企业、农户的茶叶生产和市场开发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科技、培训、宣传等服务,成为我省茶叶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力量。
二、我省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主要存在问趣
虽然我省是全国茶叶销售和人均消费量的排头兵,但是,目前我省在茶产业发展及茶叶科技服务等方面存在如下问题,亟需解决。
1.有机认证比例偏低,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的有机农产品源于20世纪90年代,生产的的第一个有机农产品就是茶叶。我省的有机农产品起源于21世纪初,生产的第一个有机茶为绿色食品AA级的田峰山茶叶。至2010年12底,中国有机茶园面积(含有机转化)已经超过了3.2万公顷,有机茶产量达2.8万吨,认证的企业超过650家。而我省则仅18家,认证面积为10300亩,产量约630吨。
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区域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形成了浙江省武义县等4个有机茶之乡,江西省婺源县等8个有机茶生产标准示范区。而我省还没有有机茶标准示范区。
2.茶叶质量安全源头控制技术体系集成及推广应用严重不足,标准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省粤东、粤西、粤北等茶叶主产区,除茶叶企业拥有一定面积茶园之外,其余大部分茶园由广大茶农分散经营。而茶农因自身知识、技能差异,因而茶园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1)常规茶园生态环境较差,生物多样性指数偏低,病虫害自我调控能力不足:(2)茶树病虫害防治依赖化学农药,影响茶叶质量安全和破坏茶园天敌生物;(3)茶园施肥管理较粗放,养分调控未实现平衡、精准,偏施化肥的现象较为普遍:(4)茶叶采摘仍以人工采摘为主,机械化、标准化采摘技术滞后:(5)茶叶清洁、标准化加工技术普及率低,导致茶叶品质质量不稳定。
3.地方政府视程度有待提高。
虽然2007、2008、2009、2010”中央一号”文件多年来一直要求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发展有机农业……;17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要加快无公害茶叶产地认定及产品认证工作进程,大力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培育品牌产品等等。我省虽然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但是与国内其他产茶省份相比较,表现为总体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总体的投入较低。如福建在2008-2010年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扶持福建现代农业(茶业)生产发展资金2.3亿元,带动地方财政及企业投入整合资金9.45亿元,共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1.57万公顷,辐射带动标准化茶园改造5.09万公顷。
4.人才服务队伍不够。
我省茶叶消费量是全国人均消费量的近5倍,但是茶叶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却是外省的名优茶。本省茶叶产品仍以中低档茶为主,名优茶产量仅为21.1%,低于全国水平。究其原因,茶叶生产中缺乏高素质的生产科技和服务人员;高水平的科技服务必须拥有一批优秀的实验室管理人才、质量技术管理人才、高难检测和复杂检验技术人才、常规检验技术人员、咨询服务人员等。然而,目前专业的茶叶科技服务人才还比较缺乏,尤其是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较好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我省的茶叶服务体系并没有形成“科研(高校)研发一地方科技服务机构(培训、推广)一企业(农户)应用”这样的服务体系。更多的是依靠科研单位直接到企业(农户)进行推广、培训,这样就往往造成无法兼顾的被动局面,更多的需要专业的农技、信息以及监督的中间部门的介入和提供服务。
5.茶叶检测,安全监控有待加强。
目前,我省专门的茶叶质量检测服务覆盖面太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茶叶质量检测需求,导致茶农对自己的产品信心不足,茶叶利润减少。一旦查出产品问题,茶农不知从何处进行改善。此外,茶叶生产商一般都是拿产品到权威部门进行检测,而非质检服务机构主动对茶叶进行检测或质量跟踪,因此无法对茶叶质量安全做到全程监控。
目前,茶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脱节,难以从源头到加工、销售流通全面控制茶叶质量安全,其中尤以茶园安全生产、茶叶标准化清洁安全加工和茶叶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服务体系最为紧要和亟需建立。此外,服务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需根据茶叶生产、流通特点,建立一套涵盖茶园管理、茶叶加工、茶叶贮存、流通等各方面的咨询、技术培训、检测服务机制,以随时提供技术服务,确保服务效率和质量。
三.茶叶所近年在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中的科技研究工作
l,构建茶叶安全生产技术体系,推广无公謇和有机茶生产技术,建设示范基地。其技术实施路线如图l。
(1)茶园生态高效安全栽培技术体系示范与推广
综合集成茶园生态环境优化技术、茶园土壤生物培肥技术、茶园病虫害高效无公害综合控制技术,形成可从源头上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和茶园可持续生产的生态高效安全栽培技术体系。
(2)茶叶清洁安全加工技术体系示范与推广
推广茶鲜叶标准化采摘、标准化加工工艺及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及调控技术、红茶清洁化连续生产线,从加工流程上确保茶叶质量和安全。
(3)茶叶安全生产核心示范区建设
在我省茶叶主产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以茶叶龙头企业或茶叶专业镇的生产基地为依托,建立茶叶安全生产核心示范区,进行茶叶生态高效安全栽培和清洁安全加工技术示范、培训和推广。
目前已经建设有广东省茶业星火产业带、广东省名优生态茶叶重点科研基地、广东省健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等。在以茶叶所为技术支撑单位的省茶叶星火产业带基础上,发展成为粤闽台茶叶星火产业带,涉及的企业、社团组织、农户范围广泛。省内8家茶叶生产企业与茶叶所合作,先后获得广东省健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广东省标准园建设等。这些示范基地及标准园的建设逐渐成为我省茶叶安全生产的核心示范基地。
2.开展有机茶认证工作,为建设茶叶安全生产服务体系,提升我省茶叶生产技术水平奠定。
以我所茶叶生产、科研队伍为主要技术依托,建立茶叶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咨询服务体系,为全省茶区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2002年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发展中心(现更名为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开展有机茶认证合作,我所作为其在我省的服务机构为广东企业的有机茶认证提供咨询、认证等服务。至目前已经有14家企业获得有机茶(有机茶饮料)的认证。同时协助广东区域的企业开展QS、IS022000、IS014000、无公害、绿色食品等认证工作的咨询服务。本所于2000获得绿色食品认证,2002年获得有机茶认证,2006年获得IS022000认证。这些证书的获得为提升我省茶叶生产技术水平奠定了基础。
3.参与地方标准的制定,承担省农业厅广东省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任务。
在我所承担建设的广东省茶树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茶园环境与茶叶质量监测中心建设,定期对全省茶叶主产区茶园土壤、空气、水资源质量、茶叶质量安全进行抽样检测:建立茶叶安全生产监测系统,为茶叶安全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开展茶叶质量安全检测新技术、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研究。2006年制定了《英德红茶》以及《大叶种绿茶》2个地方标准并获得省质监局颁布实施,为英德红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提供了技术保障。承担了广东省农业厅委托建设的“广东省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任务,开展茶叶卫生、品质等方面的技术服务。
4,承担麓设广东省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任务。“广东省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于2008年获得广东省发改委百强农业项目,项目总投资为4800万元。2010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立项“广东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00万元。目前已经启动了在专业镇、合作社、龙头企业、有机茶认证企业的环境(水、气、土)监测和检验。
四,我省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议及对策
针对我省茶叶质量安全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此,从我省茶叶产业情况和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
政府的扶持是开展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颁发政府的相关政策性(或指导性)的文件,争取各级财政将茶叶安全体系建设纳入预算,同时引入社会的各方投资和企业的投资,为保障茶叶的安全提供充足的资金。
2.加强质量管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茶叶是一个从“茶园”到“茶杯”的农产品,同时也是一个大众的日常消费品,经历了多个部门的监督管理。在田间由农业部门管理,在加工过程由质监部门管理,在流通过程则由工商部门管理。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各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筐哩体系。3,加强标准的制定工作。
茶叶标准的制定为茶叶的安全监测提供依据。我省茶叶的地方标准少,部分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茶叶产品的标准缺少,采用国家的相关标准对其的品质判断会产生严重的偏差,如我省的炒青绿茶、乌龙茶等。因此,建立我省特色的茶叶标准体系,推动我省茶叶的标准化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4,举办培训斑,加强茶叶质量安金服务体系的童设。
茶叶的生产千家万户,市场的经营也是千家万户,其从业人员更是千差万别,对茶叶质量的掌握也是参差不齐。培训,为其形成比较统一的判别标准是保障茶叶质量稳定和一致的重要手段。在不同的茶区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培养各级技术人员,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服务体系的建设。
5,加强无公謇,绿色食品.有机茶的认证推广工作。
茶叶的市场最低准入QS认证是必须的,但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等”三证”的认证工作在我省茶叶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三证”的认证工作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对提升我省茶叶质量安全、茶品牌产生严重的制约。
6.加强茶叶质量安全核心示范区的建设。
核心示范区是茶叶科技研究成果应用、展示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培训和推广的主要机构。加强茶叶质量安全核心示范区的建设,为科研成果技术集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展示平台,为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应用试验和示范。同时,加强我省茶叶产业体系清远综合试验站在粤西、粤北等地核心示范区的建设工作,指导和强化示范功能,提高从业者的安全意识。
7.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体系建设。
我国对农产品一直以来都是多方参与监管的(如图2,各方参与的有机产品监督)。因此,有必要加强茶叶质最安全监督检验体系建设。
更重要的是要更多的依靠专业检验的手段来判别其质量的优劣。如何发挥检验检测部门的专业技术手段,提高检验检测手段、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水平、提高准确率等已经成为制约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的重要瓶颈。
8.加强市场管理工作。
茶叶是一个日常消费品,同时又是农民增收的主要的农产品。茶叶生产过程中安全品的投入目前是无序的,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也没有专门的机构为其提供可靠的农资。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货源、统一的管理、统一的销售区域等进行规范农资产品,保障投入品的安全性。
以上是 发挥科技优势推进我省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cha/586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