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茶马互市”与张垣古堡(二)

茶叶知识

张家口堡曾先后隶属于万全县以及宣化府,直到清雍正二年才正式设立了行政建制,与当时的多伦诺尔、独石口并称“口北三厅”,可见其当时军事地位的重要性。

明万历四十一年,明政府在长城上开小境门,长城内建来远堡。明末清初,因张库大道的发展,才促使张家口堡和来远堡连成一片。清光绪三十一年,因张库大道运输发展的需要,清政府修建京张铁路,一些地产商人在火车站周围圈地盖房,这才渐渐形成了现在的张家口市桥东区。

“张家口”一名的称呼,最早的文字记载为永乐十八年,文曰:“是年,张家口建巡抚台”。而张家口名称的由来,现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明代为巩固边地,从山西、山东、北京等地迁民于翠屏口。由于移民中有大量的张姓,渐渐地人们便把“翠屏口”改叫为“张家口”了。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城堡北面的东、西太平山对峙如巨口,加之军堡由指挥张文所筑,故名之曰“张家口”。

“茶马互市”让古堡“军转商”

明朝隆庆五年(公元 1571年),张家口被辟为蒙汉“茶马互市”之所,主要贸易地点是大境门外的西沟,即“张库古商道”的起始点。张库古道发源于汉唐时代,兴盛于明清,从大境门起始,经二连浩特、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直达俄国的圣彼得堡,绵延2700多公里,素有北方“丝绸之路”之称。

“茶马互市”开辟后,每年春天和秋天,张家口以及其他地方的市场都会开放一个月进行贸易活动。到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这里成为最主要的马市。 16世纪的记载表明,在大同和山西的市场都只有一个蒙古部落参加,而张家口市场则至少有两个重要的蒙古部落以及两个较小的蒙古部落参加。 1578年的时候,大约有4万匹马穿过张家口关口进入中原,同时大量的银两、谷物、布匹以及铁制容器以相反方向流入大草原。40年之后,张家口堡已经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贸易中心。

繁荣的经济带来了城市面貌的改变。明末清初,大批豪商巨贾倾巨资在张家口堡内进行旧城改造,精美的豪宅相继出现。几乎是同时,“武城”东边的武城街街市也已基本形成。至此,堡子里完成了武城向商业城镇的过渡。

票号林立是有名的“旱码头”

随着商贸业的发展,形成了各地商贾在大境门外贸易到张家口堡置业的格局,张家口堡从单纯的“武城”转向兼有商贸功能的中外驰名的边境贸易城市。

清朝中后期,以票号为代表的金融业大力发展,张家口堡又成为票号、钱庄的集市。有史可查的金融机构旧址有十五六处,甚至还留下了锦泉兴巷这条票号街。随后,张家口堡因其安定雅静的环境,又成为洋行在张家口设置办公机构的首选之地,大批洋人陆续进入张家口。现在张家口堡还有七八处欧式、东洋式建筑遗存。

清末,张家口成为京都、天津口岸、华北经济区与西北地区沟通的枢纽,成为北方对欧洲贸易的内陆口岸,其经济贸易活动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张家口堡从此更加发达兴盛。据《张库通商》记载,此时张家口堡成为中外商贾聚集之地,被称为“华北第二商埠”。这里商号、票号、钱庄的投资人与经营者大多是晋商。著名的祁县乔家大院乔氏家族,在堡子里二道巷开办了宏茂票号。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张家口堡商业贸易达到鼎盛,据《张库通商》记载,当时曾有英、美、日、法、俄、荷兰等国商人开办的商行44家,国内商贾开办的钱庄、票号达42家。当时各种贸易商号达1600多家,年贸易额达白银1.5亿两,被誉为“华北第二商埠”和“旱码头”。

以上是 张家口“茶马互市”与张垣古堡(二)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cha/441678.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