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里太平猴魁
3月下旬,在俄罗斯“中国年”活动中,“六百里”牌太平猴魁,成为中央领导赠送给普京总统的“国礼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六百里”何以独秀于林:
太平猴魁茶的色、香、味、形别具一格,她的品质为何独特,且无可替代?这主要是由生态环境、鲜叶原料、采摘制作的工艺所决定的。
猴魁茶茶区的土壤为变质页岩风化的乌沙土壤,PH5.5~6.5、土层深达1.5米以上,土质疏松,通气排水;平均年日照率40%;茶园地处深山,茶园海拔在350米以上,茶园四周植被覆盖率在90%以上,远离闹市、公路,山峦重叠,春季鸟语花香,空气清新,一派原始生态环境,绝对为绿色食品。越往猴魁产区走,生态环境越佳。
光照对猴魁茶区茶树物质碳、氮代谢的影响进而对茶鲜叶品质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多酚类是导致猴魁味浓的极重要因子。光对多酚类的影响,一般而言,光照对儿茶素(尤其是酯型儿茶素)的消长有明显的影响,光照直接影响儿茶素的总量或多酚类复合体的组成比例,光照和日照量大,茶叶中儿茶素含量明显增加,其中,酯型儿茶素增加尤为显着。光照强,日照率高,茶鲜叶内多酚类积累过多,制成的成茶苦涩味重,反之,光照强度过弱,日照率过低,茶树的碳代谢水平低。多酚类,茶香及茶香前体物质含量低,制成的成茶味淡、香低也不利于猴魁的形成。雾日较多,光照不强,兰紫光比平原、低丘相对高,有利于茶叶中含氮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咖啡碱等的积累。猴魁茶区有效平均年日照率40%,平均年降雨量1564.5毫米,雨量充沛,雾日较多,最多达107天。这或许是猴魁茶区光照对茶树碳氮代谢比,调节到恰到好处,使鲜叶内的各种生化成分也恰到好处。当然,影响茶树物质代谢的因子还有猴魁茶区的土壤,茶树优质良种---柿大茶以及栽培管理措施。
太平猴魁茶的制作十分讲究,其工艺要求超出国内任何名茶。分拣尖、摊放、杀青、整形、烘焙五道工序。当日采摘的鲜叶要当日制完。
拣尖
按一芽二叶初展的标准(俗称“两刀一枪”),逐朵挑选出制作太平猴魁的芽叶。拣尖做到“八不要”,即夹叶不要、过大或过小不要、叶片全开的不要、色淡或紫色的不要、节间过长的不要、病虫危害的不要。拣出的芽叶须长短均匀,老嫩一致,长度6厘米左右,拣剔后剩下的鲜叶另制魁片。摊放
挑拣出的标准芽叶置于竹匾或晒垫,摊晾4~6小时,至叶质由硬变软,开始失去光泽,青气减少,清香初显的程度为宜。杀青
采用平口深锅杀青,燃料为木炭,锅温120℃左右。杀青时翻炒动作要求“带得轻、捞得净、抖得开”,炒到听不到响声,叶质柔软、梗折不断,青气消失,茶香透露,叶色暗绿为适度。起锅后及时抖散,薄摊于蔑盘中,让其快速散发热气,舒展挺直。整形
传统工艺的做形是在烘顶上按压成形。20世纪90年代开始采用筛网夹板做形。将杀青叶一枝枝理平理直,置于筛网上,茶叶不相互折叠、不弯曲、不粘靠、上下筛网夹好后,用木滚轻轻滚压,至叶片平伏挺直即可。烘焙
猴魁茶烘焙分头烘、二烘、三烘3道工序。头烘俗称“子烘”。
传统工艺方法是在烘笼上进行,20世纪90年代改用筛网烘箱。烘至叶片有脆意,基本成形时,倒入蔑盘,摊晾30~40分钟后,进行第二次烘焙。二烘俗称“拖老烘”。
采用烘笼为宜,火温约70℃左右,烘至九成干,倒入蔑盘摊晾5~6小时,再进行三烘。三烘俗称“打足火”,
是最后一次烘干处理。“打足火”用烘笼,烘顶温度50℃左右,烘至手捻茶叶成粉末时即可起烘。以上是 六百里太平猴魁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cha/440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