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这个茶风炽盛的王朝——宋朝!

一杯好茶

  王安石在《议茶法》称:“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宋代是一个茶风炽盛的王朝,饮茶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事物。宋代制茶“盛造其极”,茶艺也更为精湛。宋代饮茶重在趣味,一方面是市井日常饮茶的世俗情趣,另一方面是文士追求的精致雅趣。宋人除了继续保持唐代形成的重在品其味的饮茶形式,又发展了一些新颖独特的重在玩其味的技趣性饮茶,从皇宫贵族到平民百姓,都沉迷于新奇刺激的斗茶和分茶游戏中。

  丰富多彩的宋代茶俗,深入到了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后代的影响极为深远。嫁娶当中茶是必不可少的聘礼,客来敬茶这一礼仪在宋代已经普及,“沿门点茶”成了人们联络感情的工具。

  与宋代同时的辽国、西夏、金国也有着饮茶的风尚,他们的饮茶一方面学唐比宋,一方面又有着自己的特色。他们在全国饮茶的普及和推广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各游牧民族生活中同样少不了茶,并且发展了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饮茶习俗。

  宋代是一个茶风炽盛的王朝,从皇宫官府的欢宴,到亲戚朋友之间的聚会,从各种场合的交际,到人生礼仪的禁忌,宋代饮茶风习深入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渗透到日常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宋代李觏《旴江记》载:“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无不用也。”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如果说,唐代茶道大行的最大贡献是形成以品为主的饮茶艺术,那么,宋代茶风炽盛的最大成就是将这种生活艺术演化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吴自牧《梦梁录》说:“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说的南宋京城临安的情形,也就是后来常说的俗语“开门七件事”,即使贫贱人家,一件也少不得的。

  两宋时期,茶馆也兴盛起来,京都汴京和临安的大街小巷,到处茶馆林立,甚至在偏僻的乡村小镇上也有茶馆,时称茶坊、茶肆、茶房、茶屋、茗坊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广泛而细致地描写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民俗风貌,其中就有市民在茶坊的热闹场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开封茶坊炽盛的情形。例如:开封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居民住宅与茶坊相错杂,是宋人热衷茗饮的体现。

  宋朝一建立便在宫廷兴起饮茶风尚,宋太祖赵匡胤就有饮茶癖好,而且,宋代宫廷不仅爱饮茶,甚至皇帝也极好斗茶。宋徽宗对茶艺颇为精通,撰写了《大观茶论》,所述宋代茶学茶道,较之唐代确有许多精深之处。皇帝的身体力行,对炽热的饮茶风气更是推波助澜。

  《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有35个州产茶,南宋有66个州在产茶,茶叶生产十分昌盛。除团饼茶外,散形芽茶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二类,曰片茶、曰散茶。”

  宋代贡茶制造之精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有专门制造宫廷御用茶的产地——北苑,官员们为了献媚取宠,在制造方法上更是标新立异,独出心裁,费尽心思。宋太平兴国二年,为了与民用茶加以区别,北苑采用龙凤模制成龙凤团茶。庆历年间,蔡君谟又创制了每斤廿八片的小龙凤团茶,精巧优美又驾于龙凤团之上。以后越制越精,神宗年间,旨令造密云龙,品质又在小团之上。至哲宗元祐末,又用北苑旗枪制瑞云翔龙,形状比密云龙小,品质更佳,每年只生产几片或十几片。宣和年间转运使郑可简挖空心思创制龙园腾雪,有小龙蜿蜒其上,品质居诸茶之首。过去加工贡茶都加入龙脑等香料,以助其香,而龙园腾雪恐掩盖茶叶真香,开始不加香料。优质贡茶价格高于黄金,所谓黄金易得好茶难求,高的每銙值四万钱,古代帝王之穷奢极欲可想而知。

  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其一是宫廷饮茶的极度奢华精致,其二是民间的普及化、简易化。而在两极中间的文人,追求风雅和自然,他们饮茶,不光讲究茶叶的质量,也追求饮茶的心境。既注重技巧,也注重情趣。平民百姓饮茶主要是为了解渴消乏,茶是生活必需品。皇室饮茶则重在享乐,不光是满足口腹之欲,那精彩刺激的斗茶、美仑美奂的分茶,使得饮茶这一过程充满了娱乐趣味性。最能代表宋代茶文化真髓的还是文人饮茶,他们将饮茶提升较高的精神层面上,不仅追求茶汤的鲜美,煎茶过程的美感,也在享受着宁静淡远的境界。

  宋代许多著名文人,都有着饮茶的爱好,欧阳修有诗云:“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他一生爱茶,至老未衰,在历经人世几多浮沉后,他更加珍爱饮茶的美好心境。大文豪苏东坡可谓是茶仙,他精于品茶、煮茶、种茶,写了许多出色的咏茶诗词,茶与他的一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宋代茶风炽盛的另一突出表现,是饮茶功能的广泛性。朋友之间聚会于精室,促膝谈心;官府平民的迎来送往,交际应酬;婚丧典仪的贽聘礼祭,起居跪拜,都无一不有茶的清风洋溢,香气飘浮。饮茶不仅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而且茶叶也广泛运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以上是 请记住这个茶风炽盛的王朝——宋朝!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cha/385033.html

回到顶部